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及策略

2023-12-30曾卉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高等院校新时代

[摘 要] 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多方面浸染着高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贯彻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履行为社会主义培育时代新人的职责,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信念。本文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逻辑,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以期能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高等院校;新时代

爱国主义属于内在的精神理念或思想文化的范畴,它既能反映一個国家不同群体的共同信仰和发展记忆,又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归属,从而使个体或群体产生报效国家的行为。因此,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永葆生命力的必要举措。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开展思政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青年一代有爱国热情、有报国理想、有奋斗担当,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有希望。

一、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精神支柱的中国梦中,以及落实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统一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引领青年学生领悟“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广大学生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能够帮助他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时代内涵,自觉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在砥砺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绽放人生光彩。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明确共同追求、凝聚中国梦实现力量、汇集青年学生共同理想的重要实践,高等院校应围绕中国梦的主线课题,从中国梦的目标愿景、科学内涵、实现价值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史等方面提炼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成以发展方针育人、以重要决策育人、以党史育人、以德育人等的科学育人模式。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召的真实回应,高等院校应向学生全面传达中国梦蕴含的爱国主义内涵,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动力。此外,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使学生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情怀与民族复兴目标的关系,能够确保学生知识技能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高等院校应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中帮助青年学生找到个人追求与中国梦的结合点,培养大学生自我奉献和砥砺前行的精神品格。

(二)引导青年学生理解“个人梦”与“中国梦”的高度统一

中国梦汇聚了全中国人民的梦想,但它不是个人梦想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众多梦想的整合与升华。因此,中国梦既源于个人梦又高于个人梦。

高校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享有者,是维护国家安定团结、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主体。高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有责任让青年学生掌握中国梦的时代属性,理解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内在联系,使青年学生的个人价值追求和个人梦想的实现能够紧紧围绕中国梦来展开,真正实现青年学生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和谐统一。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精神品格,促使他们深入了解国家发展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坚定“四个自信”;有利于推动青年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使个人梦想的实现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有利于青年学生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雄心壮志转化为具体行动。

二、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逻辑

(一)社会价值——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其最终指向是为党和国家培育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不断深化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之崇德修身,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主动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二)激励价值——助力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

持续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更多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和过硬政治素养的青年人才。高校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开展高质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砥砺品行,勇往直前。

高校应把握新时代的新方位,肩负新时代的新使命,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多元价值的冲击中认清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坚定政治站位,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如此,青年学生的爱国信仰、政治格局、学术能力才能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相呼应,从而自觉为党和人民做出新贡献。新时代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为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凝聚智慧合力,使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把握历史规律、强化使命担当,形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勇前进的强大内驱力。

(三)个体价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青年一代步入社会后以爱国主义为导向,能够确保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偏离我国经济社会的宏观发展方向,真正成为有品行、有才干的有志青年。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唤起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精神是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思想力量和情感力量,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立德修身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提升个人价值。高校努力践行育志、育才、导行的教育行动,能够使学生在增强爱国信念和文化自信的同时得到激励,进而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将爱国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

三、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彰显时代感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扣时代主题,汇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涉及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资源,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丰富与转化必须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高校可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历史研究协会等社会组织展开合作,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越贴近当代现实,青年学生就越容易感知和内化,爱国主义教育也就能更好地落到实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找到与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为学生理解政治理论和深化爱国信仰提供有所悟、有所思、有所用的新素材。此外,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持续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阐释,并向学生讲解各种精神的时代价值,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将爱国主义的思政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二)打造“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需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确保育人行动能够紧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高校可将思政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并积极实施课程思政,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覆盖,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育人主体,汇集各方育人力量,推動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家长与社会合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形成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浸润式的“大思政”格局,唱响协同育人的“大合唱”。为充实协同育人的主体力量,高校还可发动基层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媒体平台等社会主体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才培养,邀请社科理论专家、企事业单位先进模范、基层党组织先进分子、脱贫攻坚积极分子等优秀代表来校参与思政教育,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中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

(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感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应挖掘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根据学生的生活期许和求知需求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使学生主动接受、自觉内化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应利用好重要时间节点,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形成聚合效应。比如在清明节前后,高校可引领学生开展缅怀先辈、祭奠烈士的纪念活动,向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让尊崇先烈、爱护英雄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使学生在真挚的追思中激荡爱国情怀。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民族自豪感交融迸发。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还应注重仪式感。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可通过组织夏令营、体验营、研学营等方式,使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师在评价学生活动时,应充分融入爱国主义理论和观点,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祖国的热爱。

(四)突出实践养成,发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育人价值

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汇集思政理论资源,还需依托实践资源的整合,夯实理论教育,打通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育人价值。高校可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场所从校内移到校外,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的实践养成作用,使学生深切感受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将课堂讲授与实践调研紧密结合,可以有效激励青年学生自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借助具体的实践平台,青年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身的爱国热情,不断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同时,高校还可组织师生共同欣赏爱国主义文艺作品,演绎革命先辈和爱国志士的动人故事,使青年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和理解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逐渐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生自觉行动的精神力量,从而更好地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行动。

四、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立德树人和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办学治校的立身之本和根本遵循。因此,高校必须精准把握党和国家培育新时代青年的新要求,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欢.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154-161.

[2]杨巍.新媒体视域下爱国教育理论根基与优化路径研究——以“双一流”高校三馆为例[J].兰台世界,2022(6):74-79.

[3]于欢,孙建鑫.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9-75.

[4]蒋研川,喻露悦,赵艺璇.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14(2):1-5.

[5]朱娟娟,章清,叶三梅.中国梦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2,36(1):44-46.

[6]李海瑞,朱慧,黄振材.高校图书馆基于革命文献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探索[J].图书馆学刊,2021,43(8):1-7.

[7]胡建,李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6):115-120.

[8]顾亮.习近平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3):126-127.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JY34)。

[作者简介]曾卉(1977—    ),女,江西永新人,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高等院校新时代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