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2024-01-02葛显峰

福建茶叶 2023年4期
关键词:茶叶出口标准

葛显峰

(盐城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我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在世界茶叶市场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发展至今,我国仍然是茶叶生产的大国。但是,与逐年提升的茶叶总产量相比较,我国茶叶出口量占产量比例过低,出口额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缓慢。现对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国际茶叶市场环境进行分析,了解茶叶出口贸易限制因素,为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1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500万亩,茶叶年产量多达297万吨,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茶叶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在国际商品市场中,具有产品优势的茶叶制品,包含食品、茶叶、饮料等,主要是红茶、绿茶、乌龙茶,在国际市场中,红茶发展速度最快,因为红茶性情温和,且属于发酵型茶叶,受到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乌兹别克斯坦、欧盟国家是红茶的主要进口国,而日本是绿茶和乌龙茶的进口国,不同国家对我国茶叶有着不同的偏好,使我国各类茶叶国际销量稳定,且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与我国茶叶总产量相比较,我国茶叶出口量占据总产量的比例较低。2020年总产量达到297万吨,但是出口量仅为34.88万吨,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1.7%,出口额为15.9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总份额的25%左右,与产量仅为56.9万吨的肯尼亚相比,我国茶叶出口量占据总量的份额过少,出口总值上的差距明显。此外,我国茶叶出口的价格在21世纪初期就逐年下滑,虽然期间出现过价格的回暖,但是与肯尼亚、土耳其、斯里兰卡等茶叶出口大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我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绿茶为例,我国绿茶出口国家主要以亚洲和非洲的经济不发达国家为主,美洲和欧盟等市场,因为存在较大的贸易壁垒,造成茶叶出口占有率较低。在很多欧洲国家,我国茶叶出口量不足30%,表明我国茶叶仍需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开发,利用产品和质量优势,打破贸易壁垒,突破茶叶出口设置的层层障碍,实现我国茶叶出口总值的快速提升。

2 新时期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2.1 绿色贸易堡垒限制因素

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很多生产、产品检验、包装材料等技术达到了垄断的地步,这就使一部分发达国家故意设置一些严格的检验标准,并以环境保护为借口,采用一些手段和措施,对相应的标准进行改良,以更高的门槛限制我国茶叶的出口,造成我国茶叶出口量和出口价格都受到较大的影响。而这些国家贸易壁垒技术性的手段,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绿色技术标准,在国际市场中,绿色环境标志项目的建立,使很多国家采用绿色环境标准,其采标率超过80%以上,而严格的绿色标准,为很多发达国家提供控制进口的理由,使我国很多茶叶制品,因为不能满足国家的标准而难以出口[1]。二是绿色包装项目。为满足国际中资源保护的要求,很多国家建立包装分解机制,要求出口国际的产品使用不存在污染的包装,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种包装分拣机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茶叶制品的出口,为部分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便利,也造成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贸易摩擦,为茶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都带来新的压力。三是绿色卫生检疫机制,其中农药残留标准是很多发达国家常用的贸易壁垒技术性手段,在欧洲公布的茶叶农药新标准中新增的标准就多达61个,而100余个标准中,几乎所有的标准都以最小检出量为标准,而部分最小检出量,是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无法检出的,这就造成我国很多茶叶制品在经过卫生检疫后,在出口到其他国后仍出现不合标准等问题,为茶叶的出口造成障碍。

2.2 茶叶质量因素

现阶段,面对我国茶叶出口量不高的现状,我国逐步完善茶叶质量标准,通过更高的质量检测标准,筛选掉不合国际质量要求的产品,保障更多的茶叶制品进入到国际市场中,顺利地完成出口贸易。我国茶叶商品质量有四大质量标准,检测的项目多达471项,但是,与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设置的标准来说,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例如我国允许茶叶最大农药残留量为15mg/kg,这一标准比美国环保局发布的9mg/kg的限量高出很多[2]。而针对农药残留的检测,大约为15种左右,与发达国家200余项的检测标准相比较,茶叶质量检测不够全面,很多茶叶制品的质量难以保障。另外,由于我国茶叶种植地较为广阔,茶叶从种植到生产再到出口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特别是政策和标准的变化尤为突出。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我国茶叶生产技术和质量的提升速度,远低于发达国家,造成我国很多茶叶制品,达不到国际市场上的质量要求,在国际商品市场中难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3 茶企业自身发展不足因素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茶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从产业实力上来看,我国很多地区的茶企业生产规模不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难以形成集约化的产业新形态,导致我国茶叶缺少国际知名品牌,难以在国际市场中发挥品牌优势[3]。同时,我国很多茶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足够的资金展开技术研发,缺少全新的生产和营销技术,不但茶叶生产效率不高,也使茶叶的质量难以保障。以我国茶叶产量最高的云南省为例,云茶年产量超过50万吨,居全国第一。但是很多茶企业没有大型的生产基地,很多茶叶生产仍然以茶农式生产为主,茶叶生产较为分散。云茶作为英国立顿企业的主要供应商,立顿企业每年从我国云南进口大量的茶叶,其加工的茶叶饮品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在国际市场中很少有人知道云茶,造成我国茶产业处在低端的供应链中,难以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新时期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改善措施

3.1 重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水平,合理规避进口国技术壁垒

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为更好地实现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升茶叶国际化发展水平,必须要紧密结合当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和不足之处,围绕实际情况,合理应用进口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并以此为创新发展契机,借助进口国茶叶种植技术,合理规避进口国技术壁垒。一是针对我国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应贯彻落实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发展理念,加强茶园管理,积极引进绿色无公害茶叶种植技术,改变使用化学原料治疗的管理措施,注重提前预防。从茶树生长环境来讲,可借助害虫天敌、有益菌、代谢产物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茶树生长生态环境,努力做到不依靠化学原料来防治病虫害[4]。从生产消费方面,应当以国际卫生标准要求为目标,积极制定茶叶标准,向国外客户推荐出口企业。并明确要求进口企业应从正规渠道进货,避免因受利益驱使选择不正规渠道而受到影响,为今后的茶叶出口贸易与合作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国家相关部门应重视加强与出口国之间的沟通、联系,扩大交涉力度,借助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搭建国际化交流渠道,积极与之谈判和协商,利用贸易组织原则进行交涉,为我国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转型提供有力依据,从而逐渐减少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加快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速度。三是明确要求茶叶出口企业应实时跟踪了解目标市场的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发展趋势与要求变化,严格遵循进口国标准组织生产并标识,对农药残留、微生物、重金属等安全卫生项目标准更新情况及时收集、分析和落实。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对茶叶出口贸易问题进行合理规避。以此来借助合理的标准与政策体系,助推中国茶叶国际化发展,有效提高中国茶叶出口贸易额。四是制定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制度,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农药评价体系,统一规定茶叶标准体系,合理规范出口茶叶种植生产,切实提高茶叶品牌质量与国际化竞争力。

3.2 充分发挥政府与茶叶协会作用,搭建产业化茶叶种植基地

鉴于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要高度重视茶叶生产及出口形式改革,树立新的茶叶品牌形象,提高茶叶出口产品质量水平,才能够为促进茶叶出口贸易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应重视发挥政府与茶叶协会的职能作用,整合各方力量搭建产业化、专业化的茶叶种植基地,引进各种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茶叶产品研发力度,保证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与目标国质量标准相一致,以此来打造良好的口碑茶叶品牌,提高竞争力[5]。第一,虽然我国已拥有四大茶叶产区,但这些茶叶产区分布较广,大多以家庭作坊式茶农种植园的小面积种植为主,并不具备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能力。为促使茶叶出口贸易标准化、产业化,必须要转变此种形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大对茶叶经济的正确引导和合理规划,积极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并在相应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茶农资源优势,搭建专业化茶叶种植生产基地,实现对茶叶种植、培育、茶叶技术应用、茶叶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标准化、统一化管理。第二,还可在茶叶产区内引进优质茶叶品种,加大有机茶叶种植力度,开放新型茶叶种植基地,普及推广新型茶种,丰富茶叶种植类型的同时,以规模化、创新性、产业化解决我国茶叶企业技术难题与生产成本问题,切实满足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品质的需求。第三,充分发挥茶叶协会在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积极作用,发挥政府和茶叶协会在茶叶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协调、管理、法律、政策与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作用,自觉、主动管理和协调职能,严格监督茶叶企业在出口贸易发展中的行为。对违法行为给予严格惩处,优异行为给予奖励措施,以此来有效提升茶叶企业规范发展意识和积极性,加速推动我国查企业走出贸易壁垒造成的出口困境。

3.3 结合发展需求开辟新型茶叶市场,构建全新茶叶市场品牌

为切实解决当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问题,提高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水平,应紧密结合发展需求与现状,积极开辟新型茶叶市场,发展有机茶叶,不断提升茶叶附加值,构建起全新茶叶市场品牌。首先,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中国出口茶叶应着眼于大力发展有机茶叶、绿色包装等方面,贯彻落实绿色、原生态、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引进各种绿色环保生态技术,提升茶叶产品绿色无害化水平,努力提高出口茶叶品质,增加茶产品附加值[6]。其次,在保留传统出口市场竞争与发展优势的前提下,大力拓展新兴、稳定、可实践的目标市场,扩大市场范围,拓宽茶叶出口渠道,避免因单一的市场波动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带来过大冲击。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定期组织国际性茶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目标出口市场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茶文化交流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我国茶叶知名度与影响力,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渠道。再次,在加强巩固现有茶叶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东欧、中东以及拉美等国家的茶叶市场,不断提高茶叶出口机会。在此过程中,需要增强我国茶叶企业的重视程度,引导其对目标国茶叶卫生监控与质量监测标准进行客观分析,了解目标国茶叶产品出口贸易需求。并结合分析结果积极调整我国产业生产与质量监测技术和标准,保证生产加工出的茶叶品牌高度符合目标国对茶叶产品的要求。最后,根据国际贸易中目标国消费人群的茶叶需求,开发新型茶叶产品,引进国际茶叶市场销售模式与包装模式,积极开设茶叶产品直销渠道、特许加盟平台、网络销售渠道,多方为保证国际市场消费者需求。

3.4 积极改革现行的企业管理体制,提升茶企业行业竞争力

茶叶作为一种知名商品,从栽培、加工到销售等各个环节,必须要重视统一化管理,坚持整体管理概念,才能从各个环节保障茶叶品质水平,提高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效率。为实现此目标,应积极改革现行的茶叶企业管理体制,坚持以新时期茶叶出口贸易战略部署、政策方针、实际情况为导向,搭建统一管理体制,加大各个环节的严格监管力度,切实提升茶叶企业行业竞争力。首先,应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现行的收购体制,由加工企业直接收购原材料,取消中间环节,以此来加强对生产加工茶叶品质的指导。然后,加强对茶叶产品贮藏、运输等过程的管理,避免因储存、运输不当降低茶叶品质[7]。其次,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以长远的发展眼光积极加大茶叶种植扶持力度,搭建精致联合工厂,为茶叶种植、生产、加工提供现代化、专业化的生产技术支持,保障茶叶产品符合质量规格。以创立信用可靠的名牌商品,使茶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各生产部门应坚持以商品数量为投资依据,形成茶叶农场、茶厂联合企业投资机制,由联合企业的管理机构推选农业、工商、商业三方为代表,合理管控茶叶生产与经营,并按劳动成果给予相应经济支持。

4 结语

总而言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口量占总生产量的比例较低。茶叶出口贸易还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国际贸易之路任重道远。对此,需要我国发挥政府与茶叶协会的作用,不断开辟新型茶叶市场。并以创新为动能,加大技术的研发,加强对茶叶产品质量的检测,合理规避技术壁垒。通过提升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使茶叶产品取得快速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实现出口国的不断增长。

猜你喜欢

茶叶出口标准
《茶叶通讯》简介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香喷喷的茶叶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