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碳审计研究的进展、趋势与展望
——基于CNKI期刊(2009—2022)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4-01-02沈楚楚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

沈楚楚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46)

全球碳交易量急速增长催生了对碳交易基础信息可靠性进行鉴证的需求,碳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领域出现,有助于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是保障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李海燕:《我国碳审计研究的热点及演进——基于2009—2016年CNKI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财会通讯》2018年第13期。。碳审计的深入研究可以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2页。,为我国现行的碳交易市场试点的逐步推广提供保障;提高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降碳减排意识,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碳审计工作,可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3)孟田:《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石化行业碳审计框架研究——以中石化为例》,兰州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国内最早关于碳审计的期刊文献始于2009年,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公众“低碳环保”“碳减排”意识的不断增长,国内的碳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也逐渐深化。本文基于目前碳审计领域已有研究文献,运用 Cite Space 和 NVivo 12 plus软件,梳理自2009年以来碳审计研究近十四年的知识脉络、学术动向,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碳审计研究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保证样本的全面性,本文以“碳审计”为主题词,检索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共检索到282篇文献。剔除硕博士论文、会议报道、报纸评论等文献后,得到中文文献212篇,以Cite Space软件进行分析。此后,进一步对样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筛选,剔除重复、低相关的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中文文献142篇,以NVivo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以 Cite Space为分析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将212篇文献输出的信息内容予以量化,利用数学、统计学的工具描摹碳审计研究的趋势和热点。以NVivo12 plus为研究工具,采用内容分析法,形成以“基础理论研究、实践应用研究和经验借鉴研究”为树状节点,以文献原始信息为自由节点的编码体系。具体来说,142篇样本文献摘要以Endnote的格式导入NVivo12 plus软件,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各级标题、摘要、关键语句,筛选出节点、子节点,析出参考点,从碳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碳审计实践应用研究、碳审计经验借鉴研究三个方面形成文献的质化分析。

二、我国碳审计研究文献基本特征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从碳审计文献年度分布分析,发现2009—2011年、2014—2016年和2019—2022年三个时期的发文量都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2009年碳审计相关概念开始出现,2009—2011年是奠定碳审计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的初始阶段,为后续碳审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打下了基础。2014—2016年发文量的快速增长和这一时期的国家政策息息相关。2013年底起我国开展全国碳交易试点,并逐步由试点推广到全国。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我国的环境监管力度增强。国家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也引发了学界碳审计研究的热潮,2016年发文量达到了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点。在2020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我国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将“减碳”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之后“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政策和配套实施方案陆续出台,碳审计研究再一次成为热点,2019—2022年碳审计领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实践的分析和讨论。

(二)作者及作者所属机构分布特征

通过对212篇中文文献的研究发现,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作者共11位,作者单位集中在财经类院校。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郑石桥(南京审计大学),发文6篇,其次为管亚梅(南京财经大学),发文5篇。通过对发文机构的分析发现,212篇文献的作者所属机构出现频次排名前四位的分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这体现出财经类院校在审计学科方面的优势。从合作网络来看,作者间的合作相对薄弱,并未形成聚合性的研究网络。

(三)研究热点与关键词分布特征

关键词可以呈现一篇文章的主题,因此对关键词词频、关键词共现时区、关键词突现的分析有助于观察主题的联系和发展。本文利用Cite Space进行关键词分析,生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根据结果,除“碳审计”“审计”以外,其他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体现出当前碳审计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内容:一是与碳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相关的关键词,如“审计主题”“审计模式”“审计标准”“框架”“评价指标”,以及具体的审计内容(“碳足迹”“碳排放量”“信息披露”“低碳产品”“温室气体”“碳交易”“建筑物”等);二是与低碳政策相关的关键词,如“低碳经济”“碳中和”“碳交易”“碳减排”“碳达峰”;三是与我国碳审计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国外经验借鉴相关的关键词,如“对策”“建议”“现状”“经验”等。

通过突现词分析,进一步观察在一定时期内的关键词的突现和持续时间,以便更准确地确定碳审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2010—2013年,“低碳审计”“低碳产品”“审计模式”“绿色经济”等是突现词,其中“低碳审计”从2010年开始成为研究热点,“审计模式”延续时间长达5年之久。这是因为研究初期碳审计仍处于探索阶段,重点关注概念和基础框架的构建,对于审计实践问题关注较少。2014—2018年,“碳会计”“碳足迹”“碳交易”“碳减排”“评价指标”“生态经济”等成为突现词,其中“碳会计”“碳交易”的突现强度较高,“碳会计”的延续时间长达6年。这主要是因为自2013年底起,我国开展全国碳交易试点,并逐步由试点扩散到全国,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规范了试点地区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企业以及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其他企业有关业务的会计核算。这个时期的研究在前期的基础上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引入“生态经济”的概念,更多碳审计实践相关的问题成为研究热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促进了碳审计实务的发展,碳审计研究在这个时期日益成熟。2019—2022年,“碳排放”“信息披露”“低碳发展”“对策”成为突现词。2021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依法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碳排放信息。“碳排放”“信息披露”等关键词的突现说明碳排放信息披露已经成为关注重点,并将是国家掌握碳达峰进度的重要辅助工具,成为碳审计领域新时期的研究热点。“低碳发展”从2019年延续到2022年,说明该关键词在碳审计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开始显现,在这个时期学者开始注重从宏观层面关注我国低碳发展,并开始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我国国情以及相关国外经验提出政策建议。

三、我国碳审计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一)碳审计基础理论研究

1.碳审计的概念界定与阐释。碳审计概念的界定是碳审计学术研究的起点。现有文献对“碳审计是什么”的认识根据碳审计重点内容呈现不同视角,形成三种观点。一是责任观。该观点认为,碳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碳排放责任,以及碳排放其他相关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一种监督和鉴证行为。例如,碳审计是指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运用合理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对被审计者的碳减排的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等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鉴证及评价(4)赵放:《关于我国碳审计问题的对策性思考》,《审计研究》2014年第4期。。二是行为观。该观点认为,碳排放行为以及碳排放相关的管理行为是碳审计的重点内容。例如,碳审计是采用专门的审计手段,遵循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通过审查企业或个人日常活动中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碳排放行为,得出客观、公正审计结论的方式(5)董华涛:《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碳审计流程设计》,《财会通讯》2018年第1期。。三是环境影响观。这类观点强调碳排放对于环境的影响,管亚梅等基于免疫系统理论的角度,认为碳审计是审计主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审计客体在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消费活动过程中,因碳排放、碳披露、碳交易等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鉴证,并出具碳审计报告的一种经济监督行为(6)管亚梅:《免疫系统论下的碳审计模式构建》,《管理现代化》2013年第5期。。

2.碳审计的目标定位与发展。碳审计目标分为直接目标和总体目标。综合来看,多数文献提出了四个碳审计直接目标。一是监督低碳政策、制度和法规制定过程是否科学,以及执行过程是否适当、有效。二是监督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低碳责任落实的效果。三是监督低碳产品补助资金申请和使用是否合理、低碳技术扶持资金使用是否真实、合法和有效益。四是监督低碳交易行为是否真实。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文献提到其他相对零散的具体目标,如低碳财税减免是否真实和有效,低碳交易的会计账目是否真实和完整,碳排放制度审计是否健全,其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缺陷等(7)管亚梅:《免疫系统论下的碳审计模式构建》,《管理现代化》2013年第5期。(8)李兆东、鄢璐:《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和内容》,《审计月刊》2010年第8期。(9)卢相君、刘蒙:《论低碳审计的目标、内容和发展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S3期。(10)徐娟:《低碳经济条件下审计模式的探讨》,《中国商贸》2015年第3期。(11)郑石桥:《论碳审计目标》,《财会月刊》2022年第13期。。碳审计总体目标分为微观与宏观两种。微观总体目标强调碳审计给审计客体带来的结果,如通过低碳审计使企业的碳管理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使企业的碳排放计量及其披露符合国际标准(12)王爱华、李双双、李宝英:《基于国家环境治理的低碳审计初探》,《审计月刊》2014年第12期。。宏观总体目标则强调碳审计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结果,目前现有文献中以描述宏观整体目标的居多,如减少碳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技术革新(13)左睿、俞雅乖:《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审计的框架重塑和演进方向》,《财会月刊》2012年第12期。;延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等。

3.碳审计的内容框架与特点。碳审计内容的核心问题是“审计什么”(14)郑石桥:《论碳审计内容》,《财会月刊》2022年第11期。,现有文献一般从碳审计对象的角度来认知碳审计内容。一是对低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审核低碳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科学,制定的程序是否合法,有无与低碳经济目标相违背的行为,政策的执行过程是否符合规定,以及评价执行效果。二是对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对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监督,如审查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真实,是否和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目标和制定的政策相一致等。三是对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主要是对产品是否属于低碳产品,节能设备的类型,产品是否达到相关标准等进行审计认证。现有文献中提出的其他审计内容包括,对低碳信息披露、清洁能源、碳减排管理系统、碳减排产品碳标签、碳社会责任的审计(15)王爱国:《国外的碳审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审计研究》2012年第5期。等。

4.碳审计的行动主导与互动。关于碳审计主体,现有文献的观点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审计机构作为碳审计的主体,其中又分成以政府审计机关主导和以社会审计机构主导两种不同观点。碳审计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体有利于监督企业低碳消费社会责任的履行。现阶段仅仅依靠企业和社会的自觉行为开展碳审计效率低下,需要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其模式应该是政府审计主导,形成政府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内部审计补充的格局,然后逐步由政府审计过渡到社会审计、内部审计(16)管亚梅:《基于云审计平台的我国碳审计协同机制与障碍跨越》,《学海》2016年第4期。。但是,政府审计机关存在灵活性欠缺以及独立性不充分的可能性,而社会审计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身份意味着较高的独立性,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开展碳审计业务(17)钱纯、苏宁、孟南:《关于我国碳审计主体的思考》,《会计之友》2011年第17期。,因此,有学者认为,碳审计应该以第三方审计为主导,并对政府审计的权威性加以利用,监督与监管被审计单位,才能保证有效地实施低碳审计(18)俞惠园:《碳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比较研究》,《绿色财会》2016年第7期。。二是以非审计机构作为碳审计的主体。由于碳审计有着较强的专业性,部分学者认为由非审计机构(19)王蒙:《企业碳审计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财务与会计》2017年第24期。进行碳审计更为恰当。根据不同的碳排放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碳审计主体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政府审计机关、民间机构和内部审计机构都有可能成为碳审计主体(20)郑石桥:《论碳审计主体》,《财会月刊》2022年第9期。。

5.碳审计的技术方法与优化。审计方法的核心问题是“怎么审计”,碳审计方法也是如此(21)④⑨ 郑石桥:《论碳审计方法》,《财会月刊》2022年第15期。。碳审计人员需要有更多元的知识储备,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借助工程学、环境学、物理学等专业知识(22)⑧ 管亚梅:《基于云审计平台的我国碳审计协同机制与障碍跨越》,《学海》2016年第4期。进行碳审计。由于碳审计主体及其审计载体的特性,除了通用于各类审计业务的技术方法,碳审计有其专门的技术方法④,如使用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效益现值分析法等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低碳经营绩效(23)张晓毅、倪国爱:《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下低碳审计探析》,《铜陵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采取产品生命周期法评估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24)陈小林、梅林:《碳审计的基本原理与实施对策》,《会计之友》2012年第10期。;专家意见法和成本效用分析法等特殊审计方法。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师可通过新的工具获取非传统的数据,审计取证模式将发生改变(25)李晓羽、唐嘉尉:《注册会计师审计模式变更———基于大数据背景的研究综述》,《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审计思维也将由“验证型审计”转变为“发掘型审计”。碳审计也是如此,借助云计算平台可以将大量碳排放数据通过云端进行采集、储存、传输并利用云计算专业技术进行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⑧。

6.碳审计的实施流程与设计。碳审计业务可以根据审计业务的基础不同分为直接报告业务和基于责任方认定业务。很多文献以直接报告业务为背景提出了碳审计步骤,此时基础资料实质上成为审计关注的中心,风险评估及进一步审计程序也都以这些基础为中心⑨。例如,确定低碳审计项目、识别碳排放源、选定低碳审计产品、确定低碳审计边界与基准年、收集相关数据计算碳排放量、数据质量控制与不确定性分析、编制低碳审计报告(26)王爱华、李双双、李宝英:《基于国家环境治理的低碳审计初探》,《审计月刊》2014年第12期。。有一些文献以基于责任方报告业务为背景提出了碳审计步骤,将碳审计流程总结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文件评审、现场访问、审计报告编制、审计技术复审、出具审计报告、出具减排意见、定期回访,此时审计关注的中心是审计主题及其认定。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初步厘清了碳审计基础理论以及碳审计技术方法和流程,为探索实践现状的“问题—策略”型研究,以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前提基础。

(二)碳审计实践应用研究

1.“问题—策略”型研究。自2010年有文献开始审视我国碳审计发展的现状,聚焦观察我国碳审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国情、国外经验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2012年前后,碳审计人员素质、碳审计评价标准、碳审计法律依据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碳审计涉及多个学科门类,碳审计人才的专业胜任能力将直接影响碳审计结果和碳审计报告的社会公信力,因此碳审计专业人才的提前培养和储备就显得十分迫切(27)刘惠萍、王爱国:《我国碳审计的推进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通过教材编写、高校课程设置、现有审计人员技能培训、国家统一资格认证以及碳审计后信度与效度测评五条路径可以建立复合型、高素质的碳审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28)赵放:《关于我国碳审计问题的对策性思考》,《审计研究》2014年第4期。。对比美国、英国、丹麦等国家,我国碳审计合理科学的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仍不足。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如世界资源研究所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制定的《温室气体议定书: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64-1:2018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标准(29)赵选民、张茹:《我国碳排放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会计之友》2012年第35期。是一种目前可行的方法。开展碳排放审计工作缺乏法律依据也是在“问题—策略”型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加强法律和制度的建设可以通过将碳审计内容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及探索碳减排多边政策的建设的方法来解决(30)庄尚文、蒋屠鉴、王丽:《新时代推进碳审计全覆盖的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2020年第17期。。2012年以后,随着碳审计实践的逐步发展,学者们对于我国碳审计面临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关注点也开始转向更加细节的部分,提出的问题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碳审计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来说,在构建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当中,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选取评价指标以及确定各指标权重这三个步骤尤为关键。在所有涉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17篇文献中,有13篇专门研究如何构建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献。在搭建评价体系框架时,“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指标层(二级指标)”三层指标体系的结构受到大多数学者的青睐,并借助可持续发展模型、环境评价模型进行分析,13篇文献中有4篇基于可持续发展模型,2篇基于环境评价模型。这些文献虽然借用了相同的模型,但因学者的视角、选择的方法等因素的差异最终选择的二级指标不尽相同。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改良可持续发展模型(31)王爱华、李双双:《企业低碳审计DRS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从低碳消费、低碳技术、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的角度构建框架(32)陈洋洋、王宗军:《基于层次分析法下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审计研究》2016年第6期。;绩效审计中的3E理论也被提及。在指标的选取、确定指标权重的时候,最受青睐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HP),13篇文献中有8篇运用了该种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除此之外,由于碳审计的特殊性,许多学者借助其他领域专家的专业建议,经常运用专家打分法(33)金密、张亚连:《化工企业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中石化为例》,《财会月刊》2018年第21期。,熵权法也被提到。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出发,运用了各种模型方法,构建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提升碳审计发展水平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和标准。

(三)碳审计经验借鉴研究

1.对国外碳审计实践经验的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经验引介是开展碳审计研究早期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4)陈淑、王健姝:《政府资源环境审计文献综述》,《财会月刊》2021年第1期。,一些国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我国审计机关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其具体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开展碳审计。例如,日本靠科技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环境审计软件、碳审计软件在政府和民间被迅速开发运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保障审计路径的畅通,提高碳审计的效率(35)熊欢欢、杨赛得斯、邓文涛、阮涵淇:《国外碳审计经验及启示》,《财会通讯》2016年第25期。。美国强调碳审计准入门槛,规定专业碳审计人员应取得相应的国际注册碳审计师资格认证,除了采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中的传统审计手段以外,还要联合环境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专业培训以及资格考试保证碳审计人员具备高效复合的素质,适应市场的需求(36)熊欢欢、杨赛得斯、邓文涛、阮涵淇:《国外碳审计经验及启示》,《财会通讯》2016年第25期。。

2.对国外碳审计制度建设的借鉴。一些国家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系统的碳审计制度框架。英国根据不同模块的碳审计制定了不同的法案,实现了统一标准下的分类审计;美国以直接与间接排放源为审计标准;丹麦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文件来保障控排企业减排效果。这些国家从碳审计制度、标准、体系三个方面为我国构建碳审计与鉴证业务制度框架提供了经验支撑(37)杨博文:《环境责任下我国碳审计与鉴证制度框架的构建》,《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美国加利福尼亚等地区的监管体系由专门的机构组织实施(38)何丽梅、兰玲瑜:《我国碳审计监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年第9期。,这些有相关监管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机构使监管更加有效。在碳审计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主要有:建立健全碳审计制度和法律法规,制定行业标准,准则体系入法;建立合理的惩罚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碳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储备多学科知识,采取考试的形式选拔碳审计人员;完善监管和评价标准体系的制度建设,由专业认证机构或环保部门等机构负责碳审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等。

四、我国碳审计研究的演进趋势

(一)研究内容:从理论为主到融合发展

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早期碳审计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践应用类的文献数量较少,研究也不够深入,其原因可能是碳审计研究尚在研究发展的初期阶段,理论研究还不成熟,还无法为应用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目前,碳审计的基本理论研究仍存在争议,尤其是对于碳审计本质、主体,学者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随着碳审计研究的日益成熟,在基础理论逐渐完备的情况下,应用研究被提到议事日程,在2016年前后开始大量出现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现有文献多是对于国外或其他地区经验的借鉴,未来会出现基于我国的具体环境和实际状况的相关研究。今后,碳审计研究的良性发展有赖于碳审计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融合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既不是简单比较关系,也不是单向因果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关系,两者之间实质上是一种能够彼此支撑、相互促进、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39)高培勇:《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在一定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应用研究,而应用研究又反过来检验和促进理论研究(40)胡明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3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碳审计尚存争议的基本理论研究部分,如碳审计的本质、主体等,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充分结合国外相关经验以及我国国情深入研究,进一步厘清碳审计的基本理论。同时,注重与碳审计实践的结合,提倡深度案例分析。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碳审计研究。

(二)研究视角:从单一视角到交叉融合

从研究视角来看,早期的学者习惯于从单一的审计学视角研究碳审计。当碳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开始有学者借鉴应用其他学科,如运筹学、统计学、政治学等,以期从新视角为碳审计找到更加有效的分析研究方法;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探索低碳审计;用环境评价模型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41)施然、李长楚:《基于PSR模型的碳交易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商业会计》2020年第9期。;用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等。2016年前后开始有学者在文献中提到通过大数据、高科技等手段创新碳审计工作方法,如将云审计平台、审计软件等应用在碳审计领域。虽然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方法,但数量还远远不够。多方面丰富碳审计的跨学科研究成果,还需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如供应链、国家治理、生态经济等都可以成为研究碳审计问题的视角。从专业技术上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开拓创新,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增加研究成果的准确度与可信度,在碳审计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形成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趋势。

(三)研究方法:从规范研究到多种并存

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碳审计文献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大多为规范研究,并且规范研究目前仍是我国碳审计研究的主流方法。其原因在于:我国碳审计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基础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学者的研究重点仍在碳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经验研究上;目前国内碳审计推广程度不够,碳审计相关数据的可得性低,需要数据分析支撑的实证研究难以开展。2009年至2022年间的142篇文献中仅有约不到10%的文献采用统计学或计量学进行实证研究,10%中的绝大多数是对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近几年来,随着审计全覆盖以及碳审计实务的逐步推广,全民低碳意识提升,公众对于企业环境责任认知和要求也在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规范披露环境信息,开展实证研究的条件更加宽松(42)赵璐、徐琳瑜、王凯:《企业环境审计研究: 文献综述与建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S2期。。理论拓展越发迫切需要数据和事实的检验,通过规范研究法等研究范式得到的抽象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深化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深入研究亟待转变研究范式,结合问卷调查、数理模型、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