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新时代“好老师”双育培养模式构建探赜
2024-01-01林叶舒文雪
林叶舒 文雪
摘要:好老师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而旧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给实现新时代“好老师”的培养目标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要迎接这一挑战,就需要构建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引的“育己与育人”“自育与他育”双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育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的。构建该人才培养模式时,既要重视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强化其育己之意,也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增强其育人之术,更要加强师范生的个性修炼提高其自育之能,以及丰富师范生的实践经历增加其他育之机。
关键词:好老师;高师院校;新时代;人才培养;双育;育己;育人;自育;他育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5-0057-04
基金项目:肇庆学院2022年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课题“高师院校新时代‘好老师’双育培养模式的建构”(编号:DJXC202207);2022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概念时代’全新思维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编号:20230936);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2022年度教育研究课题“专业标准视野下肇庆市小学教师领导力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课程知识的社会学分析”编号:GD18XJY4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好老师”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到,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依靠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1]。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师,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老师”。好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
高师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教育,为国家中小学校培养好老师。这既是由国家发展、民众所求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外在要求所决定的,也是高师院校安身立命的根本。当前,部分高师院校存在课程体系设置陈旧、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失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等问题,致使教育质量难以迈向新的台阶。因此,在新时代语境下,切合教育发展所需,为中小学培养更多的好老师,是当前高师院校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而对照新课标的理念及中小学对师范生内在专业情意、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可以发现以往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所培养的部分师范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不太理想。传统的“轻内部唤醒重外在灌输”式的教师培养质量观,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对优秀教师的特殊需求,更使得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不一致,给实现新时代“好老师”的培养目标带来了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高师院校必须遵循教师教育的规律,基于新时代对“好老师”的价值取向,构建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引的“育己与育人”“自育与他育”双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重新构建培养方案。
双育培养模式指在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要“育己与育人”“自育与他育”两种育人方式并重。育己指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准教师”,为了日后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岗位,必须主动选择成长路径并持续践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可见,育己强调教育的主体是师范生自身,师范生唯有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师范生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方面往往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专业发展过程,而自主发展则是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因此师范生需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学技能娴熟度,完善专业精神的修炼。育人则强调师范生以“未来教师”的身份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在中小学教学场景中,在實践中不断获得提升,教育和影响中小学生。师范生在接受师范教育的过程中,育己是提高自己,育人是未来培养学生。育己和育人都很重要,但育人之前应先育己,两者都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师范生要密切关注中小学教育的时代发展需求,努力研究当代教育现象,深入挖掘背后的教育规律,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成为一名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教学技能的“好老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师范生唯有强化育己之意,增强育人之术。
自育,是自我教育的简称,是一种为提升职业道德、丰富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所采取的自觉行动。个体通过自育能够获取知识,取得进步。这决定了自育是一种更为有效和重要的教育方式。正如夸美纽斯所言:“我们从自学者的例子中最能看清楚,一个人在自然的领导下能够钻研有关万物的知识。好些人通过自己教育自己,获得了很大的进步。”[3]自育是一种自我契约式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资源,开展反思诊断、案例分析、专业阅读、总结凝练等个性化学习活动,在自我唤醒、自主选择、自我学习、自悟赋能中不断发现和提升。他育,则涉及他人对师范生个体的影响和支持。他育的效果受教学的内容、方法、媒介、场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单独作用或相互作用,都有可能影响到他育的效果。此外,他育的效果还与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学习者的“个体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4]。师范生在专业成长阶段,除了受校内教师专业引路人的影响外,还需要得到外在力量的专业指导和引领。因此,高师院校对师范生进行他育时,对内可以通过名师大讲堂、师者论坛,对外可以通过示范观摩、参观名师工作坊等方式,让他们与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及跨界专家进行对话交流,帮助他们快速汲取经验和提升自我。无论是自育还是他育,都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它们作为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重要手段”[5]。但相对而言,自育是一种比他育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为它能把个体从他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转变为自我教育者,从而使自育过程变成个体积极主动的、自愿自觉的教育过程。
在双育并重的模式下,一方面,育己是育人的前提条件,自育为他育奠定基础。教师只有激活学生个体的内部动力,才会使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和自我修炼,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后续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自育与他育通过相互融合的培养方式,从根本上服务于育己与育人相融合的能力发展,以不断提升育己与育人的意识、能力及效果,最终落实“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崇高理念。
新时代的“好老师”目标,需要在自育与他育、育己与育人双育并重培养模式的联动下才能实现。具体而言,高师院校在准教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强化其育己之意
(1)课程教学要落实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鉴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会对其学习动机、学业成就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高师院校要尤为重视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职业认同是指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所形成的个体对专业的看法和认知,它体现了个体对专业的职业兴趣、职业的发展意愿及教学的个人理解[6]。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主要是在一系列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渐建立起来的。而教育实习能带给师范生更多关于教师职业的直观体验,使其渐渐获得清晰的职业认知,形成职业认同感。如同博查普(Beauchamp)和托马斯(Thomas)所言,师范生在没有走上正式工作岗位前会从学生的角度产生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认知,但这种认知是模糊的,需要通过实习类的实践活动才能逐渐得以清晰起来[7]。
(2)在教师榜样示范中渗透终身学习的态度。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使命与职责,这一特性注定教师同时具备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因为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为“育人”而学习,教师责无旁贷,终身学习的理念需根植于教师的内心深处。而“终身学习”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规定。可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非常必要的。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教师的必備素养。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教师应以榜样给师范生的终身学习作示范。比如,随着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师院校的教师应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把终身学习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言行举止中。
2.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增强其育人之术
(1)理论教学要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师范生走上教师岗位后,要能站稳讲台,就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教学技能。一方面,高师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列举一些与理论知识有关联的生动的教育现象和实例,帮助师范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这些道理,又能在情感上接受这些道理,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师范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错误认识,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根源,有理有据地帮助他们提高对学习专业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此外,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教学活动,邀请当地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现身说法,让师范生深刻体会掌握学科专业理论对指导教育实际工作的意义。
(2)课内实践要巩固学生教学技能的掌握。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在专业教学中,高师院校教师还应重视课内实践操作训练,课内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课堂观摩、模拟试讲、微格教学等。受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带领整班的学生到中小学校进行多次的课堂观摩,面对面聆听名师授课,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进行课堂观摩实践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观摩学科教学名师课堂,深入解读名师课堂的教学环节。二是带领学生去当地的优质中小学校进行实地听课,近距离感受真实的课堂,观察一线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在模拟试讲环节,应要求师范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备课,编写教案,完成规定时间内的试教及说课训练。
3.加强师范生的个性修炼,提高其自育之能
(1)课堂教学要设置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新时代高师院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优势、需求、技能、背景和经验量身定制教学方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他们的自我教育中,摆脱填鸭式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在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得到激发。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及学习习惯出发,针对不同的学习能力和风格,设计反思诊断、案例分析、小组辩论、专业阅读、总结凝练等教学活动,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自己完成知识建构。
(2)学生管理要创设多样化的自育组织。团队组织的力量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师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团队的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自育学生组织,力求使学生组织丰富化、层次化,以推进学生学习自主、生命自觉,以组织力量影响学生自育。学生自育组织主要分为功能型和非功能型两种形式。功能型学生组织是按照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规定所组建的学生群体组织,主要包括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社团等。它主要协助学校各职能部门完成工作任务,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成员组成规范,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工作体系。非功能型学生组织是指由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相同行为习惯或共同的价值观而自发组成的各种组织,主要包括“兴趣爱好类”“专业学习类”“交友交流类”“兼职创业类”“公益服务类”等五大类。非功能型学生组织通常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也不具备明确的组织架构,而是以特有的感情基础和精神导向为纽带,发挥其特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学生组织尤其是功能型学生组织在学生自育管理中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对学生具有教育、引导、管理等重要功能。
4.丰富师范生的实践经历,增加其他育之机
(1)课外实践活动要有连续性。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就必须开展一系列连续性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高师院校可以改变过去的毕业集中实习方式,把教育实习分阶段安排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交错进行的培养模式,帮助师范生把知识与理论结合起来,达到好的实习效果,并促进其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8]。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分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其中,教育见习是指师范生到中小学校进行教育观察,观察教学的各个环节、班级活动的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等,以“准教师”的身份接触体验教育活动,建立初步的教育认知,深化专业情意和教育情感。教育实习是指师范生把在高校内的所学所得运用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在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校教师的双重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及教育调研等工作。教育研习则是指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结束后,提交一份教育见习或教育实习心得体会,并由指导教师进行评议。
(2)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要形式多样。为了使专业理论课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应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请中小学名师到高校给师范生上示范课,安排教育专题讲座、名师论坛、学术沙龙等,还可以让师范生通过中小学优质课观摩、中小学教学体验、名师工作坊参观等方式与教育领域的学者近距离对话交流,让师范生在专业学习上快速汲取经验、提升自我。在中小学教学体验活动中,师范生要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制作、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批改与讲评、考试与成绩评定、组织课外学习活动等环节的内容进行逐项见习,从而深化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要实现新时代“好老师”的培养目标,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而是需要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同心协力,共同努力方可达成。所以,自育与他育、育人与育己双育并重的培养模式是“好老师”养成的必经之路。在师范生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师院校要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活动、学生组织等多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强化其育己之意,增强其育人之术,提高其自育之能,增加其他育之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1).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6.
[4]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濬.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5.
[5]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26.
[6]李彥花.教师专业认同与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 2009,29(01):78-83.
[7]Beauchamp, C.,& Thomas, L.(2011).New teachers’identity shifts at the boundary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initial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0(01):6-13.
[8]高敬.教育实习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幼有所育”政策背景下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08):58-66.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u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l for "Good Teachers"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Lin Yeshu, Wen Xue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 Good teachers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quality, while the old norm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has brought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achieving the training goal of "good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To meet this challeng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guided by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which emphasizes both "sel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and "self education and other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al parenting is both differentiated and integrated. When constructing thi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t is necessary to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eacher’s moral cultiv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ir intention to cultivate themselves, but also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cultivation skill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self cultivate, as well as enrich their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increase other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
Key words: good teac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era; talent cultivation; double parenting; nurturing oneself; education;selfeducation;henur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