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能点亮青春 用双手成就梦想
——记“轨道上的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
2024-01-02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日前,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总工会联合组织的“轨道上的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落下帷幕。经过两天的激烈竞技,来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4 个工种120 名参赛选手,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竞赛,最终40 名选手登台受表彰。
赛后,本刊记者对3 名大赛获奖选手进行了专访,倾听他们的动人故事,共同见证冠军是如何炼成的。
无损检测员工种第一名 陈澈
爱一行钻一行的铁路“探伤人”
穿上工作服,做好焊缝探伤仪的灵敏度调试,左手拿仪器,右手拿探头,在“轨道上的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无损检测员的实操比赛场上,中国铁路北京局天津工务段天津探伤车间数据分析工区工长陈澈有序地按照轨道焊缝检测流程仔细探测着轨道的每个部位,凭借稳健的发挥,最终获得无损检测员比赛的第一名。
“比赛中的伤损钢轨都是日常作业中很少遇见的疑难伤损,伤损的位置和角度都比较刁钻。我的总结就是,大的缺陷容易发现,定量要准确;小的缺陷不容易检测到,要增加扫查的密度,一旦发现就要准确定位。”陈澈介绍说,“比赛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心态的调整,过分紧张会导致探伤过程中手法变形,造成漏检。我在比赛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个情况:有一根伤损焊缝,正常的探伤扫查没有检出缺陷,还好得益于教练的指导和日常的刻苦训练,在使用双探头再次检测时,及时发现了缺陷。在进行赛后分析时,我觉得就是因为过分紧张,导致扫查过程中手法变形,才没有在第一时间检出缺陷。”
陈澈毕业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9 年入职中国铁路北京局天津工务段时被安排在线路车间。刚入路时,他对铁路工务的各个工种都十分好奇,偶然一次工作的时候遇见了钢轨探伤的师傅们在检查钢轨,看到师傅们用探伤仪器利用超声波在不影响列车运行的情况下居然可以发现钢轨中的内部缺陷,勾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后来经申请考核合格后,他调入到探伤车间。
为了能练好技术,一方面,陈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超声波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加强对管内设备变化情况的了解,对薄弱地段及原有伤损处所做到心中有数,在数据分析中加强对比分析,监控线路设备的质量及伤损的发展情况,做到不漏检、不误判;另一方面,他每天跟着师傅们学习现场反复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请教。只要有时间,他就推着焊缝探伤仪在练功场里一遍遍反复操作,查看不同伤损的波形图,不断总结伤损钢轨的出波规律。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比如在使用双探头进行焊缝扫查时,由于需要左右手各操作一个探头,发现缺陷后就腾不出手再进行测量和记录。于是陈澈就开动脑筋,给探头前面加装磁铁,确认伤损后,探头可以吸在钢轨上,可再进行测量和记录。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学习,陈澈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陈澈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把别人认为乏味的工作变成了兴趣爱好。“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一定是幸福的。我十分热爱我从事的专业工作,从业10 多年来日以继夜的积累,加上作为一名铁路探伤人强大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使我从未觉得枯燥和乏味。”
“探伤是门精细活,容不得一丝马虎,哪怕是一毫米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钢轨伤损漏检,对行车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陈澈说,下一步,他将会把自己积累和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同事,大家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争取让更多年轻人对这个行业有兴趣,加入无损检测的大家庭,为铁路工务防断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动车组制修师(动车组机械师)工种第一名 赖增材
独当一面的“技术老手”
“制动不缓解电路里面共有四大安全环路,分别影响制动缓解,其中两个环路需要回司机室进行紧急复位才能继续进行比赛,我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司机室一个紧急按钮按下,直接旁路紧急制动,这样就可以不用回司机室进行紧急复位了。同时,我可以根据处理完一个故障后,听动车组排风的声音来判断我是否将四大环路处理完毕。”凭借这些技巧,赖增材在“轨道上的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动车组制修师比赛中为自己争取到了大量宝贵时间。
“一名优秀的动车组机械师,要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本领,还要做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赖增材解释说,动车组的各个控制系统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协作体系。与此同时,动车组故障种类和发生原因也是千变万化,难以预测。如果仅仅依靠固定的套路和方式,如同刻舟求剑一般试图去寻找故障发生的原因,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采取更加灵活和全面的方法对动车组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动车组单车检查作业非常考验眼力和体力,因为动车组转向架零部件非常多,大到齿轮箱、牵引电机,小到一颗螺栓,都是机械师检查的项点,在短时间内确认上万个零部件的位置和功能是机械师的基本功。
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的赖增材,2018 年8 月进入铁路系统工作,5 年来,分别在多个部门工作锻炼。在检修班组,赖增材对检修项点及检修作业标准牢记于心,先后在上部检修、车下检修、车顶检修及现场技术员岗位进行锻炼;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积极向老师傅进行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事后更善于总结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不同部件不同季节的故障特点,按照季节特点对车体及转向架高发故障部位进行重点检修,确保重点部位不出现问题……在此期间,他发现了重点故障十余件,保证了动车组检修作业质量及运行安全。在车间技术组,他作为一名故障诊断小组技术员,主要负责动车组数据分析及故障排查处理。赖增材通过动车组数据分析发现多起动车组隐患故障,同时针对所发现故障,结合季节性特点对故障进行分析,判断是否为季节性典型故障,并积极组织检修班组开展普查作业,杜绝同类故障的再次发生。在长客售后服务站,赖增材深入学习动车组各类图纸及故障原因分析查找,期间参与设计了动车组实训基地的登顶实训模型,并获得《CR400BF 型动车组机械师登顶实训模型》专利……经过几年的磨练,赖增材已经成长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老手”,车间同事遇到技术难题经常向他请教。面对车间同事的请教学习,赖增材都是倾囊相授,并向大家分享自己总结的经验,帮助大家一起提升业务能力水平。
在“轨道上的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上,赖增材分饰教练、参赛选手两角。在单车检查方面,他研究出一套适合选手的单车检车步法与手法,优化了了单车检查步骤;在制动不缓解故障模拟方面,他组织逐个故障点进行实车模拟,建立故障题库,方便学习。最终,在决赛赛场,他带领的学员取得第八名的好成绩,他本人更是取得了动车组制修师决赛的第一名。
轨道交通调度员(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工种第一名 侯旭
运筹帷幄三尺地的调度员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是维系城市血脉畅通、地铁高效运转的“中枢神经”和“最强大脑”。在“轨道上的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的赛场上,北京市代表队职工组选手侯旭用熟练的操作和精准的指挥,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展现出首都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胸怀路网,纵览全局,初心如磐,坐镇中枢”的职业风采。
2007 年,侯旭从北京地铁技术学校地铁电客车辆驾驶与维修专业毕业,到北京地铁八通线担任电客司机工作。在8 年的电客司机工作中,每次在司机室中通过无线电台接收调度命令和指令,或者通过无线电台向调度指挥中心上报现场情况时,他就在思考无线电台的另一端是什么样子的?自己有没有成为一名行车调度员的机会?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5 年,经过层层选拔考核,侯旭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北京地铁行车调度员。第一次进入调度指挥大厅,他就被大厅中每一名行车调度员专注的神情所震撼,专注于线路大屏列车运行、设备运转,专注于每一条调度命令的准确发布,专注于每一次控制指令的精准下达。那个时候,侯旭就有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当一名出色的北京地铁行车调度员。
“能有现在的成绩,我非常感谢北京地铁深厚的企业文化,是领导的培养和关心、师傅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明白了‘胸怀路网畅通,担当高效指挥’这12 个字的意义和重量,让我坚定了苦练技术、增强本领的勇气。”侯旭直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个庞大且复杂的城市交通体系,不同线路、不同系统、不同时段、不同环境会有很多了解不到、掌握不全的方面,可能不变的就是一直保持不断学习积累的精神。作为一名行车调度,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执行的规章、预案,以及发生过的设备设施故障或者突发事件所进行的列车调整方案、施工组织方案等,都需要结合自身技能水平进行思考,并与身边同事请教沟通,多听听同事意见和方法,从而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苦练技术,直观是会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如果换个角度去理解这本身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只有提升自己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掌握的本领才能更扎实,这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苦练本身就不会感觉到枯燥了。”侯旭说。
对于能够在比赛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侯旭认为,虽说是个人单项赛事,却是北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从理论到实操的时间紧张、任务繁多,既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梳理实操比赛中各个环节的风险点,以及通过在实操训练中人工设置副场景的方式,反复训练提高把控全局的意识,这些都需要队友的帮助与支持。
对于未来,侯旭更希望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总结本次竞赛的经验,然后依据《轨道交通调度员(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工作场景、应急预案,利用仿真竞赛平台系统,在规章预案执行、调度命令发布、应急处置能力等专业技能方面有更高的提升。“我十分热爱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这份职业,在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充实自己,不仅想创新,还要能创新、勇于创新,继续不断提高技能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