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主义视域谈茶文化翻译
2024-01-02赵现标
赵现标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3)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不仅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模式缩影。在全球经济化背景的影响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密切,使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大,在一定程度增大了我国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空间。翻译作为中西语言沟通和转换的重要桥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国作为茶叶的故乡,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以茶文化翻译来丰富对外传播的方式,可以助力我国茶文化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
1 功能主义视域下的茶文化翻译原则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于我国发展,近些年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已经被应用在了茶文化的翻译当中,为我国的茶文化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将目标性、忠实性、连贯性作为主要的遵循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它所指的就是翻译方法与译文效果都需与原文所要传达的目标与思想保持在相符状态当中,将翻译看作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过程,将原文作者的角度作为主要的翻译角度,对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层次与深度进行表现,同时还要考虑到读者的层次与基本需求,保证文化传递的有效性[2];二是忠实性原则,该原则是指翻译内容与原文意图的一致性,翻译者在开展译文活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将原文的思想作为中心,切不可随意更改意图,需要翻译者尽可能地选取与原文词汇、表达含义相近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并以上下文的通畅性为前提,实施一定的增添、缩减,让跨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三是连贯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内容和逻辑层面的连贯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切不可出现前后矛盾、原文与译文矛盾的问题,因此需要翻译者具有足够的语言应用技能与宽广的知识面,将原文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的表达出来,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匹配,包括思想内涵与功能目的的最大化匹配,促进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3]。功能主义和文化派翻译理论均特别强调译文读者的能动性,并以译文读者基本类似的感受作为成功翻译的标准。有的学者甚至强调目的决定手段,关注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受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传统,同时兼顾读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兴趣爱好等,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翻译文本在接受文化中的预期功能。
2 茶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
2.1 茶文化语言把握不够准确
我国茶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特点,在茶艺语言的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无论是文化色彩还是意蕴性,都展示出极为深刻的寓意,显示出极为明显的专业性与文学艺术特色,会对翻译者提出较高的要求。翻译者不仅需要具备足够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熟知茶文化相关内容,对茶文化语言的翻译准确性进行有效保障[4]。但从中国茶文化的翻译工作现状可明显看出,茶艺语言翻译不够准确是当下非常常见的一种问题,无法利用英语词汇来对中国的茶艺语言内涵进行准确的表达,使得中西双方的茶文化理解与表达出现偏差性问题。加上茶文化所涉及到的大量词汇都极具专业性,翻译者并不精通茶文化相关内容,使得译文中的专业术语出现了表达模糊和失真的现象,使得误解现象频发。
2.2 茶文化翻译缺乏功能性
传统的茶文化翻译经常会忽视英语翻译自身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要求,经常将重点放在意义的完整表达当中,却对文化层面的传播与优化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忽视,使得茶文化无法发挥出良好的传播效果,进而影响到茶文化的广泛传播。茶文化翻译工作的主要目的即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传播是翻译的主要功能,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若一直将翻译的过程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转换上,根本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价值。翻译传播的失败主要是存在读者的认知障碍、读者固有观念的排斥、社会衡量标准与文本价值引导标准的失误、读者定位的方法不成熟、错误的宣传媒介、读者目标定位的错位等,这些因素中有三个直接指向对于读者信息的不明确,另外三个指向基于接受翻译语境传播的的策略。此外,传播过程中忽视了目的性与功能性的直接后果即“混乱无序”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核心且明确的翻译主线,将文本翻译彻底沦为简单的“语言转换”,未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
2.3 茶文化翻译全盘直译
茶文化也具有艺术属性,容易显示出极为强烈的美学价值,在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方面显示出非常重要的价值。现如今的茶文化开始展示出文化消费的重要特质,但是茶文化与其他纯粹性的商业活动有所不同,它是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理念融合在一起的文化类型,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不少茶名、茶诗、茶词中所蕴含的历史典故都对茶文化的发展增添了不少的特色[5]。在此种背景下,全盘直译的翻译方会让茶文化的原文内涵受到缺失性影响,其中的美感也会受到极大影响。以“龙井茶”为例,部分翻译者采取直译的方式将其直接翻译为“Dragon Well Tea”,龙在我国象征着吉祥,显示出褒义性质。但事实上,西方经常将“Dragon”作为贬义词汇,表现出贪婪、邪恶的意味,将此种译法应用在其中容易影响到读者的理解,也会对茶叶的外销产生不利影响。龙井茶的命名实际上以地名为主要依据,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可通过音译的方式来将龙井茶的内涵展示出来,将其译为“Longjing Tea”可以更好的展示出其原本的内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茶叶名称都需要采用音译的方式,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以我国十大名茶“铁观音”为例,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Tea Buddha”的译法,不仅将该茶的名称体现了出来,同时也展示出了一定的禅学意蕴。因此这种目的语取向与现代翻译研究的重心,就包括了从原文到译者、再从译者到译文读者的转移之间的关联,贴切的翻译在达意时还可以在无意中形塑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喜好,以及对他们的欣赏习惯、文化生活的模式和深层心理文化结构均产生影响。
2.4 茶文化翻译方法缺乏创新性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就已经传播到西方社会当中,在岁月的洗礼下,茶文化的翻译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翻译模板,但是也受到了固化思维的不利影响,使得整个翻译的方法与水准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当中,特别是在文化不断发展与前进的过程当中,茶文化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内容。基于此种背景,传统的茶文化翻译方式已经无法对新时代的茶文化进行精准且富有内涵的表现,亟需一种全面的翻译方式来拓展其发展与进步。从传统的茶文化翻译情况可以看出,不少翻译者在观念上、方法上都出现了落后的表现,与新时代的文化进步形成了一定的冲突,无法很好地适应当下的时代发展步伐,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创新,从方法上实施改进,让茶文化的翻译更具时代性。
3 中国茶文化翻译的重要对策
3.1 深刻把握茶艺语言
茶艺属于中国茶文化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它是将茶文化作为主要的精神内核,综合动作表演、语言表达以及音乐艺术等方式,为人们展示出一定的美感,因此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深刻掌握住茶艺文化的相关语言表达。我国的不少诗歌当中都包含着茶文化相关内容,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通过认真的斟酌与推敲,将中国传统诗歌所要表达的韵味展示出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对茶文化的传神达意进行保证,在原文表达美观度较强的基础上充分凸显出我国的茶文化的文化内涵[6]。以白居易《山茶煎茶有怀》为例,该诗中“坐酌冷冷水”一句的韵味性极强,特别是“坐酌”,不仅具有较强的诗意,同时还采用了叠韵的手法在,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出适合的英文词汇。经过一定的推敲之后,选用“Brewing”依次进行,整句译为“Brewing Tea by the Rill Bending.”这样的翻译将原文所要表达的生动和形象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使得整个译文都十分具有韵味感。想要达到上述此种翻译效果,翻译者一定要广泛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并清晰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与语言应用差异,让茶文化翻译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都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同时还能对中国茶艺语言的英文用词进行有效地规范。总体来说,在翻译茶文化的实践工作当中,一定要以细致的茶文化认知作为主要的依据,并将其深入到茶艺表演的每个细节当中,并将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蕴真正地体现出来,实现信息传达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目的。
3.2 明确翻译的目的性与功能性
茶文化的主要载体即文学类、艺术类和信息类的文本内容,其中茶诗、茶词、茶典籍等属于文学类内容,茶歌、茶画等属于艺术类内容,而茶叶说明书、茶叶包装、茶名等属于信息类内容。20世纪的一些理论家提出“翻译即交际”的观点,强调读者对译品的反应,功能主义理论家也提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翻译要受目的的制约。”翻译者在开展翻译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上述不同文本的翻译要求进行明确。普遍来说,文学类文本将原文的审美与文化底蕴作为重点,需要翻译者对其给予较多关注;艺术类文本的主要目标即对文字美感、结构布局等进行传递,需要翻译者着重关注其渲染和熏陶的功能;信息类文本主要是将重点放在茶叶基本信息的概括当中,发挥的是告知事项与营销的功能。诺德在《功能加忠诚:职业翻译中的伦理》中把弗米尔在1978年提出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的目的法则称为“功能原则”,他自己提出“忠诚”的概念,用以纠正极端功能主义的偏差,认为功能和忠诚相结合就可以达到完美无缺,将其奉为翻译职业普遍遵守的伦理规范。忠诚的内涵在此不仅体现为译者对源语文本承担责任的传统责任,还包括翻译活动相关各方面之间的信任关系。在茶文化资料的翻译中,对于中西文化差异不易准确达意的翻译,绝不可语焉不详,必须要从正常化、归化、显性化的内容方面着手,表达对生活的尊重和关切。因此,翻译者在对茶文化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受到某种翻译方式的限制性影响,需以融合应用的方式来体现出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将茶文化的交际作用展示出来,提升其应用价值。
3.3 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翻译要视目的而决定采取哪一种翻译行动,即“翻译”“意译”“编译”,而不是盲目的“忠实”于原文。功能主义特别强调的就是因为目的读者类别不同,其要求各异,所以翻译者必须作出不同的目标语篇以满足不同的目的读者。“直译法”是一种直接了当的翻译方法,此种方式是将原文的字面含义作为主要依据来实施的翻译,一般不会进行额外的加工与改进,将其直接地呈现给相应的读者。而“意译法”是以原文内容作为基础,通过捕捉其深刻内涵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为读者呈现出生动且形象的意蕴。对于翻译者而言在,在开展茶文化翻译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直译与意译的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切不可一味的采用某种翻译方式,需要以差异化的眼光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于大部分的茶叶名称、茶具等相关术语,均可采用直译的方式来进行翻译,通过此种直白化的方式将其展示到大家眼前[7]。但是对于小部分茶叶名称而言,翻译者需要以实际的文化环境来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将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式综合在一起,利用两种思维模式和语言方面的差异性,在保证原意准确性的基础上实施语序的调整、增减和更改,使得译文的可读性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以“红茶”为例,从形式看,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将其直白的翻译为“Red Tea”,但深究起来,中国人将其称为红茶是看到的茶汤为此种颜色,而西方人更关注茶叶本身的颜色,且“红茶”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有了固定的叫法,并在西方国家受到了较大的欢迎,因此将其称为“Black Tea”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3.4 创新茶文化的翻译方法
茶道精神属于茶文化的精髓,在对茶文化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深入研究其精神内涵,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将中国的优秀茶文化带向世界。翻译者在具体的翻译中,需要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注重茶道文化的精准解读与翻译,尽可能地将我国所倡导的茶道精神准确且生动地表达出现,让世界各国都可充分感受到我国的特有文化,起到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这要求翻译者必须要不断精进自己的英语语言技能,同时还要广泛涉猎我国的茶文化内容,将其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逐步内化为生动的英文表达,帮助各国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特色文化。以现阶段的茶文化翻译现状而言,主要集中在茶名、茶具和茶艺等文化的翻译当中,针对茶道精神这种较为抽象的文化表达还存有一定欠缺,这需要广大翻译人员不断创新翻译方法,通过持续地学习和实践来强化文化精神底蕴的传播与交流,让我国的茶文化中的灵魂之美得以有效凸显。在翻译中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即以译者为本、以译者为中心,译者既是语篇的接受者,也是目的语篇的创造者,其“上情下达”的中介和核心位置毋庸置疑,尤其在文化交流碰撞几乎同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翻译更是要归还译者作为翻译核心人物的地位。[8]以“和”字为例,若不通过创新的翻译方式,采用直译就会直接影响到茶文化的底蕴表达,采用全新的译法对“和”字进行解释,可起到更好的传神达意的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组成,其传播与发展显示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茶文化翻译作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需对其多加关注。翻译者在开展相关翻译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功能翻译的三大原则作为基础,在深刻了解原文意蕴的基础上准确转换原文内容,起到唤起读者感情共鸣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让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与有效,促进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