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肠炎诊疗技术
2024-01-02籍海霞
●籍海霞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畜牧业发展中心晏城畜牧兽医站 山东 德州 251100)
猪病毒性肠炎又称病毒性腹泻,属传染性疾病,其致病原较多,猪病毒性肠炎具有传染性强﹑危害性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要做好诊治工作,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损失。
1 流行病学
猪病毒性肠炎的致病原主要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RV)三种,其流行病学特点如下。
1.1 猪流行性腹泻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气温变化较大或季节交替时发病率要高的多;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品种的猪,哺乳猪﹑架子猪等均可发病,哺乳猪的发病率最高,如1周龄内的仔猪患病,致死率高达85%~100%;该病的潜伏期为18~24 h,潜伏期过后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和带毒猪,健康易感猪直接接触病猪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即可染病,间接接触被污染的水源﹑饲料后亦可染病,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
该病多发于冬季,冬季气温低,圈舍遭遇冷风侵袭后产生冷应激,再加上饲养不当,均极易诱发传染性胃肠炎;该病发生在育肥猪﹑架子猪﹑哺乳猪等任何年龄﹑品种的猪,2~3周龄的仔猪发病后致死率高达90%~100%,断乳仔猪致死率可达50%;患病猪及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健康易感猪直接﹑间接接触污染物后24 h即可发病;病毒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1.3 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多发于晚秋﹑冬春季节,极易和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混合感染,7日龄内的仔猪致死率高达100%,无继发感染时死亡率降至10%。该病发生于成年猪﹑母猪等,但以隐性感染为主;15~45日龄的仔猪是该病的高发群体,发病率可达40%~50%;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带毒猪,病毒以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为主。
2 临床症状
2.1 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属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病猪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发烧﹑腹泻﹑呕吐症状明显,粪便呈黏稠状或水样状,观察粪便发现有凝乳块,后期脱水致死。成年猪患病后亦可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但较轻微。解剖病死猪尸体,发现小肠病变明显,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充血,内部有大量黄色液体。
2.2 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属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哺乳仔猪患病后先呕吐后腹泻,粪便呈糊状﹑水样状,颜色为黄色,粪便中有凝乳块,恶臭味,持续腹泻导致病猪脱水。断乳仔猪患病后出现喷射状腹泻,粪便呈褐色,发育不良,后期成为僵猪。成年猪患病,则会食欲不振,时而便秘时而腹泻等症状。哺乳母猪患病则停止泌乳。解剖病死猪尸体可发现胃肠道有大量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内有气体,小肠壁呈透明状,弹性下降,小肠内有大量黄色泡沫状的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肿胀[1]。
2.3 轮状病毒腹泻
猪轮状病毒腹泻属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猪不愿进食,精神状态不佳,长时间趴窝,哺乳仔猪吃乳后呕吐﹑腹泻,粪便为黄色水样状,有的呈灰色糊状,有明显腥臭味,如继发感染大肠杆菌,则腹泻等症状进一步加重,死亡率极高,成年猪患病后以隐性感染为主,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解剖病死猪尸体,可发现消化道病变明显,胃部有大量凝乳块,胃壁弛缓,小肠壁呈半透明状,肠道内有大量灰黄色的液体,小肠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3 诊断技术
3.1 一般诊断
猪病毒性肠炎临床诊断时,结合不同病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典型症状表现及尸体解剖变化即可做出相应的诊断,但无法实现准确鉴别,极易误诊,因此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3.2 实验室诊断
猪病毒性肠炎实验室诊断时,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等。相比较而言,RT-PCR技术凭借自身诸多的优势,在猪病毒性肠炎诊断中实现了广泛应用。在现场诊断时,免疫胶体金试剂盒的应用可实现快速检测,但价格昂贵。
4 治疗方法
4.1 猪流行性腹泻
针对发病初期的病猪,治疗时上午灌服大黄苏打片0∙5 g+氟哌酸10 mg/kg·bw,下午辅以中草药治疗,取黄柏5 g+黄连5 g+黄岑5 g,将上述中草药加入适量水煎熬成药液去渣灌服,早晚各1次,连服3~5 d。
针对发病中期的病猪,上午灌服大黄苏打片0∙2 g+氟哌酸10 mg/kg·bw,下午辅以中草药治疗,取甘草2 g+神曲2 g+黄芪5 g+山楂5 g+穿心莲5 g+麦芽10 g,将上述中草药加入适量水煎熬成药液去渣温服,早晚各1次,连服3~5 d。
针对发病后期的病猪,需先止泻,可将次硝酸铋5 g+小苏打5 g+磺胺脒5 g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水灌服,早中晚各1次;再补充体液防脱水,可灌服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 g+饮用水;如病猪已出现脱水症状,可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30 mL+5%碳酸氢钠注射液10 mL+维生素C注射液2 mL+维生素B1注射液2 mL+肌苷注射液2 mL+20%安钠咖1 mL(此为10头仔猪1次用药量)。
4.2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治疗时,先将病猪隔离,然后对病猪和污染物进行全面消毒。后用西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肌注恩诺沙星注射液2∙5 mg/kg·bw,早晚各1次;肌注庆大霉素注射液1∙5 mg/kg·bw,早晚各1次。为避免脱水,需口服补液盐,其成分为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 g+饮用水。最后,辅以中草药方“白头翁汤”治疗,用甘草5 g+木香8 g+黄连8 g+黄岑10 g+黄柏10 g+猪苓10 g+泽泻10 g+连翘10 g+白头翁15 g,将上述中草药加入适量水煎熬成药液去渣温服,大猪可一次性服用,小猪可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3~5 d。
4.3 猪轮状病毒腹泻
猪轮状病毒腹泻治疗时,可饮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其组成为:葡萄糖22∙5 g+氯化钠4∙75 g+甘氨酸3∙44 g+ 枸橼酸0∙27 g+ 枸橼酸钾0∙04 g+ 无水磷酸钾2∙27 g+水1 L;为预防酸中毒,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盐水500 mL+10%碳酸氢钠溶液100 mL;为预防继发感染,可肌注硫酸庆大霉素30万IU+地塞米松注射液3 mg;西医治疗时,辅以中兽医治疗效果更佳,用木香10 g+神曲15 g+藿香15 g+车前子20 g+金银花20 g+蒲公英20 g+甘草20 g+黄连30 g+黄芪30 g+葛根30 g,将上述中草药加入适量水煎熬成药液去渣温服,大猪一次性服用,小猪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3~5 d[2]。
5 预防对策
5.1 科学饲养管理
为降低猪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率,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尤为关键。要结合猪群日龄等差异,制定针对性的饲养方案,及时分群,避免过于拥挤。要喂食全价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均衡,适口性好,满足猪群不同阶段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要妥善储藏饲料,避免出现霉变的现象,如饲料发霉变质则禁止喂食猪群。禁止喂食冰冻的饲料。要做到定时﹑定人﹑定量喂食,让猪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5.2 把好仔猪出生关
仔猪是病毒性肠炎的高发群体,所以要重点把好仔猪出生关。仔猪出生后,应在2 h内吃到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抗体,有助于提升仔猪的抗病力。针对弱小仔猪,应进行人工辅助哺乳,确保其吃足初乳。要合理控制好仔猪圈舍的温度和湿度,营造适宜的圈舍环境,一般7 d内仔猪保温箱温度控制在28~30℃为宜。此外,仔猪出生后2~3 d重点做好补铁元﹑补硒﹑补水等工作,提升免疫力,降低患病率。
5.3 加强卫生管理
卫生管理是生猪养殖期间的一项关键环境,同时也是预防猪病毒性肠炎发生的重要举措。因此要提高卫生清洁意识,制定卫生管理制度。要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和污水,对其统一发酵处理,或制作成沼气,减少资源浪费。要保证圈舍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及时排出有毒有害气体。要定期进行圈舍消毒,轮换使用石灰水﹑氢氧化钠﹑高锰酸钾﹑来苏儿溶液等对圈舍﹑墙面﹑地面﹑槽具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杀灭潜藏的致病菌,确保猪群健康生长[3]。
5.4 重视引进猪检疫
部分猪场在引种时,不重视健康检疫工作,极易引入患病猪或带毒猪,导致病毒性肠炎的传播扩散,因此在猪引种时做好检疫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要检查健康档案,了解疫苗接种情况,确认无病后再引种。引种后要隔离饲养至少1个月,隔离期间做好消毒﹑防护等工作,隔离期满且无异常后方再混群饲养。如隔离期发现有异常,应及时展开针对性的处置。
5.5 落实免疫接种
接种疫苗是预防猪病毒性肠炎最关键﹑有效的手段,所以应提高免疫接种意识,明确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当地﹑本场生猪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情况﹑流行趋势﹑规律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完善的免疫接种计划与程序。要从正规途径采购疫苗,保证疫苗质量。要妥善储存﹑保管疫苗,防止其失效。杜绝接种有杂质﹑过期的疫苗。目前,猪病毒性肠炎预防以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弱毒华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为主,妊娠母猪产前40 d﹑20 d分别免疫1次,每次1头份。仔猪出生后7 d内免疫1次,每次1头份,断乳后14 d再免疫1次,每次1头份。需注意,接种疫苗前后21 d禁止服用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对疫苗效力产生影响。要定期做好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如发现抗体不足,应及时补充免疫,实现对猪病毒性肠炎的有效防控。
6 总结
猪规模化养殖背景下,病毒性肠炎呈现高发趋势,对猪群健康及养猪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要高度重视防控工作,制定完善的防控措施,降低猪病毒性肠炎发病率。针对患病猪,要做出正确的诊断,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帮助病猪快速康复,降低养殖损失,提高养殖效益,推动养猪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