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三大渔女服装风格解读
——评《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

2023-12-30胡奕斌,高博,李惠

毛纺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湄洲惠安女服饰文化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环境限制,沿海居民靠海为生,以渔为业。福建渔女服装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演变成今日所见的惠安女、蟳埔女和湄洲女三大渔女服装。由卢新燕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4年6月出版的《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一书,通过田野考察、文献研究等方式记载了福建沿海地区三大渔女的服装、发型、造型、配件、色彩、纹样和工艺,让读者了解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对于研究我国海洋文化与“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惠安女服装风格

惠安女服装指生活在泉州惠安县崇武半岛和小岞半岛的特殊汉族族群的妇女服装。按行政区划分为崇武、山霞、小岞、净峰4座小镇,其中崇武和山霞、小岞和净峰的服装形制不同,当地民谣“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是对惠安女服饰的高度概括。基本形制是上衣短小,宽腿裤,包头巾,戴斗笠,配腰带,细节上有所不同。小岞和净峰2地夏装服饰色彩不如崇武和山霞2地的艳丽,银腰带、头巾也均存在差异。当前所见的惠安女服装定型于20世纪50年代。

(一)崇武、山霞的惠安女服装

惠安女服装作为我国传统服装的组成部分,融合了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特征为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又独具地方风情特色。“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黑旷裤”是对惠安女服装的具体描述。参考《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崇武、山霞2地的惠安女服装上衣宽松肥大,上衣长度可遮住膝盖,袖口处进行拼接加长,内搭的百褶裙外露10 cm左右,下裤为折腰宽腿裤,腰系腰巾,可起到保暖、防护、装饰、分割等作用。接袖衫也称卷袖衫,沿袭传统汉服中的右衽大襟结构,其特点是袖子另外接长。该设计使得服装新婚时提手可遮羞掩面,劳动时沿长袖中段卷起固定,露出一块有长方形和三角形拼合而成的蓝布,起到装饰作用。百褶裙作为接袖衫的内搭,在形式上并不对称,形成平面与立面的肌理对比,造型类似于黔东南苗族的百褶裙。在接袖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缀做衫与之相比,各部位均有所缩短,下摆的衣沿曲线弧度加大,领面的刺绣图案由简变繁,仍做为20世纪30—50年代的吉事服使用。50年代后,缀做衫的缀做补丁工艺被取消,衣身变短,袖身变小,机绣代替了传统的刺绣,花色更为丰富精巧,进而演变成人们当前所见到的节约衫。

早期的大折裤又名大筒裤,平时为黑色棉裤,办喜事时着黑色绸裤,裤子在腰部折叠并用细绳绑扎,而后系上银腰带,新中国成立后,裤子改称为“宽腿裤”,黑色棉裤被淘汰。同样受欢迎的还有腰巾和贴背,其中腰巾也称肚裙,生活中可保暖防风,劳作时可防水防污,在春冬2季主要穿搭于上衣之上,作为装饰配件,其装饰风格由简至繁。而腰带装饰与之相反,系腰巾的腰带仍多刺有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采用黑底彩绣,但不再单一选用红色穗带,配色更为丰富。贴背的结构类似于清朝的马褂,属于有领无袖的背心,现称为马甲,以黑色和蓝色为基础色,将不同颜色进行拼接,但不同于传统汉服中的右衽斜襟,受清代马褂影响,采用对襟设计。与现代穿搭不同的是,现在的人们将背心视为内衣,惠安女则将其作为盛装穿着在缀做衫之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惠安女服装创新了束胸内衣和袖套。束胸内衣成为新时代搭配节约衫的服装,分为背心和短袖2种,长度齐腰,下摆平直,其早期的主要功能是束胸。在内衣上采用几何纹、花卉纹的鲜花布进行拼接,极具装饰性,并设计不对称式的口袋,从而取消节约衫的口袋,使节约衫更为简洁美观。

(二)小岞、净峰的惠安女服装

“裤头脱脱,头顶插牛骨,腹肚黑漆漆,肚脐亲(真)像土豆窟”是人们对小岞、净峰2地妇女的穿着描述。20世纪50年代后,小岞、净峰的惠安女服装与崇武、山霞风格趋于一致,但在这之前,风格具有较大差异。细读《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便会发现,上装大衭衫在结构上沿袭了清代妇女立领右衽斜襟衫,和接袖衫的区别非常明显,前中心线对称拼接,袖长及腕,采用土产粗纱布或交织苎纱布制作,染成暗黑透蓝色,称为“城内葱”,然后上胶压平,质地坚硬,舒适感较差。清末时期的贴背,即无袖对襟夹衣,为双层夹布,所用布料是土产的粗纱布,在秋冬季节穿于上衣之上,御寒保暖,并沿用至今。而今所见的贴背较之前长度有所缩短,仅使用单层面布,分春夏、秋冬2种类型。穿着劳作时系上腰巾,腰头连接处绣有蓝色绣纹,绣纹采用弧线对接,从而形成连续性的适合纹样。小岞、净峰的惠安女服装与崇武、山霞2地的相比,在细节设计和材质用料上略显不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现如今4地的服装风格已趋向于一致。

二、蟳埔女服装风格

蟳埔女主要生活在泉州丰泽区蟳埔村,以勤劳朴实,蟳埔女服装独具特色。近年来,泉州街头小巷常常可看到头戴“簪花围”,耳佩“丁香钩”,身穿“大裾衫”和“宽腿裤”的蟳埔女。蟳埔女服装的衣袖均比惠安女衣袖长,下摆呈弧形,视觉上曲线飘逸,简朴宽松,上衣是布钮扣的斜襟右衽衣,下裤受现代审美的影响,不再只搭配传统的宽腿裤,也可搭配西裤、休闲裤、牛仔裤。早期的服装颜色受印染工艺的制约以黑色、褐红色、青色、蓝色等色系为主,现在则以红色、明黄色等暖色系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花纹布、格子布成为市场新潮,蟳埔女在上衣也有所使用;90年代后,流行将不同色块、不同材质的布料进行无规则拼接,并要满足前后中心线“左高右低”原则,面料也逐渐由棉布、苎麻转化为化纤材质。

蟳埔女的宽腿裤没有崇武、山霞惠安女的裤装皱纹,也不同于小岞、净峰惠安女的标准绿裤头。在穿着方式上是相同的,将多余的裤料在腹部对折,用细带固定。系于腰间的腰巾为一条黑色长方形围巾,具有防污保暖的作用,曾是蟳埔女出嫁必备品,50年代后便慢慢消失不再使用。

三、湄洲女服装风格

福建莆田的湄洲岛是“天上女神”妈祖林默的故乡,相传其所创制的服装便是如今湄洲女服装,也称“妈祖服”,上衣为红、蓝2色搭配的斜襟大布衫,下裤为红、黑双拼的宽腿裤。湄洲女服装的最大特点是上衣海蓝衫的色彩搭配,红、蓝2色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冷暖对比,经下裤的黑色调和,整体服装展现出丰富的地域民族特色。上衣海蓝衫与惠安女、蟳埔女服装的上衣相比,结构上基本一致,款式更为简约,早期的海蓝衫没有绣花和滚边,显得简洁朴素。如今的海蓝衫利用曲线设计,使其更为修身合体,在领口、袖口、衣襟和下摆均绣有不同花色,采用不同的面料进行巧妙拼接,镶滚装饰。由于史料的欠缺,下裤的早期风格无从探究,口口相传早期的下裤为纯红色,红色代表着火焰,妈祖穿着红色的裤子在蓝色的海面上救难,常被海水打湿,从远处看呈黑色,湄洲女以此效仿,使用红黑2色拼接的下裤,也称红黑三截裤,寄托着湄洲人民对妈祖的思念,祈福妈祖保佑。

《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一书结合相关史料和文献研究,针对不同地区的渔女服饰特征,对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的服装结构、面料、色彩和工艺上做了详细的田野调查与实物分析,凝聚了沿海人们对美学、宗教、哲学和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三大渔女的服装各具特色,形制上均沿袭了传统汉族服饰的制式,上衣为传统右衽斜襟大裾衫,下装为折腰宽腿裤,集中分析清末民初、20世纪30—50年代、20世纪50年代后的3个阶段,并提供实物图片例证,直观清晰地对比三大渔女在3个阶段的服装变化,有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并探究渔女服装。该书有史可依,文末包含国内10本参考书目,学者在开展三大渔女的服装研究也可参考其中的文献资料和图片影像,更易于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全书对三大渔女的服装分析深刻,通过面料、色彩、图案等与地域环境、历史人文之间形成联系,让读者能清楚地了解如何去撰写并整合服装的田野调查研究,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东南沿海地区服装文化的特征,丰富“非遗”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具有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湄洲惠安女服饰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美丽的惠安女
青丝花韵
布艺贴画——勤劳的惠安女
要怎样称赞你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骆雪芳:梦飞国际教育的惠安女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秀水湄洲,妈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