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投入要素化对经济发展正向影响的若干问题研究
2024-01-01陈隽
陈 隽
一、信息化投资的要素化
信息技术是过去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技术革命。信息化投资和互联网产业的快速扩张,为经济带来了繁荣。信息技术引导的新经济带来巨大生产力成果,推动经济持续增长。20 世纪90 年代中叶,产出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很大一部分原因能够归功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微电子部件性价比的不断提升,促进了计算机、软件和通信设备在企业和普通家庭的快速普及。信息技术对增长的冲击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中已经相当可观了。甚至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信息技术的冲击也已经是非常显著。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在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经济引发投资热潮的时候,信息化投入的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当新经济发展高潮过后,曾经是投资热点的信息化投入要素才能被以不同视角进行审视。各类信息化要素的投入巨大,但是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作用却比较间接,因而要素的产出效率的问题逐渐得到重视。理论界据此提出了所谓的“信息化悖论”,即信息化投入与经营成果之间、信息化投入与经营产出之间的关联性受到质疑。
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投入逐渐被认定为生产服务中重要的投入要素。把信息资本、信息化设备、信息技术作为投入要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革命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包括了软件和硬件等在内的信息化设备质量快速进步,以及信息化设备价格的快速下降。随着信息技术创新的不断出现,信息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不断下降,信息资本也快速扩张。信息化要素通常是以信息资本投入的形式被考虑的,其重要性被用来分析很多经济现象和问题。
在信息要素中,近年来数据已经越来越被认为是重要的生产服务中的投入要素了。欧盟在2022 年制定了《数据治理法案》,以建立数据规则为欧洲数据要素的利用构建治理生态。美国强调市场的作用,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发挥数据经纪商的作用,构建数据要素的销售模式,培育数据产业。日本提出七层“总和数据战略”的数据治理结构,以实施数据全产业链战略。韩国在2022 年全面实施“数据基本法”之后,发布了“数据振兴综合计划”。中国则在2022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世界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数据作为要素的重要作用,并为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使得信息化投入一直被作为新的要素投入进行讨论,如从最初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库系统,到邮件、通信系统等。由于逐渐受到理论界和政府的重视,数据也开始被视作重要的要素投入,并逐渐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相提并论。不同于信息技术,数据更加具有要素的属性。作为要素,数据具有与其他信息化要素类似的特性,信息化要素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解决数据要素的部分问题。关于数据要素投入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数据资源交易、国民经济统计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要素化给企业产生带来重要变革
在对现代经济的研究中,除了传统的要素,如物质资本、劳动力以外,其他新的投入要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劳动技能(又被称为人力资本)、新劳动组织方式(又被称为组织资本)、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及知识等要素。无论是大多数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都以较大的投资获得这些新的生产要素,因此这些要素对企业业绩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要素之间是互补的,都对企业的绩效非常重要。这种互补是现代经济中新兴高科技企业的基本特征。
20 世纪90 年代之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企业组织的变革,产生了新的观念,并且改变了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而企业员工则偏好更加灵活的工作条件。基于这些变化,生产技术和组织架构都发生了变化。企业相应改变了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大型制造的模式正被灵活的企业多种产品生产方式取代。这种类型的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以及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新的组织形式对市场条件作出快速反应。企业逐渐成为互补要素的蓄水池,而评判要素的互补性将成为企业边界的判定标准。信息技术、新劳动组织、技术偏好驱动的产品创新构成了“互补系统”,技术劳动力需求是这个“互补系统”的起点。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强化、相互补充、相互混合,形成了对企业业绩的系统性冲击。
信息技术、信息化投入对于企业的显著益处在于节约了投入,并且在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进步,具有更大灵活性。此类投入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或者替代一些特定的劳动技能,也可以减少所需的资本。例如,通过信息系统的管理增加设备利用或者减少存货,进而减少生产经营场所的需求。这些新技术也促进了更高的产品质量或者更好的产品发展条件。另外,新技术也增加了生产过程的灵活性,能有效形成规模经济。
企业员工对企业生产经营能否积极表达意见,即“员工的声音”,对劳动力生产率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员工的声音”与工作条件、工作内容,包括与客户联系,解决客户问题等有关,体现的是企业管理理念和员工的自主性。新信息系统、信息要素的投入能够有效减少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成本。企业则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了员工之间的联系,并且有效降低了协作的成本。另外一些技术能够减少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管理者的数量。企业组织方式也随着新技术发生改变,相应地发生了从组织变化设计到企业重新发现的变革过程。
虽然信息化要素投入、信息技术对整个经济的渗透是显著的,但从研究上识别这种组织变化是困难的,企业利用组织变化是需要投资的。组织调整的困难导致企业使用信息技术,投入信息化要素,对应组织变化,以及实现产出提高充满着变数。
从理论上解释高新技术及其相应的组织变化的确是更加有效的。首先是员工和组织激励方面,通过组织构成正向的员工激励,会使得员工绩效增加。第二种理论解释则聚焦于组织结构变化对效率的增益。这些理论认为新的技术变化能够使组织结构更有效。例如,去中心化决策能使自我管理的团队减少监管人员和中层管理者的数量,同时增强沟通,员工能够更加直接消除相互之间的冲突,增强协作,从而增加绩效。杰森• 戴德里克(Jason Dedrick)1Vijay Jason Dedrick et a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ACM Computing Surveys,vol.35,no.1,2003,pp.1-28.和德科•派拉特(Dirk Pilat)2Dirk Pilat,The Economic Impacts of ICT–What Have We Learned Thus Far,2004.的研究表明信息要素的投入与其他要素投入协同,如人力资本和组织要素等,能够促进多业务的协同创新,对于企业的研发项目具有显著的作用。
组织实践的结果表明还有其他因素与效率相关。例如,工作方式的变化与企业内信息技术的引入和扩散等有关。中心化的企业中知识局限于个别员工,而去中心化的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处于学习状态。当技术水平低时,中心化组织的企业更有效率。当技术水平高时,去中心化组织的企业更有效率。
跨企业各个劳动部门信息技术采用的结果差异显示,技术前沿的企业、新企业以及异质环境的企业更加倾向于非中心化的组织。信息技术的使用导致生产的收益要么直接来自于生产时间的减少,要么间接地来自于员工间沟通、协作的改善。而这种直接的生产收益能够促进技术升级,因为如果企业能够促进员工间沟通协作的改善,则专业化程度增加,对技能要求降低。
技术工人的转变趋势在过去二十年中加速变化。有许多因素推动了这个趋势,其中很多学者把这归功于技能偏向技术的变化。信息技术是影响最深远的新技术,劳动力需求的转变导致了更多信息技术上的变化。一方面,技术劳动力是信息技术使用的先决条件。例如,计算机技能、统计过程控制等对于信息化投入的收益都有加成。另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系统不仅在日常工作中系统地由计算机决策、智能决策代替了人的决策,也生产了大量的定量数据,这些数据成为投入要素能够被技术员工和职业经理所充分利用。无论是技术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还是企业的生产效率都会因此而提高。数据要素增加了迂回分工,增强了劳动力、资本等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其自身对生产经营成果的影响则比较间接。因此其对经营结果关联性的显示度较弱。
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研发和信息化要素投资在实现生产力提升的时候都是滞后的。根据“延迟假说”,信息化要素的投资需要与其他无形资产和企业组织变革等形成相互补充才能实现其对生产力的有效贡献。这些额外补充条件包括了员工的再培训、任务的重新分配和决策过程的重新设计等。如果无法实施这种一致的重组战略,那么投资于信息化要素的积极措施也无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实证比较研究资本、人力资本和新组织实践对劳动生产率、物质资本、知识资本总和利用的结果,物质资本、信息化要素投入、人力资源和“员工的声音”对新组织实践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正效应。内部网络效应强于外部互联网的网络效应,这意味着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改善企业内部协调管理流程是具有正反馈的。在实证中,实物资本、信息化要素投入、人力资本、“员工的声音”、新组织实践对企业业绩作用相互比较的强弱关系是不确定的。在一部分企业中,人力资本、信息化要素和组织资本的影响强于实物资本。在另一些企业中,则实物资本比信息化要素投入对企业经济业绩更加重要。
企业间信息要素投入、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之间的相互补充效应差异是巨大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人力资本没有与信息化要素投入有效结合,那么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潜力就不能获得充分利用。例如数据要素自身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绩效,只有当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利用数据决策或者改善生产服务的流程或工艺,提高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发挥出其自身的价值潜力。企业如果能够成功地通过将这些要素与适当的员工技能相结合,反过来将使信息和通信技术得到更高水平的利用。因此,政府实施某种产业政策,为企业提供补贴、贷款、减税等鼓励信息和通信技术、人力资本的投资,那么同时也需要激励企业组织变革以创建利用这些要素的适当组合,形成有效的互补系统。
信息应用、新组织实践和人力资本构成了经济活动的补充系统。例如,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由大量的技术单元组成,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把其他可编程的制造设备补充进系统。这种补充也要需要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一些要素导致规模报酬递增,而要素之间的相互补充导致范围经济。信息化投资、人力资本以及企业流程再造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补充的,这对于企业的业绩非常重要。信息要素投入对经营成果的影响是系统性,范围性的。这是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中的基本特征。
三、信息要素对生产力效率的正向影响
信息要素受到重视是由于半导体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扩散,引起了其对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推动。信息化要素投入对生产服务作用间接,要素构成复杂。主观上信息技术的采用和扩散一直被认为能够明显促进生产力发展。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信息化并没有在统计上显著体现出促进生产力的强有力证据。在20 世纪70 年代信息化投资开始快速增长,但同一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却显著地持续降低,之后维持在这一个水平。直至20 世纪90年代情况才逐渐发生了转变,这就导致了所谓的“信息化悖论”。服务业是这个悖论的主要核心。当时,美国服务业占据了信息化投资接近百分之八十,但是生产率增长只是略高于零。然而信息要素投入在研发、国际贸易、金融、电子商务、教育、物流运输、旅游等经济部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信息化悖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官方的总体统计不能够充分体现质量的变化。这点在服务业部门尤其明显。信息要素影响全社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渠道有以下几点。首先,信息要素作为资本投入对企业或者产业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产生冲击。这个作用过程本身是比较间接的。其次,信息要素的生产、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产业生产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最后,社会全行业信息要素投入的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这点在理论研究中通常与技术进步引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是难以区分的。
研究信息技术、信息要素或者信息化投入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经济增长中的产出增长分解成为收入中由各种要素投入增加的权重份额。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本质上关注高技术设备的短期效应,注重比较国家之间的产业数据。而数字资本生产力冲击实物化一般是个长期的过程,在信息时代每一段信息化投资热潮过后才能够从一个长期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增长效应进行分析。
信息化投资对生产率的冲击更容易在企业间波动。如同经济史上很多其他创新浪潮一样,总有一些企业更加能够利用新技术。由于企业业绩表现差、缺乏生产力的业务会中和最具创新能力的业务所带来的增长,信息要素投入在企业层次的益处并不能够在总和统计中出现。中和的结果是阻碍了成功企业的凸显,削减企业对高科技的投资。但是一旦到达国家和产业层次的统计,由于数据汇总,企业之间的差异消失了,信息要素投入的作用在统计上也就难以显示出来。
使用综合统计研究信息化投入对生产力的冲击也具有局限。大多数密集使用信息要素的产业真实产出的增长通常是被低估的,这是因为官方统计没有办法体现质量的变化。综合统计的缺点在于难以判断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另外,官方统计很少包含关于企业额外付出的信息,例如组织架构的改变和流程再造等。而这些要素在研究中被发现对于新技术应用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相对于总体性的综合研究,信息化要素投入在企业层面具有更多理论上的优势。信息技术、信息要素对生产率的冲击更容易在企业间波动。类似组织重构、技术结构、无形资产等企业变革和投入对于信息要素产生贡献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或者建立更有效减少成本,或者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价格来增加收入。埃里克•布莱恩杰尔夫森(Erik Brynjolfsson)和洛林•希特(Lorin Hitt)1Brynjolfsson E and Hitt L M,Computing Productivity: Firm-Level Evidenc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85,no.4,Nov.2003.认为微观经济研究能证明,产出质量的变化对应于测度更高的信息化投资产出弹性。这种关系是独立于产业的企业员工工资上涨和通货膨胀之外的。
相对而言,企业层面研究的优势在于结果更少依赖于跨期比较。在企业间的比较研究中,信息要素的作用更加容易显现。在公司层面的实证研究,强调了技术或者知识资本在生产率增长中的重要角色。信息要素投入触发生产力回报是个长期的过程。早期注重于研发投资作用的研究表明,信息要素投入对劳动生产率有正向作用,尤其是在截面维度上。其后大多数技术资本以信息要素的相关变量进行测度,但并不能比以前的研究得出更好的结果。
从生产过程来看,由信息化要素投入组成的投资改善了生产以及非生产活动的方式,有助提高企业经营的业绩和劳动生产率。此外,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信息化要素投入的网络效应和网络外部性为经济部门或行业部门的价值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时代中,竞争力已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化要素投入以及基础设施通过对制造业、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影响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并且还有助于通过信息流动和渠道传播开辟新的商业机会。
信息化要素投入的直接影响表明信息和通信技术对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对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的生产要素。间接的影响在于其外部性,取决于行业、部门的信息和技术资本存量,它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业绩,不只是单个企业的绩效。在企业层面的研究中,虽然理论框架似乎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关于信息化投资对企业业绩影响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实证研究的约束仍然限制了研究信息化投资对企业业绩的正向影响。在尝试对企业业绩使用各种不同的测度之后,部分研究才得出信息化投入对企业业绩的正向影响效应。在这些研究中,研发和信息化投入对于企业业绩都具有正向的冲击。有的研究表明信息化投入回报高于研发。能够理解企业层次信息化投入对生产率作用,这点对于设计适当的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安德烈亚•巴萨尼尼(Andrea Bassanini)和斯坦芬诺•斯卡佩塔(Stefano Scarpetta)1A.Bassanini and S.Scarpetta,Growth,Technological Change,and ICT Diffusion: Recent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no.3,2002,pp.324-344.的说法,这种企业层面的问题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或地区信息要素投入普及进展缓慢。
信息化要素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在各类研究中被广泛讨论。美国、芬兰、日本、韩国等国经济中信息化要素的作用得到了实证。信息化资本投资和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实证研究,并且信息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艾尔•玛赫什马蒂(Almas Heshmati)和杨(Yang Wanshan)2A.Heshmati and W.Yang,Contribution of ICT to the Chinese Economic Growth,Ratio Working Papers,2006.对中国情况的研究,也能够显示信息化投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贡献。
四、使用生产函数估计的信息要素作用
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出现的企业层面实证研究中,通常使用生产函数分析信息要素投入对生产力冲击。在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之外,以信息资本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构建生产函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使用传统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被分解成劳动力及其贡献、资本及其贡献,或者其他要素及其贡献,和索洛余项。而索洛余项为信息要素投入的函数。这种形式蕴含的基本假设是信息要素投入对技术具有贡献,其是技术进步来源之一。把技术进步分解为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进步和其他的技术进步。另一种形式是把对信息要素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从一般的资本和劳动力中分离,作为单独的信息要素投入估计要素的贡献。要素对产出的贡献分为信息要素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贡献,以及非信息要素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贡献,以及索洛余项。这种形式基本假设信息要素可以由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生产出来,然后作为要素投入生产中,与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相似。两种形式的估计假设不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信息要素。如果信息要素投入主要是技术性的投入,那么第一种形式比较合适。如果信息要素投入更多是资产性投入,尤其是需要生产后再投入的信息要素则更加适合第二种形式。
数据作为一种信息要素,通常需要企业或者机构通过收集、测量、统计等获得,再投入数据进行经营决策、工艺改进、生产变革、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另外一种情况是企业或者机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各类数据,但企业或机构自身并不需要把这些数据再次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如一些经营场所的消费数据,电信、交通等企业的人流统计数据等。那么其他企业或机构可能购买这些数据作为要素投入。这种情况下,数据要素将可直接作为要素投入构建生产函数。无论是企业或机构自身生产的数据,还是来自于外部购买的数据,数据要素在生产函数中更加适合以资产的形式作为投入。
在大多数使用总和数据的研究中,采用的是生产函数的框架来估计信息化投入的产出弹性。相应的弹性是通过间接应用增长计算方法,而企业层次研究的优势在于通常可以利用大量个体样本直接使用计量方法估计弹性。这类实证研究的产出弹性估计结果之间的差异巨大。这种差异是由信息要素的定义、定量化指标的构造差异,以及企业和国家的差异等原因造成的。另外,产出弹性估计结果非常依赖于所采用的定量方法。这也是“信息化悖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早期对于研发的研究认为,大多数的技术资本以信息技术相关的变量进行衡量。凯文•斯德尔(Kelvin Stiroh)1Stiroh K J,Are ICT Spillovers Driving the New Economy?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vol.48,no.1,2002,pp.33-57.的生产函数发现了对于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信息化资本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产出弹性。约瑟夫(K.Joseph)和亚伯拉罕(Vinoj Abraham)2Joseph K J and Abraham V,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India's Manufacturing Sector,Centr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Trivendrum Working Papers,2007.使用了20 世纪90 年代至21 世纪初的数据,印证了印度的产业中信息化投入与制造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正向联系。玛丽•奥马霍尼(Mary O’Mahony)和麦克拉•维奇(Michela Vecchi)3O'Mahony M and Vecchi M,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ICT Capital on Output Growth: A Heterogeneous Dynamic Panel Approach,Economica,2005.使用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验证了美国和英国信息化资本投入对非农产业产出增长的显著正向影响。戴德里克等4Vijay Jason Dedrick et a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ACM Computing Surveys,vol.35,no.1,2003,pp.1-28.使用生产函数发现当企业、产业或经济的产出增加时,信息要素投入通过资本深化,或者资本质量变化而使全要素生产率增加。
在第二种形式的生产函数中,信息化要素相关的资本投入从总体资本投入中分离出来。信息化要素使资本质量提高,通过深化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提高企业、行业和经济的效率。在对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研究中,通常比较强调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资本投入的作用。数据要素更多体现出资本投入这方面的作用。实践中企业间已经存在着数据的交易和交换,将之作为要素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企业对于需要的数据要素也会投入相应的资本和劳动力进行开发,以资产的形式加工、保存、处理。企业把数据资产作为无形资产中的一种资本投入进行相关的财务处理。
信息化要素投入除了作为要素投入直接参与生产经营过程,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性质作用。信息化要素投入能够大大改善一个区域的生产经济活动。在第一种生产函数中,信息化要素投入的贡献是索洛余项的一部分,也就意味着信息化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影响作用。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能够导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信息和通信技术所产生的网络外部性意味着在信息化要素投资能够产生超出其作为生产要素用途的影响。信息化要素投入产生的效果并不能完全内部化,因而全要素生产率是理解信息化要素外部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
信息化要素投入的外部性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信息和通信技术几乎影响到经济所有部门的最普遍的创新技术。信息要素投入一般还存在与规模相关的外部性。信息网络规模的增加会产生网络外部性。因此信息化要素除了作为直接投入生产经营以外,还有重要的间接作用。数据要素投入也存在外部性,但其外部性不具有网络的规模性。但其外部性仍然是存在的。数据要素的外部性也同样需要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证明。作为要素投入联系到生产过程,信息化要素具有重要的基础要素的属性,可以显著地扩展产业活动范围。信息要素投入还具有溢出效应,企业不仅能从直接信息化投入中获益,而且如果其他所有企业能够通过资本深化提升劳动生产率,那么企业也能从中获得资本的深化。这种结果将导致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报酬递增,形成信息要素投入的溢出效应。
信息化投资的外部性意味着信息化投资的影响超过了其作为生产要素的用途。这些外部性在产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能够显现出来,是因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解释外部性作用的重要方法。胡伯•迈耶尔什(Huub Meijiers)1Meijers H,ICT Externalities: Evidence from Cross Country Data,Merit Working Papers,2007.得出了跨经济部门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投资的溢出效应。由于技术的标准化,信息化的网络效应更加显著。亨德里克•罗勒(Lars-Hendrik Roller)和里奥纳德•伟弗尔曼(Leonard Waverman)2Lars-Hendrik Roller,Leonard Waverman,et al.,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imultaneous Approac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在研究通信基础设施投资和21 个OECD 国家的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中,发现了通信基础设施的外部性。信息化投入的外部性是20 世纪90 年代OECD 国家主要的生产力贡献要素。全要素生产率受到信息要素,特别是通信基础设施渗透的影响。外部性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化在全社会的快速渗透。外部性与信息网络的规模有关。通信设施的外部性减少了交易的费用,促进了各个经济部门企业的产出增长。更加先进的信息要素投入使得信息化资本的社会价值实现,并且各个经济部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回报。
五、结 语
信息化要素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不同,其对生产力效率的影响更加间接,发挥作用的机制更加复杂。信息化要素需要作用到其他生产要素上,使其他要素的生产效率提升,才能体现对生产的贡献价值。对企业而言,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造、变革,使信息化要素投入与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相互结合形成互补系统,才能对实际的产出和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信息化要素投入使资本和劳动力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绩效。这也是“信息化悖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信息化要素投入的数据要素贡献也难以测度,这将影响到数据资源、数据资产的定价、交易等各个方面。也在客观上造成制定数据要素相关政策和规章充满挑战。
由于最具创新能力的业务与缺乏生产力的业务中和,具有创新能力企业与平庸企业的中和,信息化要素在微观层面的差别经过总和统计后,在宏观层面使得信息化要素的作用难以显现。因此虽然直观上能够感受信息化要素的重要冲击,而客观统计上并不能体现其贡献的作用。而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更加能够体现信息化要素的贡献。受到数据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在不断调整信息化要素的统计方法以及计量研究方法后,信息化要素对企业生产经营绩效的正向冲击能够得到证明。即使在宏观层面,由于方法的不断改进,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也都能够逐渐通过实证证明信息化要素投入对经济的正向影响。信息化要素投入的基础设施性质和规模网络化性质使其具有外部性和外溢性。这可以通过信息化要素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体现出来。信息化要素投入不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正向的冲击,而且促进行业或部门的其他企业的产出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