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育苗繁殖技术及栽培管理
2024-01-02黄志强安徽天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安徽潜山246300
●黄志强 (安徽天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安徽 潜山 246300)
杜仲是中国特有树种,属高大落叶乔木,多生长在海拔300~500 m的低山﹑谷地或低坡的疏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严寒,适应性很强,在安徽省广泛分布于皖东﹑皖西和皖南的部分地区。近年来为了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增加林农收入,安徽多地在杜仲人工栽培繁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杜仲栽培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林产品产量,为山区人民的增产创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 杜仲育苗繁殖技术
在生产实践中,杜仲有多种育苗方式,如播种育苗法﹑嫁接育苗法﹑插枝法﹑压条法﹑插根法﹑余根培苗法等,其中播种﹑嫁接﹑插枝法较常用。这几种方法育苗的成活率均较高,而且苗木质量较好,育苗速度也较快,优势明显,是加快杜仲良种快速繁育优先选择的技术。
1.1 良种选择
品种的优劣直接影响林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在杜仲栽培繁育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优良品种,在选择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生产经营的目标,科学合理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优势品种。所选品种要以国家级林木良种审定和省级林木良种审定的优良品种为主,常见的有“华仲1~12号”“大果1号”“密叶”等杜仲品种。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其中“华仲”系列的1~4号具有速生﹑适应强等特点,多地均可栽植,特别适合营造果药兼用丰产林;“华仲11号”是杜仲雄花良种,具有高产的特点;“华仲12号”适用于营造花叶兼用的丰产园。“密叶”品种主要用于果叶兼用密植园的生产,“大果”杜仲适于营造杜仲高产果园和果药兼用丰产林[1]。
1.2 播种育苗技术
1.2.1 选地整地杜仲具有喜暖湿气候和光照充足的特点,相对较耐严寒,成株可以在-30℃的条件下正常生长,适应性较强,年平均气温9~20℃的区域均可进行育苗。在苗地选择上,以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湿润土壤为佳,土壤要具有良好的排水性,pH值5∙0~8∙4的砂壤土地块较为理想。
地块选定后,秋季进行翻耕,翻耕深度在25~30 cm,结合秋翻施腐熟有机肥2000 kg/667 m2作基肥,翻耕后作床,床宽100~120 cm,高20~25 cm,长度结合地势而定,苗床间留步道沟,沟为上宽50 cm,下宽30 cm,深30 cm的梯形槽,既可以用作步道,也可以用来排水。春季播种前,在每年2月再次进行苗床整理,通过耙耢将苗床土壤弄细碎平整,清理床间垃圾石块,同时撒消毒土(细土30 kg/667 m2与50%的辛硫磷3 kg/667 m2混拌而成),均匀撒至苗床,再将床面耙平,随时可以进行播种。
1.2.2 种子处理选择优良品种杜仲种子,播前进行精选,剔除一些残缺﹑破败﹑虫害及不成熟的种子,可以采用冷水浸泡24 h,将水面漂浮的种子滤除,保留沉入水底的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同样采用水浸法,用30℃温水浸泡48 h,每隔12 h换一次水,待种子吸水膨大后便可捞出播种,注意最后一次换水时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多菌灵,以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细菌,预防苗期病害。
1.2.3 适时播种春季2~3月,月均温度达10℃以上时便可播种。播种采用条播,在苗床开浅沟,行距20 cm左右,深度3 cm左右,将催好芽的种子均匀播入沟中,再覆盖一层2 cm厚的细土,用种量在7~10 kg/667 m2,播后用稻草帘遮盖苗床,向草帘喷水保持土壤湿润。
1.2.4 苗期管理种子播后两周左右便可以出芽,出芽后可以在傍晚或阴天将草帘揭去,当幼苗长出2~4片真叶时要进行间苗,将距离过近的苗去除,保留苗间距离,促进苗齐苗壮,在幼苗5~6片真叶期进行定苗,保留株数在2∙5万株/667 m2左右。苗期要适时除草松土,使土壤疏松透气,苗床杂草可人工拔除,在除草时要避免伤及苗根。间苗时可同时追施尿素2 kg/667 m2,1个月后还要进行1次除草和追肥,随幼苗长大可增加施肥量,施尿素5~6 kg/667 m2,6~8月追施尿素10 kg/667 m2﹑过磷酸钙10 kg/667 m2﹑氯化钾5 kg/667 m2,立秋前施最后一次肥,以钾肥为主,不施氮肥,避免徒长[2]。
1.2.5 病虫害防治杜仲苗期由于苗势较弱,抗病力差,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常见的有立枯病﹑根腐病﹑蛴螬﹑小地老虎等。一旦发生病虫害会严重影响杜仲的正常生长。对于立枯病﹑根腐病的防治,首先在育苗地选择上,要尽可能选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块作育苗地,加强管理,做好除草松土工作,提高土壤通风透气性能,增加光照;其次在整地时做好土壤消毒,种子处理时对种子做好消毒。当幼苗发生病害时可以用0∙5%波尔多液或福尔马林1000倍液﹑36%甲醛1000倍液喷洒防治。对于地下害虫的防治,可以采用药剂制毒饵诱杀,如用90%敌百虫50 g拌10 kg鲜草,撒在苗根基部,可达到诱食灭杀效果。
1.3 嫁接育苗技术
嫁接育苗也是杜仲常用的繁殖方式,圃地选择及整地方式与播种育苗相同,在整地时根据地块肥力可施有机肥3000 kg/667 m2和复合肥150 kg/667 m2,增加土壤养分。
嫁接基本在春季苗芽开始萌动时进行,砧木要选择1年生健壮杜仲苗木,地径在0∙8 cm以上,接穗一般在早春萌芽前15~20 d采集,使用上述的优良杜仲品种,选择发育好﹑长势壮﹑无病害的枝条,可以随采随接,如不能及时嫁接,要将采集的接穗用塑料薄膜密封,置于冷库贮藏。
嫁接前先处理砧木,用锋利刀片切出所需的嫁接口,嫁接位置距地面10~15 cm,生产中多采用带木质嵌芽接法或方块芽接法。嫁接后要加强水肥管理,及时除草,管理方法与播种育苗的管理方法相同。采用春季嫁接,在当年应及时剪砧﹑除萌和解绑;如果是秋季嫁接,要在嫁接翌年树木萌动前剪砧和解绑,芽萌动后及时除萌。
2 杜仲园栽培管理
2.1 栽培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对杜仲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杜仲栽培已发展出雄花园栽培﹑叶用林栽培﹑果园化栽培等多种生产模式,日趋集约化和高效化,大大提高了杜仲果﹑叶﹑胶产量,经营方式从传统药用方式为主转为综合开发利用杜仲果﹑皮﹑叶﹑花的集约化﹑园艺化管理模式,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增加了净收益。
2.2 选地整地
杜仲园的选地要根据杜仲的生长特点进行,选择光照足﹑土层厚,土壤肥沃﹑疏松﹑湿润且排水顺畅的地块,一般地势平缓的丘陵﹑山区的阳坡﹑半阳坡﹑山谷台地等均可以建设杜仲园。移栽前要先进行整地,将地块进行30 cm左右深度的翻耕,然后挖好栽植穴,通常规格为60 cm×60 cm×60 cm,挖穴时将表土﹑心土分开堆放,在穴中施农家肥10 kg﹑磷肥0∙5 kg﹑腐熟饼肥1 kg,用表土将肥料均匀混合,然后填至穴内,深度以2/3深为宜[3]。
2.3 移苗栽植
移栽时间多在春季,选择一﹑二级苗木,地径在1 cm以上,苗高在0∙8 m以上,根系直径要大于2 mm,长度大于15 cm,尽量选择长势良好﹑无病虫害﹑无损伤﹑无冻害的苗木,造林时通常株行距为2 m×2 m,如果建设密植杜仲林可以采用宽窄行栽植,宽行1∙5 m,株距0∙5 m,每株留4个侧枝。起苗后尽量做到随起随栽,如果需要运输要用泥浆蘸根保证根系水分,栽植时,将苗木竖直立于穴中央,填入心土,填至与坑平齐时轻提苗,使根系展开与土壤密接,然后踩实,浇足定根水[4]。
3 杜仲林抚育管理
3.1 林农间作
杜仲生长较慢,幼林期苗木较矮,可以采取林农间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不仅可以以耕代抚,且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可还田,提高土壤养分,既促进了杜仲的生长,又能获取农作物,增加收入。可以间作花生﹑油菜﹑黄豆﹑绿肥等,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2 除草追肥
移栽后,杂草生长较快,会影响林间的通风透光性,也易成为病虫害的寄宿环境,要及时进行除草。每年可进行2次中耕除草,第1次在4月,第2次在8月,移植当年宜浅锄,以后每年再进行1次深翻,疏松土壤,利于根系发育。
施肥可结合中耕除草同时进行,可进行2次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增加一次施肥,肥料以复合肥为主,幼林期施用复合肥0∙4~0∙5 kg/株,可在每年的春季芽体萌动前2周施用,4月和8月再各施肥1次。采用沟施法,即在杜仲树冠垂直投影两侧各挖一条沟,深15 cm﹑宽15 cm,将肥料施于沟中,再用沟土覆盖便可。
3.3 定干修剪
移栽造林后幼苗主干超过80 cm以上时便可以进行定干,定干高度要结合树形而定。如果树形为自然开心形﹑疏散两层心形,定干高度可以为80 cm;如果树形是主干形,可以定干100 cm。杜仲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进行修剪﹑抹芽,能提高干形的通直率。修剪可以在春季幼树萌动前修剪1次,将侧枝2/3枝条剪掉,保持树形,修剪后剪口处在春夏季会萌发很多萌条,选一根粗壮萌条保留,其余剪除。萌条生长过程中萌发腋芽,要及时将苗木中部以下的腋芽抹去。
3.4 病虫害防治
杜仲成林重点要防治叶枯病﹑根腐病﹑木蠹蛾﹑刺蛾等病虫害。防治叶枯病,可以在发病时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喷雾,每隔1周喷1次,连喷3次;防治根腐病,要加强排水,保持林间透风,发现病株及时移除并带出林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用5%福尔马林对树穴消毒;防治木蠹蛾,可在6月初用白粉剂进行涂干,在幼虫孵化及为害期用50%辛硫磷800倍液针对树干喷洒,也可以用90%敌百虫注孔灭杀;防治刺蛾,可以人工摘茧,也可以在幼虫期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生物防治,或者采用8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防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