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兰屯地区园林树木主要食叶害虫调查及防治技术

2024-01-02赵明智张岱松张漓湘沈明元张赭苒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4期
关键词:蛾类叶蜂种类

●赵明智 张岱松 张漓湘 杨 俊 沈明元 张赭苒

(1.内蒙古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 赤峰 024000;2.内蒙古扎兰屯职业学院 内蒙古 呼伦贝尔 162650)

扎兰屯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和西部的交汇处,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处呼伦贝尔市南端,是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和4A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由于城区园林树木栽植的数量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引进的新品种也不断增多,园林树木食叶害虫的数量和种类也逐渐增多。为了减轻食叶害虫的危害,并有效控制其数量,通过对扎兰屯地区园林树木食叶害虫的发生现状﹑危害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为该地区园林树木食叶害虫的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1-2]。

1 园林树木食叶害虫的调查方法

1.1 食叶害虫种类调查

采用踏查法和随机抽样法,对扎兰屯市区及周边景区的道路两旁﹑吊桥公园整个园区﹑秀水风景林彩虹桥景区﹑雅鲁河两岸大坝与河道之间﹑东山农场整个区域﹑断桥景区﹑杜鹃山景区等地的园林绿化树种的主要食叶害虫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采集主要食叶害虫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

1.2 危害性调查

在踏查过程中发现的虫害比较严重的区域,每种害虫各选3块样地,每块样地按对角线取样法各抽取50株样树,分别调查和记录食叶害虫的寄主﹑为害部位﹑破坏程度等,采用轻﹑中﹑重三级分级法进行调查,分别用“+﹑++﹑+++”表示[3]。

1.3 虫害发生原因调查

通过对调查地区的环境现状﹑景区建设和环境规划﹑植物品种多样性配置﹑栽培技术﹑各项管理措施及综合治理工作等方面进行调查,充分了解扎兰屯地区园林树木管理现状,对该地区食叶害虫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园林树木食叶害虫发生的种类

扎兰屯市区及周边景区园林树木的食叶害虫主要有膜翅目的叶蜂类﹑鞘翅目的叶甲类﹑鳞翅目的蛾类和蝶类等四大类。

2.1.1 蝶类主要识别特征:触角呈棍棒状,腹部细长,休息时四翅在体背上竖立,成虫于白昼活动。为害园林植物的主要有凤蝶科﹑蛱蝶科﹑粉蝶科等。

2.1.1.1 粉蝶科主要识别特征:成虫多为白﹑黄或橙色,翅上有黑斑。幼虫体细长,绿色﹑圆筒形,头小于前胸。体表有次生刚毛及小凸起。代表种类有菜粉蝶。

2.1.1.2 蛱蝶科主要识别特征:成虫中至大型,前足退化,短小。触角呈棍棒状,顶端膨大呈锤状。前后翅的颜色通常极其鲜明。幼虫体呈圆筒形,上有成列的枝刺。腹足趾钩多为3序中带,很少双序。代表种类有银豹蛱蝶。

2.1.1.3 凤蝶科主要识别特征:成虫为中型或大型的美丽蝴蝶。前翅呈三角形,后翅有1尾状突,外缘呈波浪状。幼虫后胸显著隆起,前胸背面前缘有一臭丫腺,受惊扰时立即伸出,易识别。代表种类有碧凤蝶。

2.1.2 蛾类蛾类的主要识别特征:触角呈羽毛状﹑丝状或栉齿状等,腹部较粗,休息时四翅平展呈屋脊状,成虫多数在夜间活动。为害园林植物的主要有毒蛾类﹑灯蛾类﹑天蛾类﹑巢蛾类﹑夜蛾类﹑尺蛾类﹑舟蛾类﹑枯叶蛾类等。

2.1.2.1 毒蛾类主要识别特征:成虫为中等至大型蛾类,体粗壮多毛。触角呈羽毛状或栉齿状。前足多毛,休息时前伸。雌蛾腹末有毛丛,有的种类雌蛾无翅。幼虫生有毛瘤或毛刷,第6﹑7腹节背面中央各有1个翻缩腺。代表种类有舞毒蛾。

2.1.2.2 舟蛾类主要识别特征:成虫为中至大型蛾类,触角丝状或栉齿状。前翅后缘有齿状毛,静止时齿状毛竖起似角状。幼虫静止时头尾常举起似舟,受惊时不断摆动,形如龙舟荡漾,故称舟蛾。胸背具峰突,体形奇特,较易识别。成虫夜出活动,有趋光性。幼虫食叶。代表种类有杨扇舟蛾。

2.1.2.3 尺蛾类主要识别特征:成虫为小至大型的蛾类,体细长,翅面上的鳞片较薄,前翅和后翅的斑纹常相连。个别种类雌蛾无翅或翅退化。幼虫仅在第6腹节和末节着生2对腹足。代表种类有春尺蛾。

2.1.2.4 巢蛾类主要识别特征:成虫体形较小,触角呈丝状,白色。前翅白色,翅面上有45~50个黑色斑点,排列成5行。幼虫淡绿色,较小。代表种类有稠李巢蛾。

2.1.2.5 夜蛾类主要识别特征:成虫体﹑翅均为暗色,翅面上有各种形状的斑纹。触角呈丝状。幼虫体色较深,体表光滑少毛。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对糖醋液有特别的嗜好。主要以幼虫为害植物叶片。代表种类有银纹夜蛾。

2.1.2.6 天蛾类主要识别特征:成虫体大型,触角顶端弯曲呈钩状。前翅呈大马刀形,外缘倾斜。幼虫体形较大,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1个尾角。成虫善于飞翔,幼虫食叶。代表种类有霜天蛾。

2.1.2.7 灯蛾类主要识别特征:成虫体小至中型,粗壮多毛。触角呈栉齿状或丝状。翅多为白色或灰色,腹部多为红色或黄色,腹部与翅面上常有黑色条纹或斑点。幼虫体多毛瘤,毛瘤上生有浓密的长毛。主要以幼虫为害植物叶片。代表种类有红缘灯蛾。

2.1.2.8 枯叶蛾类主要识别特征:成虫为中至大型的蛾类,体粗壮,且被粗密的毛。雄虫触角呈双栉齿状。幼虫体粗壮,多长毛,次生刚毛长度不等,趾钩双序中带。幼虫食叶危害。代表种类有黄褐天幕毛虫。

2.1.3 叶甲类叶甲类属于鞘翅目叶甲科。体小至中型,椭圆形,体色鲜艳,具金属光泽。触角呈丝状,复眼圆形。幼虫体粗壮,寡足型,体表常具瘤突或毛丛,第10腹节末端具1对刺突。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植物叶片。代表种类有杨叶甲等。

2.1.4 叶蜂类叶蜂类属于膜翅目叶蜂科。体中小型,扁宽。有小室和第二回脉。触角呈丝状。前翅有粗短的翅痣。产卵器锯状。幼虫有8对腹足。代表种类有月季叶蜂等。

2.2 园林树木食叶害虫的为害特点

首先,园林树木受害后,树冠下往往布满虫粪﹑树木残叶断梗,枝条间挂有虫茧﹑虫丝。游离取食种类使树木只留下残叶﹑叶柄或叶脉,严重时整株立木光秃无叶。其次,食叶害虫一般产卵量大,且产卵集中,并能迁移和扩散。再次,绝大多数食叶害虫营裸露生活,易受气候﹑天敌等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虫口密度的变动幅度较大,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潜伏性和周期性。此外,当树木严重受害后,长势衰退,易招致小蠹虫﹑天牛﹑树蜂等钻蛀性害虫为害,往往造成园林树木大面积死亡,因此,食叶害虫的防治工作必须在虫情测报的基础上进行,切忌忽视虫情盲目防治[4]。

2.3 园林树木主要食叶害虫发生原因分析

由于扎兰屯地区园林绿化树种较多,给食叶害虫提供了充足而丰富的食料,导致食叶害虫发生的种类也比较多。食叶害虫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园林树木食叶害虫在城市道路两旁以及周边各个景区的绿化中经常跨区域传播,园林绿化部门及景区管理部门为丰富城市和各个景区的景观,常从外地调运一部分珍贵或当地稀缺的花木,这种苗木之间的频繁交换,给各种食叶害虫的传播﹑蔓延提供了渠道[5]。

第二,由于城区及周边景区园林树木栽植密度不合理,树木种类又比较单一,很难建立起树木与环境之间﹑树木与天敌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缺乏制约新入侵的食叶害虫的生物因素。另外,不考虑树木的种类及其生态习性,盲目栽植,缩小株距,造成树木生长空间过度拥挤,通风透光条件差,使树木之间互相争肥﹑争光﹑争水,也极易滋生食叶害虫。

第三,害虫防治机制不健全,无统一的园林树木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标准,对食叶害虫防治工作认识不足,尚存在重栽轻管的思想,使得食叶害虫防治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6]。

3 园林树木食叶害虫的防治技术

3.1 蝶类

3.1.1 人工防治结合花木修剪管理,人工摘除卵块﹑越冬蛹﹑虫苞或捕捉老龄幼虫及群集期的幼龄幼虫,将其杀死,并注意保护天敌。

3.1.2 生物防治幼虫发生期,用1亿~2亿/mL的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或用100亿/g孢子的苏云金杆菌﹑青虫菌100~1000倍液喷雾;保护和利用食虫鸟类﹑螳螂及寄生性天敌等。

3.1.3 化学防治害虫发生严重时可用4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除虫菊酯乳油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效较好。对于在花丛和林间活动时间较长的蝶类成虫,可在害虫羽化盛期和翌年春出蛰期,用10~15 kg/hm2的10%敌马烟剂熏杀成虫,防效极佳。

3.2 蛾类

3.2.1 加强检疫工作对调运的苗木﹑种条﹑原木等要实行检疫,禁止从害虫发生区向未发生区调运花卉和树苗。对必须外运的花卉和树苗,可用化学药剂喷药处理,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

3.2.2 加强预防管理培育或选育抗虫品种,提高树木对害虫的抵抗能力。消灭越冬虫源,及时清除落叶﹑杂草,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3.2.3 物理防治成虫羽化期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还可用糖醋液诱杀。糖醋液配方:糖﹑酒﹑醋﹑水比例为2∶1∶2∶2,加少量敌百虫。卵期可人工刮除树干﹑墙壁上的卵块,集中烧毁,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

3.2.4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如卵蜂﹑姬蜂﹑寄生蜂﹑小蜂及寄蝇等。在幼虫期使用白僵菌﹑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喷雾防治,均能杀死大量害虫,达到防治目的。

3.2.5 药剂防治在幼虫3~4龄分散取食前,喷洒20%灭幼脲三号﹑25%杀铃脲﹑0∙36%苦参碱﹑1∙8%阿维菌素乳油,或在幼虫4~6龄期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进行防治。还可用敌敌畏插管烟雾剂熏杀2~3龄幼虫。3~4龄幼虫可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1∙2%苦参碱·烟碱乳油300~400 g/hm2喷雾防治。坚持“适时﹑适期﹑适量”的原则,既可控制害虫又不污染环境,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2.6 毒笔、毒绳防治在幼虫上﹑下树期间,可用溴氰菊酯毒环﹑毒笔等实施阻杀,也可绑上溴氰菊酯毒绳阻止幼虫上﹑下树,防治效果均较好。

3.3 叶甲类

3.3.1 消灭越冬虫源清除墙缝﹑石砖﹑落叶﹑杂草等处越冬的成虫,减少越冬基数。

3.3.2 人工振落捕杀成虫或人工摘除卵块利用成虫和幼虫的假死性,在植株下方放置盛有石灰或草木灰的大容器,然后振动茎叶,再集中处理落入容器中的害虫。

3.3.3 化学防治成虫和幼虫发生期,可用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啶虫脒﹑4∙5%氯氰菊酯乳油叶面喷雾防治;郁闭度较大的林分,可施放敌敌畏插管烟雾剂;还可在距树干基部70~100 cm处,挖环形沟埋施3%呋喃丹颗粒剂,均能收到良好防效。

3.3.4 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寄生蜂﹑瓢虫﹑食虫鸟等,可将采集的成虫﹑幼虫﹑蛹或卵等放于天敌保护器内,供天敌寄生或捕食,以此来减少害虫数量。

3.4 叶蜂类

3.4.1 园林技术措施叶蜂常结茧化蛹于林地浅土中,冬春季结合土壤翻耕消灭越冬茧。

3.4.2 人工捕杀如果树木较低,可人工摘除有叶蜂产卵的枝梢﹑叶片或孵化后尚未分散的幼虫,还可考虑振落捕杀有假死性的害虫。

3.4.3 药剂防治用8%氯氰菊酯胶囊剂400倍液对地面进行喷雾,毒杀羽化后刚出土的成虫。还可用40%杀螟松乳油﹑80%敌敌畏乳油﹑1∙2%苦参碱﹑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氟虫脲1000倍液喷雾防治叶蜂幼虫。在林地郁闭条件好的情况下,还可采用林丹烟剂﹑敌马烟剂或阿维菌素油剂用柴油稀释10倍后直接喷烟防治。

3.4.4 生物防治影响虫口密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刨食树下幼虫的鸟类及其他哺乳动物﹑取食虫卵的黑蚂蚁﹑引起叶蜂类感病的白僵菌﹑绿僵菌等。采取在林下补充病原菌﹑招引益鸟﹑保护天敌生物,是长期控制叶蜂危害的有效方法,如可在土壤中施用白僵菌﹑绿僵菌,喷洒Bt乳剂400倍液,感染越冬幼虫,均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4 总结

扎兰屯地区园林树木食叶害虫种类较多,危害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和观赏价值,对观叶植物的影响更甚,给园林绿化造成了很难弥补的损失。准确掌握该地区的食叶害虫种类及生活习性,重视园林树木食叶害虫的综合治理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使园林树木健康生长,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

猜你喜欢

蛾类叶蜂种类
切叶蜂的生物学特性
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
中国哈尔滨地区园林地空中蛾类群落结构特征
园林植物常见蛾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
沂源县飞机施药防治松阿扁叶蜂技术研究
种类丰富的酒具
麦叶蜂的破绽
浙江省括苍山自然保护区蛾类多样性研究
消防车种类知多少
鳞翅目可食用昆虫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