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宁边区的医院管理制度
——以延安中央医院为中心的考察

2023-12-31刘曦月

关键词:管理制度中央医院

刘曦月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3)

边区医院是党长期斗争的保障,是以人民之心为心的现实贯彻,医院的管理制度则关系着党的力量的存续。延安中央医院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是陕甘宁边区医院的鲜明代表。目前,学界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工作研究成果颇多,但多为整体论述[1],或从疫病防治[2]、卫生宣传[3]、法制建设[4]等方面切入,部分文章虽涉及延安中央医院[5],但未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边区的医院管理制度也少有系统专论。笔者利用多种文献资料,在梳理延安中央医院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归纳中央医院管理制度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探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总结与认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

一、延安中央医院的建立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驻地,是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有相对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各种优待移民的政策,同国统区的剥削压迫政策和混乱的管理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吸引了大量移民和难民的到来。延安县作为陕甘宁边区的核心所在,是移难民的主要流向地[6],原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已难以满足群众持续增长的需求。到1939 年,中央军委卫生部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皆有直属医院[7],但中直机关人员及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却一直未落到实处,建立一所比较完善的由中共中央领导的医院,既是面向中直机关人员和首长医疗需求的,也是立足抗战服务的现实需要和关键规划。

1939 年1 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通过了《建立卫生工作保障人民健康》的提案,指出要“在各县城及较大区镇设立医药房,以从事于防疫及治疗”[8]。同年4 月,经时任中央卫生处处长傅连提议,中央医院开始在延安筹建。医院最初定名为“中央干部医院”,但办成规模并不明确。按时任军委卫生部部长姜齐贤所提“陕甘宁边区各属卫生机关调整方案”,中央干部医院仅供领导干部疗养,但毛泽东同志认为,“干部医院”的表述没有将群众纳入治疗对象范围,应叫“中央医院”,面向边区党政军民,为群众服务[9]。医院于1939 年11 月宣布正式成立,直属中央机关,由中央组织部领导。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央医院改属军委总卫生部,被编为陕甘宁第一国际和平医院[10],后又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卫生部第一后方医院和西北军区第一后方医院。

李富春同志在中央医院纪念成立两周年的大会上表示,要“致力于中央医院进步建设工作,使中央医院成为科学化、正规化的最高医疗机关,将来成为各抗日边区和全国医院的模范。”[11]中央医院不负众望,自建立以来为数以万计的人提供诊疗服务,且治愈率远高于同时期平均水平,这在当时经济落后、药品器械缺乏的艰苦条件下,为陕甘宁边区军民的医疗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中央医院有如此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符合延安医疗实际的管理制度的结果。这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成为解放区医院的鲜明代表。

二、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物资管理制度

抗战时期,由于陕北偏僻封闭、交通不便,加之受到日军以及国民党政府的严密封锁,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都处于极度匮乏状态。中央医院在这种环境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及时有效地通过多种途径完成了各类物资的自制、运输和供给,最大程度提高物资的有效利用率,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1.医用物资的自制与利用。在党和边区政府提倡发明、鼓励创造方针的指导下,中央医院的医务人员发挥创造积极性,自制药品和医疗器械。医院化验室制成了“康氏反应抗原”,药房制造了盐酸吗啡注射剂和滑石粉[7],肺科自制了人工气胸器[12]。同时,医务人员经常上山采草药后配成各种制剂使用,尽量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缓解药品短缺问题。医疗器械的缺乏对资源再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器械都需要在消毒后反复使用。医院规定,凡参加手术的人员应把一次性医用橡皮手套洗净消毒后再用,并及时修补破了的手套[13]。因为消毒剂数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医院除了以其他有消毒作用的物品作为替代外,主要依靠洗涤、蒸、煮对器械进行消毒,在节省医疗资源的同时也保证了感染管理质量。

2.生活物资的运输与供给。边区经济落后,中央医院缺少水、电、车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供应保障,后勤工作也十分辛苦。医院的运输队需到延安以东的杨山煤矿拉煤,到安塞一带拉粮食草料,从延河中提水再驮上山[14]。资源的运输和及时供给为医院运转提供了支撑,使一切工作得以正常进行。为阻止日本侵略者对边区的进攻,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解决边区在财政经济方面面临的严重困难,陕甘宁边区发动了大生产运动。1942 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指出要“将改善机关学校工作人员、杂务人员及学生们的生活看作重要的事情。”[15]1943 年1 月,李富春同志召集中央直属机关34个单位开会,强调“机关学校的生产重心,要放在每个伙食单位以农业为主的集体生产上,辅之以部分人的商业生产和私人的生产,来解决今年丰衣足食的任务。”[16]为响应中央号召,中央医院于当月成立了生产委员会,领导全院生产运动。委员会从全院抽调了10 多名工作人员组成专业生产队,开辟菜园163 亩、开垦荒地几十亩播种粮食,副业有粉坊、屠宰坊、豆腐坊、磨房等,还有专人负责商业生产,开饭店、商店、贩马贩羊[17]。通过专业队伍与群众业余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中央医院的生产运动获得了较大成功。仅1943 年就收获了蔬菜12万斤,做到了蔬菜全部自给,加上修建、粮食、木炭等节省,共计600 万余元[18]。这使中央医院不仅达到了中央的生产要求、减轻了中央的财政负担,也提高了全院人员的生活质量。

三、践行以人为本、思想引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第一要素。中央医院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对院内人才的培养,同时构建良好的医院文化,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医务人员力量,充分激发其工作能力和智慧,以人才带动医院整体发展。

1.医务人员培训机制。中央医院刚建成时,面临医务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医疗活动需要这一难题,亟需扩充医疗队伍,于是从延安其他学校和单位选调来了一批青年学生。他们没有医务经验,也未受过专业教育,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基本的业务培训。1939~1946 年,中央医院共开办了8 期护士训练班,招收对象有男有女。各班训练期限有1~2年略有差别。具体教学管理上,训练班由护理部负责,设专任教学护士及护士长为教员,并邀请有关专科医师讲课并进行示范教学[19]。学员在集中学习半年后分配到各个科室边实习边工作,三个月一轮换,定期参加各科具体病案讨论,以提高护理质量。学员的学习内容包括护病学和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方面的知识,但受条件限制,很多课程只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授课老师需自己编写油印讲义,用粗布做的布人填上草当病人演示护理技术,用猪、羊的心脏、肝、肾演示人体结构[13]。此外,护训班还开设外语课,邀请专业人士讲授英文和德文,以作为了解先进国家医学技术的基础[20]。

为了能让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不断提升精进,医院定期进行医务干部学习。1941 年形成了全院性上课制度,每周两次,由各科主任轮流在小礼堂授课,不定期请院外医生做报告,报告内容大多围绕延安的实际具体情况,全院医务人员在不妨碍岗位工作的条件下都可自由参加[12]。护理人员则须单独参加护理学习班,学习内外科护理学、解剖学和饮食学[21]。1942 年,医院还增加了临床实习制度,由主任医师选定典型病人,每周六上午进行讲解,医生、实习医生、护理长等需事先研究其病史及症状。参加者都称“临床实习比看书收益更大,可谓医务学习上之好办法”[22]。

2.医院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体现在培训机制上,也体现在医院文化建设上。中央医院严格遵循中共中央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人才与知识,加强医护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1939年,中共中央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自此之后,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从事各种革命工作。中央医院的很多中高级医护专家都来自国民党统治区或沦陷区,是一个统战工作任务很重的单位。周恩来曾嘱咐医院的党政工作人员要做好团结专家的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3]。按照指示,中央医院对知识分子予以尊重优待,给予知识分子充分的物质生活保障,为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和技能提供了必要条件,也强化了知识分子对党的自觉认同。在学习交流上,医疗支部的党员与非党专家结成对子,从工作、生活和思想上与专家沟通交流,党内高级领导也经常和专家接触谈话[23],中宣部干部还组织专家学习哲学和社会科学[9]。中央医院的专家们通过学习和自身实践,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革命理论,多数人最后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延安知识分子政策落实较好的体现。

1941 年,中共中央在全党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中央医院在中央系统总学习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了学习分委会。全院人员按照文化水平分为3 组,须将中央规定的22个整风文件多次阅读、研究、讨论、做笔记并定期接受测验,每人还要将过去的工作作风、思想意识作总结反省,寻找改进办法,学委编辑学习报以帮助领导与组织学习、解答问题、反映学习情况[24]。中央医院最初的很多医务人员是从敌占区来到延安的知识青年,他们怀揣革命理想,对从事技术服务性工作缺少思想准备。通过整风运动,他们的思想得到了转变,意识到护理病人也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25],在工作中变得更加积极。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医院也十分关注职工的情绪调节,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让长期处于繁忙工作状态的职工放松身心。医院成立了俱乐部,最初规定每周二、四练习舞蹈,周三练习歌咏,后来将干部与事务人员分开,活动也更加多样,包括话剧、乐器、篮球、游泳等,丰富了医院职工的业余生活。

四、体现科学导向和规范化特征的组织管理制度

组织管理制度在实现医院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医院总体运作效能中处于决定性地位。中央医院不受限于现实压力,坚持对其权力组织构架和配套制度体系兼顾宏观把握、微观调控,使得组织管理制度渐趋规范化、科学化。

1.医院组织架构。中央医院建立之初规模很小,初任院长傅连采取没有过硬的业务带头人便不设科的做法,所以,一开始只建立了内、外、妇产3 个科,3 个科室相加医生只有6 人,护士只有16 人[26]。各科主任虽有专科经验但未担任过领导,所以到延安后很多工作都需进行摸索,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制度。以传染病科为例,1941 年,医院将内科病房划出一半成立传染病科。彼时各方面建构都较为粗糙,设备药品缺乏,传染病人增多时甚至会被安排到内科病房和办公室,导致第一年有36名医务人员被传染[27]。到了1943 年,医院决定将传染科搬至独立病房以便隔离。科室逐步配备了流质厨房、灭虱、排泄物消毒、病员洗澡等方面的设备[27],并且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以降低危险性。传染科各项工作步入正轨的过程正是中央医院组织架构不断优化完善的生动写照。

1944 年,中央医院在经历了5 年的发展后,已成为了一所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院。全院工作由院长、副院长统领,医务行政会议下设内科、肺科、外科、妇科、产科、传染科、小儿科7 个分科,负责具体的医疗护理,具备了一定的分科治疗能力,并且有化验室、X 光室、手术室及换药室、接产室及婴儿室、药房和护理部[28]。此外,还有总务处负责后勤工作,俱乐部负责职工的文体生活,生产委员会领导全院生产运动,分总支书记对医院内部的党员进行管理,以加强党对院内政治工作的领导。中央医院发展为一个由各部门组成的联合体(见图1),这些部门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既能使医院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分离,又能构建相互协调的运作机制,体现了统一指挥与层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图1 中央医院组织机构表

2.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在科室众多的中央医院,为全方位守护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须实行统一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由于缺乏正规化的医疗卫生工作经验,中央医院建立初期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存在较大改进空间,但院领导的果敢决断和全院人员的高效落实让这一制度日趋科学完备。

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整体医疗质量,中央医院的护理队伍虽然逐渐壮大,但病历遗失、打错针发错药、药品器械损坏遗失之类的事件不时会发生[28]。在实践中,医院及时察觉问题,从中吸取教训并改进工作,建立起精细化的护理制度:各种病历按照图表、病症记录、治疗记录、护理记录和检查报告单被划分为五部分;值班分为白班、小夜班、大夜班;护士长每天主持晨会,听大夜班报告,安排当天护理工作;交接班时,将医嘱、病程记录和医疗措施记录写在交接本上,向全体值班者宣读,医疗器械须逐个查看是否损坏并在交接本上签名[29]。各项护理制度对细节的把握和重视,体现了中央医院在艰苦条件下坚守的人性化服务,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产生了重要作用。

为切实服务患者、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1943年建立了报告制度,规定每天的出入院情况、重病及病危情况以及手术、出生和死亡情况都要及时向总卫生处报告,按期召开医务行政会议总结和检查有关工作[28]。这既增强了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又能及时发现医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针对重病和特殊病,医院建立会诊制度,必要时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作系统报告,全院医生都要参加并展开讨论研究[31],在群策群力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的同时,也为提高医务人员自身诊疗水平、丰富临床经验提供了机会。此外,为改变根据地以往由所在单位决定病人是否住院以及他人可随意探视病人的情况[12],中央医院实行了一套全新的住院制度:住院须事先向医院问明是否有床位,得到肯定答复后持有中央门诊部医生批准入院之证明及机关之介绍信到院务办公室登记;出院和住院期间会客皆需有介绍信,会客时间为每日下午二至五时[30]。住院制度将住院决定权由病人单位转移到医院,从而进行更科学的医疗决策,详尽的流程改变了从前的无序状态,促进了医院管理的规范化。

五、对中央医院及其管理制度的评价

延安中央医院的工作是在战时开展的,因此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医院的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1942 年,院长石昌杰指出,医院目前的主要困难和暴露出的问题包括:器材、医药、经费不足;自己创造器材、药品不够;没有将更多精力放到疾病研究上[32]。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问题难以避免。但瑕不掩瑜,在抗战时期的艰苦条件下,中央医院的全体人员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始终保持不怕困难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在最大程度实现医疗资源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医疗质量。面临延安医务人员突出的供需矛盾,中央医院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以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以思想文化建设引导职工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医院发展目标相融合,从而树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院风。医院正规化建设的不足源于抗战时期中共所处的特殊主客观环境,但中央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摸索,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医院的组织架构和相关制度都在不断完善。医院虽由中共中央领导,却给予专家较大自主权,让内行的人参与医院管理,加强学术领导和专业领导,使医院管理制度既符合医院的基本科学规范又具有鲜明的边区特色,这与当前提倡的“专家治院”理念不谋而合。

据统计,中央医院自建立后至1946 年,累计治愈出院13 423 人,治愈率高达97.3%[33],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边区卫生状况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中央医院为代表的陕甘宁边区医疗机构为党政军民提供公益性医疗服务,牢记医疗成果由全社会共享的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同时,医药卫生事业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领导和关怀下的中央医院切实保障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使得党的群众基础扩大,党和边区政府的政治影响力提高,赢得了政治认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后期的政策,经济发展已十分受限,医疗卫生事业更是举步维艰。但艰苦的环境没有阻挡中国共产党建设医疗服务体系的步伐,因为它既提供卫勤保障,起着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作用,又关乎民生,是群众病有所医的关键。中央医院的管理制度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医疗服务体系在抗战时期艰苦复杂的环境下,坚持发展并努力走向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中央医院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
西点军校严格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