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湾行动”:海湾高质量发展新途径
2024-01-01来佳飞辜伟芳
文/ 来佳飞 辜伟芳
实施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利用生态“杠杆”撬动了产业崛起、经济振兴,让群众换一种方式“靠海吃海”
习近平总书记就海洋生态保护问题作过多次重要指示,“保护海洋环境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修复海洋环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作为拥有全国最长海岸线、最多海岛数量的海洋大省,浙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致力于加快建设“海洋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有效”的海洋强省。从2016年开始,浙江抓住国家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契机,温州市洞头区、舟山市普陀区先后成功申报入选首批和第二批国家蓝色蓝湾整治试点,将蓝色海湾修复作为加强重要海岛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挥海岛资源突出优势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首期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洞头区、普陀区利用生态“杠杆”撬动了产业崛起、经济振兴,让当地群众换一种方式“靠海吃海”,走出一条既彰显海韵、又留得住乡愁的“蓝色”发展道路,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海岛生态修复的样板,成功探索出一条人海共生、陆海统筹、可持续发展的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生态重塑,再现海湾美丽图景
不断深化海湾环境保护。经过蓝湾整治,洞头近岸海域、普陀沈家门附近海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持续增强港湾自净能力,初步实现“水蓝、滩美、湾净”的新景象。一是全面开展近岸陆源污染治理和废弃物清理,包括海上垃圾回收、近岸废旧构筑物清理、废旧工厂码头拆除以及入海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等治理行动,排污口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海上垃圾大幅减少。二是完成渔港疏浚工程,洞头项目完成东沙渔港、中心渔港疏浚,普陀项目完成其历史上最大规模海湾清瘀量,并截留陆源入海污染,实现港湾水体加快交换,水质变清。
全面推动岸线功能重塑。沙滩整治修复和海洋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推动海洋岸线功能重塑,洞头项目共修复东岙沙滩、半屏山韭菜岙沙滩长度798米,完成东沙段、仙叠岩南炮台山段、东岙段、洞头南岸段、半屏山段海洋生态廊道建设17.8千米。沙滩修复和海洋生态廊道建设,生态湿地的恢复以及海岛生态公园的建设,使岸线景观更为美观,海滨景区景观大为改善,将原有零散景点串联成大景区,海岸亲海空间显著提升,为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效建立海洋监管监测体系。通过“蓝湾行动”,港湾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与监测能力显著提升。以普陀项目为例,完成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监测及评估,建设覆盖沈家门港湾的视频监控系统1套,可以实时监控生态廊道、码头等海湾重要位置的动态情况;建设海洋岸基站(配备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1座,可以实时观测海洋环境,垃圾收集船、消防船、抓斗挖泥船的购置可明显提升当地海洋管理能力;海湾管理监测中心集成展示蓝色海湾建设成果与沈家门港变迁历程,护航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素赋能,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经济实力实现跃升。蓝湾整治行动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以来,两地经济发展实现逆势增长,经济活力大幅优于所在市域。2021年洞头区GDP为126.07亿元,5年年均增速9.8%,居全市第一;普陀区GDP达444.83亿元,5年年均增速高于舟山市。两地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洞头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70%,较2016年提升10个百分点,成功获批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普陀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82%,持续向海洋产业新高地迈进。
港航能级显著提升。通过截断陆域污水入海、码头拆除和清淤疏浚等措施,改善渔港通航条件,有利于优势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潜力释放。洞头中心渔港和鹿西渔港建成后,温州市远洋捕捞实现零的突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2016年的2.3万标箱飞跃至2020年的41万标箱,先后创成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和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普陀沈家门渔港的港航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占普陀全区水产品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生态价值加速转化。两地积极推进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发展了一批核心、经典海岛旅游小镇、景区、线路,推进医疗、康复、养生与健康旅游深度融合,成为优质生态产品的多元供给者,实现绿色惠民和生态优美有机统一。另外,两地也积极探索符合普陀、洞头实际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推动生态资本化的良性循环;结合海上风电开发、滩涂光伏利用等,开展碳中和(蓝碳)试点区建设,探索海洋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岸线等海洋资源变资产。
人海共生,释放共富共享潜力
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改善。海湾整治使得海岛面貌焕然一新,海岛大花园加快建设,沿岸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逐步改善,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以普陀区为例,2016-2021年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增长,2021年同比分别增长8.7%、10.3%,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完善。蓝湾整治使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整治和修复,海岛基础设施显著完善,面貌焕然一新。两地加快了沙滩、湿地公园建设,海岛大花园加快建设。洞头区创成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得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等多张国字号“金名片”。普陀区加快完善“一港两岸”基础设施,重塑海滨城市新形象,如精心打造4条精品示范街。普陀区渔农村从一处美向整体美迈进,成功入选全省首批10个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单位之一,获评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区)。
改革创新,激活开放转型动能
创业创新生态加速形成。生态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海岛及周边海域的开发利用价值,以蓝湾整治为契机,两地创业创新生态加速形成。洞头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休闲度假、海上运动、海霞研学、婚纱摄影、禅修体验、会议培训等业态不断涌现。用科技赋能“两菜一鱼”,推动渔业现代化转型发展。沈家门渔港加快丰富了沈家门滨海观光、餐饮美食等渔港旅游新业态,“活水码头”焕发新活力。2020年沈家门渔港的省级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创建,截至2021年,产业联盟企业累计达87家;利用数字经济迭代升级,拓展“数字+营销”,创新工厂流水线直播“带货人”直播模式;“普陀湾”众创码头搭建创业创新载体,在海产新品研发、海洋生物医药、精品鱼料等领域创新,打开地区创业创新新局面。
体制机制变革加速推进。为加快推动项目,发挥项目引领作用,两地创新推进体制机制的变革。为推进“僵尸项目”“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和盘活,洞头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创新PPP模式,实现了从政府“孤军奋战”到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深刻转变。为进一步保障海湾修复成果,两地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修复配套制度,制定与海洋生态修复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实行长效管护制度,确保生态修复成效的可持续性。
开发海洋、经略海洋,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依然是浙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有必要聚焦示范推广,梳理总结蓝色海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果与经验,形成一套可在全省推广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海洋生态修复的“浙江样板”,推动滨海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实现海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