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艺术与思政融合教育策略
2024-01-02陈昀岚
陈昀岚
(安徽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11)
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社会思潮、文化教育发展与市场经济都会对艺术教育的审美标准和设计理念产生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艺术教育面临更多思想层面的挑战。因此,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重视思政育人价值的发挥,对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联系进行深度挖掘,让二者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协同效用的发挥,从而为国家培育出既拥有较高艺术技能和素养,也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时代新人。
1 新时代高校艺术与思政融合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在学科属性上具有差别,但是二者为国家培育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二者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高校理论性特征突出且教学僵化的思政教育模式,而且可以弥补艺术教育过于侧重技艺、轻视思想价值引导的不足。因此,探究新时代高校艺术与思政融合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激发思政课程教学的活力
大学生的思政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必然要承担起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育人使命。但是思政教育长期以理论课程为主要开展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缺乏沟通交流。艺术教育因实践性突出,师生互动性较强,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作用明显,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较其他课程要高[1]。此外,艺术教育内容丰富,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使枯燥抽象的思政教育变得有活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有利于挖掘美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其主要目标在于培育大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并创造美的能力。虽然艺术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敢于表达和善于挑战的个性,但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感性认识重于理性认识、表达能力强但不擅长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他们走向长远职业岗位的阻碍,也成为艺术教育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阻力。思政教育更重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育,能够增强大学生透过事物表面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可以说,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互相辅助,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从思想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升华,开阔艺术教育的视野,引导艺术专业学生逐步建立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使美育教育发挥出德育功能。
1.3 有利于培育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育人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审美能力与思想品质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注重点。虽然艺术教育看似重视对学生感性的培养,思政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德育的引导,但是二者在最终的育人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有效激发艺术教育的思政育人价值,在培养学生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拥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全面激发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内生动力。由此可见,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对培养知、情、意、行合一的高素质综合型艺术人才意义重大。
2 新时代高校艺术与思政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标准、设计理念与设计能力等方面都有影响,以艺术作品为代表的艺术设计输出还会传递出设计者的价值观,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赏者的思想价值。因此,新时代环境下党和国家更加重视艺术教育,推进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更加迫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2.1 教育主体理念存在问题,重视程度不高
首先,学校层面的重视度不高。高校领导层和管理层是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其教育思想直接关系到学校艺术教育的走向,关系到艺术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当前,部分艺术院校或者艺术专业的领导层政治教育视野不够高、思政育人意识不够强、教育使命感不突出,缺乏科学的规划政策作为指导。其次,教师层面的重视度不够。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代内处于“各行其道”的状态,艺术专业教师在艺术教育领域非常专业,能够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艺术能力。但是在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部分教师的融合教育意识淡薄,教学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2]。例如,白艳雅针对国内不同类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发现不同职称的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存在不同理解,再加上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对思政内容关注较少,专业教师思政意识薄弱,观念落后,不利于其正确引领艺术与思政的融合,更限制了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实践[3]。最后,大学生个体的理念问题。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当前艺术教育呈现出功利化倾向,加上就业压力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于专业学习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做法表示不理解,一些大学生甚至持敷衍的态度,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出现不配合和不参与的情况,影响了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例如,一项针对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2.77%的大学生能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对思政教育因素进入专业课程的必要性,有51.8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会导致课堂上讲非专业的东西多了,影响专业教学实践和精力,表现出大学生对艺术专业教育与思政融合的消极态度[4]。
2.2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师资水平有限
第一,知识储备不足。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思想,“大思政”“课程思政”的提出对于艺术专业教师来说属于“补课”内容,他们在学生阶段甚至相当长的工作阶段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此内容。因此,面对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工作,部分教师不具备知识储备。第二,能力水平有限。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各自的课程教学目标差距较大。艺术专业教师在思政教学元素挖掘与教学方式创新方面面临难题,造成教师虽然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但是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较为严重,非但没有发挥出艺术教育的思政育人价值,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第三,相关经验缺乏。在艺术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课题,艺术类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来说思想更活跃,个性化特征更加突出,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有较强的要求。但是对于在艺术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部分艺术类学生存在抵触情绪,加之教师缺乏课程教学经验,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2.3 相关体制机制存在问题,多方协同欠缺
首先,领导组织架构不配套。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由于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少,不论是管理层,还是一线教师工作者和在校大学生,都有无所适从的感觉,非常需要配备专业的领导小组给予指导。但目前,部分高校针对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工作尚未建立研究小组和领导小组,整体工作及各环节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没有具体的部署,导致各参与主体协同性不佳[5]。其次,资源整合体系不顺畅。对教师来说,艺术与思政融合教育因为学科跨度较为困难,亟须有丰富的资源体系作为学习资料和实践参照。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资源体系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科学的机制体制,艺术类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多是自己在网上查找资料,且艺术和思政融合研究的校内组织构架没有形成,造成资源整合体系不顺畅。最后,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艺术和思政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宏观和微观多层面的指导,更需要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整体监控和把握,从问题中找到突破口。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依然延续传统评价制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中没有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没有设置应有的信息资源库,影响艺术和思政的融合效果。
2.4 教育方式方法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佳
艺术和思政融合教育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按照要求融入了思想元素,但是大多停留在概念介绍方面,并没有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的思政元素,也没有找到思政元素融入的契合之处,思政教育的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反而使艺术课程教学变得生硬,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出来。例如,手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不充分,便会导致学生缺乏耐心,也无法在手绘实践中具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而制约艺术教育效果的全面提升[6]。
此外,艺术专业课程实践往往选择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写生或者参加音乐演奏、绘画展览、摄影展等常规活动,少有艺术专业课程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在重要纪念日期间也少有红色艺术节等活动。部分高校融入思政教育之后的艺术文化活动依然以艺术欣赏和实操为中心,或完全沦为思政实践活动,艺术与思政的实践融合与预期差距较大。艺术专业的学生同其他专业大学生一样热衷于在线学的方式。但是目前,艺术与思政融合学习的网络教学资源较少,且其中不乏鱼目混珠的内容,而高校在线教学开展相对滞后,网络融合路径不畅成为高校艺术与思政融合教育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3 新时代高校艺术与思政融合教育的优化策略
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在新时代环境下势在必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化发展也必将使得思政教育与各专业学科教育的融合更加紧密,可见推进艺术和思政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通过对艺术与思政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思想层面的重视程度、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与创新教学方式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切实提升融合教育实效提供助力。
3.1 以顶层设计为重心,提升师生的重视程度
高校应从课程顶层设计的高度对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给予重视,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在尊重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及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等现实的基础上,将“大思政”理念贯穿艺术教育全过程,促使思政教育进专业、进课堂、进实践,加强艺术与思政自上而下的协同性和关联性。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最终指向问题,高校应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将课程思政思想融入其中,推动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为此,高校应对现有教学目标进行重塑,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向提出思政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价值引领。
高校应加大对“大思政”和“课程思政”等教育理念的宣传教育,让教师重新认识到岗位育人职责,让大学生群体意识到思政学习和专业融合发展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激发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内生动力,使思政与艺术在实践探索中形成有益互补[7]。正如东北林业大学在育人实践中以德合自然的育人理念为统领,确立了树木树人的育人目标,并设计出德美相济多维一体的“多元化组合、建制化运行、真情+实感”教育实践运行体系,提出并实践了“多学科交叉、多资源融合、多要素共享、多方位服务”的协同育人路径,将森林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大课堂,在多方协调中实现了艺术与思政的有机融合[8]。
3.2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形成广泛的协同效应
首先,积极完善课程协同机制。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存在差异性,加之二者的融合经验较少,仅靠艺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为此,高校以艺术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增添一些艺术类的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公共艺术课程作为过渡和辅助,共同推动艺术和思政教育形成密切融合的长效机制。其次,努力健全评价机制。高校应以艺术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者、大学生等为评价主体,确保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同时还应以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价值观选择及文化自信水平等优化艺术教育评价内容,全方位反映艺术与思政融合育人实效,在评价方式上,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过程性评价契合思政教育的价值养成、道德熏陶功能,在动态化监督和考核中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9]。最后,创新构建激励和监督机制。为充分了解艺术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实际情况,调动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应对当前的课程教学监督体系进行完善。各部门应明确责任,形成多部门协同监督的体制机制。同时,监督过程应该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实时反馈功能,助力监督评价的客观性,并为后期对教师和学生构建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
3.3 以师资队伍为依托,建设高水平育人力量
高校应通过人才结构调整、系统培训等途径优化艺术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应在招聘环节考察专业人才的思政育人理念和育人技能,从准入环节把握教师队伍的育人水平,并确保育人者的职业素养及道德水平。同时,针对校内艺术专业教师,高校应调整其队伍的人员结构,对不具备思政育人能力,且通过培训和学习仍无法在艺术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师进行转岗,以此优化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应针对艺术专业教师的教育现状,设置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以思政育人元素、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等为主要培训内容,结合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帮助艺术教师认同思政育人理念,在掌握一定育人知识的同时锻炼育人技能,结合思政专业人才的引进,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
高校应建立线上和线下学习途径,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为他们的实践课程运用提供可行可靠的参考。为提升艺术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高校还可以与兄弟院校或者其他高校共同打造在线学习平台,共享学习资源,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10]。还应加大对教师教研的支持。各高校教学定位有差异,在推进艺术和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校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对此,高校应加大对教师教研工作的支持,包括校本教学资源的整理、教师教学经验的分享及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探讨等。
3.4 以教学方式为基点,增强课程教学实效性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和丰富,教师可以据此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将贴近专业学生生活实际及他们关注的时事内容引入课程学习中。例如,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红色歌曲为切入点,讲述关于红军、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的真实故事,且在教学中加入视频音频等材料,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高校可以抓住与社区合作的机会,共同开展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为艺术专业学生理论学习寻找实践锻炼的突破口。需要注意的是,活动的组织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其艺术能力和思政素养。
在线教学是深受新时代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高校应该重视新媒体艺术主旋律教育的巨大潜力,以校园网为中心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引导舆论风向。同时,建立在线艺术和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供自我学习使用。当然,网络教学交互性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应设置专职岗位,为在线解答学生的课程学习难题及思想困惑提供便捷。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发现艺术与大众的生活生产和工作学习的关系更加紧密,艺术教育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思政素质要求更高。但是传统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分离的模式无法培育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备基本艺术知识和能力、拥有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需要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壁垒,在艺术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思政教育中体现艺术教育手法和内容,最大化促进二者的融合,形成新时代协同育人模式,为国家培育更多高质量的时代新人。本文以新时代环境对艺术专业学生提出的现实要求为基点,深入探讨如何使高校艺术与思政融合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希望有更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此教育研究课题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