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课程思政的艺术类民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1-02张诗林王义鹏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艺术类民办高校思政

张诗林,王义鹏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民办高校的教学资源与条件相对欠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给其人才培养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了社会对民办高校教育的信任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知不断提高,民办高校也面临着从追求高校毕业生数量向追求人才培养质量转变的压力,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是摆在各民办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艺术类民办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现实背景

(一)民办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必然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引领青年一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为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遵循。“双一流”建设要求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着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这些要求与导向,为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社会各界对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这要求高等教育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转变。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肩负着服务国家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此,民办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到教学全过程,用思想引领教学,以思政促进素质提高。这不仅是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民办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有利于民办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社会影响力。

(二)艺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法国艺术教育家卢梭曾说:“一切教育本质上都应是艺术教育。”他主张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认为艺术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强调艺术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艺术创作要面向现实生活和人民需求,这需要对创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方向进行必要引领,使其作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能够影响和改造社会现实,做到艺术创作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这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家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所在。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使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容易产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也使得错误思想更易蔓延。为此,艺术教育领域需要加强对艺术创作的引领,培养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防治不良倾向,确保艺术作品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发展面向现代性的文化,才能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实现文化自信。

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正确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契合性。民办高校肩负着育人与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双重责任,需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以更好地实施全人教育和价值引领。

首先,在艺术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在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求的同时,持续推动主流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激发其创新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其次,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感染力,民办高校利用艺术形式进行价值引领,可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接受度和学习兴趣,扩大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随着教育变革与时代发展,新时代学生更注重体验式学习和个性发展,而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人才的多元发展,也更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更需要加强思政元素的引领,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总之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是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办学宗旨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这需要高校进一步探索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取得新突破,为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综述

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目前,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领域较广,但总体上以理论探究、实施路径设计、效果评价与一体化融合为主要方向。研究集中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实施研究、评价研究、课程思政一体化研究、网络课程思政研究等方面,这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较为系统与前沿的理论参考,但还需要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真正落实到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之中。

在思政融入理论研究方面,郑铭(2018)从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为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提供了方法和原则。其研究认为,要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从教学原则、机制构建方面探索融合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机制,提升学生审美和文化原创力,加强思政教育实效性。[1]在课程实践研究上,李骏(2018)认为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尤其强调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作用,通过形象生动的审美体验与认知,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情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将“特色性”内容融入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受众,使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及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形成良好的审美自觉。[2]在课程思政评价研究上,姚克难(2021)从教师思想建设、教学内容革新、评价体系创新三个思政方向的关键性问题入手,探析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意课程理论当中。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上,吴彬(2021)从创新视角出发,提出通过一体化课程建设实现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提升艺术课程教学质量,建立良好育人机制,真正做到用思政元素来创新艺术课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3]在网络课程思政研究上,郭华(2020)提出以“道术合一”推进理论课程协同育人,线上线下推进网络课程协同育人,善思善用推进项目课程协同创新,内外兼修推进补充课程协同育人,显隐相融推进专业课程协同育人[4],为高校线上线下同步推动思政育人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民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艺术类民办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也面临一定挑战。艺术类教育在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价值观的培养,其丰富的表现手段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的高度参与和教师的专业指导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与此同时,艺术教育也容易走入思想误区,在艺术创作和价值传播过程中会潜在审美取向错误的风险,需要强化监管、及时指导与纠正。艺术类民办高校拥有推进思政教育的良好条件,但也面临一定困难。因此,需要结合人才培养要求,构建适合于民办高校的艺术教育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转变思想,更新理念,构建融思政于专业的育人新机制。只有两者协同,艺术类民办高校才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取向的高质量人才。同时,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区域技术、企业、机构的创新环境密切相关,针对不同行业创新人才与应用人才定位需求,有必要构建一套既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又适用于相关艺术教育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本研究围绕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评估方式创新、管理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艺术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

艺术类民办高校要构建前瞻性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文化价值的输出。[5]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中的渗透,开设思政理论课程,采用互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强广义科目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开设人文素质课和艺术史论课,加强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跨学科思维,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6]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追踪社会变化和产业技术发展动态,根据变化更新现有课程与教材,设置新的课程,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的先进性与适应性。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准确识别社会发展变化与行业技术需求,加强思政教育与课程融合,并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与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改革与创新,增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

艺术类民办高校应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构建项目驱动和社会实践的新机制。这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增加项目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7]其中,项目驱动式学习可以引入企业项目案例或教师设计项目,开展为期一学期的项目学习实践。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工作场景,获得专业技能。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实践、社会调研等,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获得工作经验。[8]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或自主创业项目来提升职业技能、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要转变教师角色,采用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此外,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

(三)改革评估方式

建立“产学研评价”机制,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的社会化。首先,创新项目化评价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评价其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其次,引入学生自我评价,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最后,构建素养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素养、品格与创新精神的评价,通过360度评价,让学生、教师、企业导师和社会导师等多方面评价学生,提高评价的客观性。

(四)加强制度保障

艺术类民办高校要推动管理制度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通过教学评估、发展评估、学生评价与专家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要建立教师发展机制,通过教师实践与进修、研究生教育、课程与项目合作,不断提升教师专业与教学能力。要建立“产学研评价”机制,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人才培养效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

四、结语

本研究遵循国家新文科建设要求,以艺术类民办高校为对象,提出艺术类民办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路。在实践中,要明确新时代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估方式、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将区域现实问题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培养具备精益求精设计精神与创新实践技能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将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树立“用创意与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理想理念。

猜你喜欢

艺术类民办高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艺术类专访心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