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协同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策略研究

2024-01-02王一丁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协同

王一丁 李 珂

(1.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2.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九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组成,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1]。粤港澳大湾区属于广府文化核心地带,经贸往来历史悠久,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传统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急需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参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为高职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实训、项目探究、模拟演练等实践活动的计划安排,以及场地、资金、技术支持等保障体系,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依托的重要实践平台。

1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协同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成为共识。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急需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参与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深圳、香港的研发投入强度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也远远领先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2]。在这一形势下,协同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有效促进关键资源要素在区内的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统筹利用资源,解决资源瓶颈的问题,提升区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1.2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扩招,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高职学生就业面临一些问题。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实践操作不足的问题,缺乏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如同“纸上谈兵”,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对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能为他们拓宽就业途径,同时还能带动其他社会人员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1.3 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高职学生开辟了一条身心健康发展的新途径。平台上有别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热情,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在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中,高职学生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这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且能够使学生肯定自我、增强自信,有利于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综合素养。

2 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区域协同建设的内涵分析

协同的含义是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从系统学的角度提出,协同效应是协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的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相互合作、协调以达到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子系统功能之和的有序结构状态。区域协同发展,即一定区域内协调两个及以上的个体或要素资源,协同合作,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9+2”城市的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多个要素子系统,各子系统交叉联系、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协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创新创业整体实践平台。协同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2.1 资源配置维度

资源配置是协同建设的基础,即发挥区域内各城市、各行业、各主体的比较优势,将资源统筹配置到最高效的地方,以实现资源利用与产出效益最大化[3]。例如,肇庆市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发展康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与康养产业相关的资源如能向肇庆配置集聚,合力建设康养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等问题,资源产出的效益很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2 制度安排维度

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存在着两种政治制度、三种法律制度的特殊情况。而且,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协同建设的政策制度需要较强的灵活性,因此,会面临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障碍。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导致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等要素难以自由流动,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有鉴于此,一些超出地方权限的建设工作还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制度来统筹协调推进。

2.3 服务共享维度

服务支持机构主要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知识、技术、资金、法律咨询等相关服务。好的服务支持机构能成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有力支撑。如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该学院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中心包括综合服务中心、第三方服务区、路演中心、会议中心、培训中心和公共交流中心等,为创业项目和全体创业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组建湾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集结香港的有优势的金融支持、深圳的领先的技术支持和广州的完备的法律支持等服务要素,为各区市提供服务资源共享,加快区域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进程。

3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协同建设的原则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各要素及资源的整合、建设主体(包括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的协调合作,共同完成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目标,提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4]。

可以将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具有高度开放性,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交流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优化整合。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协同建设的原则应立足于“整体”和“开放”这两大诉求,可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由多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如以政府和教育部门为主体的实践平台管理系统、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实践平台教学培训系统、以行业和企业为主体的实践平台技术支持系统、以机构组织为主体的实践平台服务辅助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交叉联系,有机形成了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整体系统。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建设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时,要以大湾区为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整合调配各区市的优质要素资源,在各子系统中进行协调合作,最终使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整个系统实现协同效应。

3.2 精准性原则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协同建设须遵循精准性原则,应精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赋能,如对接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数据化应用、数字化技术等,避免出现同质化建设、低水平建设和重复性建设,让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能够精准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3 开放性原则

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可以不受阻隔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如果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将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无法培养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发展需求的人才。不开放的实践平台将故步自封,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和社会脱节,无法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协同建设的策略

4.1 加强统筹规划,排除制度障碍

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同行政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协同建设,影响了协同建设实践平台的进程。可考虑在国家层面成立实体性的区域内协调合作治理机构,如以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区域协同委员会等形式来组织开展工作。以《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为指导,治理机构可以认真统筹规划,制订并出台具体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以排除制度障碍、推进区域协同合作。

4.2 强化战略联盟,建立联动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各区市政府应多进行对话交流,协商并组建一批战略合作联盟,如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创新创业实践联盟、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创新创业活动促进联盟等,把各合作主体组织起来,共同建立联动机制和对话通道,使相互作用常态化,最终加速形成有序的大湾区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联盟可以在法规允许的前提下组织成员出资设立专项基金,共同资助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以常态化组织联盟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学习、合作以研发技术,为高职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可以构建要素资源共享平台,如联盟专家库、科技成果库、设施设备库等[5],将联盟内各主体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学生创业营、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让湾区内各区市的高职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交流、互通有无,激发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4.3 优化实践教学,提升能力培养水平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不能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应以实践为导向。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主体可协商,根据区域内产业发展需求、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共同开发高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6]。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动手实践为主,筛选各区市建设主体提供的最优设计方案。协同优化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如创新创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高职院校可联合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利用中心优质的设备资源,让高职学生体验真实的实践环境和企业运作过程。区域内各方共同优化实践平台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提升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水平。

4.4 打造优质师资,提高指导水平

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导师是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是实践平台的重要一环。粤港澳大湾区各区市创新创业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达地区更能吸引到优秀的导师人才。为使区域内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导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可以选拔、组建优秀专家导师讲习团,到湾区各地进行教学培训,带动整个湾区实践平台导师的水平提升;可以组织大湾区导师指导技能大赛,使各区市导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同时也要制定导师考评机制,促进导师加强学习、力争进步。

4.5 共筑外部环境,发挥区域凝聚力

粤港澳大湾区各区市职业教育各有自身的特点,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在文化观念上也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不利的外部环境条件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区域凝聚力。粤港澳大湾区主管职业教育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沟通,相互借鉴对方的可取之处,如广东可借鉴香港关于职业教育的全人教育理念,而港澳地区也能参考广东关于职业教育的任务驱动理念,使粤港澳大湾区在高职人才的培养理念上达成共识。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定期组织文化沙龙,让各区市的高职学生相互交流,熟悉对方的文化,最终在岭南文化这个根源上达成统一。通过协同建设,共筑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区域凝聚力,使各方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建设好湾区的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5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各区市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如果还像以往一样单打独斗,各自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必然会因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使实践平台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面对新机遇、新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应凝聚成整体,协同建设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从而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协同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