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任务与路径*

2024-01-02祝成林张雨钦

关键词:创造性应用型劳动

祝成林,张雨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a.高等教育研究所; b.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劳动”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对其中科学部分予以提炼和加工后创立形成的理论。马克思非常注重劳动对人类、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价值,认为人活着,依赖于自然界,同时又对自然界有着能动的改造能力,从而开发和创造出更好的更充分的生活,而这一人类能动的创造过程也就是人的劳动过程。可以将一般的人类劳动分为重复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重复性劳动是指维持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创造性劳动则指选择与之前不一样的理论基础、技术手段、材料工具等,通过新的产品或方式达到产生新想法、解决新问题并且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目标的劳动。创造性劳动具有普遍性、创新性、价值性、挑战性等特征,即人人都可以是创造性劳动的践行者,要求创新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方式等,创造人类历史上尚未有或部分尚未有的新使用价值,并能够广泛推广应用的高效率劳动。创造性劳动将逐渐取代重复性劳动,劳动从生产转向创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劳动形态随之更新,影响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性,提出了要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习并且把握劳动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劳动形态发生变化,创新创造极大地减轻了人们的劳动负荷,有效提升了劳动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加速积聚。创造性劳动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创造性劳动紧密联系,亟需加强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创造性。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必要性

(一) 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一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的高度,着重对劳动教育问题进行了论述,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了战略地位,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2015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行,强调要认识到劳育的价值和功能,深刻领悟劳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意义,以及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从党的十九大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教育大会以及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了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建立当代劳动精神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内核[3]。这代表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和培育创造性劳动的鲜明立场和态度。由此可见,创造性劳动已经受到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责任,与创造性劳动密切相关。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开展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活动,将学历教育与专业实操能力培养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优良的道德品质、增长智慧和提高能力,对持续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自我成长有重大意义。

(二) 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能够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新的起点上,从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高度,从服务实现我国“十四五”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的角度来看,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不容忽视。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丰富的创新热情,在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匠心独运。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和开展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技能,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适应力和创新力,并且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内形成良好的创造性劳动氛围。此外,创造性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有利于帮助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不被当前社会的浮躁风气所影响,在劳动过程中陶冶情操,学习新时代工匠精神,进一步助力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三) 创造性劳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需要

劳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对象并且成就自身[4]。黑格尔从主体性的意义上审视劳动的价值,不局限于经济价值的认识,而将劳动作为人的自我确证和实现[5]。这一点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也有体现,他认为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135。个体在劳动中,发挥了价值,实现了自我。

创造性劳动不是简单的吃饭、睡觉的生存活动,而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手段,更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它体现了人的本质,满足了精神层面的需求,生产美和智慧,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得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全面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包括创造能力在内的劳动素质,这是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同时,受到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将创造性劳动作为媒介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目的,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任务

依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成为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劳动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层面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能力层面上广泛运用先进的教育和科学成果有效地提升社会生产力,最终使得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 思想层面:理解创新精神,提升创造性劳动意识

劳动价值观阐释了劳动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源泉。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之上,劳动者才是主人。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自我与国家统一,树立科学、合理、符合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主体意识,形成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享受劳动过程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升华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通过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其中创造性劳动教育注重创新和思考,有利于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随着外部环境不断改变,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注重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创造性劳动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获得创新思维以应对时代挑战,实现个人价值。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劳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变化的。创新精神是人类劳动的内在要求,也正是人类不断创新才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实现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创新挑战迫在眉睫,想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创造性劳动被提高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实际的又一伟大结合,也表明现如今劳动和创造在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地位。创造性劳动的教育意义不仅仅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精神,更有利于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对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应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且认可创造性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此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出发点,将个人的劳动义务与国家的劳动担当统一起来,在个人的劳动过程中承担起国家劳动的责任。因此,创造性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在思想层面重塑学生的劳动态度,通过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7],从而辛勤劳动,勇于创新;通过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劳动自觉,明确“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坚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感悟创造性劳动的真谛,认知与实践并行,从而肯定自己,热爱劳动;通过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建立学生的正确认知,摒弃“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样的错误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力量逐步大规模替代人类的重复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特有的陶冶功能,催生并促进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理应把握这样的劳动机遇,成为具有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合作学习应该是全体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重点观察个别学生消极学习的现象,这些学生往往依赖于其他小组成员,缺乏参与的主动性,教师要通过观察,及时加以引导,激发消极学生兴趣,使全体小组成员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二) 能力层面:锻炼劳动能力,彰显创造性劳动实践价值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8]现如今,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劳动教育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人工智能相适应的劳动能力,而创造性劳动能力则是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方面,智能机器为人类承担了较多基础的物质生产工作,人类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机会进行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类面对着一系列的危机。重复性劳动被机器取代,人们得到了轻松和解放,当然,伴随着的还有创造性劳动发生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创造性劳动教育应当主动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在劳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并且乐于学习理论研究前沿,不断扩充并随着时代更新自己的知识面,学以致用。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培养出专业人才,专业劳动技术能力的实际运用也能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此过程中,在能力层面上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职业规划和目标,按照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其创造性劳动能力,以达到在未来工作中能够顺利进行创造性劳动生产和自身发展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所需要的创造性劳动技能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应对当下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一部分是为了解决未来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而必备的创造性劳动技术和能力,还有一部分是针对未来职业岗位的专业性创造性劳动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时,具有既以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生活的需要为导向,培育其专业创造性劳动技能,又不缺失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须的通用创造性劳动技能的特征,需要不断提高学生探索和把握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数字经济下劳动工具、内容、方式的新变化,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够学以致用。

(三) 品质层面:形成劳动品质,成为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优秀公民

当代劳动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对个人和全社会的积极意义和影响才更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如今的劳动者不仅仅要有力量,更要有智慧、知识和创造力。这些至关重要的精神素质才能帮助劳动者积累和创造更多劳动成果。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让劳动者们成为具备知识和技能的创新人才,在全社会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改善浮躁的社会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风尚[9],而“创新”正是“工匠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种优良品质。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要求和战略部署,强调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应当鼓励学生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劳动的新要求,进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

劳动可以反映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和审美,能够体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意义。自我教育的意义在于在劳动过程中得到自信、自尊和自重,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教育的意义在于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行动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现实价值。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来说,在切合实际的背景下,充分调动劳动资源,改变劳动内容、方式和工具,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的过程,体现了创新创造、乐观积极的劳动精神,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创造性劳动也体现了个人勇往直前、敢于挑战的优良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最终目标。另外,劳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规范和法治素养,帮助学生理解诚实合法劳动的重要性,在校园里形成诚信劳动的良好环境,抵制不良劳动风气,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良好品质。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 树立敢于创新的观念

观念决定了能够达到的高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通常会主观地认为创造性劳动属于科学家等少数杰出优秀人员的行为,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进行创造性劳动。这样的固有认知和思维定势成为了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的障碍。另外,高校普遍存在唯知识与技能为重、轻视劳育的现象,在学生本身专业能力不够优秀的情况下,更加迫切地想要弥补不足,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专业知识的提高上,造成创造性劳动能力缺少培养机会。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帮助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观念。第一,要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在制度层面引起对创造性劳动的重视,从观念上认识到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必要性。通过加强现有机构职能或者专门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组织机构负责统筹全校劳动教育等措施落实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保证。另外,高校要加大创造性劳动教育经费投入,并且最大限度争取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10]。第二,激发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创新潜能需要学校营造人人可创新的文化氛围,在学校建设层面激励学生建立起创新自信和创新动力。创新无处不在、劳动不分贵贱,各行各业都有创造性劳动模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尤其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新精神,突破传统的自卑性认知,建立能够并且乐于创造的观念,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热爱劳动、鼓励创造的校园风尚,发挥创造性劳动能力教育的实践力量。

(二) 建设劳动教育课程

知识、技能和态度是职业能力的三要素。新时代对劳动者提出了具有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要求。没有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劳动能力也没有发挥的空间和平台。

新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革,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职业能力和素养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应顺应时代的新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创新精神和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课程目标上,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成就社会主义新人为最终旨归。根据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具备整体性的建构上制定针对性的目标,在学生专业方向上进行专业性的劳育,突出对自身研究方向的创造性发展。其次,在课程内容上,将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发挥课堂的劳动教育力量,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造性劳动教育,使得劳动教育与专业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第三,在课程实施上,高校课堂可以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构建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体系,做到劳动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实践环节中,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发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实践中提高能力。最后,在课程评价上,要求高校构建要素健全的创造性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综合考虑家庭、学校对于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的评价以形成全面的评价结果,兼顾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此作为教师改善教学方式的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过程性和评价结果的发展性[11]。

(三) 校企联合打造劳动教育平台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为了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联合打造劳动教育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健全学生的实习实训制度,与企业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牵线搭桥,借助企业教育的力量,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实践发展提供便利和保障,切实发挥企业的创造性劳动教育作用。在此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当鼓励学生接受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的熏陶,感受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经验,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企业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创造性劳动模范的地位,宣传企业榜样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劳动热情。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应当根据用人需求和技术工艺的发展趋势,开发更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切实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作用。另外,校企合作期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不断在教育内容上推陈出新,寻找新的突破口,充分结合企业特色,运用特色资源条件,搭建创造性劳动实践场域,将模拟劳动推行为实践劳动。

(四) 建立师生间双向度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共生发展的机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是绝对化的、二元对立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大学生对信息的接触使其对老师有了“反教育”的可能。老师和学生更有机会作为双主体,在教育过程形成平等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相成就,拉紧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共同纽带。

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师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联系起来,探析其发展规律,更能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罗林斯提出,“教育的有效性源自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关系”[12]。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引导者,老师和学生建立起了尊重与关心的关系,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交流、启发、理解和认同,使得教师的言行能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学习,老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更能激发师生共同的创新活力。这就要求老师带着欣赏的目光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优点,并在夸奖和有针对性的教育中帮助学生;同时,在传统教育中,等级划分是师生关系中常常出现的环节,这往往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能需要摒弃这样的方式,通过鼓励和引导让那些不被注意到的学生有勇气和自信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对创造性劳动成果和过程评价时,也不能仅仅采取老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也要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以达到师生双向的目的。由此,教学就从老师单方面灌输的过程变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体验得到了尊重,思考热情和创新动力才会被激发。

猜你喜欢

创造性应用型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热爱劳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