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背景对女性服饰潮流的影响分析

2023-12-31梁静文刘慧

西部皮革 2023年19期
关键词:服饰服装文化

梁静文,刘慧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0 引言

服装是时代文化的缩影。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审美和服装发展。人衣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文明初始阶段,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生独特的服饰潮流。中国服饰发展史也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史。从清朝到21 世纪的今天,人衣关系经历了主客体转换过程,从彰显美到塑造美。自古以来,中国女性服饰文化受封建礼教及意识形态束缚,直到民国,在西方先进思想和政治文化变革的影响下才使女性身体逐渐得以解放。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服饰特点分析,揭示社会文化与服饰潮流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未来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1 礼教束缚下的清朝时期

1.1 清朝时期的社会特征

清朝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后期,阶级森严,礼法繁杂严苛,强调社会纲纪伦常。在封建礼教所构建的男尊女卑社会环境中,礼教规训使女性日常生活受到诸多限制。这一时期的人衣关系是脱节的,衣不为人所用。

1.2 封建礼教束缚女性着装

在贞洁伦理道德规训下,社会对女性审美趋向保守内敛,任何暴露肌肤或不按礼教着装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不端不雅。这种思想极大的影响了清代女性服饰形制。服饰以宽袍大袖为特点,整体为筒形直身式设计,女性身材曲线被抹除,象征着长期以来中国女性身份的失语状态。此外,封建等级观念也在服装上得到体现,不同阶级在衣着颜色、装饰、纹样等各方面都有所区分,例如旗装盘滚装饰,镶滚花边的数量和繁简程度体现了女子社会地位和家庭状况。此时的服装将功能性与实用性置于象征性之后,变为禁锢女性身体与灵魂的容器。

1.3 男权审美塑造女性着装

中国传统男尊女卑观念影响女性着装。女子因父权理念被视为男性附属品,这也造就了男性审美中对病态柔弱女性形象的偏好。高底旗履和弓鞋就是这一审美文化下的产物。汉族女子通过缠足和弓鞋来迎合男性对小脚的畸形偏好,只因时人认为缠足女子步态缓慢摇摆,有文弱之姿。而弓鞋作为缠足的衍生物,因外形似弯弓进一步满足了男性审美而广为流行[1]。满族女子本不缠足,却也受缠足之美观念影响,发明了高底旗履,将双足大半藏于裙下,显得双足纤小秀丽。厚重的马蹄形鞋底限制了女性的行走速度和头颈活动范围,使女子走路时前后摇摆更显摇曳生姿[2]。可见,当某一文化成为社会共识,服饰审美会产生趋同性,着装人面临主体性丧失,身体反而沦为服装这种社会意识符号的展示架。

2 文明开放的民国时期

2.1 民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自辛亥革命以来,文化审美趋近现代化。伴随着“五四运动”和西方先进文化影响,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独立自主、男女平权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一时期的服饰成为女性表达政治诉求,彰显人性的工具。

2.2 文化启蒙衍生文明新装

20 世纪初女子学堂的兴办,使知识女性形象受到社会追捧,女学生被视为女性文明进步的象征。受留日女学生服装影响,女性逐渐摒弃了繁杂的刺绣滚边和沉重的首饰,回归简洁朴素。此后,裙长更是逐渐缩短露出小腿,上衫改为收腰的倒大袖款式,袖长至小臂中部被称为文明新装[3]。文明新装是社会价值观念逐渐开放的产物,服装反映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其预示着女性就此打破封建桎梏,追求男女平权,渴望文明进步的观念。

2.3 身体解放创造新式女装

民国中期,在天赋人权观念的影响下,女性通过模仿男性穿衣方式来表达男女平权的政治诉求。女子摒弃两节穿衣的传统,与男子同穿一截式长袍[3]。同时,西式审美中对身体自然美的赞颂也影响了新式旗袍款式的发展,改良旗袍加入了西式立体剪裁技法,增加了胸省和腰省。女性身体不再被隐藏。至此,中国女性服饰迎来巨大转变,开始为满足人体需求而设计,可见女性服饰发展与女性身份觉醒历程和时代观念变化息息相关。

2.4 西方文化及资本主义引发西装潮流

民国中后期,社会观念受西方政治文化及资本主义经济影响,中西服饰混搭成为日常。服装流行趋势与时代经济发展趋势相关联,西方潮流和西式服装的入侵,让国人融入了现代时装体系。服装从原本身份阶级的象征物转变为注重穿着舒适性和实用性的生活必需品。

3 艰苦朴素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期

3.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特征

不同时期造就了不同的时代审美标准,因而产生不同的服饰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改革开放为历史节点。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与集体主义的时代背景下,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受到国家配给制度的影响,无差别化和实用耐穿成为服装的重点。

3.2 集体主义观念形成统一着装

在社会意识形态引导一切的年代,服装表达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思想与经济基础的干预。中山装、列宁装和工装裤是这一时期男女统一的标准服饰[4]。男女性别差异消失,女性气质被主流意识强行抹除,被冠以男性气概和集体化的标签。这一阶段男女服饰差异的外在表现被缩至最小。人衣关系秉持经济实用主义原则,将人本身的思想、个性风格和性别阶级差异完全隐藏和压制。可见服装服从于社会意识形态发展,是社会集体观念的映射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4 彰显自我的改革开放时期

4.1 改革开放时期的时尚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品质有了极大提高。中国本土时装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西方时尚讯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明星和杂志模特的穿衣风格成为时尚标准之一。社会观念从过去的从众、朴素理念转变为对彰显个性化和个人品位以及对潮流的追逐。

4.2 流行文化塑造潮流服饰

1978 年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在中国内地举办了第一场时装秀,新的展示形式和服装所传递的流行文化打破了内地女性朴素的审美观,也使女性重新欣赏被服装美化后的身体曲线,人们开始主观选择能够表现自身形态美和潮流品味的穿搭。女性服饰重新回归对身体曲线的展示,如喇叭裤、健美裤等强调腰臀线和腿长的服饰大受欢迎[5]。人们在吸纳新思想的同时也在寻求个性差异和表达自我态度的渠道。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外来文化展现出充分的热情和包容状态,对新文化秉持全盘吸纳的态度,以来者不拒的姿态模仿和尝试新事物。这种思想上的盲从也展现在花样百出的穿衣方式中。人们逐渐抛弃了传统老旧的审美观,求新求异,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审美状态,衣服重新成为表达个人意志的工具。

4.3 女性主义思潮衍生中性化时装

社会思潮与大众需求引领服饰的发展方向。第二第三次女性主义思潮的到来进一步扩大了女性权益的讨论范围,这一浪潮也引发了性别模糊着装趋势和中性化时装的流行,女性服饰中开始融入传统男装元素。例如女装采用男士西装款式,并使用夸张垫肩塑造力量感,增强男性气质等[6]。职业女性套装开始向西服剪裁、利落廓形靠拢,以此塑造干练睿智的女性形象。这一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女性群体化需求的影响。

5 文化自信的21 世纪

5.1 文化传承创造新中式服装

21 世纪以来,国人开始更理性化的看待西方艺术文化,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借鉴。弘扬中华文化,重构新中式风格成为中国服饰发展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设计师开始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汲取灵感,融入设计作品。

5.2 精神追求重塑当代时装

时尚大众化带来了个性发展和审美多元化,服装成为展示个人身份地位,审美品位,生活环境的名片,被认为是个人形象的评判标准之一[7]。现代服装不只适用于身体,更满足女性精神需求。对于现代消费者而言,服装的意义已经不仅限于美化身体,更代表一种被购买者所认同的生活态度。在物质需求被极大满足的当下,文化需求成为受消费者青睐的重点,服装由此被赋予更多元化的含义。人衣关系由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转变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6 未来服饰文化发展方向

从古至今,中国女性服饰史经历了蜿蜒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与女性着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知女性服饰的发展受到政治思想、经济观念、流行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政治理念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制约着审美主体,从而影响审美主体对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判断和评价。而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则制约审美主体的选择范围和审美活动。在经济发展水平低时,解决生活基本需求会凌驾于审美需求之上。相反,在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当下,精神需求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部分。此外,文化的推动必不可少。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需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发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标准。本文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并结合现今社会文化背景,从设计师角度出发,为未来中国服饰发展提供借鉴方向:

6.1 促进文化遗产创新性开发

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设计师应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设计语言中,向世界传递中式美学理念。同时设计师应重视工匠精神,挖掘古法剪裁和传统技艺,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6.2 践行可持续时尚观念

国家坚持以可持续理念指导经济发展。对于服装行业而言,可持续时尚不只是绿色可持续,也包含文化可持续。时尚品牌应将可持续理念融入品牌内核,为消费者提供情感价值。其次是对品牌理念的升级。引入慢时尚、工匠精神、虚拟时尚等概念,强调经典、精致和精准定制。对于产品而言,是对产品生产流程的改造。例如创造性利用可回收材料和开发生物面料等。

6.3 把握时尚产业及虚拟服装发展风向

文化产业数字化和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以互联网为首的信息传播媒介深刻影响着大众审美和流行趋势,引领服饰审美潮流。设计师与品牌应把握社交媒体时代的推送机制,追踪和引领大众审美风向。同时,AI 技术和科技进步推动了数字时尚的发展,以社交媒体和虚拟平台为基础的数字时尚和虚拟服饰也成为未来风向之一。

6.4 发展圈层文化,精准定位销售人群

在物质得到极大满足的21 世纪,精神需求成为消费者追寻的主流,由此衍生圈层文化。当代多元文化造就多元审美,不同人群的文化和情感需求不同。时尚品牌需对用户受众进行精准定位,把握目标客户的心理需求和日常行为活动,设计符合目标客户需求的产品。

7 结语

历史中的人衣关系复杂多变,不断经历主客体转换。在时代洪流中,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审美的变迁,女性服饰的发展历经革旧迎新、中西交融及本土创新过程,服饰潮流的继承更迭、交融嬗变正是服饰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所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设计师及服装从业者更应从中汲取灵感,顺应时代价值观念,创造符合当下的新时尚。

猜你喜欢

服饰服装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人心碎的服装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谁远谁近?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