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海洋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现代彰显*

2024-01-02刘岸冰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海洋

刘岸冰

(上海交通大学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上海 200030)

海洋是流动的国土,海洋精神是海洋文明的核心,具有开放、包容与创造的特质。人类从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到经略海洋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历程。因此,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越深入,海洋精神的内涵就越丰富。海洋精神的形成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在农耕时代,对于陆地国家,海权只是陆权的补充,但在海洋时代,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是同海洋、海权、海军等紧密联系的,海洋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强盛的原动力。西方主要国家的民族兴衰、时代更替大多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磅礴海洋锻造着海洋民族的精神品格,海洋精神激励着海洋民族奋发图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1]463在讲话中,他旗帜鲜明地向世界提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24。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共同增进海洋福祉,共同保护海洋生态文明,坚持平等协商妥善解决分歧。中国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者,近年来采取了很多实际行动,也付出了巨大努力。如海洋安全方面,“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倡导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3]。海洋经济方面,“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3]。海洋保护方面,“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3]。中国几千年的海洋文化,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意蕴与价值内涵,必将为中国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国海洋精神谱系,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海洋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多重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43可见,精神与文化紧密相连,精神在文化的土壤里成长并贯穿于文化发展始终,为文化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海洋兴衰是与国运、国力和海洋事业密切相关的,都要有海洋精神的支撑[4],而植根于中国几千年海洋文化历史之中,囊括中西方优秀海洋理念的海洋民族精神,其发展演变也有着自身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 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深厚的哲学功底,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对海洋理念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中体现出了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创精神,也为中国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理念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关于海洋的自然属性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海奔腾不息、 潮起潮落,沙滩岩石、海湾海岛,不仅多姿多彩、变幻无穷,更是一个资源宝库。在关于海洋的社会属性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海洋在时间上是一个纵深的历史范畴,在空间上则是一个无限宽广的世界范畴,其中一条最明显的基本历史规律是海权兴则国家兴。在关于海洋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阐述上,马克思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5]32马克思将资本、市场、世界、海洋等概念写进了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诠释之中,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那样:“由于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和远洋航运事业的发展,用来制造原动机的庞大机器才产生出来。”[6]441再加上海运业的繁荣将工业产品送往世界各地,因而资本追逐利润加剧,“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5]35。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张,航海业陆续开拓、海洋贸易逐渐发展、海洋战争此起彼伏,海洋成为资本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并推动了全球化的形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近代欧洲的资本主义拓荒史其实际上就是一部依托航运贸易、发动海洋战争来获取世界市场经济资源的争霸史。

近代世界各国频繁的海战充分说明海洋在国家军事安全中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左右着国家的兴衰。因此,掌握海战规则制定权与拥有最先进海上武器的国家,基本上能在海战中掌握主动,并最终获得胜利。就像恩格斯描述的那样,近代以后,“展现在一切海洋国家面前的殖民事业的时代,也就是建立庞大的海军来保护刚刚开辟的殖民地以及与殖民地的贸易的时代,从此便开始了一个海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海军武器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成效的时期”[7]38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命运日益相连,安危与共,渐趋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代替了。”[6]35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市场全球化的论述是和海洋紧密关联的。海洋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尤其是在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深刻体现了海洋精神的开创特质。可见,海洋已成为全球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更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海洋理念的哲学表达与现实映照。

(二) 历史逻辑: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航海精神

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千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鉴真东渡等无不表明中国几千年的海洋文明是以和平发展、互惠互利为特质的文明。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海洋文明是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鲜明呈现。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文化交往提供了重要海上通道。在西方殖民者东来之前,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扮演着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香料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他国,域外各国珍奇通过这条路输入古代中国,而伴随着商贸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音乐、舞蹈、绘画、科技等广泛交流和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形成了中外文化在中国境内融合发展的罕见奇观[8]。

“中国几千年的海洋经营历史在于造福,而不在于扩张侵略”[9]266,形成具有和平往来、自由贸易、平等互利等特点的中国海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程朱理学为主的封建主义文化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以及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如,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是为了提高国家的威望和国家地位,更是为了与亚非沿岸各国广泛开展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和平活动,从而推进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建立。以至于在郑和远航所到之处,“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10]535。而“宣德化”和“柔远人”的相互配合,不仅发挥了中国对于海洋世界的影响力,中国与各沿海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也标志着在此基础上,人类海洋世纪得以形成[11]78。当然,郑和的航海也推动建立了亚非国际间的和平局势,促进了亚非的文化与教育的融通,以及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玛窦曾有过这样的评论:“他们的皇上和人民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和欧洲人不同,欧洲人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政府,拼命贪求别人的东西。”[12]这也是为什么199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所评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里,郑和成为东方唯一入选人物的原因之一。

16世纪以来,欧洲各国通过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打破了海洋给地球人类带来的隔绝,使得东西方文明在海洋上汇合,东方以中国为代表、以和合为特质的海洋文明与西方以掠夺扩张为目的海洋文明之间发生了诸多冲突与对话,且迄今为止仍在持续。但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倡导的天下大同依然是“大海洋”精神内核之一,并以此深刻回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主张。

(三) 文化逻辑: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

海洋命运共同体承继和凝聚了中国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认识海洋的又一个里程碑。因此,我们想要理解如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可以从“大生命”——地球上和海洋里的一切生命、“天人合一”、全球海洋治理三个角度出发,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发展,而且还超越了“人类”及其“人类命运”本身[13],上升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天人合一,人海和谐”的高深境界。“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与精神本质,它不仅道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还表明了人类代代相传、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

中国海洋文明是一种古老传统的文明形态,以“天人合一、人海和谐”“耕海养海、亲海敬洋、祭海谢洋”为其思想的主旨。自古以来,中国沿海各地的祭海习俗和海神信仰等无不包含着感恩海洋、热爱海洋与和谐海洋的元素。夏商周时代关于帝王祭海的记载《礼记·月令》中提到,“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 周天子及鲁国等诸侯国已有祭祀山川海渎之事[14]。而迄今仍流传于浙江省象山县、岱山县和山东省荣成市、日照市、即墨市等我国沿海地区的渔民开洋节、谢洋节等特殊的民俗活动,就是以祭海为主要内容,其影响之大、参与面之广、延续历史之长较为罕见。历史上岱山的祭海分为官祭与民祭两种,礼仪定式讲究,程序完整。至今,岱山部分渔村仍沿袭着这一传统的民间习俗[15],这体现了东海渔民对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信仰和崇拜心理,表达了古人感恩海洋、热爱海洋、守望海洋的美好情感,显示出东部沿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理念。宋代统治者提出开洋裕国为治国的国策,并指出海洋的市舶利最为丰厚,致使当时中国的文化和精神发生重大改变,如福建莆田湄洲的区域小神,得到了政府的册封升格成国家的神祇,东南沿海区域的信仰开始反哺主流意识形态。因此,从南宋到清朝的统治者,一共对妈祖进行了36次册封,封号从夫人到妃、天妃、圣母,直到天后,达到了女神名分品位的最高点,这其中宋代对妈祖的册封总共有14次[16]147。这都体现了中国海洋文明“天人合一”、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的传统与精神,是中华文明关于海洋的深刻记忆,并不断构建和完善自我的历程。

(四) 现实逻辑: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与“大海洋”精神的互相促进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是人类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等活动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支撑。科学理性地认识、利用海洋,不仅能给世界各国带来益处,还能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步,这深刻体现了海洋维度上全球化的休戚相关和利益与共。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海洋的和平安宁与人类安危休戚相关。因此,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必须以维护人类安全和建设美好生活为前提,打破霸权主义和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海洋治理模式,形成新型海洋治理体系。应以“合则有利、斗则必伤”作为处理海洋事务的基准或底线,明确“利益交织、相互依存”的各国关系,坚持把“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求同存异、共商共建”“维护底线、照顾关切”作为化解分歧、搁置争议、放眼未来以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才能在有利于人类发展、促进互利共赢的原则下,通过协商推进海洋开发建设,公平分享相关成果[17]。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现实需求。近年来,全球性海洋问题呈现多发态势,频发的海洋自然灾害、日益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以及纷争不断的海上主权问题等,已严重影响到全球海洋治理工作的开展。全球性的海洋问题和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够独自应对、独善其身,唯有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方能通过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正是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积极做法。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就是履行国际责任与大国担当,以期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全球海洋治理,推进蓝色经济发展,增进全球海洋福祉。2020年,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12 624亿美元,同比增长1.2%,为全球海运贸易提供重要动力[14],说明中国海洋对外贸易趋势整体向好。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推进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是构建海洋强国的物质基础。着力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争当海洋大国经济发展排头兵,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21年海洋经济总量达90 38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18]。可见,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发展海洋经济无疑是解决发展难题的优项选择。因此,中国应拿出逆境突围的亮剑精神,保持海洋大国的责任意识,弘扬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坚持陆海统筹、将海洋经济做广做深做精,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奋力争创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国标杆。

二、海洋命运共同体蕴含的海洋文化与民族精神

海洋民族精神是特定时代相联系的海洋群体的思维方式、思想状态、内在品质以及价值追求的统一体,它是海洋文明的核心,不仅具有横向的开放包容性,而且具有纵向的时代继承性。中国是世界海洋文化发祥地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放包容、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海洋精神,它是“郑和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是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全体“大海洋”人共同奋斗下,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一) 中国船舶工业历史回溯与精神体系的凝练

船舶是人类征服海洋、江河的工具,海洋文化当以船舶为载体,否则,海洋文化将失去它的灵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船舶事业发展,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肯定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核潜艇精神、航母精神和载人深潜精神,这是中国海洋民族精神在船舶领域的典型呈现。

20世纪50年代,面对美国、苏联垄断核潜艇研制以及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情况,毛泽东发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并亲自批准这一国防尖端项目,随之迅速成立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组建科研队伍、加速工厂建设,同时倡导“全国一盘棋”,开启了新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的征程,并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核潜艇精神。

2002年,“蛟龙”号正式立项,到2020年“奋斗者”号探底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载人深潜团队历经近20年的艰苦奋斗,推动中国载人深潜从无人深潜器“蛟龙号”到载人“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并创造了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为主要内涵的载人深潜精神。

2003年初,中国船舶人郑重立下修复使用“瓦良格”号航母的“军令状”,2004年正式启动航母工程。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攻关,终于在2012年实现我国航母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海军从此具备了从近海驶向远海的实力,而且也昭示着以“爱国、科学、创新、拼搏、协作”为主要内涵的航母精神将激励无数船舶人继续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船舶人在海上国防军工战线上自强自立、奋力进取,成就斐然,其所体现出来的核潜艇精神、载人深潜精神、航母精神,是船舶海洋人建构海上城墙、保卫国家安全的有力法宝,体现了人类直面海洋挑战、征服海洋的决心和意志,是海洋民族精神的有力体现。

(二) 中国海洋史的演进脉络与海洋精神的呈现

海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海洋事业开始萌芽。彼时先民筚路蓝缕、不畏艰险、向海而行、依海而生、倚海而兴。海上强国的诞生、频繁的海战、越海航行、远洋探险、大规模海上运输与海外贸易是此时期海洋事业兴起的显著标志。尤其是南北方海上强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更是促进了沿海地区以及江河海洋各水段的航路通达。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海洋事业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秦朝的徐福东渡揭开了中国古代和平远洋航行的光辉序幕。在当时相对落后的航海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下,以徐福为代表的中国航海者,带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情谊,不畏艰险、排除万难,长途远航日本,其勇于探索与开拓的胆略与精神,堪与1 700余年后的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世界性航海伟绩相提并论,且毫不逊色。不仅如此,它还推动日本实现了从以陶器工具和狩猎、捕鱼等为特征的绳纹文化到以使用金属工具和水稻种植为特征的弥生文化的飞跃。

西汉的汉武帝在统一东南沿海、开辟沿海航路后,大力开拓和发展南海对外的交通与贸易活动,曾派出远洋船队驶出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并在此航行壮举基础上,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条印度洋远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汉代的这条印度洋航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路之一,它不仅承载了和平友好的发展理念,而且还扩大了汉王朝与海外各国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联系,增强了古代中国的国际威望与外交影响。

两晋时期,法显和尚去往天竺(今印度)求学,从异域航海归国后写就《法显传》,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研究5世纪亚洲历史的珍贵史料。其在游历天竺以及只身航海归国的漫长而又坎坷的旅行中,不仅展现出了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高尚情操,也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解释性操作或者其他方法实现宪法基本权利规范与新兴权利的衔接与涵摄,是一个动态发展且用无终结的过程,基于不同的宪法架构和宪法适用传统(包括禁忌),法学理论与司法之间的互动需要找到妥当的桥梁。在我国,对于通过宪法基本权利规范的方式保护新兴权利的途径,在理论上有待宪法解释学的开垦耕作,也有待司法实践上对宪法规范适用的进一步放松管制,无论是单独适用宪法相关规范,还是与其他立法规范一起适用宪法规范。

隋唐时期,有“文化之父”美誉的鉴真和尚,历尽苦难和艰辛,以非凡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先后6次东渡日本,并最终到达当时的日本首都奈良,除带去普度众生的佛法道义之外,还带去了律法、礼仪、豆腐、茶叶、农耕、中医等文化技术,客观上全面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世有诗称赞曰:“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历史跨入近代,中国海洋人在维护海权、保家卫国的艰苦斗争中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海权意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洋事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涌现出大批与时代共成长的航运企业、典型人物,彰显了与时俱进、忠党爱国、服务人民的海洋精神。进入21世纪,我国海运事业蓬勃发展,无论是从船队规模还是港口吞吐量来看,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航运大国和港口大国。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展示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新面貌,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海洋人永不褪色的忠诚、海纳百川的包容、求真务实的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海洋精神的沉淀,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向世界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这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拓展延伸和具体实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国自古至今“天人合一”友好合作海洋精神的一脉相承。

(三) 西方航海探险史与积极海洋精神的传递

西方航海历史久远、航海活动频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由于人的生存和生产活动的需要,古埃及人学会了造船并制造了独特的方形帆,开始在江河上航行。到了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人已经能够建造在海上航行的方帆船,掌握了一定的航海技术,开始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航海探险活动。公元前2686年至公元前2181年,古埃及就同南方、东方和西方的临近国家开展贸易活动。古埃及法老们为了自己享乐需要,先后派出海洋探险队去远方寻找宝物。至此,古埃及人开启了航海探险之先河,船队沿着红海海岸航行,一路劈波斩浪,最远到达了东非的蓬特国,即今日非洲的索马里。位于尼罗河和红海之间的代尔拜赫里神庙的一组壁画,记录了古埃及船队的这次远航,并刻画了蓬特国人欢迎古埃及船队的场面。这次航海探险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有记载的航海活动,体现了当时人们热爱航海、开拓进取的精神。

古埃及之后,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古罗马人研究创新造船技术,利用季风航海,体现了此时期西方人对科学的探索与追求。公元96—192年,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代”,地理版图最大,经济空前繁荣,发展为横跨欧亚非的奴隶制霸权国家,并一直持续到公元5世纪,此时,整个地中海和周围的附属水域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成为罗马人的内河水域。古罗马人也正是凭借着重视造船技术,热衷于航海探险而为称霸海上千年创造了前提。

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传递了西方航海者热爱航海、不畏艰辛、勇敢无畏的航海精神。1492年,哥伦布开启了伟大的大航海时代,他带领87名水手,分乘“圣玛利亚号”“平塔号”“尼尼亚号”3艘船,从巴罗斯港出发,克服恶劣的海况和对未知的恐惧,在大西洋上航行60多天,最终发现了美洲大陆,从此世界连成一体,人类历史发生了巨大演进,人类文明的中心也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开启了西方崛起的海洋文明时代。另外,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也鼓舞了后来探险家们的海洋探险之旅。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的舰队成功找到了穿过南美洲通往太平洋的海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此后,西欧的荷兰、法国和英国凭借新技术与新海图,航海探索陆续展开。

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蕴含着丰富的冒险、探索与创新精神,客观上它使世界由相对孤立开始走向互相联系的整体,促进了全世界物种的交流、贸易交往与文化的传播。这些都是西方海洋探险史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海洋精神,是当代应该提倡和发扬的。

三、海洋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42-43自海上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再到当今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包容开放精神,也蕴含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睿智品格,是我国海洋精神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刻表征,对提高中国海洋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中国智慧的创新性表达

然而,由于海洋的整体性,相关国家管辖海域政策的差异性,以及近年来各种原因导致的日益严重的海洋问题,全球海洋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思维出发,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意味着全人类在应对全球海洋问题与挑战时具有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必须从维护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去寻求全球海洋治理的思路与方案。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超越与发展,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海洋,为谁建设海洋,以及如何建设海洋”这个关系全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为解决全球海洋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而其丰富的内涵,也是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创新、完善和发展。

1 创造性提出了海洋安全共同体构想 安全共同体,即建立在“不使用武力的规范”基础上的一个“注重整体联系、合作、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的体系,其成员国通过“广泛而强有力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和惯例”来长期保证相互“对和平变革的可靠期望”[19]。构建海洋安全共同体,是解决海洋领域长期存在的严峻形势的根本途径,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任务。中国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倡导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因此,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平等互信、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才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互信,加强海上对话交流,深化海军务实合作,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1]463。

2 创造性提出了海洋责任共同体构想 海洋的问题和挑战关乎世界各国的安危和利益,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不但影响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乎后代人的权利和利益,因此,秉持友好合作精神,加强沟通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是构建全球责任共同体的关键内容。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承担相应的海洋责任也是其必然要求。简言之,未来的中国将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义务,保障国际航道安全,努力提供更多海上公共安全产品,同时“落实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1]464。

3 创造性提出了海洋发展共同体构想 建设全球海洋发展共同体,是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经济基础。海洋经济的范围即海洋航运业、船舶工业、油气业、渔业、海盐业、海洋观光旅游业、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技术以及海洋新材料开发等领域。传统海洋产业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因此,为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主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推动构建蓝色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倡导依托科技创新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与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进而推动海洋经济走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以期打造面向全球蓝色伙伴关系,全面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开拓和延伸。尤其在当前海洋困境日益严峻、海洋地缘战略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海洋命运共同体构想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二)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312。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述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20]317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作为一个拥有广阔海岸线的大国,中国既要有海有防,也要有与之相应的海洋精神。中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含仁怀义”的仁爱观、“天下大同”的世界观、“义利兼顾”的义利观等中国古代哲学融入全球海洋治理形成的最新理论,它体现了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哲理内核,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是基于全球海洋治理日益严峻的形势和世界渴望海洋治理体系新秩序和新规范的精准把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海洋领域的丰富和拓展,是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和同世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的具体表现和生动实践,体现了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和平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说文解字》认为:“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从古代的“盛唐气象”到当代的“对外开放”,无不体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洋民族精神。明代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七下西洋,坚持文化交流、互通有无的理念,传播中华文明,厚往而薄来,为沿途各国带去了中国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先进的技术以及悠久的文化等,因而赢得了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信任和友谊,实现了“和平之旅”与“友谊之旅”,体现了“协和万邦、四海一家”“百折不挠、变通务实”“关注海洋、以海图强”的海洋精神。

中国几千年来立足于海洋历史与海洋文化,形成的海洋民族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但不管如何总结提炼,其内核离不开“博大宽容,和平发展,人海和谐”。因此,要坚守中国海洋文化本土立场、传承中华海洋优秀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海洋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海洋发展的辉煌历史和新中国发展海洋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海洋故事的底色和底气。而未来也只有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机融为一体,坚定地向海洋强国迈进,海洋精神才能成为中华民族新的力量之源和财富之源。

(三)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新型海洋强国战略的理念升华

中国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未来的中国将如何与世界相处?中国的回应是要在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对海洋强国战略的理念诠释。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助推新型海洋强国建设,需要在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陆地与海洋三个方面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打造好共同的海洋安全体系与海洋发展体系。海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中国几千年来就是海洋大国和强国,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的海洋科技文明,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近代海洋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复兴海洋文明、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议题之一。因此,为加强海洋治理和推动海洋繁荣,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它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五个方面的内容,内涵丰富而深刻,逻辑清晰而严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象化和实践化,也是中国当前与未来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推动全球海洋发展与合作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海洋与中华民族、世界人民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处理好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就是处理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而具体到海洋领域,就是处理好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建设新型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关系。

历史上中西方的海洋强国道路都有着各自的经验教训。明成祖在让郑和带给西洋各国首领的敕书中写道,“今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庶几共享太平之福”[21]96,这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海洋强国以“协和万邦”“天下太平”的秩序形成为目标,但由于不太重视海上贸易,尤其限制海上民间贸易的发展,导致这种中国传统的海洋观出现内陆型文明的局限。西方传统海洋强国则重视海上贸易的发展,并最终建立了全球性的海上贸易体系,但受海盗文明的影响,倾向海上掠夺、排斥与扩张,并走上了海洋霸权主义的道路。这种扩张型海洋观与中国传统内陆型海洋观形成了鲜明对照。

当前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机遇,在吸取了中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同时,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时,中国还积极倡导与各国人民一道,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共同维护海洋安全,促进海洋发展,让海洋成为造福于全人类的和平、发展之海,而不是重复西方列强崛起于海洋的殖民扩张道路。在此过程中,中国必会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创造出新的海洋文明,使之成为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古老的中国曾经为世界海洋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贡献了伟大的智慧。正如马克思所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2]。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大发现、航运、殖民地、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马汉在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海权休戚相关,因此,他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充分地拓展,认为“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关于海权的这一论述显然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舰队,海军力量,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与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海洋文化具有交流性、商业性、自由性、拓展性等特征,体现这种特征的海洋文化精神是海洋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海洋文化精神是一种博大兼容精神、开放交流精神、刚毅无畏精神、开拓探索精神、平等自由精神。中华海洋民族精神的特质凸显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取向。首先,当今中国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心任务,需要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作为发展保障,中国作为一个自古崇尚和平的海洋民族,注定要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有所作为。其次,2013年开始构筑的“一带一路”倡议开拓了全新的海陆相依、统筹发展的开发与开放格局。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进入了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机遇期。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与海洋强国战略离不开对中国几千年丝路文化、海洋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对中国海洋精神的认同和传承,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与海洋强国战略开发与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是民心相通的基础和根本,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力量之源。

四、结 语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演进,世界各国正处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之中。中国几千年的海洋探索史,推动塑造了中华优秀海洋民族精神文化内涵,不仅坚定了海洋文化自信,增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认同感和国际传播能力,更推动世界各国认识海洋一体、相互联通依存的关系。因此,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最终实现团结世界各国、推动海洋治理一体化最有效的方案之一。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海洋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