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精品课网络共同体融合模式研究

2023-12-30刘玲陈奕萌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11期

刘玲 陈奕萌

摘   要:立足“双减”政策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结合基础教育精品课资源,分析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要素,探索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基础教育精品课网络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并解析4类基础教育精品课资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融合信息流类型,以促进基础教育精品课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有机融合,实现“双减”政策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基础教育精品课;网络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3-0014-04

一、“双减”政策及其影响

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为了“双减”政策的落地和实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借鉴的学习资源,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基础教育精品课”活动经过专家层层评审和遴选,最终确定了几千节部级精品课,涵盖了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的课程内容,这些部级精品课均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发布,教师、学生和家长注册后即可观看、学习、交流和借鉴。

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基础教育精品课网络共同体融合模式,实现精品课资源与课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精品课资源价值,以期实现“双减”政策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质增效。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要素

(一)内涵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等组成,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协商、共享并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的学习团体。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协作学习活动。

(二)要素

芬兰教育家恩格斯托姆认为协作学习活动包含6个结构要素和4个子系统。6个结构要素分别为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分工。狭义来讲,主体可以理解为学习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客体则是主体作用的对象,比如学习资源等;工具是指主体作用于客体并产生结果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事物,比如手机、电脑、网络平台、论坛等;规则指共同体中的每个主体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分工就是共同体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自身特点分配了适合每个人的任务,实现共同体内的效率最大化。而4个子系统包含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交流子系统和协作子系统(见图1)。

三、基础教育精品课网络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

遴选出的精品课资源均上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此平台包括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等10个版块,部分教材版本的资源和基础性作业已上线,其余资源正在丰富中,所有平台资源均免费使用。师生、家长、管理人员等均可使用手机号码注册账号并分配网络学习空间。本文中所指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特指师生、家长、管理者等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分配的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交互形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精品课的使用对象主要为教师和学生,主要服务于教师备课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此外,还可用于教师教研、学生多元评价和大数据分析。笔者通过教师、学生两个角色对基础教育精品课网络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进行解析。

(一)教师融合模式

1.备课授课。在备课授课方面,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基础教育精品课资源融合教学表现如下:(1)课前,教师将精品课视频、教学设计和学习任务单、课件、作业练习等课前“分享”给班级群或个别学生,让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活动;(2)课上,直接打开下载至“离线课程”模块的资源,点击“播放”按钮,播放精品课视频,开展教学,教师还可将视频下载至本地电脑,根据教学需求,运用视频剪辑软件对视频进行剪辑,生成符合教学需求的视频片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3)课后,教师通过“作业活动”将作业发放至班级群或个别学生,学生收到信息后,通过查看教师发布的“作业活动”完成并提交作业。

2.教师教研。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大多需要聚集在一起,对课程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同构、同课异构、专题研讨、案例分析、个人反思等研修活动,网络学习共同体环境的创设,使得这些活动突破了距离的限制,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共同体进行泛在教研。

如圖2所示,在基础教育精品课网络学习共同体教师融合模式中,教师集体汇聚资源,通过平台的“视频教研”和“研修活动”应用模块对汇聚的资源开展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并将生成的新资源回馈至共同体中,供共同体中的其他个体参考和借鉴。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回馈活动,教师教研共同体得以螺旋向上发展。在这个教研过程中,共同体中的每个教师均主动或被动参考和借鉴其他专家和教师的观点和具体评析,并反思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教学实践的不足,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学生融合模式

1.自主学习。学生开展的自主学习是教师主导下的自主学习,可以发生在学习的任何环节,如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学生点击屏幕左下角的“消息”按钮,即可查看教师“分享”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和视频,学生可直接点击教师布置的任务单和视频资源进行学习。视频播放画面右上角有“播放速度”“提问”“投屏”和“分享至”按钮。学生在观看视频时遇到疑难问题,可以点击“提问”按钮,即可截图当前画面,并用红色笔进行标注疑难问题的位置,将此截图发给班级群中的教师,请求教师进行讲解,教师收到信息后便可在群里给予解答。这一过程能够被班级群中的所有学生看到,如果遇到相同问题,他们则可以学习和借鉴。学生还可以将视频分享至班级群、QQ、QQ空间、离线下载(离线课程)至指定位置,进行个性化收藏和观看。

2.多元评价。教师批阅“作业活动”中学生已提交的作业,可以选择“评级”或“打分”两种形式,教师还可以以文字、语音评语等形式来呈现。同时,还可以用批量的批语评价方式,即同一批语评价多名学生。教师批改后,学生可通过“班级群”中的“作业活动”查看自己的批改结果,如果需要请教教师,则可以以图片、文字、语音等形式在“班级群”内在线咨询教师,教师在群中直接回复对应学生。此外,一些德育、艺术、综合实践类课程还可以开展自评、他评、师评等多元评价,使整体评价更加真实可信,有据可依,家长可通过家长账号查看孩子的评价信息,及时了解孩子情况,方便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

3.大数据分析。教师可通过数据统计来查看作业详细情况及班级综合报告、成绩详情和题目详情,如完成率、及格率、成绩分布及对应学生名单信息,其能直接反应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布置相应内容以供复习,并安排相关测试任务以检测学习情况,直至学生能够掌握该知识点。这些数据是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和精准教学的数据支撑,也是精准化提升教學质量的有力保障。

综上,本研究绘制出了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基础教育精品课网络学习共同体学生融合模式图(见图3)。

四、基础教育精品课资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融合信息流

根据网络学习共同体的4个子系统,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的融合模式中解析出4个精品课资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融合信息流类型。

(一)网络学习共同体生产信息流

“生产信息流”是主体运用工具作用于客体并产生结果的过程。在基于精品课资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生产信息流”是教师、学生、家长运用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作用于精品课资源并生成学习结果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教师、学生等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生成学习过程信息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必须选择稳定的网络学习环境、设备性能良好的手机与电脑等设备,这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构精品课知识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分享信息流

“分享信息流”是指主体在共同体内共享客体的行为。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分享信息流”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将精品课资源分享至“班级群”“好友”、QQ、QQ空间等产生的信息流,这种信息流的产生也为共同体之间的信息流交互奠定基础。

(三)网络学习共同体交流信息流

“交流信息流”是主体依照共同体主导者制定的规则,在共同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与共同体中其他主体的沟通与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结果,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这种通过交互形成的信息流弥补了学生个体通过自主学习而无法建构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个体可以通过他人的分享和帮助来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建构。在这一信息流过程中,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非常重要,共同体内的所有成员必须遵守相应规则。如不在群里上传无关信息、积极主动回应群里的信息、主动为其他个体答疑解惑、努力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等。只有大家共同遵守规则,共同体才得以健康运行。

(四)网络学习共同体协作信息流

“协作信息流”是指协作任务的发起者针对共同体中的个体特点进行角色定位,为每位成员匹配最合适的位置和任务,实现个体价值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的过程。在基础教育精品课资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或者某位小组长可以根据任务和班级、小组内的人员特点分配相应的任务,使得班内、组内发挥最大化的协作作用,使班内或组内的每个人均有所收获,均得以完成知识建构。

这四类信息流实现了基础教育精品课资源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流动与传播,也实现了精品课资源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融合。

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基础教育精品课资源可以被共享、被学习、被借鉴、被研究。平台内创建的账户越多,精品课资源被观看和被借鉴的次数就越多,形成的网络信息流就越多,生成的资源也就越多,就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在平台上创建账户,逐渐形成一个包含教师、学生、家长等角色的多结构、多通路、深交互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这对学生实现泛在化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实现“双减”政策后的“提质增效”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s7865/s8417/

[2]基础教育精品课制作要求[EB/OL].https://tz1s1k.eduyun.cn/u/cms/1s1k/202209/191434203a93.pdf

[3]张红波,徐福荫.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学习共同体构建与相关因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10).

[4]毛   刚,刘清堂,吴林静.基于活动理论的小组协作学习分析模型与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3).

[5]龚志文,江晨昱.网络学习空间下协作学习活动:内涵、要素与机制[J].黑龙江教育,2022,(6).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双减政策下基础教育精品课融合推广路径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10335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