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1-02刘岩芳张方凌袁永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新文科培养模式

刘岩芳 张方凌 袁永久

[摘 要]“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包括培养目标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理论过度西化、学科设置单一等。对此,以“新文科”建设培养目标为导向,提出了把握“新文科”建设基本规律、重塑管理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知识体系、重设学科科目、创新教学模式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文科”;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12-0058-03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是对文科内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其目标主要是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培养拥有超越专业与学科双重局限的新型人才。[1]建设“新文科”需要立足新时代,适应新形势,拓展文科的横向脉络,加入时代特性,推动人文科学实现中国化与国际化发展,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2]“新文科”的建设要求对现有管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更应该培养专业素养高、学术与综合能力强、有创造性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一、“新文科”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一)“新文科”的内涵

正确把握“新文科”内涵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前提。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文科”进行了定义。冯果认为,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文科”概念是对传统文科的发展,“新文科”建设的目的是打破学科领域与专业的单一化,以更宽阔的视野与更加综合性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学习发展机会,主动回应快速变革的社会。[3]黄明东和王祖林认为,“新文科”建设是在对文科的发展与创新重视不足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教育改革政策,提倡融入新元素,推动学科专业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文科学术体系,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4]陈流芳与曲卫国则从文科的英文概念渊源着手进行研究,认为由于文科与人文学科有大幅度的重叠,因此人们常常将文科与人文科学混淆,所以在研究“新文科”时,会有学者将其看成是一种学科的改革,例如,学者周志强便认为“新文科”是对学科专一化的反拨。[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对“新文科”的内涵也有过定义与描述,认为“新文科”就是对原有文科的发展与创新,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知国爱国的文科人才,培养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社会科学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科体系,发展传承中华文化。至此,“新文科”的概念也有了明确的官方表述。综上所述,“新文科”着眼学科的融合、元素的创新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

(二)“新文科”研究现状

自2018年首次提出“新文科”概念以后,学者便开始了对“新文科”的学术研究与探讨。2020-2021年期间,发表的文献数量处于顶峰,达到1100余篇,这段时间内对于“新文科”的学术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热度。2021年后,虽然论文的发表数量较往年有所减少,但是论文发表总量仍然较大,维持在900篇左右。以“新文科”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对于“新文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文科”本身、文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同时由于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也产生了基于大數据的媒体、数据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新文科”涉及的领域以及内容十分广阔,并且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因此“新文科”的研究与完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关“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研究是“新文科”研究下的重要板块,但是聚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仍是较少的,尤其是对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数量较少。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结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文科”对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推进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宗旨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主要方向,顺应经济社会高质量的发展。[6]“新文科”强调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高校不仅需要发展学术视野,还要积极主动地服务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对于管理学而言,不仅需要继承与创新管理学理论体系,还需要为国家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囊。这一新时代要求不仅对传统管理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也给高校的管理教学实践提出了刚性的变革要求。[7]

(二)理论基础薄弱,缺乏中国特色

我国文科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来源于西方,中国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的研究多以西方学术为基础。[2]苏东水先生提出的“东方管理学”为中国管理学研究开启了新的征程,而“中国式管理”这一概念则是曾仕强教授于1979年提出的。据考证,“中国管理学”是郭重庆院士于2008年的“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8]由此可见,我国的管理学研究较西方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在众多学校开设的管理学理论基础课程中,多以西方的管理学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的基础知识构建也是以西方的管理学理论为主。

在“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下,管理学理论体系与管理实践需要以继承性为基础,切实体现民族创新性,要着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9]因此,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中国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管理特色的介绍,以建设“新文科”所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

(三)缺乏学科交叉性

现今社会,产业结构日渐融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有学科都要涵盖更多种类的核心知识。[10]管理专业作为文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常常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或专业领域进行课程的设计,导致许多课程内容缺乏学科交叉性,知识容量狭小。[11]

(四)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有效达成培养目标

“新文科”的提出是对文科内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其目标主要是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培养拥有超越专业与学科双重局限的人才。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传统的专门化教育理念已不适合培养管理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培养模式的角度看,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单一的学科专业知识传授作为教学载体,以教师传授为主要手段。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专业壁垒明显、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无法建设跨学科、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三、“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一)把握“新文科”建设基本规律

管理学作为文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实现变革发展,需要遵循“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规律。大多数学科都是在不断的细化整合中螺旋式前进发展的,首先,从学科的分化角度来看,建设“新文科”需要深入研究影响“新文科”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转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文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敏锐地把握变革中的关键性问题,细化学科的体系。[12]其次,从学科整合角度来看,“新文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不断地交叉融合,除了最大程度地促进文理交叉融合,还要促进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以及社会科学内部的融合。[2]最后,学科的变革与发展需要先进的理念作为思想指引,“新文科”的建设首先要树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理念,引入“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发展改进”等教育新理念,从而实现创新性复合型文科高质量人才的培养。[13]

(二)重塑管理学基层学术组织

基层学术组织是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的基础。高等院校以及学术组织要以管理学的某一学科作为主体,鼓励其他学科的学者参与主体学科的横向拓展建设工作中,组建跨学校、跨组织、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平台,推动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以及文科内部交叉。[12]

(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知识体系

我国管理学研究起步较晚,管理学知识体系对西方学术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管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需要根植于中国实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价值与中国智慧。[12]我们需要兼收并蓄,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批判性地借鉴国外已有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以中国管理文化为根基,对根本性的问题作出新的解释,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理论和方法,[3]注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架构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框架,在内外交融中破旧立新,形成中国管理理论的国际影响力。[14]

(四)重设学科科目

“新文科”建设是一场内外部推力共同作用下的主动求变的文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15]管理学的课程设置应当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贯通,打通社会、哲学、政治等学科的内部沟通渠道,为文理融合奠定基础[14]。

1.把握科目重设整体方向

管理学学科科目的重设首先需要对管理学教育体系进行整体规划,精选一些重点优质科目作为建设重点,对部分科目进行整合调整,明确定位与方向,强化管理学专业的共享力度,建立开放包容、渗透关联性强的管理学教育体系。[13]

2.建设新专业或新方向

管理学科目的重建要求在传统管理学科目的基础上,规划新的科目及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上,以国家战略为背景,以国家重点需求领域为导向,设置新型复合管理学专业。例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促进管理学与农学的相互融合;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文理融合中,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入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范畴内;后疫情时代下进行医学与公共管理学科的融合等。

(五)创新教学模式

1.开设产学研学习基地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学校可以与各大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展开合作,开设产学研实习基地,为学生投入实际的管理工作创造平台与机会,在“双师型”教学模式下,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技能。

2.发展数字管理学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并不断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部门。提倡发展数字化管理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管理学学科领域,改变管理学知识的传授以及实践方式,实现管理学教学的创新发展。[13]各大高校,可以在管理類人才里进行二次选拔,安排其进入数字管理学教学实验班。学生修完管理学的基础课程后,数字管理学的核心课程可嵌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数字管理学的教学需要实现项目与课程的捆绑,着重培养管理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显性化。同时,学校可以设立数字管理学研究所,激励其他学科的优秀学者参与数字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3.人才培养制度变革

目前有较多高校拥有联合学位培养制度,联合学位培养制度指学生在两所及以上的跨境机构学习,完成合作机构规定的基本学业任务后,由合作机构共同为学生授予学位。[16]我国的联合学位培养大多集中于研究生跨境教育,并且绝大多数项目集中在硕士层。[17]因此,可以考虑将联合学位的培养向本科阶段下移,将学术型人才的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教育进行统筹规划,推进国家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程。

五、总结及展望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对管理学的发展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符合社会变革新需求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管理行业培养一批既能从容应对新环境下管理学革新,又具有创新性视野开阔、综合能力强的新型管理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43(1):103-108.

[2]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3]冯果.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32-36.

[4]黄明东,王祖林.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理性审视[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2):31-38,141-142.

[5]曲卫国,陈流芳.“新文科”到底是怎样的一场教学改革?[J].当代外语研究,2020(1):14-25.

[6]唐洋,周金标,胡海波.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会计学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2):8-10.

[7]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75-83.

[8]张兵红,吴照云.中国管理理论概念研究:演变、重构及延伸[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1(11):47-61.

[9]黄有方.推进管理学领域新文科建设的方向与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7-19.

[10]段禹,崔延強.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9-156.

[11]邹宝玲,郑沃林.新文科背景下文科技术型人才培养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13-17.

[12]马骁,李雪,孙晓东.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J].中国大学教学,2021(Z1):21-25,34.

[13]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

[14]朱文辉,许佳美.新文科建设:背景解析、要义分析与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1-6.

[15]童昕,张积林.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研究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42-47,57.

[16]李海生.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类型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47-53.

[17]仇鹏飞.跨国硕士双学位项目与联合学位项目的模式、特征及实施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49-54.

(责任编辑:刘洁)

基金项目: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G202170);2023年度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XJGY2023024)。

作者简介:刘岩芳(1974—),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袁永久(1971—),男,硕士,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通讯作者:张方凌(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新文科培养模式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