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一字着墨,却处处强调感恩

2023-12-30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12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家风论语

闫燕秋

早在两千年前,关于感恩的重要性和方式,孔子就对我们隔空喊话、明确示范啦。

中国家庭是特别讲究感恩的。夫妻之间是“一日夫妻百日恩”,我们最早教給孩子的处世箴言则是别人帮助你,要道一声“谢谢”。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带着礼物诉说感恩,无论是团聚还是小坐,都洋溢着欢乐祥和。

但是,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当下,有些孩子的感恩意识好像变得淡薄了。比如,我刚听说了这样一件小事。

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感谢你,xxx。一名学生迟迟不交,因为他想不出要感谢的人。老师耐心地引导他:“生活中到处是值得我们感谢的人啊,比如妈妈每天给你做饭,为你洗衣……”可学生依旧无动于衷:“家务是佣人阿姨做的,钱是爸爸挣的,我妈每天就知道发脾气……”经过多次家访,老师发现,这个孩子的家庭“流行”不感恩:父母对长辈多有抱怨,彼此之间也有各种不满。了解这些家庭背景之后,老师对孩子的言行便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本年度对我触动最深的事。假如我们对至亲都无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外人呢?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感谢这个故事给了我强调和弘扬感恩家风的动力。

儒家文化是感恩的思想源泉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文化长河中,感恩是润物细无声的涓涓细流。感恩,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家风中最柔美、有韧性的一缕。无论是《诗经》所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还是民谚所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是《弟子规》所载“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都是明证。

我国自古既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也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名句,更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吃水不忘挖井人” 等处世信条。而在现代流行歌曲中,更不乏感恩的名曲,比如《感恩的心》《念亲恩》……

这些知恩、感恩、报恩的古训、俗语、旋律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国人知恩感恩、有恩必报的民族性格。比如春秋末期,晋国勇士豫让为报智伯的知遇之恩,不惜以漆涂身,吞炭使哑,谋刺赵襄子,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三国时期,关公华容道义释曹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外祖父陈润也写过一首《阙题》:“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

说到感恩,还不得不提儒家文化。因为儒家文化是感恩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

虽然《论语》中连一个“恩”字都没有出现过,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仁”与“礼”都内含着感恩,孔子所倡导的“孝”“悌”“忠”“义”都有报恩之意。

“孝”“悌”为感亲恩。孝道是儒家思想最根本的观念,体现了父慈子爱式的天然感情。孝道在孔子这里得到充分发展,他主张的孝不局限于“能养”,而且必须含有“爱敬”,比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他还把对父母的爱进一步扩大至兄弟姐妹,即“悌”,并把孝悌定义为“仁之本”。从内容上,“孝”“悌”综合体现了一种对长辈敬爱的情感和忠贞的情怀,其实质就是感恩。

“忠”为感尊长恩。在家、国关系上,孔子主张“家国同构”,家庭组成家族,集合为宗族再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与之同步,在治国方略上,孔子把“孝”由家庭推广到整个社会,“孝”的对象由生身之父扩至安定天下的“君父”,也就是领导全社会的“大家长”,扩“孝”至“忠”,孝道顺理成章转化为忠君之道,即“忠孝一体”。所以,从源头上,“忠”就是感君父、大家长之恩。在现代社会,这依然很好理解,若以社会治理的“单元”考量,任何组织体都有一个大家长,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领头人”。对于这些大小不一的“领头人”,我们应当心存感恩。

“义”为感友恩。在《论语》中,“义”被当作君子人格修炼的最根本品质。“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真是位君子啊!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的4条行为准则,如此行为操守,不就是要懂得感恩社会,报答朋友的恩情道义吗?

除此之外,《论语》中还有对于感恩天地、报答师恩的记录。比如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 (《论语·泰伯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 雍也篇》)。而在《论语·述而篇》,孔子又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是古代用来初次拜见的礼物,比较常见的是腊肉。孔子是贪恋这口吃的吗?当然不是,他强调的是学生应该知师恩。

孔子的感恩,不需要理由

细心的人会发现:同样是感恩,孔子的感恩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感恩有着本质区别。

我们先来分析“恩”字的古义。《说文解字》说:“恩,惠也。从心,因声。”《正字通》云:“感人惠己曰恩。”可见,“恩”是形声字,表意的形旁是“心”,表音的声旁是“因”。据此,感恩的意思是:感受到恩惠,内心有所触动,有所表达。现代有人据此把“感恩”简单定义为“作为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我认为,这种说法失之偏颇,有交换、市易的色彩:因为你给了我一个利益,所以我要还给你一个利益。

而孔子的感恩则是无私、无条件和高尚的。他的志向本就是通过自我的修养,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这从他的“泛爱众”“忠恕”思想主张也可见得。孔子仁爱、礼敬一切,等无差别;宽恕一切,无任何附加条件。可以这样总结:孔子的感恩,是基于人之为人的一种自然本分,是人性的自觉,理应如此。不感恩,非人也,更非君子也。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在认真读了《论语》之后,纷纷表示:“脾气变好了”“心柔软了”“没那么多计较和埋怨了”。毕竟,谁会拒绝一位毫无私利的圣人对自己的谆谆教化呢?

您想不想也变得脾气好一点儿,生活幸福一点儿呢?不妨也以《论语》为参照,好好培植感恩心,建设感恩家风吧。

具体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实操环节还是一如既往地简单易行。

追随《论语》,培植感恩家风,福慧兼收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从感恩一粥一饭开始

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直抵人心、教人迅速感恩的一句话。《论语》中也有相应的记述。

《论语·乡党篇》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即使是粗米饭、菜汤,吃饭前也一定要祭祀一番,而且祭祀时要像斋戒那样严肃恭敬。

孔子提到,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要心怀恭敬地分出一小部分祭奠,成为“饭前仪式”。其实是希望我们以细小的事物为“抓手”,培植感恩心,礼敬万物。

●降低物欲,“放于利而行,多怨”

通常,把物质利益摆在第一位的家庭,很少感恩。为什么呢?《论语》里有一针见血的解释。

《论语·里仁篇》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

一个人如果唯利是图,就特别容易招致各方的怨恨。他不会感恩别人,别人也不会感恩他。

●归零心态,“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对别人的过失耿耿于怀,也阻碍了我们的感恩情怀。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归零心态”。其实,孔子早就提倡我们及时归零了。比如:

《论语·述而篇》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是一个地名,这里的人不好相处。孔子却接见了互乡的一个童子,弟子们觉得疑惑。于是,孔子解释说:我们赞成他求上进,不赞成他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呢?别人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干净,不要死记住他的过去。这从侧面体现出孔子的宽容大度,不拘泥于别人曾经的过失。可是,我们经常对家人的一点儿过失、瑕疵心存芥蒂,并因此对其失去感恩之心,实属不该。

总之,关于感恩的重要性和方式,孔子早就对我们隔空喊话、明确示范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节,愿我们恒怀感恩之心,常念生活不易,在感恩文化的浸润下,砥砺奋进,福慧兼收。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家风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如何读懂《论语》?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勤劳节俭传家风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