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常见细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探究
2023-12-31李宏伟王淑梅
李宏伟,王淑梅
1.蛟河市天北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蛟河 132500;2.蛟河市动物检疫中心,吉林蛟河 132500
近些年,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和促进下,养猪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生猪养殖行业的模式越来越规模化。但是在规模化养殖模式之下,猪细菌性疾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概率也大大增加。如果在养殖过程中无法对猪的细菌性疾病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管控,就极易导致其大规模的传播,影响整个养殖场生猪的生命健康,造成养殖场大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细菌性疾病的种类繁多,要规避这种风险,需要养殖人员对常见的细菌疾病进行深入的诊断和分析,研究相应的防控措施,降低疾病的产生和传播,从而保障生猪的健康与安全,促进养殖业的良性发展。
1 猪链球菌病
1.1 诊断
猪链球病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生猪饲养过程中比较常见,所以养殖人员要非常熟悉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从而进行有效的防控和治疗。猪链球菌病主要是由链球菌所引起的,在临床中通常会表现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和慢性表现所出现的症状明显不同,急性症状较为严重,主要有脑炎或败血症,一旦出现脑炎症状,则有极大的可能死亡,具体的临床症状有发烧、抽搐和口吐白沫等,脑炎发生在哺乳期仔猪的概率较高;当猪出现嗜睡、空嚼,一直流泪,甚至眼睛开始充血或者出现便秘、腹泻等症状时,就要考虑是不是败血病,有了败血病的猪通常发病突然,前期没有任何征兆,对此养殖人员平时要多注意猪的粪便和精神状况,看其粪便中是否有血丝,精神是否萎靡,一旦发现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慢性病主要会出现淋巴结化脓或者关节炎等症状,养殖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生猪的咽部、颌下是否有明显的肿胀变化或者是破溃流脓来判断是否感染疾病。猪链球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感染,导致生猪的各类器官充血,严重威胁生猪的生命,尤其是对哺乳期的生猪、新生仔猪而言,有极高的致死率[1]。
1.2 治疗
猪链球菌的传染性极高,不仅会在生猪中传播,造成大量的生猪死亡,处理不当还会造成养殖人员的感染,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殖措施,控制疾病的传播,避免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就目前而言,由于其发病速度较快的特点,针对这种疾病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案,要预防这种细菌疾病,降低病菌的传播率,对养殖场进行严格的管控和定期消杀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治疗时,通常采用磺胺类药物预防,针对出现肢关节肿胀、跛行或者无法站立的症状病猪,要尽快对其进行隔离治疗;针对淋巴结脓肿的病猪,可以在脓肿成熟后将其中的脓汁排出,并使用30%双氧水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避免感染;针对败血病或者脑炎的病猪,可以使用青霉素、乙酰环丙沙星等抗生类药物进行治疗。
2 副猪嗜血杆菌病
2.1 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即使是在健康的猪群中也会发现,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又叫做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发病时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在具体的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要多观察病猪的生活细节来做判断,比如,首先要定期进行体温测量,看其体温是否高达40.5~42 ℃,其次观察猪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是否进行正常采食。发病后猪的一侧或者两侧趾关节会明显肿胀,并伴随眼睑水肿,导致其不能正常行走,对此养殖人员要注意其行走时是否一瘸一拐,不愿意站立或者在行走时浑身肌肉震颤,同时观察其体表皮肤是否发红或发白。因这种细菌是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个别的患病猪还会表现出呼吸急促,鼻腔内分泌出很多粘稠物等症状。
2.2 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高死亡率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所以要对该细菌尽早进行预防。首先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养殖人员可以先对猪舍的卫生进行彻底清理,使用2%的氢氧化钠水对猪圈的地面和墙壁进行全面喷洒,等到2 h后用清水冲洗,再使用科星复合碘喷雾连续进行4~5 d的消杀。对于已经感染的病猪,要进行隔离治疗,重症病猪通过注射药物进行治疗,全群性治疗可通过口服抗菌素,一般使用的药物有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土霉素纯原粉等。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缓解症状、控制猪群死亡率。在进行治疗前应先进行药敏试验,同时要科学使用抗菌素,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以更好地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扩散。
3 猪水肿病
3.1 诊断
水肿病多流行于仔猪阶段,主要由溶血性大肠杆菌诱发,溶血性大肠杆菌会产生大量的肠毒素,造成患病猪的肠道环境遭到破坏,出现中毒现象。猪一旦感染溶血性大肠杆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有生命危险,而且大多的仔猪在发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常表现为突然死亡,随后在细菌的感染下患病猪的数量不断增多,然后患病猪肢体运动时出现不平稳不协调的症状,甚至有些猪瘫痪不起。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身上,从几天大到4个月大不等。这种疾病在生长迅速且身体状况良好的仔猪身上比较常见,反而瘦小猪不太常见。研究发现,水肿病的发生多与仔猪的应激反应有关,所以饲料喂养方式的改变、单一饲料、气候变化等都会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或症状恶化。
3.2 治疗
猪水肿病由于其极易造成肠道的破坏,所以在预防时首先要注意仔猪的饲料,尽量避免仔猪饲料的更换,对于从外地调来的仔猪,要做好饲料的更换过渡工作,先使用原产地的饲料1~2周,然后逐渐改用本地的饲料喂养,给仔猪一个较长的适应时间。同时要注意饲料内的营养配比,除了蛋白质的供给外,还要适量搭配青绿饲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使用全价料饲养,注意避免饲料的单一或蛋白质偏高。对于新引进的仔猪,可在其日常饮水中连续7 d投喂复合酸制剂,能有效预防猪水肿病。对于即将断奶的仔猪,要提前做好补料工作,使仔猪的肠胃可以进行提前锻炼,通过饲养条件的逐渐改变使仔猪顺利度过断奶期,进入自由采食阶段。如果仔猪疑似出现猪水肿病,可以在它的饲料中添加氟哌酸或磺胺嘧啶,连续食用7 d,能有效控制水肿病的发生。针对水肿病的治疗一定要趁早、及时,当在猪群中发现有水肿病时,要对整窝、全群用药,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感染但病症还未表现出来的仔猪要抓紧干预。在进行药物治疗时要提前进行药敏试验,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同时要用地塞米松、高渗葡萄糖等来加强抗炎效果,进行解毒治疗。与此同时,饲料中要增加多种维生素、硒等的含量,以提高仔猪的抗应激水平。
4 猪副伤寒
4.1 诊断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感染引起的,多发于仔猪,通常情况下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较为严重,表现为败血症,断奶前后的仔猪较容易感染,引起急性症状,发病时体温高达41~42 ℃,进食明显减少。到了感染后期,仔猪会出现呼吸不畅,身体多个部位出现紫红色的斑点,尤其要注意在耳根、后躯和腹下部这些位置,一旦出现败血症,多则2~4 d,少则1 d,就会死亡。慢性型多表现为结肠炎,同样体温会升高至40 ℃以上,并伴随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眼中有大量的粘稠分泌物,感染初期,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现,粪便会混有血液、黏液或者纤维絮片,颜色多呈淡黄色,臭味较大,同时出现明显的消瘦。到了中后期,病猪的腹部位置会出现弥漫性湿疹,大约有绿豆大小。慢性型的病程一般较长,约有2~3周或是更长,期间症状反复出现,造成仔猪生长发育不良,最终衰竭死亡。猪副伤寒病的发生多呈现散发性或者地方流行性,不受季节影响,极易诱发猪瘟。
4.2 治疗
猪副伤寒病多是由饲养环境恶劣或者饲养条件不良引起的,要预防本病的发生首先改善饲养环境和卫生,给仔猪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提高仔猪的抵抗能力。饲养所使用的用具要经常进行消毒洗刷,保持圈舍的干燥和清洁,对于仔猪的粪便要及时进行清理,消除细菌滋生环境,同时要严格管控仔猪的饮食,保障饲料的优质。针对猪副伤寒已经研制出相应的疫苗,对于断奶仔猪或者1月龄的仔猪,可以通过注射疫苗进行预防。当发现病猪时,要马上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关注全体仔猪的情况,并选用复方新诺明或者土霉素及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多种疫病在生猪生产过程中频繁发生,给养猪业健康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猪病的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发病症状呈现非典型化的特征,甚至出现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现象,给准确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一定要注意养殖环境的卫生清洁,定期进行全面消杀,不给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同时要注意生猪的日常生活习性,及时发现异常病猪,尽早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大面积的传染。在进行治疗时,养殖人员尽量请专业的兽医进行病症的确定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切勿随意使用药物,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养殖人员要从日常饲料管理、圈舍清洁、疫苗接种等多方面入手,降低疾病的传播概率,从而保证生猪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