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探讨
2024-01-02陈勇
陈勇
摘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及消防联动系统在商业综合体消防系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为商业综合体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提供强有力保障,所以在现阶段商业综合体消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推广。基于此,本文简单介绍了大型商场大楼中的火灾报警和火灾联动系统的设计原理,并着重讨论火灾预警系统、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和火灾联动调节系统设计。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
引言
商业综合体指由两个或多个具有两种或多种功能的单体建筑和由连续地下车库、连续地下商业空间、下沉广场、连廊等相互联系而成的建筑综合体。已经竣工投产且占地不少于5万平方米被称作是“大型商业综合体”。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实力以及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影响和带动下,城市综合体建设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上海5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综合体就有200多个。而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来说,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在其中占据着不可替代且不容忽视的地位,是大型商业综合体安全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为有效保证并适时提升火灾预测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并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进一步提升对商业综合体系统设计工作的关注力度和重视程度,确保相关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合理性,为大型商业综合体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设计原则
鉴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在开展应急作业期间,对落实各方面功能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在开展相关设计与规划工作过程中应秉持以下原则。
(一)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火情,并立即做出警报
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数量较为庞杂,内部设备以及电路也具有一定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实际工作中人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均能够极大增加火灾发生的可能性[1]。因此,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设计以及规划工作的开展应配置精确且快速的识别和检测功能,使火情得到及时排除,并针对商场内部人员发出相应警报。
(二)在判定火灾后能立即与消防单位联系
由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结构与经营性质,一旦发生火灾,其蔓延速度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影响范围较广,及时与消防单位联系十分重要,同时绝大多数问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合理处理与解决。因此,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应与消防单位系统建立必要联系,以便在发生火灾后,消防单位能够及时了解火灾信息,并为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提供必要支持。
二、系统设计
火灾自动警报和消防联动系统是通过对火情的精确检测来发出警报,将控制信号传输给各种类型的火灾探测装置,充分获得和接受反馈信号,从而实现具有预先设定火灾报警作用的自动报警装置,见图1。根据图1可知,具备某种完备性的火灾自动报警与火灾联动系统可分为火灾报警系统、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和火灾联动控制系统。图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图
(一)火灾预警系统设计
火灾预警系统从整体角度出发可划分为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和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就可燃气体探测系统而言,在可燃气体生产以及存储等相关工作方面发挥着绝对优势[2]。而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及时预警的关键手段,能够使电力设备潜藏的火灾隐患得到全面清除和有效控制。凭借针对电力线路剩余电流值以及电气部件温升情况等展开实时探测,以此使漏电、短路以及过载等因素造成的火灾发生可能性得到极大降低。
针对目前我国大型商场的建设情况,普遍采用的是剩余电流电子火警报警器。有关探测器应该布置在一级配电箱的出口端,如果供电线的漏电流大于500毫安时,应该把它安装在下一级的配电箱上。
(二)火灾监测报警系统设计
火灾监测报警系统的建立与消防监控预警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可靠性密切相关,对其进行科学设计与合理规划,对于提高消防监控预警工作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火灾监测报警系统的关键是火灾监测设备、手动报警按钮、消防栓等。
1.火灾监测设备设计
火警报警器的基本功能是对烟雾、温度和火焰辐射等进行全方位检测,并能自动产生报警信号,反馈给用户。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监测装置包括感烟类火灾监测装置以及感温类火灾监测装置等。在开展相关系统设计工作期间,应在充分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和标准的基础上,对监测装置安装位置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与规划。
2.手动报警按钮设计
手动报警按钮是一种利用人工进行报警的灭火设备,它是人们在遇到火灾时,向人们传递报警信息和求助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和方法。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与策划工作来说,为了提高购物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警报的便利性与快速性,应该将手动报警按键适当设定在便于操作的地方,比如安全出口、疏散走道,每个防火分区都有一个手动警报按钮。另外,在消防安全范围内,各消防按钮之间的行走距离必须不大于30米。
3.消火栓按钮设计
所有的消火栓箱都应该配备消火栓按钮来协助安装。一般商场都安装有火警自动警报系统,当监测范围内有一个火警信号或者手动报警按钮信号时,就可以按下消火栓按钮,利用一个联动信号使消防水泵工作起来。
(三)消防聯动调控系统设计
1.联动控制系统设计
凭借对多种监测装置以及报警按钮等的深入了解和详细讲解,能够为实现消火栓系统以及火灾报警等进行联动调控提供必要支持和强有力保障。火灾报警控制器是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分为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火灾联动控制器。从使用来看,火警调节设备和火警联动设备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联动的火警调节设备。根据这个火警警报控制器的尺寸,它可以被划分为三种,如表1所示。在开展大型商业综合体设计与构建工作过程中,一般的火灾警报调节设备都是通过总线联动和多线联动的方式来实现[3]。
2.回路设计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消防安全监控和联动控制
的电路一般都是以二总线方式进行的。二总线的本质是把电源电缆和信号电缆有机组合在一起,從而达到既用电缆来传递信号又提供电源的目的。在总线电缆中,双绞线是最常见的一种,它可以大大减少电磁和电缆间的相互干扰。根据消防警报联动调节(联锁式)总线回路连接设备状态、实际规模和工作要求,每个总线回路上连接设备的数目必须严格控制在200个左右,而连接设备中包含的输出组件和输入组件等也不能少于100个。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同时应保留10%的余量。除此之外,任何一个消防警报调节设备上的消防监控设备和手动警报按钮等设备的数量不能超过3200个,如果超过了,可以通过多个调节设备组成网络。在消防警报系统中,每个设备都根据各自所在回路和回路的地址点构成各自独立的地址代码。如果是一个地址连接多个设备,则可严格按照装置数量。例如,多个非编码装置借助输入模块共用一个地址,对于此种情况可按照监测装置数量展开计算并进行综合考虑。
3.消防应急广播系统设计
消防应急广播的主要作用在于针对火灾检测系统以及消防联动调控系统进行反馈,能够为消防员疏导现场人员撤离提供极大便利和必要支持。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应该马上向全场通告,以科学、高效的方式指导人们在购物中心有秩序疏散。消防紧急广播系统总体上可以分为功放调节设备和广播扬声设备两种,而功放调节设备设置在消防调节室内,并通过台式或柜式的控制柜安装。广场扬声器相关配备也应以充分满足规范要求和标准为前提,针对走廊以及大厅等区域进行合理设计与科学安装。除此之外,在开展扬声器设计工作时,应针对防火区域以及内部等相关设计工作展开深入分析和综合考虑,制定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规划,以确保各区域与最近扬声器区域间距离控制在25米以内。而在采用壁挂式扬声器时,其安装高度应达到2.2米以上。
4.布线与接地
由于消防作业具有显著的及时性与范围有效性,为保证大型商业综合体发生火灾能够得到及时控制和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因通信系统和警报系统出现故障而使火灾救援工作变得更加困难,需要对防火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联动系统的配线和接地工作给予更多关注。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选择阻燃的电缆和金属材料线管,这样可以保证系统线路和控制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从而使火灾造成的影响和威胁得到有效控制。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布线
火警自动警报系统的功能是当大楼出现火灾时,对火情进行快速检测,并发出火情警报,使自动防排烟设施、紧急照明和消防紧急广播等联合启动;消防队员可以通过报警装置所显示消防设施的连接状况,对相应的防火、灭火设施进行控制,并决定火灾的供水方式和进攻路线等作战动作,以阻止火灾扩散。为此,在进行防火自动报警系统的传送电路和防火控制线路设计和铺设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应该主动选择防火性能好的线缆,并且采用金属线管、金属线槽进行布线,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自动报警系统有关电路安全和工作稳定,从而确保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功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和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影响和带动下,商业综合体建设在各个城市中得到重视和不断推进,其消防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防火体系来说,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是核心,在开展实际设计工作过程中,应适时提升对其的关注力度和重视程度。就现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以及规模化发展而言,有效保证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完善性以及可靠性,是大型商业综合体安全性实现提升的关键,能够为未来火灾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和支持,也能够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瑞红.浅谈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05):150-152.
[2]林金生,童长鑫.大型商业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低碳世界,2016(14):144-145.
[3]宋文广.商业办公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1(01):326-327.
[4]程羽,王弘成,李斌.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常见问题分析[J].现代建筑,2013(S1):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