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绿色转型背景下美丽四川建设路径研究

2023-12-30刘冬梅林佳丽

四川环境 2023年6期
关键词:美丽转型绿色

何 蓉,王 恒,刘冬梅,强 烨,林佳丽

(1.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成都 610041;2.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00)

引 言

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主要内容[2]。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后[3],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描绘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路径,提出“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4]。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五中全会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部署,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5]。

各省(市)和地市层面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是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全国范围深入实施的基本单元,浙江省[6]、江苏省[7]、深圳市、杭州市等发达地区持续开展、不断深化相关探索实践,全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经初步分析,现阶段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地域上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深圳“美丽中国典范”、杭州“美丽中国样本”等概念已在机制建设、城市文化、宣传推广、学术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可、占据了明显高地,江南水乡、闽粤绿城等典型美丽模式日趋深入人心,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美丽中国建设探索实践为数不多。二是美丽中国建设研究实践的关注领域以生态环境、城乡环境等“外在美”为主。当前国家层面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考虑仍是生态环境、城乡环境的美丽[8]。从江苏、浙江等地已发布的实施层面成果看,以生态环境、城乡环境、自然空间等为主的“外在美”也是各先行地区美丽建设关注的核心和重点领域,在各省市最受关注的美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较少关注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9],同时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10-11]、是世界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中国西南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2],区位条件与功能属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主线,在全面研判国内外形势、分析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美丽四川建设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和具体实践路径,可丰富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和实践、为我国西部地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利的借鉴。

1 全面绿色转型背景下美丽四川建设的形势分析

从国际形势看,面对复杂的“碳中和”局势以及全球气候问题,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绿色转型、低碳发展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主要路径。美国推出“绿色新政”[13],通过出台《美国清洁能源法案》促进经济绿色复苏和低碳转型;欧盟发布《欧洲绿色协议》[14],提出以2050年实现碳中和为核心战略目标,构建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富有竞争力的绿色经济体系[15];日本实施“低碳革命”[16],发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和《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增长;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世界各国也在呼吁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综合国际形势判断,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全球治理的优先领域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势,成为各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从国内情况看,在全球减排降碳背景下,中国顺应时代潮流,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17],但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尚在改革调整之中,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形势依然严峻,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紧、工作任务重。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直在探索符合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接续作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重大部署[18],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从四川省情看,四川省全面绿色转型与美丽四川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机遇方面,绿色低碳发展已是全球产业竞争和经济地理重塑的战略重点,四川绿色低碳转型的外部驱动力更加强劲;国家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全省重塑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和韧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四川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在全国率先出台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为四川省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经过长时间努力,四川省已经形成清洁能源发展的绿色转型“长板”,具备了良好生态资源的绿色转型“优势”,积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强劲需求的绿色转型“动能”。挑战方面,美丽中国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期,亟需四川作出更大的绿色贡献;在国家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下,四川省面临碳强度刚性约束和总量控制的“双重压力”;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碳市场建设已进入加速期,四川省是工业大省,受资源特性和工艺水平等影响,一些行业碳生产率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区域性买碳将成常态。

2 全面绿色转型背景下美丽四川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绿色转型任务艰巨繁重

产业结构方面,四川省重化工特征较为突出,建材、钢铁、煤电、化工等传统行业仍存在“高碳锁定”问题,“十三五”时期传统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总能耗比重从72.7%提升至77.2%,呈现“不降反升”趋势,煤炭消费反弹风险较大。交通结构方面,绿色交通供给不足与运输结构不优并存,高碳化的公路运输占比偏高,2020年公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重为92.6%,超过全国水平18个百分点,铁路网密度仅为全国的71.8%,无一、二级优质内河航道,新能源汽车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能源利用方面,盆地内缺风少光,资源与用能空间错位。四川盆地年日照时间较短,太阳能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阿坝、甘孜、凉山和攀枝花[20],风能主要分布在川西和盆周山区[21],水能高度集中在“三江”地区[22],均与人口、城镇、产业、用能相对密集的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错位,给输电布局和电力调度带来难度。生产生活方式方面,低碳引领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绿色消费等生态文明理念不够深入,全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2.2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形势依然严峻

空间布局方面,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明显,呈现“盆地腹地与人口与经济发展密集区、生态环境压力区、资源环境约束区叠合”“川西北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资源环境开发区、扶贫攻坚巩固区叠合”两个“三区叠合”的特征。资源利用方面,局部地区资源超载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能源、金属、锂矿、稀土等资源综合能效水平低。随着全国碳定价机制“量价齐升”,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趋严,环境容量、能耗空间、碳排放增量与建设用地扩张、三次产业发展、居民消费升级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方面,盆地大气污染治理受气象影响的特征仍然明显,成都平原、川南地区的城市PM2.5浓度仍在较高位;国家对长江干流稳定达标Ⅱ类水质的要求带来的水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沱江、岷江水环境超载问题突出[23-24];自然生态脆弱性仍很突出,局部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已显现。

2.3 对标国内先进省市,绿色转型与美丽四川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0年,四川生产了占全国24.1%的天然气、6.1%的水泥、9.1%的移动通信设备,以及近20%的微型计算机设备,而地区生产总值(GDP)仅占全国比重约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只达到浙江的58%、广东的66%,甚至不及江苏的一半。与浙江、江苏、广东等国内先进省份相比,经济总量、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产出、单位能源资源消耗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资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消耗大,绿色转型发展难度相对更高;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城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普遍较低,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现状差距较大(见下表)。

表 2020年四川省与典型省份重要指标对比Tab. Comparison of important indicators between Sichuan Province and typical provinces in 2020

3 全面绿色转型背景下美丽四川建设路径设计

3.1 设计原则

需要注重“全面”的范围要求。“全面”标定了绿色转型的范围要求,就是对经济社会系统进行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全链条、全周期的绿色化改造,不能畸轻畸重,切忌以偏概全。要坚持系统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四川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通过绿色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同,实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需要把牢把准“绿色”的底色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25],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和鲜明底色。推动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放大绿色生态优势,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26],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27]。

需要把牢把准“转型”的本质要求。“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本质要求,其要义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的转变。推动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28],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推动能源结构根本改变和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29],加快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

需要把牢把准“美丽”的目标要求。“美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均对“十四五”时期美丽四川建设提出明确目标,即“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美丽四川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必须锚定目标,对标对表,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定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的美丽四川渐行渐近、触手可及。

3.2 主要目标

美丽四川建设的主要目标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世界知名公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基本建成,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3.3 实践路径

美丽四川建设需要统筹美丽空间构建、经济绿色发展、城乡宜居环境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制度建设,以协同推进各项建设内容,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世界知名公园城市建设,基本建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基于设计原则,重点考虑主攻方向,提出全面绿色转型背景下美丽四川建设的6大路径。

路径一:以实施碳排放碳达峰行动为牵引,推动排放结构绿色转型

一是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引领。把“双碳”纳入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区建设作为统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实施的载体,确保全省各地区、各领域落实“双碳”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一致。二是设立降碳分类管控区。将具有碳汇优势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江河源头区等区域划为碳汇重点管控区优先保护;将产业密集、碳排放强度高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区域划为碳源重点管控区进行动态管控。设立川西北碳中和先行区。三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稳步降低碳排放强度,优先推动煤电、水泥、长流程钢铁、焦炭等高碳行业“十四五”达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其他基础工业腾挪排放空间。统筹加强四川省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管控,启动控制甲烷排放行动。四是创新碳达峰碳中和示范。以开展低碳城市示范为引领,围绕企业、园区、建筑、景区、社区等打造一批碳中和细胞单元和低碳标杆。积极应对碳定价和“碳边境调节机制”,开展出口优势产品“碳标签”认证和低碳供应链构建。

路径二:以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为关键,推动能源利用方式绿色转型

一是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按流域推动水风光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建设,开展多能互补研究和试点,稳步有序开发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完善天然气外输内配智慧管网体系。二是稳步压减用煤总量。不再核准燃煤发电、燃煤供热项目。优先推动食品饮料等轻工业“煤改电”“煤改气”,推动燃煤锅炉“去存量”和既有煤电机组“三改”,提升枯水年、枯水期深度调峰能力。三是合理控制油气增速和用途。力争石油消费在“十五五”达峰,为天然气和调入电力增加排放腾挪空间,优先用于居民生活和工业“煤改气”,严防天然气(页岩气)主产区天然气化工、天然气发电过度和过早释放。加快探索建立煤电、气电“增减挂钩”机制。四是实施绿色氢能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共同打造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加快在雅安、攀枝花、甘孜、阿坝等地区布局建设水电规模化、低成本制氢基地,拓展氢能交通、工业、电力等领域应用范围。

路径三:以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一是做强绿色产业。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携手重庆构建新能源技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氢能、先进储能等产业集群和头部企业,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创新高地。二是做绿传统产业。实施建材、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存量优化和增量控制,鼓励产能饱和、附加值低、污染大的传统行业“腾笼换鸟”,打造一批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场景新业态。三是做大环保产业。发挥自贡、金堂等地环保产业聚集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百亿环保园区(企业)和上市环保公司。改造升级“环保+”技术链条,以环保产业赋能制造业、服务业。四是做新“生态+”产业。打造“生态+”创新产业,紧抓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等生态经济,发展数字生态经济、绿色创业投资,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路径四:以培育绿色低碳价值观为抓手,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一是提升社会文明形态。引导广大公民将生态文明思想、意识、行为转化为社区准则、村规民约。探索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标准和制度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二是大力推进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行动,研究制定分区域、分车型、分阶段燃油汽车禁售路线,加快布局智慧一体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网络,力争五年内实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翻两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客运“公交化”“轨道化”。三是加快城乡建筑绿色化。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全面推进既有建筑低碳节能改造,开源节流降低建筑运行产生的碳排放。四是全面促进绿色消费。鼓励公民低碳消费和减量使用,引导缩短生活端碳排放链。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打造绿色消费场景。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推行厨余垃圾不落地全链条处理模式。

路径五: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基础,推动空间格局绿色转型

一是打造美丽山川形态。坚持以山为基,打造以藏羌彝文旅经济为特色的川西北辽阔雪域高原、以阳光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攀西阳光高原、以环盆地C型精品生态文化为特色的壮丽盆周峻岭、以简约现代田园风光为特色的美丽天府之国。坚持以水为脉,依托九大流域,打造长江上游多彩江河带、黄河四川段最美高原湿地、金沙江清洁能源发展带、赤水河人水和谐示范带,构建“九廊四带”美丽江河格局。二是强化产业空间布局分区管控。在城市核心功能区域退出资源环境效率较低的一般制造业和占地大、交通流量大的仓储物流等产业。在开发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般性区域发展传统产业;在限定区域以可控为前提合理发展高排放工业,着力解决重点发展区与环境重负荷区高度重叠的问题。三是全面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推广典型案例,形成先进经验。在全省范围内以各地资源条件、地貌特征、文化禀赋为依托,探索多样的公园城市建设模式。四是提高环境空间承载力。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在全省人口密度大、空气流通性差的城市构建风道系统,提高大气环境承载力。保护水系蓝网,利用水环境自净能力提高生态用水总量,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协调土地开发,对各类城市剩余空间进行更新设计利用,提升城市抗风险抗冲击与快速恢复能力,提升土壤环境承载力。五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方面,以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控源头、抓共管、强协同,实现碳排放达峰和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双达”目标。水方面,治差水、保好水、增生态水,全面适应国家长江干流稳定达标Ⅱ类水质要求。土壤方面,基本控住土壤污染源头,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范,继续试点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生态方面,创新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四川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抓手,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路径六:以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为根本,加快绿色转型与美丽四川建设体制创新转型

一是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体系。推动建设西部环境资源交易所,打造区域碳资产管理服务中心。推动光伏、风电、沼气利用、林草碳汇等项目化开发和市场化交易,实现从“净买碳”向“供需平衡”转变,加快建设全国碳信用高地。二是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保护与减量利用公共自然资源的绿色技术”“可循环的生产和营建方式的绿色技术”“负责任的消费和使用行为的绿色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分解和资源再生的绿色技术”,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技术。三是创新生态价值实现体系。将生态补偿作为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关键制度,推进以自然价值与保护成本为基准的统筹保护综合补偿。完善横向与纵向互补互促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异地开发生态补偿试验区”等多元生态补偿方式。以碳汇交易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四是探索构建美丽四川指标体系。构建美丽四川标准体系,开展美丽四川建设进程评价,定期发布“天府指数”。推进美丽四川试点示范,引导有条件地区率先启动一批美丽建设示范工程,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西部样本。

猜你喜欢

美丽转型绿色
绿色低碳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转型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沣芝转型记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