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应用抗生素治疗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效果
2024-01-02梁善敏
梁善敏
(广宁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广东 肇庆 526300)
胎膜早破指的是临产前胎膜自然破裂的一种情况,孕周>37周的胎膜早破被称为是足月胎膜早破,在全部分娩总数中的占比达到了2.7%~7.0%;足月胎膜早破极易造成新生儿败血症、脐带脱垂、胎儿窘迫、胎盘早剥、感染等情况[1]。胎膜为绒毛膜、羊膜间细胞外基质共同形成的密闭环境,具有保护胎儿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胎膜不易破裂,但是在异常因素下,胎膜张力及弹性降低,可导致胎膜变薄,难以抵抗羊膜腔压力后发生破裂。发生足月胎膜早破后,产妇阴道会出现持续流液情况,最终出现不可抑制的宫缩,易导致早产临产。目前,临床上尚不清楚引发胎膜早破的确切原因,但主要认为这种情况与产妇下生殖道感染有一定关联[2]。临床多予以抗生素治疗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而抗生素疗效与应用时机、类别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基于治疗时机的考虑,早期治疗可能会阻止感染扩散,但也可能伴随着一些风险,而稍后治疗可能会给感染扩散更多机会,但可能更安全;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早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可能在破膜后迅速就诊,而稍后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可能在破膜后有一段时间才就诊。因此,如何选择时机并应用抗生素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确保达到最佳的抗感染效果是应对足月胎膜早破的关键[3-4]。目前临床上关于使用抗生素时机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以上内容,本研究对58例胎膜早破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广宁县妇幼保健院接收的足月胎膜早破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29)和对照组(n=29)。对照组中: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9.56±2.73)岁;孕周37~38周,平均孕周(37.58±0.32)周;体质量指数(BMI)24~33 kg/m2,平均BMI(28.53±1.63)kg/m2;孕产次1~4次,平均产次(2.58±0.37)次。研究组中:患者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9.54±2.81)岁;孕周37~38周,平均孕周(37.53±0.34)周;BMI 25~32 kg/m2,平均BMI(28.58±1.71)kg/m2;孕产次1~4次,平均产次(2.55±0.41)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该研究已经获得广宁县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符合伦理道德要求,并遵守了《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在了解抗生素用药风险后,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患者突然出现阴道流液、阴部湿润症状或无法控制的漏尿者;②疾病诊断参考《胎膜早破临床实践指南(2020)》[5];经超声、阴道液图片等辅助技术进一步确诊。排除标准:①未足月胎膜早破者;②胎盘早剥或者胎儿宫内窘迫者;③抗生素不耐受及严重不良反应者;④合并存在妊娠期糖并发症者;⑤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⑥存在心脏病史或者内分泌病史者;⑦多胎或者是不良分娩史者;⑧凝血功能异常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胎膜早破12~24 h后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胎膜早破12 h内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全面的产妇常规检查,医护人员记录体温、胎位等信息,并协助产妇改变体位。在进行治疗前,对阴部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以确保外阴部保持清洁和干净状态。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护理人员根据母婴感染风险系数和胎儿状况来合理选择和应用抗生素。选用1.0 g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深圳华润九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507,规格:0.5 g)溶解在10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淮海药厂,国药准字H20084470,规格:100 mL/袋)中,抗生素治疗采用静脉滴注方式,每8 h给药1次,直到产妇顺利分娩为止。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依据各组产妇分娩情况、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情况评价,判定标准为无效、显效、有效。无效:产妇分娩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炎症因子水平没有明显改善或增高、胎膜早破到分娩的时间没有得到延长;有效: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较未使用抗生素治疗时有所减少、炎症因子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胎膜早破到分娩的时间得到一定的延长;显效:产妇分娩过程中并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改善、胎膜早破到分娩的时间得到明显延长。②分娩方式:比较各组患者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剖宫产分娩。③不良妊娠结局:包括产妇产褥感染、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等。④异常指标:比较各组血常规异常率、体温异常率、会阴创口感染率。采集患者静脉血2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以全自动血液及体液细胞分析仪[希森美康医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型号:XE-5000]测定血常规,统计患者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范围的例数;体温异常率:统计患者体温超过37.5℃,持续发热迹象的例数;会阴创口感染率:统计患者创口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或异常分泌物等症状的例数。⑤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以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广州科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型号:微测Ⅲ)测定hs-CRP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若P<0.05时,表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分娩方式比较 研究组自然分娩率较对照组高,剖宫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分娩方式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比较 研究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异常指标比较 研究组血常规、体温异常率及会阴创口感染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异常指标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 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μg/mL,)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μg/mL,)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n=29)7.35±0.635.41±0.52对照组(n=29)7.42±0.585.78±0.34 t值0.4903.573 P值0.625<0.001
3 讨论
胎膜早破是围生期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容易导致产妇早产,同时也增加了围生儿病死、产妇感染以及宫内感染的风险,这种并发症主要是由于产妇受到创伤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5]。如果未及时对胎膜早破进行规范治疗,可能对母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研究表明,60%~70%的胎膜早破并发症发生在产妇足月妊娠时期[6]。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创伤、剧烈运动有关,或者与产妇自身的发育不成熟以及胎膜结构异常相关[7-8]。目前临床对于足月胎膜早破的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治疗,但是关于药物的应用时机,尚无明确定论,故成为了产科重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一些研究显示[9-10],不规范和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产妇产生多重耐药,从而增加治疗难度,甚至可能导致产妇死亡。对于足月胎膜早破的产妇来说,若未及时采取抑制感染措施,极易造成胎儿呼吸困难或者感染情况,显著增加了胎儿危险系数。针对以上情况,临床需针对患者、胎儿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控制计划[11-12]。
本研究结果证实,抗生素在胎膜早破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尤其是在足月胎膜早破12 h内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最为显著,可明显增加自然分娩的可能性,有利于改善母婴预后。本研究中,研究组不良妊娠结局率,血常规异常率、体温异常率和会阴创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感染与胎膜早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发生胎膜早破后,产妇及胎儿的感染风险均明显升高,胎膜早破后12 h可出现宫缩,故胎膜早破时间越长,感染的风险越高,通过早期应用抗生素,可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不良事件风险,还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而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抗生素的用药原则为对症治疗,故在早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抑制hs-CRP分泌,能够最大程度保证抗生素的用药效果与安全性。此外,在用药过程中对于产妇体温、血常规指标进行监测,结合实际情况应用抗生素,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13]。头孢类抗生素的应用范围较广,属于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效果较为理想[14-15]。
综上所述,在足月胎膜早破12 h内予以患者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预防感染,同时还可促进自然分娩率提升,在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异常指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