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医合作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模式探索

2024-01-02陈劲松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医心理健康院校

王 景 陈劲松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德阳 610100)

1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困境

目前,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大量投入,高职院校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新的特点。高职院校育人中的重要一环——心理育人,更是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个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师资队伍是育人的重要队伍,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学生的成学与成才。根据文献研究,目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服务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例失衡,不能满足庞大的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1]。

其次,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心理教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主体力量,师资队伍的专业性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结果,但部分高校认为只要专业是心理学、教育学的教师就能胜任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甚至直接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或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2],由此造成了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最后,心理健康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中许多课外心理活动指导等服务工作未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范围,因此无法对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数量进行量化评价。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心理健康教师的激励机制也存在不全面的问题,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在其他形式方面存在探索不积极的问题。

1.2 心理课程建设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质量影响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成效,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课程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也未得到优化,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二是没有针对不同群体和专业的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职院校的学生培育更强调专业化和职业化,不同专业和职业对就业者的心理健康素养要求不同,如护理专业的工作需要工作者具备更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而理工类的职业则需要工作者具有稳定的情绪水平和人格特质。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仍需进一步根据职业和专业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分层分类。

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需求脱节,且教学模式单一、落后。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未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导致师生互动少,教学目标完成不良,教学效果打折扣。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教学内容构成到教学内容的呈现均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内心的困惑。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不清晰,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把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完美人格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而是偏向于培养专业心理人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解专业知识点,课堂上主要传授心理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最终学习目标,这些现象都偏离了课程开设的最初目的[4]。

1.3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

全面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利于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提供精准、科学的依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存在学生需求量大和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不科学的问题。

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意愿强烈且需求种类多样,约90%的学生表示,如出现心理困惑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且超过80%的学生愿意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获得心理服务[5]。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和辅导仅面向少数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满足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大量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也存在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不够科学的现象。他们认为,只有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才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这给高职院校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较大阻力。

1.4 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方面

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探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校医合作”新模式。在以高校为主、医院为辅的原则下,以现有的多元、立体心理健康服务为基础,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知识宣传、特色活动、服务平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实现高校与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教师与心身医学科医生沟通协作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新模式。

2 校医合作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心理健康素养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于201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长期以来,部分公民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存在偏见,这些消极态度导致公民对心理疾病存在极低的医疗求助意愿,对心理疾病患者大多采取回避和无视的态度,没有自助和助人的心理健康意识[6]。因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十分重要,形成健康与科学地看待心理疾病的态度,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自身及他人的心理问题,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为“教育+服务”,心理健康素养要求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障碍,并学习自主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7],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储备以及实践经验。校医合作的模式不仅能为学校提供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也能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增强校园安全稳定保障

高校教书育人和综合发展需要和谐、稳定的环境作为根本保障。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重大性等不稳定特征,一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容易产生思想意识和行为偏差,影响其自身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在行为上也会有异常的表现,如自我伤害等,更有甚者会采取过激的防御手段,造成伤害他人的严重后果。

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基本都有规范的流程,也会积极地与医院合作,共同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在目前的合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8]。一是合作机制缺乏规范性,缺乏有效的合作协议可能影响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时效性。二是医院和学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校在遇到有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的学生时与医院联系转介,医院则给予其与普通患者相同处理,双方未能就学生发展成长等治疗背景问题进行沟通和探讨。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际意义是营造校园整体良好的心理氛围,不仅是处理危机,更要消除危机对其他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9]。因此,建立更健全、更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校医合作工作机制,有利于形成学校、医院、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更好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维持校园安全稳定。

2.3 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

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社会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3 基于校医合作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3.1 培养一支队伍

在高校原有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的基础上,整合合作医院的专业力量,校医双方在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建立合作平台。双方可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服务功能的发展。具体可操作的合作方面如下:

高校可邀请医院专家到校对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相关专业培训;高校可推选出骨干教师到合作医院进行短期进修,或推选骨干教师到医院跟岗学习,积累临床经验;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解决学校缺乏此方面人才的问题,可邀请医院的医生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开设相关讲座;对于医生而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也是考察其能力的重要方面,建立校医合作模式可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校医双方合作,有利于培养一支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3.2 建设一门课程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是以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导向,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其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但此课程没能考虑心理素质的成长性,不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整体水平。因此校医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着力打造“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课程,在课程中融入更多临床实践事例,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丰富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提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效达成心理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3.3 打造一批视频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已是科技网络的时代,青年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现代化、智能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相应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也需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到及时更新。研究表明,间接接触也是消除公民对于心理疾病歧视和偏见的有效方法[10]。因此通过校医合作,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干预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拍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科普视频及一系列微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心理疾病患者的真实情况,了解心理治疗的方法等知识。用这些生动、易接受的形式,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疾病,并获得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氛围。

3.4 开展一系列活动

高效利用医院与高校专业特色资源,可开展一系列娱乐竞技、素质拓展、文娱活动及线上互动等多形式、全方位、全覆盖的心理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可以充分利用“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和“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

3.5 搭建一个平台

高校与医院建立及时、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平台。凭借此平台,校医双方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完善学生危机事件干预机制,保障危机干预转介渠道畅通。同时,双方在合作中有任何疑问与工作设想,都可及时交流与分享。校医双方在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心理咨询及督导、心理危机与评估、教学科研等方面建立合作平台,双方可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服务功能的发展。除此之外,双方需要制定学校与医院合作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合作的规范文本,明确合作目标及有关程序,以明确学校与医院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促进高校与医院的顺利合作。

3.6 共研一批课题项目

科学研究历来是促进教学和医学发展的重要渠道,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整合校医人才资源优势,可培育和开发一系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相关科研项目。这些课题项目一方面可促进校医深度合作,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境与改革方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使科研成果应用到心理健康实践中,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校医心理健康院校
校医室初体验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校医皮青年
某中医院校医学生文化心态调查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