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为战育人”背景下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02蔺海燕杨向群

解剖学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军事医学教员解剖学

刘 芳 张 喜 蔺海燕 刘 镇 杨向群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人体解剖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也是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学员学习后续的临床课程和开展临床实习的重要形态基础。同时,人体解剖学是学员接触的第一门基础医学课,对引导学员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系好医学生涯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在“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军事教育背景下,与地方医学院校不同,军医大学的人体解剖学课程需要进一步融入军事素质培养、突出姓军为战,除了以危及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形态学基础为重点,还要强调战创伤、军事训练伤、部队常见病、多发病所涉及的器官形态学基础,贴近部队、贴近实战,充分体现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军事医学特色。笔者教研室在教员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材建设等5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1 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军事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军医大学教员要适应育人理念从传授知识、自我评价向为战教战、实战检验的转变,立足自身岗位实际,把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1]。院校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在深化全军院校改革创新背景下,军队院校教员需要提高军事素质[2],强化政治能力和战争思维,加深对部队实际作战训练需求的了解,提升实战化教学能力和水平[3];同时紧扣学科特色,促进教研融合,提高创新能力。

1.1 提升政治军事素质和奉献精神

教员队伍是实施院校教育的主体力量,与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师不同,军医大学教员首先姓“军”,首要为“战”,姓军为战,肩负着军事医学人才培养和军事医学科技创新的光荣使命,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积极参加军队和院校组织的各种主题教育,自觉地在行动上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提升教员自身的政治军事素质,才能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切实开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教学改革。人体解剖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员们长期与人体标本和福尔马林打交道,通过开展向身边的楷模学习等活动,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更好地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优秀军事医学人才。

1.2 赴基层部队代职锻炼,并开展调研及授课

考虑到院校教员多数是毕业后即分配或留在院校工作,具有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员偏少,对于部队作战需求和军事训练发展状况不够了解,关于培养什么人也理解得不够深入,因此本单位每年分批组织教员赴基层部队代职锻炼,期间开展与部队需求贴合紧密的本专业相关内容的调研及授课,如部队常见病、军事训练伤等。加强与部队的信息交流,教员在为部队服务的同时,也丰富自身的部队经历,增加对部队需求的了解,对接战与教、教与需,为将教学内容贴近部队作战任务、岗位应用和军事训练的实际需求,以及为部队培养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军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1.3 夯实实战化教学理念

教员的实战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为战育人实战化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员需要牢固树立实战化教学理念,广泛开展实战化理念大讨论,增强姓军为战的责任感。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打仗思维与人体解剖学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建成实战化教学案例库,应用于教学,赋予教学浓厚的军味和战味,促进学员打赢致胜能力的提升。

1.4 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教学

教员承担着多种类别的科研项目,包括军事相关课题,在提高教员科研水平的同时,鼓励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如本学科在心血管和神经再生医学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其在战创伤心血管及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在讲授脉管系统和神经系统时,有机融入相关成果及新进展,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

2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是按照人体各大器官系统或各大局部,讲授人体结构组成和形态特点,虽有结合临床相关问题的讨论,但与军事结合欠佳。为了更好地突出部队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军味和战味,在教学内容中着重引入了部队常见病和军事训练伤[4-5],阐明其人体结构基础,有利于学员熟悉部队的任职需求,为实现院校和部队的紧密衔接奠定良好基础。包括军事训练所致疲劳性骨折、颅脑战创伤、胸腹部战创伤、脊柱损伤等,部队常见的口腔疾病、功能性胃肠病、急性心力衰竭、噪音性耳聋、周围神经火器伤、抑郁症等(表1)。

表1 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部队常见病或军事训练伤相关内容

3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在军队院校,学员学习思政课程和非思政课程(科学文化课程、专业背景课程等),后者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课程思政作用。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指向是为战育人,重要支撑是教学设计[6]。人体解剖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课程,在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夯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育人新格局的教育理念。

3.1 树牢为军服务、备战打赢的思想

在部队常见病、战创伤及军事训练伤相关人体结构基础中,适当融入简明、正确的防治方法和救治措施,使学员在意识到打牢解剖学基本功的重要性、理解疾病或创伤发生原因的同时,还能够知道如何去防治,更好地发挥为军服务、备战打赢的作用。如在军事训练或战创伤中发生胸部创伤后需要快速准确地判断损伤范围及受损结构,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快速地对伤员进行救治;又如当腹部战创伤或急腹症发生后需要依据腹部器官的体表投影、在体位置、器官的血供等知识对伤情做出快速准确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救治措施。

3.2 发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

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过程中,需要在人体标本上操作、辨识结构,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献身医学的大爱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员。另外,笔者教研室还通过走进遗体捐献者家庭等慰问活动,让学员聆听遗体捐献者的感人事迹,鼓舞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难,尽最大努力不辜负遗体捐献者的默默付出。并树立医者仁心、勇于奉献的医者情怀。

3.3 鼓励精诚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

人体解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解剖或观察人体标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员对人体解剖结构的掌握。每次解剖操作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小组成员之间的精诚协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区域小、结构复杂的局部,如头颈部的器官、腺体(腮腺、下颌下腺、甲状腺)及其相邻神经血管的解剖,教员在授课中注重引导学员充分发挥小组协作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共同讨论最佳实施方案,合理分工,耐心细致,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更加高效地完成解剖任务。

3.4 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人体的解剖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性别、年龄、个体的不同而可能出现结构的差异或变异,如器官的形态和位置、血管神经的走行和分布等。教员在教学中秉承科学精神,鼓励学员在求真务实的同时大胆创新。如针对军事训练伤所致上肢或下肢血管、神经、骨骼、关节、肌肉等损伤的修复策略中,有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又如脊柱损伤在军事训练中时有发生,多出现骨折,部分患者可合并脊髓损伤。不同的损伤部位或椎骨本身解剖部位的不同(如涉及椎体、椎弓、横突、棘突等)而呈现不同的骨折形式,伤情复杂。结合解剖学结构特点,引导学员合理分析问题,鼓励学员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为日后提高伤病的救治成功率打基础。

4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战育人是新时代强国兴军的有力人才保障,教学方法和手段影响最终的育人成效。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课堂授课的形式比较单一、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体现不足、学员主动学习的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近年来,笔者教研室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主要通过紧密联系部队需求或临床的案例及问题讨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基于云班课的翻转课堂以及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如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平台等,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员掌握人体解剖结构,增强学员的为军服务意识,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也让学员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期间体验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学习过程。

4.1 基于云班课的翻转课堂的实施

线上云班课的进度和内容设置与线下相一致,在教学中应用云班课,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以军事或临床问题为中心的线上、线下讨论,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员转向学员。学员在课前通过云班课资源进行知识的“信息传递”,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和展示检验来完成知识的“吸收内化”,使学员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主动性更强、参与度更高。

4.2 侧重动手能力培养的小组协作

线下教学中学员分小组解剖或观察人体结构,设主刀、助手、拍摄记录等角色,教员提示解剖操作要点、巡回指导,侧重于学员动手能力的培养。小组成员之间彼此协作配合,仔细解剖、观察、辨认并记录所解剖的结构,分析结构特点、总结经验,期间可探索不同的术式,最终形成图文并茂、内容详实的解剖操作报告,以小组为单位上传至云班课,由教员和学员共同评分。

4.3 多种媒体及先进互动系统的应用

教学中除了常规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平台,如数字人系统中对于人体结构及器官任意角度和任意层次的三维立体展示、临床案例的影像学资料及同步解剖结构展示等,使学员能够直观地认识复杂人体结构。再如应用高清数码互动系统,教员通过主操作台灵活切换各小组的解剖操作实况,实时掌握学员的操作进度和完成情况,同时清晰地展示重点、难点结构以及变异结构,方便全体学员观察学习。

5 建设军事医学特色教材

在“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军事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地突出为战抓教、服务转型的需求,培养新时代军事医学人才,加强军事医学特色教材的建设势在必行,笔者教研室在原有主编教材的基础之上,精选与军事训练伤和部队常见病、战创伤相关的案例讨论及知识点,突出军事医学特色;针对重要器官的毗邻、血供和神经分布特点以及临床术式创新,融入思政元素,编写军事医学版的人体解剖学教材。

5.1 将导学、导心和为战元素有机整合于教材

除了传统的解剖学理论内容外,教材在每个章节设置“学习要求”、“学习方法”、“临床及军事相关问题引入”、“临床及军事医学应用要点(解剖学基础)”、“案例或问题讨论”、“复习思考题”等版块,思政元素融入“理论内容”和“临床及军事医学应用要点(解剖学基础)”等版块,包括遗体捐献者“无言良师”的大爱精神、科学发现的创新精神、因战受伤的英雄精神等,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紧扣学科特色,润物细无声,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铸魂性,形成教材独特的体系风格。学员可借助于这些版块,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实地观察操作、理论学习、问题讨论再到课后复习思考,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学习链。教材在编排上逻辑关系清晰、循序渐进,在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导学、导心和为战元素的有机整合。

5.2 将训练伤、战创伤和部队常见病的形态学基础融合于教材

教材中不仅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涉及的器官形态结构为重点,还融入战创伤、军事训练伤、部队常见病的形态学基础,贴近部队、贴近实战,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为战性。

5.3 利用教材特色版块破解教学实施中的挑战度

人体形态结构复杂,器官毗邻关系抽象,某些复杂结构难理解、观察操作难度大,学员往往抓不住重点,观察和解剖时也不得要领,容易忽视与临床及军事医学的联系。为此,教材在“学习方法”、“临床及军事相关问题引入”和“临床及军事医学应用要点”版块中,剖析难点内容,给出合理的学习建议,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破解教学实施中的挑战度。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任务艰巨、使命在肩,三尺讲台无杂音,医学基础课教员责无旁贷,围绕人体解剖学课程的转型发展,大力开展包括教员队伍建设、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以及军事医学特色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改革,是新时代强国兴军战略的要求,将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医学人才,促进院校与部队的精准对接。

猜你喜欢

军事医学教员解剖学
《实用医药杂志》专栏展现军事医学研究成果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预选卫生士官高原军事医学地理与卫生保健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建立
微格教学法在《军事医学地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高原军事医学地理学》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