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正教育,从读诵经典开始

2023-12-30刘余莉雷雪敏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12期
关键词:童蒙养正圣贤

刘余莉 雷雪敏

先养心再学知识,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德行、有能力的人。

孔子云:“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意思是,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难以动摇,因此要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

《周易》也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培养孩子纯正无邪的品性是父母最重要的功业。在儿童早期培养品德的启蒙教育,就是童蒙养正教育。

现代社会,一些低龄孩子出现了不诚信、道德缺失、反社会心态等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接受过童蒙养正教育。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良好道德被金钱至上、享乐人生的观念压在最底层,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渐渐变得模糊,甚至出现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积非成是的现象。而要更正这些流弊,就要从童蒙养正教育开始。

为什么要重视“童蒙养正”的教育

长养纯善的心性和行为。明末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中说:“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童蒙养正最重要的是求学问。学问从哪里做起?从“求放心”做起。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心本来是纯净、纯善的,但如果不致力于修养,提升道德,保护本心,而追求财色名利的享受,心就会变得不清净,会放逸出去,这就叫“放心”。这里的“求”是找回的意思,能够把人放逸的本心再收回来、找回来,就叫“做学问”。

古人说“利令智昏”“情令智迷”,一个人如果在利益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就会昏头昏脑,做出糊涂事;如果过分贪恋情欲,也会蒙住心眼、迷失智慧。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正是因为抵挡不住诱惑,收束不住内心的欲念放逸。

而童蒙养正的教育,养的是纯善的心性和行为。在现代教育中,小孩从识字开始,会学习很多知识。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首先培养起谦虚有礼的处世态度,就学了很多知识技能,学得越多越傲慢,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最后就会迷失本心。

恢复正确的教育次序。当下弊病诸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教育次序搞颠倒了。而童蒙养正的教育正是为恢复这种教学的先后次序。《论语·学而》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这也完全符合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言语要讲信,行为要讲谨。

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都叫做“行”。把这些事做好后,有“余力”再去“学文”,“文”就是指古代遗留下来的经典。邢昺的注疏进一步明确说:“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所谓古遗经典,不出这六经,后世千万文本都是对六经的注解。这是伦理道德教育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

养正教育,从读“经”开始

那么,从哪里着手对孩子进行养正教育呢?我建议从读诵经典开始。

经者,常道也。《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易”字就道出了经典的奥秘。“易”字有三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变易、变化的意思。告诉我们世间的人、事、物变化莫测、变幻无穷,所以要懂得与时俱进。第二层含义是不易的意思。虽然现象是变化莫测的,但道是不易的。只要掌握不易的道,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这就像老树每一年都会抽新芽、发新枝,但它的根并没有变。第三层含义就是简易。所谓大道至简,真正深刻的道理都是用非常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目的是让人们易学、易懂、易记,在社会中普遍地推行。

我之所以强调读诵经典,学习圣贤之道,就是因为圣贤之道是千百年来历史经验所验证的结果,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智慧。能被称为“经”的,所记载的都是恒常不变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喜欢广读书,知识面也很博杂,但所看之书未必是经典。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对自己所看的书没有选择,可能看得越多,受的污染越严重;看得越多,烦恼越多。尤其是让孩子不加选择地什么都看,很可能使其本来清净的心性受到污染。

《贾子新书·修政语》中有一段话,说明了为什么要读诵经典。“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

这段话做了一个比喻,学古圣先王之道的人就像太阳。一个人静坐冥思苦想的时候,如果舍弃学圣贤之道,就像舍弃了外边的太阳光明,而去屋子里接近小的烛光。烛光可以让人有小小的见识,能够看到周围小的范围,但是开不了人的大智慧。所以,明智者都崇尚学圣贤之道,崇尚读经典,而不是一个人独自冥思苦想。

读诵经典有助于涵养德行。古人云“读书志在圣贤”,意思是通过学习圣贤经典,可以体会并效仿古圣先贤的存心和行谊,并成就自己的良好德行和完善人格,所以,古人读书也被称为“为己之学”。古人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 此才是读书。”

孔子在《论语》中教导弟子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做到:看到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应当向他学习,而不是嫉妒他、障碍他;看到不贤德的人,应当反过来反省自己,看看是否具有同样的过失,而不是攻击他、嘲笑他。读经典,就是向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学习。

读诵经典有助于涵养变化气质。读诵圣贤经典需要博而不杂,并在读诵经典中掌握文言文那种优美而简短的表达方式,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讲话可以出口成章,写文章更是下笔有神。比如能背诵 50 篇《古文观止》中的文章,就有能力阅读古文;如果能背诵 100 篇,就有能力写文言文。文言文是简要详明的文字,人的言语修养、气度经由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获得很好的提高。

讀诵经典有助于提升专注力。古人讲“因定开慧”,意思是一个人真正内在的智慧来自一个人的定力。简单地说,如果人遇到一点儿事情就失去冷静而惊慌失措,那么,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的事业。比如两军对战,打的是两军统帅的定力;商场谈判,考验的也是双方决策者的定力;孩子关键节点上的考试,考的也是稳定的心态。

经典读诵需要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经典之上,久而久之,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定力,成就了孩子的智慧,甚至可以达到处变不惊的境界。长大以后,即使身负重任,处理再重大、再突然的事情,他也能得心应手。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君子不器”,而不是只能承担一种工作或职责。

一个人在成长中要成就任何事业,都必须心地清净、专注。我们看古人,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因为读书,三年都没有看园子里的花长得什么样,这样才能够有定力,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够传承久远。

如何引导孩子读诵经典

读诵经典是童蒙养正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父母应该把读诵经典作为孩子每日的必修课,为其制订一个计划表,每天保证一个时间段来读诵,如同练习弹钢琴、学英语安排时间那样,从小培养这种良好习惯。

如果孩子不喜欢读诵,觉得枯燥无聊,或者不能保持专注。父母应该先观察孩子是否被外在环境所干扰,比如喜欢看短视频、玩游戏。网络、手机的快速应用,把人的心全都搞乱了。尤其小视频对孩子吸引力巨大,一旦陷入就片刻离不开,将孩子的心性磨蚀得心浮气躁,有的孩子甚至连三分钟的专注力都不能保持。如此,孩子很难开智慧、有悟处,甚至一些内容低俗的视频更是从根上腐蚀孩子的心智。因此,父母要懂得让孩子主动避免这些干扰,屏蔽干扰源,早早引导孩子戒断。

有时,孩子无法保持专注,可能是所选内容不匹配孩子当下的情况,应该从节奏简短的开始读诵,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让孩子从文意的韵律中得到乐趣,再进一步读诵“四书五经”。《弟子规》中就有很多养正的教育内容,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教导人说话一定要讲诚信,言出必行,不要有意无意地欺骗别人。

还可以选择跟读,让孩子跟着有声音源读诵,当然,父母领读效果更好。日日进益、耳濡目染中,童蒙养正就自然而然如涓涓细流浸入孩子的身心之中。

猜你喜欢

童蒙养正圣贤
强化“三新”课改 建构“5E”课堂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教学特色
文化兴校担时代之责 养美育正承文院之脉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简介
汉字故事之圣贤的寂寞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境随心转是圣贤
童蒙
风景里的大美学校
——江苏省宜兴市湖实验学校“养正文化”剪影
修身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弘道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