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的特别视频峰会
2024-01-02郑立颖
郑立颖
11月21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召开。这是金砖历史上第一次专门就突发性国际问题召开临时峰会,也是金砖国家今年8月扩员后的首次领导人会晤。
应南非总统拉马福萨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当前形势下,金砖国家就巴以问题发出正义之声、和平之声,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加沙地区的冲突已持续一个多月,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并出现扩大外溢趋势,中方深表关切。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主持峰会,巴西总统卢拉、俄罗斯总统普京、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埃及总统塞西、伊朗总统莱希、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以及印度、阿根廷外长等与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所长牛新春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持续50多天,国际上对该问题的态度仍是分裂的,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都不同意立刻停火止战。金砖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组织,此时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其独特的意义。
据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南非总统拉马福萨的新闻办公室称,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聚焦讨论中东局势,特别是加沙局势。会议还邀请了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朗、阿根廷、埃塞俄比亚的领导人出席,这些国家在今年8月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被正式纳入金砖合作机制。
与会领导人对巴以局势表示严重关切,谴责一切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强调必须根据国际人道法保护平民,呼吁立即实行持久和持续的人道主义休战,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强调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领导人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推动实现“两国方案”,建立一个具有完全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在峰会上,习近平发表题为《推动停火止战 实现持久和平安全》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提出,当务之急,一是冲突各方要立即停火止战,停止一切针对平民的暴力和袭击,释放被扣押平民,避免更为严重的生灵涂炭。二是要保障人道主义救援通道安全畅通,向加沙民众提供更多人道主义援助,停止强制迁移、断水断电断油等针对加沙民众的集体惩罚。三是国际社会要拿出实际举措,防止冲突扩大、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稳定。
习近平还指出,巴以局势发展到今天,根本原因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权、生存权、回归权长期遭到漠视。习近平强调,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恢复巴勒斯坦民族合法权利,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中东就没有持久的和平稳定。中方呼吁尽快召开更具权威性的国际和会,凝聚国际促和共识,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
牛新春分析称,金砖国家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讨论巴以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比较分裂。联合国安理会已经举行过四次针对巴以问题停火的投票,没有一次通过。第五次投票虽然通过,但草案并没有提出停火要求,只提出人道主义暂停。目前,美国和欧洲国家等发达国家的立场基本一致,即反对立刻停火止战。
牛新春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各国的立场还是比较一致的,最首要也最紧迫的就是,冲突双方停火止战。在冲突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之际,金砖国家召开这样一场峰会,发出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以相对中立的立场呼吁冲突双方停火有其特殊的意义。
11月2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并发表题为《推动停火止战 实现持久和平安全》的重要讲话。图/新华
在本次特别视频峰会的前一天,一个由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外长和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组成的联合代表团已经抵达北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就巴以冲突进行国际斡旋。
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约旦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法迪、埃及外长舒克里、印度尼西亚外长蕾特诺、巴勒斯坦外长马立基、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塔哈组成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外长联合代表团举行会谈。王毅表示,外长联合代表团将中国作为国际斡旋的第一站,表明对中国的高度信任,体现了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优良传统。中方坚定支持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开展的外交努力。
外交学院中东研究中心主任高尚涛认为,巴以问题持续至今已逾百年,其内情错综复杂。中国本着客观公正、不谋私利、和平谈判、互利共赢的原则,提出了一整套既不使局势升级、又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益的巴以问题外交政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巴以双方的尊重。进入新时代后,中国政府在巴以问题上的政策继续完善发展,内涵也更加丰富。
2013年,习近平分别邀请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来华访问,提出中方关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一是应该坚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以两国和平共处这一正确方向;二是应该将谈判作为实现巴以和平的唯一途径;三是应该坚持“土地换和平”等原则不动摇;四是国际社会应该为推进和平进程提供重要保障。
2017年,阿巴斯訪华期间,习近平就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再次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坚定推进以“两国方案”为基础的政治解决。第二,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第三,进一步协调国际社会的努力,壮大促和合力。第四,综合施策,以发展促进和平。同时倡议启动中巴以三方对话机制。
2022年12月,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会见阿巴斯时,习近平还呼吁,国际社会应该把巴勒斯坦问题置于国际议程优先位置,坚持“两国方案”方向和“土地换和平”原则,在联合国有关决议和“阿拉伯和平倡议”基础上,推动重启和谈。
今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来华访问的阿巴斯会面时,提出了解决巴以问题的三点主张。第一,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第二,巴勒斯坦经济民生需求应得到保障,国际社会应加大对巴勒斯坦的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帮扶。第三,要坚持和谈正确方向。尊重耶路撒冷宗教圣地历史上形成的现状,摒弃过激和挑衅言行,推动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影响的国际和平会议,为重启和谈创造条件,为帮助巴以两国和平共处作出切实努力。中方愿为巴方实现内部和解、推动和谈发挥积极作用。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中国一直在为巴以冲突降温作出努力。10月19日,习近平在会见埃及总理马德布利时,就当前巴以局势阐明了中方的原则立场。习近平强调,当务之急是尽快停火止战,避免冲突扩大甚至失控、造成严重人道主义危机。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实现巴以双方和平共处。中方赞赏和支持埃及开辟人道主义走廊的努力,愿同埃及和阿拉伯国家加强协调,推动早日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冲突爆发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与美国、沙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多国外长进行沟通,劝和促谈。在10月13日举行的第十二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中,王毅在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共同会见记者时指出,巴勒斯坦问题始终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当今世界不断被撕开的伤口。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两国方案”,就是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样才能实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和平共存,实现阿拉伯和犹太两大民族的和谐相处。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就巴以局势赴中东多国访问。10月21,翟隽在埃及出席巴勒斯坦问题开罗和平峰会时强调,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11月9日,翟隽在法国出席支援加沙平民国际人道主义会议时指出,中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有关各方一道,为尽早平息加沙战火、缓解加沙人道主义局势、推动巴勒斯坦问题重回“两国方案”正确轨道而不懈努力。
在联合国安理会这一重要的多边场合,此前四次针对巴以冲突的投票都未能通过。11月15日,中国作为本月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推动安理会通过了本轮巴以冲突以来的首份相关决议,决议呼吁在整个加沙地带实行紧急人道主义暂停、建立人道主义走廊。
为缓解加沙人道主义局势,中国已通过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联合国机构提供了20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通过埃及向加沙地带提供了价值1500万元人民币的食品、药品等紧急人道主义物资,并将根据加沙人民需要,继续提供物资援助。
高尚涛认为,中国政府在解决巴以问题上的政策,从原则到方法,从框架到内涵,从问题到热点,已趋于完整。可以说,中国的巴以政策已经形成。中国的巴以政策,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策以及与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政策相比,具有鲜明特色,也更具合理性,更容易被冲突双方和国际社会的多数国家认可和接受。
牛新春注意到,在巴以问题上,尽管历史和现实问题交织导致巴以矛盾重重,但中国的态度始终保持一致,秉承公正、客观、平衡的立场,扮演积极促和的角色。
最近几年,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中东国家希望中国能为推动巴以和解发挥独特作用。牛新春认为,这主要有四点原因:第一,中国跟中东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中国与中东的贸易额已经从2020年的2726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5071.52亿美元;第二,在巴以问题上,中国始终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在中东地区没有敌人,和各国保持着关系;第三,过去十年,整个国际社会对巴以问题关注度持续下降,巴以问题实际上被边缘化,而中国始终保持着对该问题的关注;第四,从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再到今年3月,中国斡旋沙特和伊朗这对“中东宿敌”和解,让中东国家看到中国可以在该地区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根据《阿拉伯新闻》援引YouGov今年5月的民調数据,在中国成功促成沙特伊朗和解后,高达80%的巴勒斯坦人希望中国在巴以和谈中发挥作用。
最近十多年来,美国长期寻求从中东进行战略收缩。特别是特朗普政府加大了收缩力度,宣布退出伊核协议,策动地区国家全面对抗伊朗,强化与以色列的盟友关系等。牛新春认为,美国中东战略收缩的代价就是,以伊朗为中心的“抵抗轴心”地区影响力不断上升,阿拉伯国家不再仅仅围绕美国站队,而是纷纷发展多元外交关系。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如今,美国作为调停人的信誉在下降。尤其是,这一轮巴以冲突之后,美国明显偏袒以色列的态度也引发地区国家的不满。
就在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前,沙特还在美国推动下,积极与以色列进行关系正常化谈判。冲突爆发后,沙特已暂停谈判进程,土耳其与以色列的关系也急剧恶化。但另一方面,沙特与伊朗的关系不仅未受影响,双方的接触反而更加频繁。这也显示,近年来的缓和潮正在改变地区国家的思维方式,国家之间也在缓慢地积累互信。
11月2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并发表题为《推动停火止战 实现持久和平安全》的重要讲话。南非总统拉马福萨主持峰会,巴西总统卢拉、俄罗斯总统普京、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埃及总统塞西、伊朗总统莱希、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以及印度、阿根廷外长与会。图/中新
牛新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沙特与伊朗在北京复交的基本精神和思考逻辑是,阿拉伯国家不再信任美国的安全承诺,渴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面对巴以冲突不断升级,沙特于11月12日在利雅得主办伊斯兰合作组织特别峰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伊朗总统莱希也受邀出席了本次峰会。这既是沙特伊朗达成和解后,伊朗总统首次访问沙特,也是伊朗首次同海湾阿拉伯国家共同讨论巴以问题。
在牛新春看来,本地区国家能够坐下来谈,说明他们都希望能够尽快实现停火,担心战争风险进一步外溢,担心来之不易的中东“缓和潮”积极态势无法持续。
2021年,第41届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首脑会议上,与会领导人在峰会上签署了《欧拉宣言》。这份宣言见证了各国强烈的政治意愿和诚意,沙特、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埃及已与卡塔尔恢复全面外交关系。
今年5月,阿盟决定同意恢复叙利亚的阿盟成员国资格,阿盟22个成员再次实现“大团圆”。同月召开的第32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阿盟峰会)上,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时隔12年重返会场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牛新春认为,从2020年开始,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思维模式出现明显变化,国家战略重心从地区安全事务转向国内经济建设,对外政策从重视“斗”转向追求“和”。
牛新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实际上,近三年来中东“缓和潮”持续,尤其是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和解后,中东地区出现了新思维和新态势。这种中东新思维也在新一轮加沙冲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