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1949年北平军车肇祸探赜
——以《华北日报》的报道为中心
2024-01-01李东兴
李东兴
(青海师范大学,西宁 810016)
《华北日报》于1929年元旦在北平创刊,是国民党中央直属党报,抗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北平后停刊,1945年10月复刊。《华北日报》复刊后至1947年以前共报道北平汽车肇祸事件21件,其中并无军车之踪迹。1947年后军车肇祸事件逐渐增多,至北平解放前《华北日报》共计刊载车祸案件30例,其中军车肇祸案件22例,约占总数的73.3%。实际上,这一时期北平军车肇祸的数量远远不止此数,但其余并未有详细报道,仅有统计数字,如1948年1月至10月车辆肇祸事件便有287次,其中军车209次[1],约占总数的73%。此外,《益世报(北京)》《中央日报》《大公报(天津)》等报纸对北平军车肇祸事件也有报道。此种情况下,北平市警察局在整理车祸相关资料时得出“公共汽车以及机关私用营业之小汽车妨害交通发生事故者极少,制成车祸者几全系军车”的结论便合情理了[2]。
一、平津战役影响下的北平军车肇祸
(一)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在北平的布防
为抵抗人民解放军的进攻,蒋介石于1947年秋宣布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傅作义出任总司令,统领原保定、张垣两个绥署所有的军队,希望其能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
经过一系列战役后,至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将北平包围。为了固守北平城,12月下旬傅作义针对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在北平城内外做出了相应的布防:309师、104军防御阵地在西直门附近,94军防御阵地在动物园南部,157师以及62军防御阵地在莲花池南部,16军防御阵地在右安门南部,92军驻守永定门外,205师及104军一部驻守朝阳门内,13军防御阵地在朝阳门外,269师及104军一部驻防在安定门西部,311师及104军一部驻扎复兴门附近。另外还有中南海、顺承王府、先农坛、天坛等地点作为35军、104军、新编骑兵第4师以及308师和35军的集结地区[3]425。其布防以北平城墙为界,防御阵地分散在北平城内外形成圈状,部队驻扎于城门附近,进而将北平城全面包围其中。城内西北与南部分别设有两个部队集结区,可以随时向四面八方支援,试图做到内外联动、面面俱到。
(二)军车肇祸地与军队驻地的关系
固守北平的傅作义部多在北平城内驻扎。部队驻地必然是军车往来之地,但同时也是百姓日常生活地区,军队驻地与军车肇祸地便呈现出同步性特点。行人伊秀山在天桥被启文光驾驶的军车23152号碾毙[4],天桥距离新编骑兵第4师的集结地先农坛较近;四岁幼童郭金生在天坛被傅春芳驾车撞毙[5],而天坛地区是35军、104军的集结地区;老妇王丁氏在弓弦胡同西口被一军用卡车撞翻[6],弓弦胡同则靠近中南海35军的集结地;排子车夫王香元在交通口大头条西口被撞受伤[7],而交通口西口距安定门较近,此地有269师及104军驻防;张达与捡煤小孩刘岐山被撞地点崇文门外、崇外北河沿两地都与35军、104军集结地天坛相距不远[8-9]。
上述肇祸地点分散于北平城东南西北各处,一方面体现着军车肇祸事故的随机性与多发性,另一方面也凸显着傅作义防守北平城的严密性。此外,军车肇祸多发地证明了军队驻扎地区事故高发性特点。军车肇祸地点主要以“东西长安街,西四南北大街、西直门大街以及前门大街发生最多”[1],这几处地点处于北平城西北角的城墙附近,正好是309师、311师、104军、35军等部队驻扎地。如果再将事故高发地区域往大扩一些,即从整个北平城西北地区来看,便可得出傅作义驻防北平城的又一个特点,即撤、防一体。整个北平西北地区除军车肇祸事故多发地的两个军队集结地、两个防御阵地外,还有94军、62军及157师两个防御阵地,共计4个防御阵地。整个北平城内外只有4个部队集结地与12个防御阵地,将约一半的兵力放置于北平城西北地区,凸显着傅作义将防御重心放在西北地区的意图。防御重心偏向西北地区,一方面可以随时支援怀来、新保安、张家口等地,使自己的部队排成一字长蛇阵,做到首尾兼顾;另一方面即使东北解放军南下入关致使北平失守,也可经西北地区退守绥远等地,体现出撤、防一体的策略。
二、军车肇祸的原因
军车肇祸的直接原因在《华北日报》中有所报道,如司机疏忽、车速过快、行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此外,战争影响下频繁的军队调动与物资运输、军纪松散等导致了更多军车肇祸事件的出现。
(一)频繁的部队调动与军事运输
平津战役中傅作义曾多次调动部队。为支援承德,傅作义派汽车输送援军,“今起闻有千余辆大卡车,蜿蜒于平承路上。”[10]1948年11月29日,傅作义命“35军军长郭景云率101师和267师共16 000余人,分乘400余辆,配属105毫米榴弹炮兵一营,星夜驰援张家口”[11]304,后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新保安歼灭。因35军的失败导致北平兵力不足,傅作义“又急调了天津、塘沽地区的第92军、62军和第94军主力增防北平”[12]。1948年12月4日晚12时“傅作义由北平电令郭景云率部速返回北平,并令郭景云挤出汽车将第104军的第258师同时带回北平”[3]66,“新32师,乘汽车奔袭(北)平北大小汤山,又以200辆汽车(每车30余人),由保定增员涞水,士兵除武器外,每人仅带一件大衣,大炮均以汽车牵引”[11]170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经过北平的军事调动相对频繁,且都依靠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马路上两年来不知道死了多少男女老幼的市民,虽然值此戡乱军事时期,街上军输常川流不修。”[13]军车肇祸的发生,“固然警局有责,但是由于军事上的运输频繁,有很多都非人力所能及。”[14]频繁的军事运输极大地增加了军车肇祸几率。
(二)傅部军纪废弛
傅作义部的军纪情况可以从两个地方体现。首先,傅作义嫡系部队之一的第35军进驻北平后“干部逐渐腐化堕落,贪图享受,广大士兵直接、间接受到共产党的宣传,提高了觉悟而不愿继续卖命,从而部队素质每况愈下”[3]51。其次,北平解放后参与受编整训傅作义部队工作的蔡顺礼回忆:“下去一看,部队秩序很乱,军容不整,纪律废弛,处于无政府状态,有的推牌九、有的抽鸦片、有的酗酒,吆五喝六的。他们大量变卖军用品,用面粉、棉被、毛毯换东西吃,没有的还破坏武器,乱打枪。”[11]723这里所描述情况或许有为了反抗共产党收编而故意为之,但酗酒、抽鸦片等习惯是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换句话说就是在被收编前傅作义的部队中已经存在这样的状况。以上种种劣迹之外,还存在士兵乘公交车、进戏院不给钱的情况。
实际上,自抗日战争开始军纪废弛的情况就普遍存在于国民党各军之中,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尽管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特于军事委员会下设立军法执行总监部,成为与军令部、军政部平行战时最高军法机关,负责整肃军纪,但是并没有缓解军纪废弛的情况。军法执行总监部在审判执行环节时“各部主管对其属僚之作奸犯科,无一不竭力为之回护”,“党内派别林立之际,人人以私谊为重,而忽于公理。”[15]至抗战胜利时任军法执行总监的何成濬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全国官吏,不贪污者几如凤毛麟角,而全国军队又纪律废弛,战力低落。”[15]具体来说,按照北平警备司令部公布的办法,军车肇祸发生后应由宪警法办,但实际上军宪机关对于此类案件处理并不积极。负责整理交通之警局“因闯祸者率系军车,而有鞭长莫及之感”,尽管“已屡次真正提出军车闯祸之严重性,促请各军宪机关协助办理,但未发生大效”[2]。长此以往,军纪、法规没有威慑力,肇祸后处罚不及时,士兵开车便会随心随性而动,大大增加了军车肇祸的风险。甚至在解放不久的北平军车肇祸依旧频繁发生,这是因为原国民党部队中军车司机大多继续留任,“他们仍带有浓厚的国民党作风,驾驶汽车风驰电掣,不管别人死活。”[16]凡此种种皆导致了军车肇祸的多次发生。
三、北平各机关减少军车肇祸的措施
1948年7月12日,时任北平市市长的刘瑶章在市党部举行的纪念周上作报告,将车祸与垃圾列为“北平市目前面临最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13]。车祸频繁发生已经成为与垃圾比肩的城市病中又一顽疾,军车肇祸事件占总数一半以上。为了减少军车肇祸,各机关采取了强制性与说教性相结合的办法。
(一)实行强制性政策
为避免军车肇祸,1947年3月4日北平成立军车驾驶人员考试委员会,随即“分区考试驾驶官兵发给执照以策安全”[17]。同时,登记“北平区各军事机关部队学校驾驶官兵凡年在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已受有各种汽车教驾驶教练者”[17],以更好地训练和管理驾驶士兵。1948年北平警备司令部公布管制办法,在增加交通警察外,要求“军用汽车除领有公路牌照按照规定悬挂外,其有未领牌照者,应遵照国防部颁发之号码,漆写于规定之位置”[18],以便稽查。如若“汽车驾驶人员不听交通警指挥因而肇事时,由车属主管负责”[19],其目的在于通过惩处直属主管的方式让其严格要求部下,进而减少军车肇祸事件的发生。1948年9月27日,北平成立了全国公路交通安全促进委员会北平分会,“该会当然委员均为本市对于交通安全有关之各机关,计北平警备总部、警察局、教育局、社会局、公用局”[20]等,积极推进深、冀、平市交通安全。1948年10月30日,北平市警察局长杨清植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中表示,警察局对“军车行驶速度、牌照以及违章肇事之处理,驾驶兵之考验编队,车辆之限制”等问题已经制定了七项办法[1],已呈报傅作义核准施行,凡有违反者由警察局权宜处理。为从根本上减少城内军车肇祸事件,警察局规定“大批军车在可能范围内不在城里行驶。如大批军车必须通城内时,得事先通知警局,加派岗警。限制车辆不得超过每小时十五英里之速度”[21]。1949年1月10日,为确保交通安全,北平市警察局还派出了纠查组在全城巡视,下设有固定纠查组与游动纠查组,分别对汽车违反交通法规行为进行纠正与处罚[22]。
(二)实施说教性措施
有鉴于军车肇祸事件多发,北平市警察局特制作1948年1月至4月的“北平市车辆肇事表”来证明军车肇祸的严重性,并试图敦促各军宪机关协助办理,同时也提醒市民注意安全。针对军纪、作风问题,傅作义在1948年7月15日的致词中说到:“整饬军风纪,取缔乘坐电车、公共汽车和进入电影院戏院不买票,防止车祸都在一一努力。”[23]为了整饬汽车部队风纪,联动总部“由行辕、第五补给区司令部、宪兵团等组织军用汽车巡查组,抽查往来军车”[24]。1948年11月12日至17日,北平市举办公路交通安全宣传周,主要宣传方式包括张贴标语、电台广播及影院播放交通宣传语[25]。另外还“发动各关系机关直接参加促进交通之安全工作”[26],以此教育行人、乘客、驾驶人员等注意交通安全。
车祸如自然灾害一般,或许很难从根源消灭,只能依靠各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从上述措施的实施效果来看,有部分措施起到了效果,如军车应该漆写相应的号码。北平军车肇祸事件中有13起车祸可以直接见到军车相应的号码。而从整体来说治理军车肇祸措施是失败的,整饬军纪、各种交通法规、交通安全宣传周等收效并不明显。各种治理措施的出台大多都在1948年12月以前,但相比较而言,《华北日报》中12月以后军车肇祸事件发生率仍约占肇祸事件总数的50%,北平城内的军车肇祸并无明显减少。
四、结语
随着平津战役的开始,面对人民解放军进攻平津地区的强大攻势,傅作义调兵遣将固守北平,军队大多驻防于北平城内,士兵运送与军需运输皆需要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军车肇祸的风险必然增加。另外,军队中军纪废弛,驾车士兵则肆无忌惮,肇祸后军宪机关难以及时处理,这些都导致了更多军车肇祸事件的出现,同时也从侧面凸显着傅作义部面对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的混乱局面。尽管北平警察局、警备司令部,甚至是傅作义本人都注意到军车肇祸问题并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收效甚微。从整体上看,不仅北平一地,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的军车肇祸事件屡见不鲜,“晚近全国各地,汽车肇祸固多,而军车肇祸尤多,所谓司空见惯不足为奇。”[27]与傅部军队如出一辙,1947年以来全国各地频发的军车肇祸事件也体现着国民党军混乱的一面,与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人民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随着解放战争的开始,国民党军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政治车祸”下的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