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2024-01-02石家庄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河北石家庄050022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4期
关键词:副伤寒圈舍病猪

●陈 龙 (石家庄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河北 石家庄 050022)

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背景下,猪病呈现高发趋势,仔猪副伤寒病是其中之一。仔猪副伤寒病属传染性疾病,其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死亡率高等特征,如隔离诊治不及时,极易造成全群感染发病甚至死亡,因此要高度重视防治工作,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传播扩散,降低仔猪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仔猪副伤寒病,其病原为沙门氏菌,因此也被称为沙门氏菌病。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的猪,其中2~4月仔猪是高发群体。成年猪大多隐性带菌不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带菌猪,仔猪直接接触病猪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后即可感染发病,或间接接触被病猪污染的饲料﹑饮水后亦可患病。病菌以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仔猪副伤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和冬季的发病率最高。饲养管理不当,圈舍卫生环境差,饲料营养不足适口性差,仔猪防寒避暑不及时,未及时吮吸初乳,突然更换饲料﹑长途运输﹑忽视免疫接种等因素,均极易诱发仔猪副伤寒病[1]。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急性型也称败血型,该类型不常见,发病率仅为10%左右,断乳前后的仔猪是多发群体,病猪高烧至42℃,停止进食,胸前﹑腹下等多个部位皮肤出现淤血紫斑,中后期病猪出现腹泻症状,呼吸不畅,剧烈咳嗽,跛行,发病后治疗不及时大多1~4 d死亡,病死率在30%左右。

2.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又称坏死性肠炎型,该类型最为常见,病猪高烧至41∙5℃,怕冷,眼睛流出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粘连,角膜浑浊并伴有溃疡。中期出现剧烈水样状腹泻,粪便呈暗绿色或暗棕色,粪便带血,有恶臭味。后期病猪极易脱水致死。耐过猪成为僵尸猪[2]。

3 病理剖检

对病死猪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机体消瘦,肌肉呈苍白色,消化道呈纤维素性坏死肠炎表现,盲肠及结肠的肠壁增厚,弹性丧失,肠黏膜表面有一层灰黄色胶皮样物质,将其剥离后出现红色坏死性溃疡病灶。肠系膜淋巴出现灰白色的结节,肝脏和脾脏水肿。

4 诊断要点

4.1 常规诊断

结合仔猪副伤寒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4.2.1 镜检取病死仔猪肝﹑脾﹑淋巴结等病变组织进行涂片处理,然后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如发现有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即可确诊。

4.2.2 分离培养无菌采集病死猪心血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取肝脏组织接种于营养琼脂上,保持37℃恒温培养24 h,后可在培养基上发现长出无色半透明﹑圆形﹑边缘整齐﹑湿润隆起的小菌落。

4.2.3 药敏试验用标准平面纸片对培养的细菌实施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高度敏感,对磺胺嘧啶钠﹑土霉素﹑盐酸林可霉素中毒敏感,对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低度敏感或不敏感。

4.2.4 生化试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葡萄糖﹑硫化氢﹑麦芽糖﹑甘露醇﹑木醇糖﹑MR呈阳性,符合沙门氏菌生化反应。

5 治疗方法

5.1 西兽医治疗

5.1.1 抗生素疗法土霉素,按照40 mg/kg·bw剂量肌注,早晚各1次;新霉素,按照10 mg/kg·bw剂量口服,早晚各1次;强力霉素,按照5 mg/kg·bw剂量口服,每天1次;恩诺沙星,按照5 mg/kg·bw剂量肌注,早晚各1次;氟苯尼考,每次10 mL腹腔注射,每天1次[3]。

5.1.2 磺胺类药物疗法磺胺嘧啶30 mg/kg·bw+甲氧苄氨嘧啶6 mg/kg·bw,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用药7 d;复方新诺明,按照70 mg/kg·bw剂量使用,早晚各1次。

5.2 中兽医治疗

中兽医认为仔猪副伤寒病主要是由于疫毒内侵,湿热外袭所致,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清热除湿﹑消肿散瘀﹑扶正健脾﹑益气养阴﹑扶正祛邪等原则。具体可采用下方治疗:取桂枝30 g+升麻30 g+枇杷叶30 g+生地35 g+知母35 g+秦皮35 g+陈皮40 g+车前子45 g+黄芪50 g+麦冬50 g+金银花50 g+桑叶50 g+黄柏50 g+木香50 g+滑石50 g+甘草50 g,将上述中草药加入适量水浸泡30 min,文火煎熬成药液去渣温服,大猪100 mL/头,小猪50 mL/头,早晚各服用1次,连服3~5 d。

该方中,生地﹑车前草富含维生素,可加快病猪肠黏膜上皮组织功能恢复;滑石具有吸附﹑收敛功效,可有效止泻,同时保护肠壁;桑叶﹑知母﹑秦皮﹑桂枝﹑金银花﹑黄柏可有效抑制沙门氏菌;麦冬﹑黄芪具有提升免疫功能的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上述诸药合用,可起到正邪同治﹑邪祛正复的功效,治疗仔猪副伤寒病效果显著。

6 预防措施

6.1 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生猪养殖时,部分养殖场户盲目引种,极易引入患病猪或带菌猪,进而导致副伤寒病的传播。基于此,建议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繁育机制,防止引入病猪及带菌猪。必须要引种的情况下,应提前做好对引种猪场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和引种猪的健康检疫工作,避免从疫区引种,避免引入患病猪及带菌猪。引种后的猪需单独隔离饲养至少1个月,隔离期间做好护理﹑消毒等工作,隔离期满无异常时再正常饲养。此外,要做到全进全出,猪场应同时引进﹑饲养﹑出栏,分栏分群饲养大猪和小猪。同一批猪出栏后需做好清洗﹑消毒等工作,闲置21 d以上再继续养猪,引进仔猪前需再消毒1次,进而将疫病循环感染途径切断,确保猪群的健康生长。

6.2 预防接种,产生抗体

接种疫苗是预防仔猪副伤寒病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应提高预防接种意识,结合当地﹑本场仔猪副伤寒病的发病规律,制定科学完善的免疫程序和计划,确保将预防接种工作落实到实处。目前,仔猪副伤寒病疫苗主要有2种,其一是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其二是多价副伤寒灭活菌苗,其中,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的效果更好,应用更广泛。接种时,按瓶签说明头份用20%氢氧化铝溶液稀释,对30~40日龄的仔猪肌注1 mL,稀释后的疫苗当日需全部用完。该疫苗亦可口服,用冷水稀释然后清晨空腹口服,每头份5 mL即可。使用疫苗前要认真检查疫苗有效期,确保处于有效期内,并检查是否有杂质﹑破损,避免影响效果。接种疫苗前后14 d,禁止服用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对疫苗效力产生影响[4]。要定期做好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如发现免疫抗体值下降,要及时进行补充免疫,有效降低仔猪副伤寒病的发病率。

6.3 加强管理,注意保暖

应高度重视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及早吃上﹑吃足初乳,进而获得免疫抗体,增强仔猪的免疫力﹑抵抗力。仔猪10日龄时,可适当喂食易消化﹑适口性好的引料,刺激仔猪消化道绒毛发育,完善消化系统功能。仔猪断乳时,要遵循序渐进的原则,降低应激反应。仔猪出栏分群时,仔猪留在本圈舍内,让母猪转移出去,避免仔猪突然改变环境产生应激而发病。要重点做好仔猪防寒保暖工作,结合日龄﹑天气,灵活调整圈舍温湿度,寒冷冬季及时御寒保暖,炎热夏季及时降温避暑。仔猪温湿度控制参考如下:断乳仔猪舍,适宜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60%~75%;保育仔猪舍,适宜温度为24~26℃,相对湿度为65%~75%。营造舒适的圈舍环境,可有效避免仔猪遭受冷热应激诱发副伤寒病。

6.4 卫生清洁,定期消毒

圈舍内粪污清理不及时,消毒不彻底,会滋生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威胁仔猪的健康生长,因此做好卫生清洁及消毒工作至关重要。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卫生清洁计划和消毒制度,为仔猪生长营造健康的将环境。每日应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和污水,将其统一堆放发酵处理,杀灭病原微生物,然后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够避免污染。夏季应每日用清水冲刷地面,减少粪便残留。要保持圈舍有良好的光照﹑通风条件,及时排出圈舍内的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避免刺激仔猪呼吸道。要保持地面干燥,可撒施生石灰吸附地面水分,降低圈舍湿度。此外,要重点做好消毒工作,结合不同位置﹑物品,合理选用消毒剂,要保证消毒的全面性和彻底性,对圈舍﹑道路﹑用具﹑设备﹑水源﹑人员﹑进出入车辆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常用的消毒剂包括0∙3%过氧乙酸﹑5%氢氧化钠﹑3%高锰酸钾等等。消毒时,应控制好消毒剂使用量,防止产生毒害,确保仔猪的健康生长。

6.5 定期保健,增强免疫

针对仔猪副伤寒病多发﹑高发的猪场及散养户,要高度重视保健预防工作,增强免疫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仔猪副伤寒病的发病率。可在仔猪饲料中添加金霉素,一般每1000 kg饲料用100 g。亦可采用饮水预防法,在饮水中加入“银翘散”,其成分为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等,研磨成粉末状饮水服用7 d。此外,仔猪断乳前后,是该病的高发时期,此时可每200 L饮水中添加100 g酒石酸泰乐菌素可溶性粉进行预防,连续使用7 d,可有效降低仔猪副伤寒病的发病率。

7 总结

仔猪副伤寒病是养猪业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仔猪的健康生长。要充分意识到仔猪副伤寒病的危害性,进而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针对患病猪,要及早诊断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病猪及早恢复健康,降低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促进畜牧经济稳步增长。

猜你喜欢

副伤寒圈舍病猪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措施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仔猪副伤寒的预防与治疗
临床诊治仔猪副伤寒的建议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