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3-12-30罗佳姚娜吴金亮
罗佳 姚娜 吴金亮
摘 要: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来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并在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发展对策:深化产业结构改革,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优化分配体系;构建高效流通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高扩大内需效能;坚持自立开放相统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社会再生产理论;高质量发展;政治经济学分析
本文索引:罗佳,姚娜,吴金亮.<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24):-035.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12(b)--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世界处于百年巨变之中,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对外开放的贸易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在新阶段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展战略,意味着中国的发展迎来了新时期。
1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新发展格局是根据国际形势和环境变化及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调整。因此,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更好地连通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实现更强更可持续的发展。
1.1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由于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和新机遇,我国发展与时俱进地作出战略调整,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竞争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兴起,国际关系、经济情况愈显紧张,加之新冠疫情后各种传染病威胁,同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以“反倾销”为名,向中国商品课以重税,联合抵制中国商品,甚至动用行政措施,截断中国高技术公司的供应链,以阻止中国的崛起。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发展步入新阶段,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经济飞速发展,内需逐渐增强,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存在产业结构失衡、核心技术缺乏、创新不足多项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新形势新变化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辩证分析研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深刻剖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方略。
1.2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紧迫性
第一,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长远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二,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的需要。中国是世界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等方面仅次于美国,我国应把着力点放在内需上,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向国内,更好地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中国作为正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保护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创新科技来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经济独立自主与国际平等合作。
第三,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内需增大。中国是世界大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消费群体,加之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各方面实力不断增强。因此,我国有条件和必要构建一个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新格局。一是我国具有庞大的内需潜力。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和需求。二是我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化生产体系。三是大国应立足国内。积极形成本国完整的供应链,保证完整产业链供应,产业发展畅通无阻。
第四,应对逆全球化和“去中国化”问题。西方国家奉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向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对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美国对部分中国公司实施制裁,部分跨国公司以劳动力价格上涨为理由撤出中国市场,将产品迁往东南亚,造成了“去中国化”的严峻现象。
2 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
国民经济循环的实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分析国内大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基本工具。
2.1 国内大循环内涵
国内大循环是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过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各环节主要通过国内来完成,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1)国内生产过程。生产的国内循环是指在国内进行整个生产过程。生产者将生产原材料资源通过劳动工具加工制作成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2)国内分配过程。分配是由生产确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如果收入分配失衡,就会出现两极化现象,而产品无法销售。合理的收入结构对扩大内需、激发员工积极性、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国内流通过程。对于生产者而言,只有将其货物在市场中出售,兑换成现金,支付工人的工资并购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维修和升级机械设备,从而进行下一轮的生产。
(4)国内消费过程。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通过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2.2 国际经济循环内涵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国际间贸易量越来越大,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在世界市场进行国际间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扩大了全球经济规模。
(1)国际生产过程。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生产的资源、原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等都可能从国外进口进行生产。
(2)国际分配过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加国际劳动分工,各国以自身的技术、资源、能源、人力资本等优势为基础,在世界分工中占据不同地位。
(3)国际流通过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中的海运、陆运、空运等运输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国际消费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生活、消费各方面愈发国际化,人们所消费的商品可能来自世界各国各区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3 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发展条件发生变化及逆全球化趋势兴起,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重大挑战。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3.1 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产过剩,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而忽略了质量和长期效益,部分地区进行大量低层次重复建设,低端商品过剩,而中高端商品供应不足。第二,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出口企业开展价格战,西方对华发起贸易战,部分国家为保护本国工业和市场,抵制外来竞争,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第三,低端高污染产业多,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合作链中承接低端制造业,获利低且污染严重。第四,生产技术含量低。中国工业在芯片、核心部件、精密仪器等领域受到严重制约,与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有较大差距。
3.2 分配过程存在的问题
第一,贫富差距扩大。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普遍增长。与此同时,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城乡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化。第二,国际分配不公平。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本质不公平,在全球体系中所处地位不平等,西方国家凭借资本和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剥削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因自身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产业结构倾向生产和加工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分工中主要承接生产装配工作,获利非常低。
3.3 流通过程存在的问题
第一,国内流通成本高。近年来,我国基础流通航路建设逐渐完善,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带动下,快递运输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依旧存在高速公路收费高、快递物流费用高等问题。第二,对国际市场依赖度强。我国缺乏核心技术,企业核心零部件生产依赖进口,未能形成自己的产销渠道。另外,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繁多,全球性金融危机风险大,倘若发生市场危机变动,国际市场需求量就会急剧下降,造成销售危机。
3.4 消费过程存在的问题
第一,国内消费占比不高。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且差距过大,导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第二,国际消费不确定性大。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而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压制,因此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
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对策
4.1 深化产业结构改革,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链现代化,重点是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合理规划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市场供给结构,解决中高端商品供应不足、低端商品供应过剩等问题。
第二,全面优化和提高产业链质量。一是按照内需消费升级的趋势,提高供给系统品质,优化产品结构,创造高品质产品,由低科技含量水平、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水平、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二是深入推进传统产业高端智能化,构建新型产业链,并优化区域产业链格局,提升供给质量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经济内生动力,促进科技创新,生产差异化产品,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三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融合产业链和供应链,以促进形成高附加值新业态,推动各个环节向国际中高端方向建设和发展。
第三,推动产业数字化。在传统产业中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促进创新,特别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并在人工智能、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链和供应链数字化,发展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新业态。
4.2 堅持科技自立自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第一,加速基础科研技术研发。一是加大研发投资力度,扩大研发总量规模,优化研发支出结构。以科学技术为重点,健全科技创新系统,增加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投资,保持基础研究领域持续稳定投资。二是通过组建创新联盟等形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增加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开发,加大研发核心技术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早日自主掌握关键技术,实现自主攻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加速开拓创新。鼓励借鉴国外同行经验的同时,大胆创新,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强化中央企业制度、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引领中央企业做好示范,积极联合其他企业,充分发挥各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团结协作,集中力量自主创新,并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另一方面,提高私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积极性,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形成资源利益共享协同机制,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高度融合,形成产业创新新格局。
第三,加快科技革新的成果转化速度。一是健全科技创新制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破除影响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有效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二是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提高专利质量,限制无效和低质量专利,更多地支持有价值成果的转化。同时,引进和培育并重,吸引国际优秀人才与培育我国人才相结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提高人才待遇。
4.3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优化分配体系
第一,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在初次分配中,以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为重点,不断完善薪酬体系,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与此同时,以生产要素按其贡献获得相应报酬,比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
第二,在二次分配中,提高财政、税收分配的效果。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企业、居民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再次分配,通过财政、税收手段调整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支持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在再分配中,应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等方式为主的分配调节机制,在税收体系中应进一步完善和增加直接税收的比重。
第三,在三次分配中,发展慈善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健全慈善捐款的管理体系,对三次分配的受众及资源流向透明公开,将重点放在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上。
4.4 构建高效流通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一是严格按照经济要求和流通组织特点,创新运输服务模式,大力发展智能运输,全面提升物流配送服务水平,调整物流收费标准,规范物流收费体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物流标准化、智能化建设。二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传统流通与现代流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大数据处理等现代信息技术功能,积极推进智能化物流,加快交通物流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
第二,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快形成市场规则,形成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有序流动的市场价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并针对各种要素的特殊性和市场化配置的差异,加强政府对要素市场配置的监管和服务。二是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和货物的自由流动,并积极发展现代供应链、智能化物流等,提高企业的内部流动效率。三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养新的增长点,为现代供应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完善供应链的基础设施,推动物流与制造业的融合,以智慧物流提升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发展水平,确保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4.5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高扩大内需效能
第一,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一是促进就业和创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创新创业、促进居民增收,同时提高居民就业能力,加强对创业人员的指导,提高创业人员的就业质量。二是培育新型消费,拓展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人民群众的消费潜能、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准确把握居民消费变化,培育和壮大居民消费的新兴业态,促进新型消费扩大升级,释放教育、娱乐、购物等数字化消费潜力。
第二,加强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体系,坚持以民生为本,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其在住房、教育等方面相关支出,降低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突破居民消费限制。
第三,大力发展内需,支持本土品牌。引导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宣传,引导人民群众支持信任民族企业、本土品牌。同时,企业要坚持中国标准,以满足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满足人们对精神和文化需要的消费行为,将扩大消费和提高民生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
第四,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增加短板和薄弱方面、制造业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激发投资热情,引导各类企业增加对技术创新改造的投入,加速建立大数据中心,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智能化、绿色节能化、高端服务化方向发展,提升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和适应新产业、新业态要求的综合能力。
4.6 坚持自立开放相统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高质量“引进来”。一是创造开放的市场准入环境。营造更加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放松市场准入,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准入,对自由贸易区的改革创新进行复制和推广。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非法行为采取有力的打击措施,强化专利商标执法指导,加大侵权惩罚赔偿。三是增强改革创新,深化对外开放。加大对高质量产品的进口力度,适当增加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在此基础上学习消化并自主创新。四是重视并广纳人才,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放宽境外专业技术人才在华停留条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税收优惠。
第二,高水平“走出去”。一是鼓励企业投资,推动重要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构建高效现代化供应链、全球贸易网络,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合作和治理,致力于构建更公平的国际秩序。二是加强出口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机制,优化贸易结构,提高生产工艺和附加值及出口竞争力,提高产品合格率。三是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我国外贸比重。
第三,建立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合作环境,拓展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平台。一是保证贸易平衡。推动发达国家放松对我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优惠政策,推动贸易实现基本平衡。二是促合作、謀发展。妥善处理贸易争端,保障国家合法权益,在协调发展过程中兼顾生产者、经销商、消费者三方利益,兼顾各方合理诉求,探求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途径,推动创新合作方式向高科技方式发展,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 人民日报, 2020-11-25.
逄锦聚.深化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J].经济学动态, 2020 (10):3-11.
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 管理世界, 2020,36(12):1-13.
程恩富, 张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求索, 2021(1):108-115.
黄群慧, 陈创练.新发展格局下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态协同[J]. 改革, 2021(3):1-13.
高培勇.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前行[J]. 经济研究, 2021,56(3):4-13.
鲁保林, 王朝科.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 经济学家, 2021(1):15-23.
洪银兴, 杨玉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J]. 经济学家, 2021(3):5-14.
徐震.试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发展, 2022,22(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