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赜

2024-01-01叶华

成才之路 2023年34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师资队伍

叶华

摘要:基于产教融合视角,加大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并能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应用型高校应探索师资队伍发展存在的不良问题,找寻问题成因,并通过转变教师的思想认知加强教师内生动力,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基于制度导向提高办学质量,优化配置高校教育资源,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企业导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企业导师发展中心促进其自主发展,以提高高校师资队伍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4-0013-04

基金项目:江苏省宿迁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现代产业学院重构校地企行产教融合生态圈研究”(项目编号:Z2021140)

新时期,各地区兴建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为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并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立足于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按照产业发展的需求,深化改革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凸显出高校的办学特色。但部分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不佳,并且不重视教师再教育、培训等工作,教师的实践能力很难提高,不仅无法满足高校的教学需求,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衔接不畅,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实践证明,只有保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才可以满足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这也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从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问题和成因入手,对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进行探讨,以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1.理论学习不足,教育理念滞后

近几年,国家重视高校新建、转型发展,通过一系列指导意见、文件,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解决人才培养的供需失衡问题。随着现代教育的持续发展,教师队伍已基本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但没有深入解读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存在思想认识不足、教育理念转变的适应度不足、理论指导行为的执行度不足等问题。教师没有全方位认识高校的办学特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加大,无法反映出专业发展方向。部分教师不了解应用型专业建设,未深化改革教学体系,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掌握度不足。由于不了解高校转型、区域人才需求,因此在课程改革工作中的积极性不足。

2.师资队伍的学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佳

高考扩招以来,教育部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度提升,相应扩大师资队伍规模。青年教师比例增加后,能够满足高校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高校采用政策引导、鼓励在职教育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使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发生变化,新进师资以硕士、博士为主。尽管地方高校期望通过提高师资队伍学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仍不能达到社会期望值,特别是就业方面,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就业能力、职业跃迁能力方面均不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再加上专业方向、就业岗位不匹配,整体就业率不高[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期待差距的成因,多是人才培养供给侧、产业需求侧的适应度不足,很难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毕业生。

3.双师型教师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当建设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同时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师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能够了解最新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介绍行业前沿科技,灵活应用知识,处理现实问题。双师型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具备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能够融合思政教育、技术技能培养,有效结合理论教育、应用实践,帮助学生创新思维,巩固知识体系[2]。但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部分高校教师所提供的服务与企业需求的差距较大,无法将企业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也不能通过科研反馈教学。且在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专业课教师占比大,因此高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思想变革不主动,行为积极性不足

一些高校教师对理论知识探究的兴趣度高,却没有全面认识到高校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一味坚持原有的发展路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较低。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理念,当高校进行教育资源调整与配置时,如停招办学水平差、社会需求量低的专业时,该类教师的转型意识、应对能力都比较差,很难在第一时间认识到变化,并且受到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更新课程内容,也无法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2.青年教师的技能训练不足,实践能力薄弱

很多应用型高校面临教学评估等工作,这要求高校办学条件达到合格标准。评估定量指标涉及生师比、专职教师规模、硕博教师比例等,上述硬性指标要求高校扩大专职教师的规模[3]。部分高校为了达到生师比、教师学历结构的要求,聘请大量青年教师。虽然青年教师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且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但由于青年教师未参与教育培训,所以无法高效掌控课堂教学,会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教学工作中,很少有机会参加实践锻炼。对社会服务而言,青年教師不太了解区域经济规划举措,且信息获取渠道窄,无法掌握最新的专业需求信息。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小微企业对项目科研的需求度较低,而大型企业对于项目收益的需求度高,所提出的项目大多都是创新性的研发项目,但青年教师的研发实践经验不足,很难对接企业需求。由于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所以很难获取一手资料,这影响了应用性技术的研发。

3.考核制度缺失,教师目标导向偏离

应用型高校教师不仅要讲好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操作实验设备与仪器,熟悉整个生产流程与工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然而,部分高校在建设师资队伍时,并未以长远的眼光规划师资队伍的发展,也没有预测学科的发展趋势,所以建立的考核评价制度存在不足。部分高校的考核评价制度以教师课时数、科研项目、论文成果为评价标准[4],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会将主要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科研领域,在教学实践、教学技能中的投入力度变小,很难专注于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也就无法体现出高校办学特色,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1.转变思想认知,加强内生动力

高校教师应当将教育作为第一工作内容,积极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始终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学生指明全面发展的道路。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应强化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严格标准要求自己。教师还要注重知识结构的更新,正确认识社会变化,对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加大教学内容的更新力度,提高生产实际、社会劳动的关联性,将科研成果、社会新变化、社会实践进展等知识引入教学中,体现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能力[5]。教师应灵活使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此外,教师应掌握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多措并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第一,建设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能够带领青年教师发展。高校要以教学名师、竞赛获奖者为主,引导全体教师开展示范教学、互动教学,为青年教师的工作提供指导。教学团队内部,则要观摩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二,高校应当引进学术带头人,以高层次人才带动教师队的发展,保证学术团队成员的职称、年龄配比适宜。学术带头人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带领青年教师进步,注重科研人才梯队结构的合理性,加强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应当积极参与生产实践,掌握最新的生产管理知识、工程技术,逐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此外,高校应当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联盟,深度开发课堂教学体系,督促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加强技术成果转化。高校与企业加大合作深度,让教师植根于企业参与科研项目,为企业产业研发、技术升级提供服务。高校应打造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由社会企业、建设学校、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建设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基底,聘请行业精英、企业骨干、高级人才到学校任教。为了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应当建立教师激励机制,要求青年教师考取专业证书,加强自身职业能力。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还要给予优秀青年教师发展机会,将其外派到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学习,与社会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教师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应当深度挖掘实训中心、实验室的优质资源,与科研人员共同开发实验项目。通过外派学习方式,能够扩展教师的专业视野,逐步加强教师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此外,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专业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加强自身教学能力。除了上述举措外,高校还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境外培训、研修访学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创新人才培训思路与方法。

3.基于制度導向,提高办学质量

关于应用型高校,现代学者给出如下观点。第一,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不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唯一目标,还要培养非应用型人才。第二,重视本科生培养。大部分高校都以研究生为重点培养对象,但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应当适当增加本科生比例,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衡性。第三,高校要突出教学任务的地位,将科研项目作为专业辅助,并且集中在开发性、应用性研究领域。第四,应用型高校多面向地方,部分专业可面向全国,但是总体上以服务地方为主。应用型高校的职能,体现在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方面,要以教学及科研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人才的素质与能力[6]。

高校在制定职称评聘制度时,必须保证教学岗位、科研岗位划分的合理性。对不同岗位应设置不同的职称评审条件。教师则要参考自身情况,明确工作定位,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开发、社会服务、教育教学等领域,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职称评聘时,应参考如下要点。第一,参照教师的教学工作实绩,如教学获奖、课堂教学成效、毕业论文指导等情况。第二,论文论著、科研项目、科研获奖情况。第三,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第四,学生评教、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贡献。只有综合上述多项要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职称评聘制度。

绩效考核办法也应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必须遵循透明化、公正性原则,认识到教学岗位、管理岗位的差别。在制定绩效奖励方法时,应改变轻教学、重科研的固有理念,弱化论文绩效的奖励,增加教学成果、技能竞赛的奖励,尤其是要奖励优秀教师,引导整个教师队伍向模范先进看齐[7]。这有助于提升师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从根本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4.优化配置高校教育资源

应用型高校要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第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高校要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教师教学需求,优化分配教育资源,保证图书馆、实验室、教室规划的合理性,同时要配置教学设备、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影音、教学演示平台,以适应教育教学需求的变化。第二,建立教育资源管理制度,科学监管教育资源的流转,提升资源使用的合理性。要深入探索资源共享模式,与其他高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加大教学活动的资源支持力度。同时,开展校企合作、实地教学等活动,增加校企双方的互动内容,确保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职业技能,扩展职业发展空间。

5.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企业导师的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属于综合教育理念,涉及全局育人观、协同教学观、整体课程观,高校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学全过程中,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综合素养。企业导师从企业中选聘,因此缺乏课程思政理念,很少传授思政内容。为此,高校教研部门、党政办公室应定期组织企业导师到校参加思政内容研修活动,学习国家方针、教育政策,联合学校教师共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构教材内容、教学指南,将智育、美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确保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能通过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全面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以提高高校的育人能力。

6.建立企業导师发展中心,引导自主发展

教师发展中心是高校设置的教师服务机构,高校可以借此建设企业导师发展中心,以服务教师为目标,提供企业导师专业发展服务、咨询指导服务,体现导师的个性需求、全面发展。企业导师是由社会企业指派的,未接受系统性培训,因此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企业导师发展中心可以规划导师们的职业生涯发展,给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支持,帮助企业导师实现能力提升。企业导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并非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而是为导师提供经验交流环境。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要联动起来,统一协调企业导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工作,为企业导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要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加快社会企业的升级与转型,共同为地区经济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晔,孟庆国.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高质量“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9(05):19-24.

[2]何勇.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和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2019,(38):67-68+71.

[3]金文,余莉,杨昌容.产教融合视域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茅台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28(02): 121-124.

[4]王永莉,李勇,杨继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实证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9(38):126-127.

[5]张利海.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探究———以南京商业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2021,21(38):48-51.

[6]赵爱华.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22(01):111-116.

[7]洪柳华.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0(05): 129-131.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Ye Hua

(Suqian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facul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and can ser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lied universities should explore the negativ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teaching staff, identify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teachers by changing their ideological cognition. Multipl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each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based on institutional guidance,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resources,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enterprise mentors throug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 a development center for enterprise mentors to promote their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industryand education; applied universities; teachingstaff; build talent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