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务必”的逻辑生成、科学内涵和实践理路*
2024-01-02刘欣
刘 欣
(1.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2.忻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三个务必”是对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历史性升华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的重大论断,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增强历史主动的决心。全面把握“三个务必”的逻辑生成、科学内涵和实践理路,有助于全党理解并践行“三个务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三个务必”的逻辑生成
“三个务必”是百年大党洞悉历史规律、立足时代方位、把握时代大势而作出的重大论断,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对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总结和借鉴、对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清醒和坚定、对“两个大局”的深刻洞察和判断。
(一) “三个务必”源于中国共产党对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总结和借鉴
历史周期率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往往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周期性的现象。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史就是一部历史周期率作用下的社会变革史。历代封建王朝无不幻想江山永固,并为之未雨绸缪。然而,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明清,世袭王朝建立之初,都会呈现出繁荣兴盛的景象,但政权稳定时间一长,统治者便逐渐变得自满骄奢,王朝也随之逐渐衰落,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权也因此呈现出一种由兴到衰、由治到乱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现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教训,对历史兴亡、王朝更替有着深刻的警醒。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就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之一印发全党,警示全党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2]51。1945年7月,黄炎培在和毛泽东的谈话中,感慨古今执政者“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进而导致国家败亡的深刻教训,提出执政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并强调:“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3]205七十多年来,延安窑洞的“历史周期率”谈话言犹在耳、振聋发聩。进入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攻坚任务,习近平借用“霸王别姬”“人亡政息”等典故或话语警示全党:“当年‘窑洞对’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吗?恐怕还没有。”[4]216并深刻指出,有些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原因就在于“统治集团贪图享乐、穷奢极欲,昏庸无道、荒淫无耻,吏治腐败、权以贿成”[5]。这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深刻总结。可见,历史周期率之问深深镌刻在历史的车轮上,成为时刻警醒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镜子,不断鞭策着中国共产党人要牢记和践行“三个务必”,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
(二) “三个务必”始于中国共产党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清醒和坚定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6]273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与坚定。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围绕“进京赶考”的重大命题,要求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经受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所面临的新考验,这体现了毛泽东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未雨绸缪。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进京赶考”。2013年7月,习近平在西柏坡重温历史时强调,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旧严峻,“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7]。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宗旨的延续和拓展:从历史背景看,两者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关键时期,面对重大的历史转折、历史挑战和历史任务而提出的政治要求;从内容看,“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在“两个务必”基础上的创新,“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从作用上看,“两个务必”旨在保障新中国建立时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走好“赶考路”的必然选择,而“三个务必”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是在一以贯之地坚持“两个务必”的基础上,为走好新的“赶考路”提供的行动遵循,是全党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宣言书和动员令。可见,“赶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迎接挑战、接受考验的形象表达,成为我们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真实写照。
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百年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长期领导奇迹。然而,中国共产党队伍规模之大、肩负使命之重、面临风险之巨也是世所罕见的,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依旧长期存在,“四大危险”依然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面对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习近平告诫全党:“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8]71这体现了习近平深沉的忧患意识、高度的政治警醒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披荆斩棘的动力、毅力、能力都蕴藏在“三个务必”的时代智慧中,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三个务必”,才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三) “三个务必”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两个大局”的深刻洞察和判断
古人云:“辨方位而正则。”认清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我们党百年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宝贵经验。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新变化。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9]习近平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作辩证统一的整体,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处于什么历史阶段、我们与世界是什么关系、我们怎么办”等一些列重大问题,并反复强调“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8]77。其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从民族历史角度标注了我国发展的纵向坐标,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对比的角度标注了我国发展的横向坐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非是外在于中国的“变局”,而是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要把握“中国之变”和“世界之变”的辩证关系,从而在大变局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1]26。从国际上看,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进期,世界进入新的动荡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也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黑天鹅”“灰犀牛”“拦路虎”等各种前进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很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严重性逐渐凸显。如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应对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给我国发展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如何避免世界大变局中的不利因素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干扰,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考验和新挑战。在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期,党必须践行初心使命,登高望远,把握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的大势,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沉着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二、“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
从逻辑结构上看,“三个务必”各有侧重但又相互统一,是一个相辅相成、联系贯通的有机整体。“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三个务必”的灵魂,具有决定性的引导功能,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动力支撑;“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三个务必”的底色,具有基础性的支撑功能,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风的保证,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内在要求;“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三个务必”的核心,具有关键性的延展功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进力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历史主动。其中,第一个“务必”是根本,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处于统领地位;后两个“务必”是第一个“务必”的实践保证和行动纲领,处于基础地位;三者是“一体两翼”的内在关系,主体是“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两翼”是“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具体来看,“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姿态和优良作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和制胜法宝,三者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和政治本色。
(一)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恪守人民至上的立场、永葆自我革命的决心。
第一,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之源,也是我们党不断成功的奥秘所在。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0]15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虽历经挫折、饱经磨难却依然风华正茂,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初心使命的践行。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政党只要有了远大的理想信念和笃定的初心使命,就能无往不胜;党员干部只有牢记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才能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革命年代,无数先辈抛头颅、撒热血;和平年代,广大党员干部决战脱贫攻坚、拼搏于抗洪抗疫一线,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何谓理想信念、初心如磐。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还需要攻克许多难啃的“硬骨头”、踏平许多难走的“荆棘路”。新时代,全党务必一如既往地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如磐石的初心使命,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第二,恪守人民至上的立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原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首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自由解放的道路,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42。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肩负着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历史使命。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秉承着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12]9正是基于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筚路蓝缕中逐步发展壮大,在血雨腥风中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走向胜利,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以贯之践行初心使命,从而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新时代,全党务必恪守人民至上的立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第三,永葆自我革命的决心。勇于自我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理论品质。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13]543。而自我革命的动力,源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无产阶级政党大公无私的本质,促使其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从而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主动发挥自我革命精神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尚处于幼年阶段的党深刻反思大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以自我革命精神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其中“八七会议”是党第一次勇于自我革命的典型事例,使我们党敢于公开承认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为继续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党以自我革命的方式,开展整风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解决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通过系统的法规制度建设,增强党内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通过经常性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实现自我净化,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不断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可见,勇于自我革命已经成为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新时代,全党务必深入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纯洁性、巩固党的先进性、锻造党的革命性、增强党的时代性,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不断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
(二)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姿态和优良作风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其内涵和“两个务必”一脉相承,既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奋斗进程中的心态和作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务必常怀居安思维的忧患意识、永葆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
第一,常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我们常怀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国共产党谨记历史教训,百年来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时刻居安思危,当身处顺境时不骄不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当身处逆境时不弃不馁,始终保持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早在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就预料到新生政权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以“两个务必”警示全党,告诫全党一定要筑牢思想防线,树立居安思危意识,提醒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防止党员干部在革命胜利后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出现思想上的蜕化,这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14]17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15]14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务必要保持对“腐蚀”的警觉,以“赶考”的心态时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不断筑牢思想防线,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始终保持廉洁操守。
第二,永葆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能否坚持和弘扬奋发进取的精神,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马克思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时,曾多次指出资产阶级“一直是沉溺于长期的酒醉状态”[16]135,明确提出勇于自我批判、敢于自我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内在力量的体现。纵观世界政党的兴衰史,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被新党所代替,就是因为缺乏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自警自醒的批判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奥妙所在。习近平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17]253新征程新起点,我们依旧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唯有时刻保持精神上的不松懈、工作上的不退缩,以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能创造出新的光辉业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务必永葆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以一往无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不畏艰难、百折不饶的顽强意志,锲而不舍、脚踏实地的坚韧毅力,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百折不饶的斗志和充满激情的干劲攻克前进路上的硬骨头和拦路石。
第三,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复杂形势中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关键所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机遇和挑战、变与不变都是对立统一的。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必须果敢决断、进退有据,保持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增强战略定力。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大战略定力的大党,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承受其他政党所无法承受的艰难困苦,之所以可以克服其他政治力量所无法克服的困难挑战,成为历史的强者、时代的强者,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只有拥有强大的战略定力,才能站得住脚跟、经得起风险、把握好方向、看得清大局。当前,我国在发展中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亟需解决的矛盾比过去更加错综复杂,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冷静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不被任何干扰所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认清世界发展大势、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务必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形势中始终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三)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和制胜法宝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质和制胜法宝,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攻坚克难、不断斗争的历史。站在新征程新起点,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把准斗争方向、掌握斗争策略。
第一,发扬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底色。马克思主义是改造客观世界和解决现实矛盾的“斗争哲学”,斗争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创立、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发扬斗争精神的历史,斗争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党的基因血脉中。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跨的。”[12]75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勇气、骨气和底气。斗争精神并非与生俱来的,只有在严峻复杂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才能锻造成烈火真金。回首党的百年历程,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同反动军阀斗、同日本侵略者斗、同国民党反动派斗,斗出了新天地,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群众同“四风”斗、同腐败斗、同霸权斗、同贫困斗、同疫情斗,在斗争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各种风险和挑战接踵而至,要想顺利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新时代,全党务必保持越是艰难越要向前的英雄气概,强化使命担当,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和“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毅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第二,把准斗争方向。方向决定成败。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能否在纷繁复杂的斗争中拓清迷雾,在变乱纷乘的斗争迷阵中保持主动,是事关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性问题。马克思之所以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地进行斗争,就在于他将全人类的解放作为奋斗目标和方向;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之所以发生,就在于改旗易帜,迷失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就在于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科学地分析矛盾,进而把握斗争的正确方向,从而保证斗争的有效性,避免了走弯路。当前,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也遭遇着种种杂声噪音的干扰,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儒化”中国等错误思潮泛起蔓延,试图扰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走向,越是这个时候,我们的头脑越要清醒、立场越要坚定,牢牢把握斗争的正确方向,从容应对各种重大斗争的考验。新时代,全党务必认清形势,准确研判趋势性、洞察苗头性,确保正确的斗争方向。
第三,掌握斗争策略。把握斗争策略,讲究斗争艺术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策略是因时而变、因事而变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斗争规律、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行土地革命,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策略,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上的封锁、政治上的孤立,我们艰难探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成果,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越来越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心。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在风云变幻的斗争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把握了斗争规律,机动灵活、游刃有余地运用斗争方法和策略,战胜了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新时代,全党务必掌握斗争策略,善于从复杂严峻的斗争中洞察斗争的规律,提前筹划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三、新时代践行“三个务必”的实践理路
“三个务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党的初心使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三个务必”,关键是要对标现实要求,将其落到实处,回归实践。具体而言,新时代践行“三个务必”,必须整体推进、系统部署,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基础,以健全制度体系为保障,以涵养良好政治生态为支撑。只有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三个务必”的行动自觉,才能将“三个务必”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 开展主题教育,夯实践行“三个务必”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开展主题教育一直是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从内容来看,每次主题教育都与党员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作风锤炼相结合,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恪守人民立场、改进工作作风,从而不断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1]65,其中就内含了“三个务必”的主题教育。通过在全党范围内建立以“三个务必”为核心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系,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践行“三个务必”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发扬更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使党员干部把对“三个务必”的情感认同上升为信仰坚守,使“三个务必”成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铸牢践行“三个务必”的宗旨意识。要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作检验“三个务必”贯彻落实的标准。
第二,要铸牢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强化践行“三个务必”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1]66忠诚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和人格的根本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求党员干部必须铸牢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因此,应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围绕如何铸牢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问题,引导党员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对党忠诚;做正能量的传播者,以诚待人;做造福一方的开拓者,勇于担当;做务实重干的带头人,做好表率,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责任担当,肩负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第三,要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发挥“三个务必”在干事创业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主题教育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结合,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相结合,充分认识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将斗争精神贯穿于深化改革、稳定发展的全过程。
(二) 健全制度体系,构筑践行“三个务必”的坚实保障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个政党能否永葆生机和活力,关键在于有没有使之灵魂永存、力量永固的坚强制度基石。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党员干部在面对纷繁杂乱的社会现实时,仅仅依靠自身意志很难有效推进“三个务必”,只有建立健全与“三个务必”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和引领作用,敦促党员干部恪守职责,传承和弘扬优良作风。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效性的制度规章,为党员干部践行“三个务必”提供了根本的制度遵循。
第一,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要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并形成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恪守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政治品质。广大党员干部应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彰显初心使命,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格践行初心使命,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创造出能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实绩。
第二,健全和完善践行“三个务必”的激励惩处制度。既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恪守初心、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在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担当有为的典型模范,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8]50,也要对那些积极性不高、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担当不够的党员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要用好正反典型“两面镜”,检视党员干部有无背离“三个务必”的言行举止,让每个共产党人在反思中追求进步。
第三,健全和完善践行“三个务必”的容错纠错制度。在党的百年进程中,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渝,但由于客观形势的复杂性与人的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党的工作中出现失误在所难免。习近平指出:“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18]20因此,对犯错的同志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否则会打击那些有担当、想作为的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因此,“三个务必”制度运行中的配套救济机制必不可少,要保护党员干部干事业的积极性,旗帜鲜明地对党员干部在新征程中出现的失误合理“容错”,解除有担当有作为的党员干部的后顾之忧,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勇气和信心,让党员干部能甩开膀子、放开手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浪潮中轻装上阵、勇毅前行。
第四,健全和完善践行“三个务必”的清正廉洁机制。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党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在践行“三个务必”的过程中,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对规矩和纪律要心存敬畏之心,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时刻提醒自己,时刻牢记公仆身份,坚守清廉底线。同时,要“明”对党忠诚的大德、“守”为民服务的公德、“严”克己奉公的私德,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时刻将监督作为一种警示,自觉用制度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筑牢拒腐防变的底线。
(三) 涵养政治生态,优化践行“三个务必”的从政环境
人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并受其影响的。置身于社会中的人势必会受到所处政治生态的影响,良好的政治生态是践行“三个务必”的基础。因此,要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优化践行“三个务必”的从政环境。
第一,树立践行“三个务必”的先进标杆,发挥正面典型的引领作用。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是社会的脊梁、时代的楷模,在工作中树立“三个务必”的标杆,能帮助党员对标找差距,见贤思齐,从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义利观、权力观。对于破坏政治生态的社会毒瘤,要给予严惩,以达到震慑、警戒的作用。
第二,涵养践行“三个务必”的政治文化。习近平指出:“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19]43要旗帜鲜明地消除“码头文化”、江湖习气等不健康因素,抵制“官场术”“潜规则”等腐朽的政治文化,通过形象化、通俗化的话语对“三个务必”进行理论诠释,将其转化为具有教化功能和塑造功能的政治文化,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进而“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20]116。
第三,锤炼践行“三个务必”的干事本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践行“三个务必”,要求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察民情访民意,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练就干事创业的真本领;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执政本领中攻坚克难的精神、锐意进取的气魄、化解矛盾的能力、真抓实干的行动,将“三个务必”转化为善作善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中践行“三个务必”。
四、结语
“三个务必”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使命意识、忧患意识、历史意识,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历史主动基础上的科学方法论。新征程新起点,全党必须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思想要义,将“三个务必”的思想力量转化为开展工作的物质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