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鼠毛乳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和评价*

2024-01-02林享玉祝佳铭王哲宁

解剖学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代贴壁毛囊

林享玉 祝佳铭 朱 亮 王哲宁 何 晶

(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系,上海 200092)

脱发是临床常见疾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给患者及社会造成经济负担。而毛乳头细胞 (dermal papilla cells,DPCs) 是毛囊形态学发生的关键,被认为是促进毛发再生的重要种子细胞来源之一[1]。小鼠是毛发疾病及再生研究的重要模型和工具[2],但传统的小鼠DPCs分离培养方法效率低、来源有限且极易老化,严重限制了毛囊再生及毛发相关疾病研究的发展[3]。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更快速、高效的新方法。本研究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精细解剖、酶消化及细胞培养体系优化,建立了分离培养小鼠DPCs的改良新方法,可获取更多数量、更好功能的DPCs,为将来毛囊发育、再生及毛发相关疾病研究提供可靠的保障。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与试剂

6周大雌性C57BL/6小鼠,购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试剂有:磷酸盐缓冲液(PBS)(Corning公司);Ⅰ型胶原酶(Sigma公司);胶原酶NB4(Nordmark公司);高糖DMEM培养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Corning公司);胎牛血清(FBS)、青链霉素溶液和0.05% 胰酶-EDTA(Gibco公司);全培养基用10 mL血清、1 mL青-链霉素溶液、89 mL DMEM高糖培养基配制;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试剂盒(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TRIzol(Invitrogen公司);Prime Script RT reagent Kit和SYBR Premix Ex TaqTM试剂盒(TaKaRa公司)。

1.2 DPCs体外分离培养的传统方法

DPCs分离和体外培养的传统方法参照文献报道进行[2,4]。颈椎脱臼法处死C57BL/6小鼠,75%乙醇浸泡消毒5 min。眼科剪剪下两侧触须垫,置于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中。将触须垫真皮面朝上,在体视显微镜下用显微外科镊、剪获取完整的单根毛囊毛球部。简单剥离去除毛球周围的脂肪及结缔组织后,将收集的毛囊置于0.2%Ⅰ型胶原酶中进行消化,37℃消化2 h后,加入等体积的全培养基终止消化,800 r/min,离心3 min。弃上清液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轻轻挑出已松散暴露的毛乳头,分散接种于培养板表面,加入少量培养液,液面稍高于皿底,于37℃,5% 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12 h后首次观察DPCs贴壁及迁出情况,此后每12 h观察1次,待所有的毛乳头开始迁出后,每2~3 d以完全培养基换液。

1.3 DPCs体外分离培养的改良方法

C57BL/6小鼠触须垫获取同1.2。将触须垫真皮面朝上,在体视镜下用显微剪去除毛囊毛球部位的脂肪组织,将毛球部分完全暴露,尽量沿根部剪下毛球部分,随后以显微外科镊尽最大可能剥离毛乳头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真皮鞘,采用显微弯剪将收集在培养皿中含毛乳头的毛球组织充分剪碎,置于含0.1% 胶原酶NB4的DMEM液中37℃水浴振荡消化30 min,加入等体积全培养基终止消化,2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组织块,用含10 ng/mL bFGF的完全培养基吹打混匀后,种植于培养板,于37℃,5% 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及组织块贴壁迁出后,每2~3 d以完全培养基换液,注意动作轻缓,避免脱落。

1.4 DPCs的传代扩增及细胞获得数量

待2种方法获取的原代DPCs逐渐迁出,增殖并融合至90%时及时传代,加入0.05% 胰酶-EDTA 2 mL,37℃消化2 min,镜下观察细胞变圆后,去除胰酶,加入1 mL全培养基终止消化,吹打细胞至完全脱落形成单细胞悬液,补齐液体后,按1∶3的比例进行传代,继续于37℃,5% CO2的细胞培养箱中进行培养,镜下观察2种方法培养的第1至5代DPCs的生长状态。分别在原代和第1、2及5代增殖融合至90%时,用0.05%胰酶-EDTA对2种培养方法所获得细胞进行消化传代,并用血球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

1.5 DPCs的ALP活性鉴定

ALP是DPCs特异性标志物,可反映其毛囊诱导功能[5]。将2种方法传代获得的第2、5代DPCs分别接种于24孔板,待细胞生长至80%汇合时,弃去原培养液,PBS漂洗,按照ALP染色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染色。将24孔板中的细胞用试剂1固定3 min;将试剂2和试剂3以20∶1的比例混合,滴加基质液数滴,覆盖已处理好的样本上,37℃避光孵育15 min左右,甩掉多余的染液;立即滴加试剂4染液染色5 min,水洗30 s,再滴加试剂5染色30 s,最后滴加试剂六复染30 s,水洗30 s,甩干,以奥林巴斯倒置显微镜进行观察。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DPCs中ALP mRNA表达

采用TRIzol法提取2种方法获取的第2、5代DPCs中总RNA,测定浓度与纯度后,按照Prime Script RT reagent Kit说明书方法,将各组细胞中的总RNA逆转录为cDNA,再按照SYBR Premix Ex TaqTM试剂盒说明书建议的反应时间与温度进行RT-PCR反应。ALP上游引物序列为5'-CAGGTCCCACAAGCCCGCAA-3',下游引物序列为5'-CCCGGTGGTGGGCCACAAAA-3';GAPDH上游引物序列为5'-TGCCCAGAACAT CATCCCT-3',下游引物序列为5'-GGTCCTCAGTG TAGCCCAAG-3'。反应条件为:变性95℃,15 s;退火60℃,30 s;延伸70℃,10 s;共执行40个循环。应用公式2-ΔΔCt计算AL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实验重复3次。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Graphpad Prism 7.0进行统计结果图的绘制,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种方法分离培养的原代DPCs的形态学比较

次日在镜下观察,传统方法分离培养的毛乳头周围残留毛球中的其他结构,包括周围的部分真皮鞘结构(图1A),并且只有约40%的毛乳头组织贴附于培养板底部,其余的大部分均悬浮于液体中,即使后续重新调整组织块位置也很难再次贴附于培养板底部;待种植4~5 d后可见短梭形DPCs迁出,围绕在毛乳头组织周围,至7 d左右,有大量细胞明显迁出,细胞质丰富,呈长梭形,但是残存真皮鞘也有大量细胞迁出(图1B);而细胞迁出到完全融合需要13~14 d,并且早期迁出的细胞出现明显堆积,而组织块之间则较为稀疏。

图1 2种方法分离的原代DPCs的形态学比较,标尺=500 μm

改良方法获得的原代DPCs,次日可见经剪碎消化的毛乳头组织更松散、细碎,几乎所有的毛乳头都可以牢固并均匀的铺散于培养板底部,经换液也不会出现脱落现象,而组织块之间则贴附大量分散为单细胞的DPCs(图1C);2~3 d时细胞可从组织块中迁出,细胞呈现长梭形,折光强,细胞质丰富,6~7 d时细胞大量迁出、增殖,原代细胞达到融合,靠近毛乳头中心位置迁出的细胞可呈现多层聚集性生长现象(图1D)。

2.2 2种方法DPCs的传代培养及形态学比较

待原代DPCs生长融合至90%时进行传代培养,2种方法的第1代DPCs均在12 h左右贴壁生长,24 h后呈现聚集性生长趋势,而48 h后聚集性生长更加明显;并且2种方法获得的DPCs形态未见明显差异,均呈现梭形或者多角形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图2A,D);在1∶3比例传代的条件下,传统方法的第1代细胞约在4 d融合至90%,改良方法则为3 d左右。

图2 2种方法传代培养的DPCs的形态学比较,标尺=100 μm

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传统方法的第2代细胞的胞体较第1代有所增大,并以多角形为主,而聚集性生长的趋势也不明显,3 d左右可达到90%融合(图2B);继续传代至第5代时,传统方法的DPCs细胞面积明显增大,细胞质不均匀,细胞呈现明显老化、肥大的特征,细胞活力显著下降,生长缓慢,6~7 d才可达到90%融合,且完全丧失聚集性生长的特征(图2C)。而改良方法的第2代细胞的大小、形态与第1代细胞比较变化不大,还保持着聚集性生长的趋势,细胞增殖迅速,2~3 d即可融合(图2E);并且随着传代次数增加,到第5代细胞还能保持较好的形态,聚集性生长趋势尚未完全消失,3 d左右细胞融合(图2F)。

2.3 2种方法的DPCs细胞获得量比较

2种方法分别自4个触须垫分离并培养DPCs,经细胞计数显示,虽然传统方法的原代细胞生长时间更长,但是获得的细胞数量仅为(0.14±0.01)×106,改良方法却可获得(0.82±0.01) ×106,约是传统方法的5.85倍;另外传代后,传统方法的第1、2和5代细胞分别可获得(0.27±0.01)×106、(1.21±0.18) ×106和(14.67±0.47) ×106数量的细胞,而改良方法则为(1.74±0.02) ×106、(9.94±0.31) ×106、(203.33±20.54) ×106,分别是传统方法的6.44、8.21和13.86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说明改良方法可获得更多的DPCs,尤其是高代次更具优势(表1)。

表1 不同方法分离培养的DPCs细胞获得量比较(n=3,±s,×106)

表1 不同方法分离培养的DPCs细胞获得量比较(n=3,±s,×106)

**P<0.01 vs传统方法

方法0代第1代第2代第5代传统方法0.14±0.010.27±0.011.21±0.1814.67±0.47改良方法0.82±0.01**1.74±0.02**9.94±0.31**203.33±20.54**

2.4 2种方法培养的DPCs的ALP活性的比较

ALP是DPCs特有的功能标志蛋白,其活性强度也间接反应了DPCs诱导毛发形成的能力[5]。ALP试剂盒染色,阳性反应为胞质中呈现灰黑色颗粒或块状、条状沉淀。传统方法和改良方法的2代细胞经染色后显示,改良方法的细胞ALP活性稍高于传统方法(图3A、B;E、F);5代细胞中传统方法的DPCs基本没有ALP显色,而改良方法则仍显示明显ALP活性(图3C、D;G、H)。提示改良方法培养的DPCs的 ALP活性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尤其是在高代次细胞中。

图3 不同方法分离培养的DPCs的ALP活性鉴定,标尺=50 μm

qRT-PCR测定结果显示,与传统方法比较,改良方法培养的第2代 DPCs的ALP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随着细胞培养代次的提高,虽然2种方法的第5代DPCs中ALP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但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方法具有更高的ALP mRNA表达水平,与传统方法的第2代细胞持平(P<0.01)(图4)。

图4 不同方法培养第2、5代DPCs中ALP mRNA的表达水平

3 讨论

毛囊是由表皮和真皮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小器官,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是唯一呈终身周期性生长的皮肤器官[6]。而DPCs是位于毛囊基底的特化的真皮成纤维样细胞,具有诱导毛囊再生的能力,是毛囊重建、传导毛发生长信号的重要结构[1~3]。因此,成功体外分离培养DPCs是开展毛囊研究的首要前提。

小鼠是研究毛发疾病最佳的模型及工具,但小鼠DPCs的分离培养其实更为困难。这是由于毛乳头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获取高纯度DPCs异常困难,以往多采用显微切割法从毛囊中获取完整的毛乳头,分离出 DPCs进行培养[7]。体外培养的小鼠DPCs具有特有的聚集性生长特征,可表达特异性标志ALP,移植体内可诱导毛囊形成[8];虽然细胞具有较高纯度,但是生长周期长,获得量少,易污染,不能满足科研的需求[7]。并且随着体外培养传代次数的增加,逐渐丧失聚集性生长特征,ALP的表达也逐渐降低,同时逐渐丧失体内诱导毛发形成的能力。因此,如何获得大量并且具有良好功能的DPCs是制约毛囊研究领域发展的难题[5]。也有学者以5周龄 C57BL/6小鼠背部皮肤,在0.2%Ⅰ型胶原酶中37℃消化2 h,经过 2 次 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以获得大量DPCs,但是细胞纯度及功能仍差强人意[9]。近年来发展的解剖联合酶消化法可提高贴壁迁出率,这也是目前比较通用的传统方法,但是所获得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4]。

笔者前期也参照传统方法,通过显微解剖和酶消化法获得完整的单根毛囊,但这种方法获得的DPCs贴壁率差、损失率高、细胞生长速度慢,并且混杂有大量的真皮鞘细胞迁出,严重影响了DPCs纯度。因此,改良和优化分离培养DPCs方法非常必要。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联合精细显微解剖和酶消化法进行改良。另外研究显示bFGF可促进多种细胞增殖,例如对脂肪干细胞等多种干细胞,因此被添加入多种重要细胞的培养体系中;而bFGF对DPCs的生长及功能也同样具有明显促进作用[10-11]。基于文献报道,本实验添加bFGF(10 ng/mL)以优化培养体系,从而建立了更具优势的分离培养小鼠DPCs的新方法。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显微弯剪充分剪碎毛乳头组织后用胶原酶消化,组织分解更充分,不但提高了贴壁率,而且接种密度实际上远高于传统方法,从而可显著提高DPCs获得量,缩短扩增时间;②传统方法也可以实现精准的显微解剖,但是该方法毛乳头贴壁率欠佳,反而牺牲了组织利用率和DPCs的获取数量,而加大毛乳头组织获取量势必以牺牲其纯度作为代价;与此相较,改良法具有较高的细胞及组织贴壁率,可充分体现精细解剖的优势,同时满足提高DPCs的获取数量及细胞纯度的要求;③基于文献支持,培养基中添加bFGF(10 ng/mL)显著缩短了DPCs的迁移和生长融合时间,也有利于维持DPCs的生物学功能。实验结果显示,改良方法的毛乳头几乎全部贴壁,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及细胞数量,尤其是高代次(第5代)更为显著,可维持良好的细胞形态,细胞获得量接近传统方法的14倍。另外代表DPCs毛囊诱导能力的特异性标志物ALP的表达也明显提高,尤其是高代次(第5代)的ALP的表达水平也与传统方法的低代次(第2代)的水平相当,说明改良方法有助于维持DPCs的功能。

综上所述,该改良方法提高了DPCs的获取效率和保证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是一种更快速、高效的DPCs分离培养方法,为后续进行毛囊相关的研究提供可靠保障。

猜你喜欢

传代贴壁毛囊
首个人工毛囊问世
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遗传性对其益生特性及货架期菌数的影响
高硫煤四角切圆锅炉贴壁风倾角对水冷壁 高温腐蚀影响研究
具有一般反应函数与贴壁生长现象的随机恒化器模型的全局动力学行为
塞尼卡病毒A在BHK-21细胞中培养条件探索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660MW超超临界锅炉高速贴壁风改造技术研究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复苏传代保存流程分析
治疗脱发赶在毛囊萎缩前
体外全骨髓贴壁法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