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

2024-01-01朱金玲

西部学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红色价值观

朱金玲

(浙江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53)

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主体,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品行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应“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高校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自身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对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红色资源虽然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其特定的实践基础,其丰富的内涵却具有持久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因此,在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融入红色资源,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于价值观,有的研究者认为它代表人们看待问题时所持的根本态度和观点,表达了他们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价值诉求[3]。研究者们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基本都认为价值观是个人对事物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基本判断和根本观点。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对职业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主观认知和看法。它对个人的职业选择、职业态度、职业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针对某一具体职业的从业人员围绕职业价值观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任何一种社会职业,都有其自身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加强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对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是维护教师队伍形象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化信息和各类社会思潮对教师的思想、心理都产生着一定的冲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不容忽视:有的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有的潜心学术研究,敷衍应付教学任务;有的学习停滞,选择“躺平”不思进取;有的学风浮躁,不惜触碰学术底线。这些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其不利,也对教师群体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师德师风出现问题,与教师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出现偏差紧密相关。高校教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前提,是有积极正向的职业价值观对其行为进行引导。教师若是在职业价值观上存在偏颇,就容易动摇理想信念,难以坚守育人初心,难以履行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甚至会误入歧途。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只有在为社会群体发挥其社会价值时,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个体爱岗敬业的前提,是对自身的工作职责有着明确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高校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本职工作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才能激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饱满的精神动力。这种责任意识既会内化为内驱力,推动教师不断夯实理论基础、认真钻研学术、提高教学技能、全面提升职业素养,也会演化为意志力,在应对工作中的风险挑战时做到迎难而上、绝不退缩。技能的提高、意志的磨砺,从职业生涯发展来看,是有助于推动教师个人职业长远发展的。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是教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之前提,也是个人获得职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教师敬业爱岗、勤奋耕耘,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见识、掌握本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扎实基础。教师若是学术不精,就难以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职责;若是品德败坏,就难以培养品行高尚、胸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三观”的关键时期,亦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知识本领的重要阶段。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这一未来的知识分子群体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4]。加强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积累起来的,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承载的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会有所不同,其精神内核却一以贯之,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在新时代依旧具有强大的精神魅力。红色资源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彰显出重要价值。

(一)坚守理想,引导教师增强责任担当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顽强拼搏,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书写了壮丽的奋斗篇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为了理想不懈奋斗。李大钊在走向绞刑架、慷慨赴死时说道:“我是崇信共产主义者,知有主义不知有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夏明翰在临刑前喊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之所以不怕牺牲、不怕辛苦,是因为他们胸怀理想、心系百姓、敢于担当。心存大义的个体不会选择独善其身,而是勇于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坚定的理想指引行动,坚定的信念凝聚人心。将红色资源中蕴藏的“坚守理想”融入到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引导教师深刻理解自身所肩负的崇高使命,巩固职业理想,内化职业素养,自觉将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

(二)舍生忘死,引导教师践行爱岗敬业

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人都坚守初心,用行动诠释信仰,在奉献中砥砺前行,为争取民族独立、促进国家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做出重要贡献。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而选择回到家乡工作,在此期间主动担任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努力工作,帮助全村贫困户实现脱贫。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迎丰村原村委会主任王丰华,把自己每年的工资都给村里老人包红包,先后拿出120余万元用于村里造桥修国学馆、购买物资。他们都用行动展现了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诠释着党员的初心与使命。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虽不会面临生死考验,但要做好一门学问、上好一门课,无不是需要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唯有热爱自己的工作、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才能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日常行动,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将红色资源中的“舍生忘死”融入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教师从这些英雄人物、先进典型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能量,守好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三)尊重科学,引导教师提高教研能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尊重规律、尊重科学,这种品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实践中也得以充分彰显。我国之所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和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抗疫既要有责任担当之勇,又要有科学防控之智。在药品研发上,从快速研发试剂盒到成功研发药品和疫苗;在新技术上,从健康码、行程码等大数据分析到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广泛投入使用,科学技术在此次抗疫中展现出强大的硬核实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每一场战斗中,都是充分遵循科学精神,并最终赢得斗争的胜利。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对教师开展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同样非常重要。教学工作需要充分尊重教学规律,与学生沟通交流,也要充分尊重青年人身心成长规律。开展科学研究,更离不开科学严谨的精神。将红色资源中的“尊重科学”融入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培育教师养成科学精神,善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巧用科学的工具服务教学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教研水平。

(四)服务人民,引导教师坚守学生为本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批党员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自愿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用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创造了自主创新的惊世奇迹。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带领团队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研究着最尖端的技术,他曾说“是人民将我养大,我几辈子都还不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贡献一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产党人自觉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奋力拼搏,在脱贫攻坚、科技攻关、抢险救灾、奥运竞技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竭尽全力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开展教育工作就是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只有将红色资源中的“服务人民”融入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才能增强他们为国育才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三、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需要引入各类有益的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育实效。红色资源不仅有助于坚定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和培育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还有助于教师增强培育时代新人的责任意识。高校要从内容、方法等维度入手完善育人体系,这是红色资源深度融入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与成效点。

(一)学为先导,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应对红色资源所蕴含深刻的内涵有全面系统的学习和领悟。高校应注重因材施教、精准施教,让教师在深入学习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一是针对新教师开展专题化培训。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虽对职业有一定的认知,但尚未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将红色资源融入新教师培训,增进青年教师对爱岗敬业、责任奉献、以生为本等理念的认同,有助于他们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二是针对广大教师应以点带面深入学。高校教师虽对红色历史、红色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红色资源的利用程度、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红色资源的认知仅停留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尚未形成将红色资源内化为精神营养的行动自觉。应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红色资源的解读和宣讲,将其针对性地融入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增进他们对红色资源的了解和认同,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同时,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文化特色,从红色资源中挑选出与高校教师关联度最高、最具引导价值的元素,引导高校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二)榜样示范,激发正向的职业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教师要有仁爱情怀、传道情怀、家国情怀。情怀是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合力形成的情感和心境。榜样的行动能起到示范和感化作用,对情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中先进典型的故事,发挥榜样作用。先进典型用行动回应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铿锵誓言、诠释着爱岗敬业的深刻内涵,展现出可贵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邀请红色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开展宣讲,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鲜活的故事、充沛的情感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二是发挥身边的榜样人物作用。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不仅体现在冲锋在前的革命英雄身上,也蕴藏在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身上。许多教师深耕岗位,兢兢业业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比如当疫情来袭,迅速学习线上授课的技能,积极应对授课环境的变化,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他们身上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在当代社会的生动展现。聆听榜样的故事,有助于教师激发正向的职业价值情感,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明确自身的使命,并付诸实际行动。

(三)涵养品性,筑牢崇高的职业信念

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也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当个体步入教师的行业,即代表其选择了奉献学生、奉献学校、奉献社会的责任,应该不遗余力地履行教师职责与社会责任。”[6]若想成为一名好教师,没点奉献精神肯定是不行的。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一是重视输入与输出相结合。教是最好的学,通过输出不仅能形成理性认知,还能产生情感趋同,形成稳定的价值观。通过举办以职业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鼓励教师通过口头或文字的方式将红色精神、中国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进行输出。这种心理上的认可和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巩固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二是组织教师开展省察克治。教师应定期参加主题沙龙、小组分享会等活动,借助反省等方式查找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不良倾向以及职业行为方面的问题,及时加以抑制和克服,提高道德自觉,增强职业信念,从而形成稳固的职业价值观。

(四)躬身实践,付诸积极的职业实践

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7]。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环境、个人实践紧密相关。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其最终落脚点也是实践。红色资源是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应构建立体化实践教育方式,以其推动职业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一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巩固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就是职业本身。每一个微小的善行逐渐积累、加以巩固,就能凝结成美好的品德、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对于教师而言,科研是基础,教学是主体,所有工作都应围绕上好课、教好学生进行。要加强教师工作技能和工作习惯的培养,通过听评课的形式,指导教师掌握工作技能,在良好的工作习惯中培育职业精神,巩固职业价值观。二是在实践中增进责任意识的培养。鼓励教师在业余时间力所能及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教师参与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能不断提升成就感和获得感,并增进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理解培育时代新人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将这份责任意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红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