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北京中轴线凭桥周览
2024-01-01锐缨
锐缨
元、明、清三代北京中轴线上除了各具风采、雄姿伟丽的古代建筑之外,可以看到桥梁也是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建筑物。在元朝宫廷画家王振鹏所作的《元王孤云大明宫图》中,绘制了近二十组(20多座)桥梁,这些桥梁虽然并不都在中轴线上,但个别的却可对应北京中轴线上曾经出现过的桥梁,如周桥、金鳌玉蝀桥、万宁桥等。不过画中桥的结构形式为画家所特别发挥,难说确切,不可对号入座。此幅画作中的桥梁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简直异想天开,超出了桥梁力学概念,为我们留下了有关中轴线桥梁的瑰丽图像。
此图为周桥,大内前庭的棂星门内并列着三座(三虹)单孔石拱桥,下面应为金水河。周桥上下游越墙设水关各一座,其一(近处)附设半边桥。与今日故宫半边桥一样。
此图为一座高大单孔石拱桥,桥上自跨中横分两半,一半为裸露桥面,一半为廊桥并接山崖栈道连廊。这种半座廊桥模式颇为奇特。石拱桥跨径估计在10米以上,侧墙虎皮石图案如同标准模板规整刻印。桥头圆弧连廊栈道下部树枝状木桩桥墩很有创意,如今某些建筑师的“创意”设计不知道是否来自此画作。此桥可联想北海公园的陟山桥。
图中山涧两侧均为廊桥接曲折栈道,下部密排木桩。
图中左侧为仙人洞前悬索桥接栈桥,右侧上部石洞中为悬索斜拉桥。高崖山洞中居然有悬索和斜拉结构的组合桥,虽仅仅露出一角,但对于桥梁专业者来看,这是很奇伟的仙境组合,颇似如今科幻片中的奇特空间或“摸金校尉”片中的古墓机关,但你能想象到这是700多年前古人的想象吗?简直匪夷所思!
图中右半部为连廊栈道接木架廊桥,中间横跨山涧为悬臂木架廊桥,其下前后均密布亭台楼阁。桥下长短各一笔直斜撑,富有想象。左侧连廊栈道曲折横贯图幅,高山瀑布垂挂山前。
图为临水连廊栈桥接轩亭,木架梁桥。可见下部粗大方木桩和横联榫卯、盖梁结构,画家对桥梁建筑也是仔细观察过的。
图为高大的连拱石拱桥,至少两孔。这是一座跨越海子大水面的桥梁,疑似北海大桥的前身金鳌玉蝀桥。高大的龙舟帆船在桥下可自由竞发。
注意图下部的木架梁桥。廊中人物所坐的靠背椅很抢眼。
这又是一组奇特景观,木架栈道接悬索桥,再上接山顶栈桥,桥上一座硕大龙头在喷水,瀑布般越过悬索桥,直冲下面的木架廊桥。索桥上的一个仙人手拿蒲扇,悠哉消闲漫步,另一个仙人手端宝物,时扭头顾盼。若不是仙人,有谁敢如此过索桥呢?
山涧两侧的连廊木架栈道,连接了中间的跨山涧悬臂木架廊桥,左侧桥头处疑似绘有落日圆环,很奇特。在两座楼阁之间为带廊木构天桥一座,疑似是《南村辍耕录》中所记的厚载门天桥。
最后来到《大明宫图》的开始,也是中轴线的北端,一座多跨石平梁桥接多孔(可能五孔)石拱桥长桥。此桥疑似为著名的万宁桥。万宁桥以北,说不清是钟楼、鼓楼,又似乎是燕山山脉蜿蜒的长城,远在天边,近在咫尺。桥的北岸有一处海子码头,一座木栈桥上,船夫们正在忙着装货。南岸不远,一艘大船已经起帆,即将扬帆南下。
拓展阅读
1)永定门桥。外城永定门护城河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改建于清乾隆十五年,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及本世纪初多次拆、改、重建,现为现代桥梁,成为北京改建次数最多的桥梁,也是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与现代化城市桥梁的唯一对接点。
2)天桥。永定门大街龙须沟桥,最早形象见于《康熙南巡图》,当时为平桥,清雍正七年始有“天桥”记录,乾隆五十六年改为石拱桥,两侧为石梁平桥,实则为并列的三座桥。光绪三十二年再改为平桥,1934年拆除埋没。根据考古发现,天桥跨径为1.6米,是北京中轴线跨径最小的桥梁,故而桥下为龙须沟。该桥也是形制奇特、有服务老百姓意识的桥梁。2014年,在其遗址南侧建有天桥模型。
3)正阳桥。内城正阳门护城河桥,始见记载为元大都丽正门外第三桥,跨金中都闸河,桥南曾有底定北京中轴线的“独树将军”,是中轴线的“纪念碑”,在元代每逢节日,尤其灯节最为热闹,开创了前门大街闹市先河。古桥建于明正统四年,现埋于地下,护城河改为暗沟。2022年底,北京中轴线考古已经发掘出正阳桥,民国改修的拱券和明代镇水兽赫然在目。如何保护和展现正阳桥,前三门护城河如何重新展现已提上日程。
4)万安桥。元大都国桥,丽正门外第二桥,跨元大都金口新河,约在今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早已湮没。
5)龙津桥。元大都南护城河桥,丽正门外第一桥,约在今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杆台座处,早已湮没。龙津桥名、规制和位置传承唐宋与金中都,代表北京中轴线直接源于金中都中轴线。金中都的龙津桥位置,据文献分析就在今菜户营立交桥东南侧,尚未挖掘过。龙津桥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正式名称的桥,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曾为其专门写了一篇诗文:“燕石扶栏玉雪堆,柳塘南北抱城回。西山剩放龙津水,留待官軍饮马来。”首次记录用“燕石”即汉白玉修建。
6)外金水桥。天安门前皇城外金水河桥,建于明永乐年间,东西并列7座,中心为御路桥一,两侧为王公桥二、品级桥二、公生桥二,历经多次维修,保存完好。
7)周桥。元大内皇宫桥,据文献记载在元大内棂星门内、崇天门外,约在今故宫端门和午门之间,早已湮没。周桥,又名州桥、舟桥,渊源于周文王娶亲“造舟为梁,丕显其光。”现今最出名的州桥是开封市中心考古发掘的州桥遗址。非常难得的是北京中轴线上,唯有周桥留下了建造者的姓名——元大都最早最著名的桥梁工程师,河北曲阳的石匠杨琼,还受到了忽必烈的嘉奖。
8)午门外涵洞。故宫午门南侧地下横穿中轴线,修建于乾隆时期,上接故宫西筒子河,下通太庙戟门前的金水桥。
9)内金水桥。故宫午门里内金水河桥,建于明永乐年间,是蜿蜒贯穿太和门广场的一组并列五座桥,中心为御路桥一,两侧为王公桥二、品级桥二,是北京中轴线上美学价值最高的一组桥梁。
10)神武门外涵洞、升平桥。故宫神武门北,沟通东西筒子河的涵洞。在元代为升平桥,早已湮没。
11)万宁桥。地安门北玉河桥,初建于金代,有记载为元至元四年(1267)建,又称通惠河海子桥、北门桥、地安桥、后门桥等,西侧紧接为澄清上闸,所以万宁桥是桥闸一体的结构,位于北京中轴线与元代海子相切处,市井繁华之地,大运河漕运北京终端点,也是北京中轴线留下诗文最多的桥梁。
上述桥梁(涵洞)皆为南北方向上跨河流水道的石砌拱桥或方形涵洞。在这些现存桥梁之中,数正阳桥和万宁桥最为古老,其起源时间,推测应在金代开发太宁宫时期,明确记载于元大都修建,而且作为北京中轴线的奠基节点,其意义极其重大。尤其万宁桥几经明清重修,不仅留存至今750余年,目前还在坚持服务首都的城市交通。1984年,万宁桥成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随同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作者王锐英,北京建筑大学道桥专业教授、北京古桥研究院顾问、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著有《北京中轴线上的桥梁》等书。)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