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艺博看山东古代文明
2024-01-02娄敏
□本刊记者 娄敏 文/摄
山东省,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濒临渤海和黄海,是传统认知上的“东方”,因西周时周公旦封于“鲁”(今曲阜)、太公望封于“齐”(今临淄),故山东又称“齐鲁之邦”,简称“鲁”。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历代名贤辈出,境内遗存了大量远古以来的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规模空前的“禮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展览以近440件组精品文物为线索,探寻中国“禮節”思想的缘起、传承与发展,发掘古代智慧,向世界诠释中国,突出强调山东作为“东方文明”的起源地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标题“禮运东方”中的“禮运”,核心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核心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对历代政治与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展览从七个单元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粹,一脉相承地呈现了中华文明的东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展示了大量山东境内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以及龙山文化到先秦时期的玉器,这些带有禮仪属性的陶器和玉器,是早期中国禮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形制的陶和玉,皆有不同的用途。
用于祭祀的祭器,以青铜器为主。说到本次展览中“最上镜”的文物,就属“八卦鎏金编钟”了。八卦鎏金编钟一组共十六枚,篆饰八卦纹,鼓部饰圆形饼。十六枚编钟阳律、阴吕各八,以壁之厚薄、腔之大小区分音高,清脆明亮、悠扬动听,仿若大自然之声。这套编钟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颁赐孔庙中和韶乐乐器中的一组。中和韶乐,符合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是清代最高规制的乐曲。编钟来源确切,规制极高、制作考究、保存完好,对研究祭孔礼乐以及清代礼乐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的地位开始被确立,延续时间长达两千年。孔子去世后次年(公元前478 年),鲁哀公命人在孔子旧宅立庙,并按岁时祭祀,此即今日曲阜孔庙和祭孔传统的由来,历代延续,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展览其中一单元展示了汉代孔庙相关碑刻、明清以来孔子相关绘画和孔庙所存与祭孔相关的文物,从中可窥见孔子在古代各个时期所受到的无限推崇。读书时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经典孔子形象,现在可以通过展览一睹真貌。
而北魏后期至隋初,是社会极度动荡的时代,但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加之民众出于心灵慰藉的需要,也是佛教与佛教造像艺术大兴的一段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青州龙兴寺、博兴龙华寺出土的佛教造像,大多带有迷人微笑,数百尊佛像之艺术堪称之最。佛像人体的各部分形态,变成了有机的、互相关联的肌躯结构,全身躯态自由站立,胸、腰、臀部形成微妙的“反转姿态”,并且有自然、明晰的衣纹,仿佛从水中出来。这种艺术成就,清晰地反映出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北方佛教艺术中立体状物技法的发展历程,也为后世造型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徜徉在展厅中,文明的厚重、艺术的绚美、古人的趣味以及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一起扑面而来,遥远的历史瞬间化为数尺俯身的端详。据介绍,展览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至2024 年1 月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