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数字化教育沿革与创新

2024-01-02李芝

新校园 2023年12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化情境

李芝

日照市朝陽小学坚持在科技创新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其关注学生新时代数字素养、生态素养、道德素养、智慧素养、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教育,走出了一条立足大数据支持的课程教学之路。

一、致力于“数据科学”,实践创新、智慧与未来学校

以传统文化和科技创新为两翼,以四大节日——探春、嬉夏、品秋、暖冬为载体,实施“四会八能”小达人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办有灵魂有灵性的教育,建设有特色、有品位、有尊严、有气魄的现代化的新学校。

(一)十年教育创新,让学校与未来对话

学校最大特色是立足“数据科学研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突破口,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实施。于2016 年率先应用日照教育云平台,高标准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信息化条件优越,班级全部装备鸿合一体机和普及型录播系统,是全国第一所普及型录播系统班班通学校,学校还装备互动直播系统、微课制作室、校园电视台等。

录播、直播、互动直播,普及型录播系统在朝阳小学“班班通”后,教师可以在任何教室就课堂教学随录、随传、随看、随评,极大方便了资源共享和教学研究。自2017年10月,我校已实现了与新疆麦盖提县央塔克乡双语小学互动直播课堂常态化,为教育援疆工作开辟了新途径。央广网在《山东日照“托管式”组团教育援疆打造日照模式》一文中予以报道。

2017年至今,学校先后召开省市级信息化现场会、研讨会20余次。6次独家代表日照市中小学参加山东省及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交流会并做典型发言。共迎接北京、上海、江西等地学校同仁20000余人次观摩学习。朝阳小学正在将人人通“日照模式”输送全国各地。

2019年度朝阳小学被评为全国网络学校空间普及应用优秀学校;学校案例《基于智慧校园的华丽嬗变》入选全国2019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这也是2019年度全国唯一一所获得两项国家荣誉的学校。

2022年,“基于教育云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模式”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年,《四段十二步整校推进策略》被山东省推荐参评全国信息2.0典型案例评选。

几年来,学校获得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学校、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学校、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示范校、“舞蹈世界”全国网络舞蹈大赛特金奖、山东省文明校园提名、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先进典型、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第三批试验区试点校、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特殊贡献奖、优秀会员学校、日照市第二期社会“创新种子”学校等100余项荣誉奖励。

教师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奖励70余人次。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成果丰硕,学生的科技作品获区级以上奖100 余人次,其中有4人代表日照市参加山东省比赛,均获省级一等奖,另有17项创意发明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宋庆龄发明奖的角逐,有9名同学获李登海少年儿童发明奖。学校创客教育结硕果,在WER2019赛季山东省国家公开赛积木教育机器人普及赛中,获一、二等奖;荣获移动教育机器人赛三等奖。2019年8月,我校代表日照市参赛scratch创意编程,7人获得山东省一、二、三等奖。在第18届全国NOC大赛中,我校2支代表队均获一等奖。

(二)e课程创建,让学生创新着成长

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学习模式,微课预习、线上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并上传自主学习过程和成果。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让学生创生课程成为可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生生互评互相学习,学校班级学生三个空间的展示,特别是学生空间的展示,真实记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历程。

由此逐步建构起了属于“每一个”孩子的e课程体系。就是“我的课程”,是属于“每一个”孩子设计的课程 。它的显性含义是: self-directed(自主的)、 personalized(个性化的)、creative(有创造性的)、 internet+(互联网+);隐性含义是:“e”形如初升朝阳,喻义“让每一个孩子在朝阳下幸福成长”。既然是“自主”的、“个性化”的,就要让我们的课程可选择;既然是“有创造性的”,就要凸显生成性;既然是“互联网+”,就要关注跨界思维,与技术的重要性相比,互联网思维、跨界思维更重要。“e课程”归根结底就是信息化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

国家课程是“e”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课程。以“构建多彩课堂,发展个性特长”为课程发展目标。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发展的课程体系,设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形成了“国家课程适度拓展,地方课程适实融合,校本课程适性开发”等多元并存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社团化。以课后服务的社团建设为主体,推进课程发展。到目前为止学校开发了近200门选修课程,课程分设“e品德”“e语言”“e实践”“e科学”“e艺术”“e体育健康”六大领域,赋予每个孩子展示和发展自己个性的权利。以社团选修课的形式展开,每个社团1-2位辅导教师,每天下午100分钟,采用“社团+”的形式,每天的班级社团和学校社团同时开设。每个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班级社团和学校社团,交叉上课,例如周一、周三选择学校社团,那么周二、周四就可以选择一个班级社团。社团的选择具有双向性,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选择。同时评价实行多元评价,有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家长评价等,重视过程性评价。

以多元融合的形式,扎实开展德育拓展类课程。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学生发展处利用各种节日,秉承“课程一体化”的思想,落实“八个融合”:民族文化与德教体科艺相融合;基础、发展、特色相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相融合;普及、提高、创优相融合;德研、科研、教研相融合;知识、技能、兴趣相融合;课内外活动相融合;传承、发展、创新相融合。在全方位融合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内化为自觉行动,全面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立足于“整体育人”,创新新时代大单元课程教学

2022年,学校积近十年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经验,成立基于数字技术的大单元教学管理团队和应用能力培训指导团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行动、考核方案,课程与教学开启深度变革时代。

(一)理论先行,法式重建,大单元教学理论与实践在数据中生长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省教科院张斌教授的“大单元视角下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邀请多位专家为全体教师进行新课标专项培训,解读大单元教学理念。学校先后派出多名骨干教师到全国各地考查、学习大单元教学的具体操作与实践,并结合自身情况及时反思形成成果。

结合学校信息化教学特色,融合大单元教学理念,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学情分析、情境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大数据的大单元教学法式。

(二)研以促教,团队协作,大单元教学在师生素养生成中落地生根

“大”既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个动词,意在“变大”与发展“壮大”。这正是我校的研究心得。以“大单元”理论为指引,坚持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学习实践,融合单元主题与学科要素,共同创研大情景、任务群,精细化分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对每学科每册教材进行单元整体构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采用“321”集体教研模式:三个主题教研,每日同级部“小教研”、每周同学科“大教研”和专家引领“学术教研”;两种形式,线上文档共建、资源共享,线下点评打磨;最后形成一个完整课例。

在备课过程中纵观各年级教材,对关联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开发,统筹设计具有明确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大单元教学。在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中把握学科本质,突破教学常规进行整合,抓住教学重难点进行新思考、新变化、新突破。

基于“课堂观察量表”,应用数字平台,结合大数据信息捕捉与听课教师的精准分析,分别从学生活动、教师行为、师生互动、资源应用这四个方面进行智能化的听评课活动,授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反思打磨形成精品课例。

在教学中,基于信息技術,推送预习资源包,布置以音视频为载体的实践作业、前置检测等,在线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让教师从多个维度分析学习行为数据反映的学生情况,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偏好、学习风格、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方法等提供依据。基于数字技术的学情分析、情境分析,为大情境、大主题的设计提供依据。学校更新微机室设备,配备专业耳机,学生可进行人机对话,培养其听说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在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背景下,我校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依托信息化平台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家长点评和大数据智能评价。

依托学校的教育评价改革项目以及“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学生评价体系变革研究”课题,开展教学评价专题研讨会,进行评价体系变革,各年级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新课标,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评价量表,形成综合素质评价表。学校教育评价改革项目“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学生评价模式”入选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库。

(三)技术融合,智能创新,大数据-大情境-大观念重塑学校新的未来

通过理论指导以及技术支持,用数据驱动教与学,推动大单元深度学习、整体学习、跨界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大概念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常态实施。

1.什么是大数据—大情境—大观念的教学实践?

大数据—大情境—大观念的教学实践落实到教学行动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单元教学,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以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大观念为核心,以大情境为载体,以大任务为主线。

所谓“大”就是学生拥有大视野,在社会的大变革中拥有大胸襟,教学模式是要让学生拥有“小”,因为实践活动就是从小处着手,在“大”“小”之间成就学生的未来。

2.为什么实施大数据—大情境—大观念的大单元教学?

一是新的课程理念引导,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二是从国家到省、市出现了大量的智慧学习平台,创造出海量的优质网络学习资源,技术支持之下的网络学习日趋成为一种主流学习方式。

三是在实践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全校师生已基本形成信息化教学素养。

3.如何进行基于数字技术的大单元教学的课型安排?

一是起始课,助推学生将已有的认识图形的经验进行水平的、顺应性的迁移,同时创设大情境,激活大任务。

二是践行课,是实践探究课。

三是承继课。

四是拓展课,延伸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五是悟省课,是对整个单元结构化的梳理反思课。

大数据—大情境—大观念教学实践,打破传统的碎片化学习模式,学习活动体现结构性、情境性、实践性,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场域,从课桌学习者走向生活实践的学习者、求知者,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在迎接市教学视导时,我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共12个课例进行了基于数字技术的大单元教学展示,得到市、区教研员的充分肯定。金晓玉老师先后两次应邀参加齐鲁教育研究院组织的“小学数学大会”和新百年组织的山东省第六届新课程新教学改进现场研讨会,进行“基于数字技术的大单元教学”课例展示和经验分享。学校的大单元设计案例《美丽中国行,最美家乡我代言》获得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案例(B类)优秀课程设计奖。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朝阳小学)

责任编辑:李广军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化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