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间纳纱绣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2023-10-18严加平朱志丹刘文静
李 卉,严加平,朱志丹,刘文静
(1.扬州市职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2.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3.扬州礼好锦绣研究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江南地区自古繁华富庶、土地肥沃,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江南地区纺织技术愈发成熟。富家以“闺房绣楼”为贞,贫者以纺织“江南地区善织巧绣”为业,使得刺绣用品广泛出现在寻常百姓人家。人们的衣着起居,多以刺绣为饰,喜庆节日用绣更甚,纳纱绣针法开始兴盛。居室之内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袱香囊、绢帕笔袋,民间婚嫁用的奁具用品更多采用纳纱绣。经历明清两代的熏染和浸润后,江南民间纳纱绣承续“形意结合”的创作形式,在刺绣图案上追求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使民俗化、世俗化的吉祥观念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其中题材内容、针法表达、色彩表现和构图程式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特征,成为认知地方民族精神和民俗旨趣的重要窗口之一。
目前针对纳纱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发展历程的梳理及针对不同地域中纳纱绣的代表针法进行艺术特色分析,如张跃蓉[1]从纳纱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纳纱绣艺术进行了整理;陈默溪[2]、赵君一等[3]针对纳纱绣中代表黔东南地域特色的戳纱针法在材料选择、绣制技法、造型方法和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针对江南地区纳纱绣的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研究较少,对其现代化应用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本文以江南地区民间纳纱绣为研究对象,通过实物分析的方法对其艺术特色进行梳理,并在现代中式服装中进行设计实践,进而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民俗内涵与审美意识,以期为纳纱绣传承与发展提供方法,为现代设计创新增添更加多元的民俗素材。
1 江南民间纳纱绣概述
《正字通》:“纳,衣敝补也”。纳纱绣作为纱绣的一种,民间又称“穿纱”“戳纱”“纱绣”等[1],是以强度高、不易变形的筛绢为绣底,按照纱眼有规律地用色丝线戳纳成纹的刺绣技法[2]。纳纱绣工艺示意图见图1,针路规律匀整、花纹凸出,有强烈的秩序感和装饰效果,具有几何构成的特点。因其工艺繁复,明清时期常为皇家所用。帝王、公卿、诸侯在祭祀、登基、朝贺等重大礼仪场合所穿戴的冕服上均可见其身影,纳纱绣在明清时期逐渐兴盛。
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历来较为发达,其突出优势更是在于丝织业。明嘉靖隆庆年间至万历年间的一百年是江南丝织业增长最快速的一段时期。明代后期,江南逐渐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各色刺绣技艺在江南地区交融生发,纳纱绣工艺也得到长足发展。编戳绕扣、铺挑网摘,精工细作远超前代。明代文学家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一书中描述道:“闺中习尚,除纺织挑花外,恒以纳纱、打子为贵”[3],可见纳纱绣技艺之精细。
至清代,纳纱绣工艺在江南地区已愈臻成熟,皇家贡品多选用江南地区的绣品,周壽昌所著的《思益堂集》描写道:“成哲亲王五十岁赐寿物单,一对纳纱挂屏”[4],其中纳纱挂屏乃苏州绣制。
至民国时期,纳纱绣逐渐深入到江南百姓的生活之中,人们在日常用品中常使用纳纱绣装饰和美化生活,以期对生活进行美好的祝福和护佑,如寿礼时使用的纳纱挂屏(见图2),婚礼时使用的帐沿飘带(见图3)。
历代纳纱绣的使用见表1。自明代以来,纳纱绣在江南民间适用范围逐渐扩大,由皇家逐步走向民间,涉及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表1 适用范围及常见物品Tab.1 Scope of application and common articles
2 江南民间纳纱绣艺术特色
江南民间纳纱绣是在传统纳纱绣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手工艺术形式。明清时期常用于民间生活用品及服饰的局部点缀,各种人物、花鸟、山水题材无不纳入纳纱绣的表现范畴[5]。作为江南民俗文化在刺绣上的生动反映,凭借其艳丽的色彩和幽雅的风姿,江南民间纳纱绣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纳纱绣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工艺技法、构图程式、图案元素和色彩搭配4个方面。
2.1 工艺技法
江南民间纳纱绣绣品中凝聚着女性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祈愿,倾注了绣者的心血智慧和满腔情思[6],江南民间纳纱绣品基本针法与其他地区纳纱绣针法较为相似,但受苏绣精工细作的影响,其分类更为细致。按行针方式可分为纳纱、戳纱和缠纱3种。
2.1.1 纳 纱
纳纱,针路密缀并列,规律匀整。因遵照经纬纱本身走向,一般以横直及45°倾斜针脚为主,纳纱工艺如图4所示。绣品花纹凸出,配色鲜艳明快,具有密而不繁、繁而不乱的艺术特色,装饰效果强烈。在江南民间绣品中常以具有强烈织纹感的像素形式出现。
2.1.2 戳 纱
戳纱,与纳纱密集排列的视觉面不同,其针法以跨越固定偶数数量的经纬纱为单位“垂直穿刺”,呈错落有致且有一定孔洞效果的视觉特色,多用于织物纹样边缘或细节装饰部分,戳纱工艺见图5。戳纱在针法表达上与纳纱极为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从视觉效果上形成的“面”。纳纱的“面”是密集排列的平行线,而戳纱的“面”则因针脚交错而形成独特的孔洞效果。
图5 戳纱工艺Fig.5 Poke the yarn process. (a) Effect picture; (b) Schematic diagram
2.1.3 缠 纱
缠纱是在绣底经纬纱的交织点上交叉缠绕,斜绣成点、聚点成纹。缠纱工艺见图6,其运针方向一致。常见的缠纱跨越分为2种形式,一种为只有1个经纬交叉点的斜绣缠绕见图6(b)(左),另一种则跨越1个单位的经线或纬线缠绕,见图6(b)(右)。此种针法与十字绣的1/2针较为相似。缠纱工艺精湛繁复,图案具有似真似幻的缥缈感,质地紧实。纹样与织出来的图案较为相似。在江南民间刺绣中常见于一些小型的物件或服装的边缘装饰部位。
图6 缠纱工艺Fig.6 Winding process.(a) Effect picture; (b) Schematic diagram
此外,除了纳纱绣基础针法外,江南民间纳纱绣在针法应用上与其它地区纳纱绣相比进一步求新求变,或纵或斜,疏密结合,民间绣师将传统苏绣中的套针绣、乱针绣、打籽绣等多种技法与纳纱绣工艺相结合进行表达,在纱线选取上又采用了“纳棉”“隐绣”“染绣”“混合线”“变色线”等多种技法,丰富了纳纱绣的技法库,使纹样美、色彩美和工艺美融为一体,体现了针与线在经纬线上穿行的精妙入神,这是绘画所不能达到的材质与工艺结合之美[7]。
2.2 构图程式
民间刺绣图案作为大众群体传情达意、传播交流的重要手段,与语词齐头并进,是最基本的叙事媒介之一[8]。江南民间纳纱绣是主要以物象组合为主的民俗图像叙事载体,更注重空间向量,尤为关注构图所呈现的空间形式美感及其所带来的视觉愉悦感,由此绣者尤为在意刺绣图案的布置章法,即构图程式。在众多近代江南民间纳纱绣的图案中,水平式构图、S型螺旋式构图是其中极为典型的构图程式。这2种典型构图,不仅反映出江南历史文化、信仰习俗以及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希冀,还有着较大的审美艺术价值。本文以江南民间纳纱绣绣品图案中最为常见的“荷”元素应用为例,探讨2种构图程式所产生出的独特艺术效果。
2.2.1 水平式构图
近代江南民间纳纱绣图案是民间绣者综合考虑绣品主体的规格大小、图案的主次关系等要素进行创作绣制的,在构图时注重图案之间的关系,以突出中心事物,而不注重物象比例和透视,具有符号化、抽象化的特点,使刺绣图案呈现和谐有序的视觉效果。在构图程式上多采用水平式构图形式,强调观感意念上的相称和对应,追求形式的统一和审美的愉悦。从设计美学角度来看,包含对称平衡和非对称平衡等2种互为联系的表现形式,其中渗透的则是富含中国传统的礼俗基因。图7为江南民间纳纱绣飘带,依照构成要素来看,其中主要由莲花心、莲花瓣、莲蓬组成。以莲花心为中心左右对称构图,保持了相对概括而具体的莲花物象特征,极具民间工艺美术所特有的通俗易懂的画面形式美感。
图7 江南民间纳纱绣飘带(对称平衡)Fig.7 Jiangnan folk Nasha embroidery ribbon(Symmetrical balance)
图8为江南民间纳纱绣帐沿,绣片采用非对称平衡的构图方法表现风姿绰约的不规则并蒂莲花图案,将如意形态与莲蓬外形相结合,满是吉祥寓意。在荷花外侧绣以缠枝根茎进行装饰,形态上同中求异,整幅画面的构图在对称统一中寻求细节变化,庄重中彰显着活泼,统一中展露出和谐。
图8 江南民间纳纱绣帐沿(非对称平衡)Fig.8 Jiangnan folk Nasha embroidery edge of mosquito net(Asymmetric equilibrium)
2.2.2 S型螺旋式构图
江南民间纳纱绣绣品花纹组合复杂细密,具有变化多端的艺术特色。其中S型螺旋式构图讲究虚实疏密、刚柔动静的照应对比,在江南民间纳纱绣绣品中最为常见。较水平式构图而言,S型螺旋式构图线条灵动,别有风趣。图9中的江南民间纳纱绣飘带,绣者将缠枝莲茎为造型骨架进行设计架构,利用缠枝莲叶四周发散延伸,描绘出莲元素外直中通、不蔓不枝的意象特征,保持了相对概括而具体的莲花物象特征,极具民间工艺美术所特有的通俗易懂的画面形式美感,是江南民间绣者审美价值的高度体现。
图9 江南民间纳纱绣飘带(S型螺旋式)Fig.9 Jiangnan folk Nasha embroidery ribbon(S-type spiral)
以上2种构图程式代表了近代江南地区民间纳纱绣图案的主要构图程式,可以让人产生视觉与心理上的完美、宁静、和谐之感。究其形成缘由,主要是刺绣作为普及到寻常百姓人家的日常用品,其中既有礼制的影响,也掺杂着世俗的观念,具有礼俗夹糅一体的双重基因。水平式构图是国脉传承下的中国基因,透露的是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秩序感。刺绣图案水平式构图的对称及均衡体现出了江南民间纳纱绣以礼制为核心的庄重之美、秩序之美。S型螺旋式构图在变化中寻求均衡、礼制中寻求突破,在力图突破对称的同时,追求图案的灵活调度,不显杂乱无章,营造了更为热烈活泼的审美气氛,富有世俗生活气息。
2.3 图案元素
江南民间纳纱绣图案的形成受到审美需求、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实物分析,对江南民间纳纱绣中的图案元素进行整理与分析(见图10),内容可以归纳为植物类、动物类、符号类以及文字类4种类型。
按照图案的出现频率,选择部分经常出现的图案元素建立表2。由表2 中的图案元素内容来看,其构思承接了明清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创作习惯[6],以祈求夫妻恩爱和繁衍生息的图案为主,另有表达精神气节、福禄寿喜、富贵吉祥等图案元素。江南民间绣者依照民俗习惯和地区喜好,经过绣者的创作使得多种类型的题材内容融合于一物,阐述各种美好意指,其内容丰富而全面,涵盖了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祝福。同时,在使用图案进行传情达意的基础之上,江南民间纳纱绣图案中的题材内容代表了当时人们心中的美好向往,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其题材选用是基于广被民众熟知并接受的民俗故事、神话传说等信息,经由民众的思想观念与心理情感联想赋予给物象特定的内涵与象征,通过联想借喻等手法,表达对人类情感、伦理以及精神的诉求,即借物寓意,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从侧面反映了近代江南地区人民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
表2 图案元素Tab.2 Subject matter of pattern
2.4 色彩搭配
受苏绣淡雅相宜表现手法的影响,江南民间纳纱绣色彩呈现出既素净淡雅又明快活泼的设计特点。江南地区智慧的民间绣者,通过生活所需对纳纱绣图案色彩进行艺术升华,与民俗交织,展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构思巧妙的色彩搭配形式。
江南民间纳纱绣色彩搭配见图11,常见的色彩如紫红、洋红、青绿、靛蓝、橙黄等,民间绣者巧妙的通过色彩明度和纯度的调节,将刺绣图案色彩配比与图案题材相契合,通过花卉、枝叶、动物羽毛的渐变推移,达到层次的递进,协调刺绣用色与底色面积配比关系[9]。此外,如图12金银线在江南民间纳纱绣中的应用所示,金、银色在色彩调和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0],金银色的圈边不仅使刺绣图案的轮廓表达更为清晰,而且也让强对比的配色关系得以调和融通。色彩搭配浓烈却又清新质朴,是中国民间用色习惯的典型表现,表达了江南民间女子无拘无束的情感特征。
图11 江南民间纳纱绣色彩搭配Fig.11 Color matching of Jiangnan folk Nasha embroidery
绣品借助民间绣娘精巧的刺绣技艺,生动展现出斑斓的色彩、细腻准确的线条变化。使得江南民间纳纱绣图案色彩变化丰富,工艺技法灵活,简单而具有历史厚重感,其中图案题材产生、色彩搭配习惯是民间绣者通过长期对生活万物的观察,提炼和归纳后逐步升华而成,其设计思想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又受民众心理和民俗习惯影响,使得这种刺绣图案色彩搭配在有着普遍群众基础的同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被赋予愿望与理想的加工,极具江南地区独特的人文艺术魅力,广受人民的喜爱并被广泛应用。
3 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式服装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带动文化消费和提高大众人文素养的重要媒介[11]。中式服装以飘逸婉约的形态、雅致鲜妍的色彩以及精巧细腻的图案表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吸引着年轻消费者。现代中式服装是传统中式服装与现代时装的结合,在设计上保留了传统中式服装设计文化符号要素,同时款式设计与流行的结合更加紧密,去掉了繁复穿衣步骤,简约的款式设计也使刺绣图案在设计中的差别化装饰作用越发凸显。
江南民间纳纱绣工艺手法精致,透过图案不同形式的协调搭配和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传达着以图案为载体的历史底蕴[12],将纳纱绣艺术特色与现代中式服装设计相结合,是深入挖掘不同刺绣艺术特征,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基准进行服装差别化设计的新路径,也是促使刺绣文化活态化传承,在技术传承与市场利用接轨上寻求平衡,创新发展的有力途径。
3.1 图案风格创新
传统江南民间纳纱绣图案多以花卉为中心布局,几何纹样进行装饰点缀,民俗意趣浓厚,但这一风格无法满足现代中式服装风格多变的设计需求。因此,本文在保留传统江南纳纱绣图案民俗风格基础上,通过图案风格创新,将传统江南民间纳纱绣图案与现代棒球图案相结合(见图13(a)),通过传统与现代图案差异性对比和融合产生的艺术效果为现代中式服装设计带来更多趣味性改变(见图13(b))。
图13 图案风格创新Fig.13 Pattern style innovation. (a) Pattern transformation;(b)Design application
传统图案风格的转变,保留了江南民间纳纱绣图案神韵及工艺特色,现代元素的结合更是迎合了年轻时尚群体对中式服装设计时尚化、个性化及日常着装所需。2种不同图案风格的结合使现代设计能够在与人的交互中给予使用者传统文化在时尚语境下新的情感体验,产生类似“穿越式”的趣味情境构造,使传统元素借助当下时尚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为现代中式服装设计增添一份传统的人文气息。
3.2 传统工艺结合
江南民间纳纱绣色彩灵活多变,但工艺技法的特殊性导致其图案色彩渐变层次较苏绣其它针法变化不够细腻。扎染作为我国传统面料染整手工艺技法,色彩肌理变化丰富、工艺制作灵活,通过将江南民间纳纱绣技艺和扎染色彩表达相结合,让纳纱绣艺术焕发全新的视觉风貌,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艺术魅力。
传统工艺结合见图14,设计利用扎染工艺对基布进行预处理,而后将二次设计后的纳纱绣纹样(见图14(a))进行局部点缀。让传统纳纱绣图案产生蕴含柔和的手工意味以及水色交融、写意淋漓的视觉效果(见图14(b))。通过图案本身所蕴含的独特情感表达,赋予现代服装以灵动质朴之美。设计在工艺上将传统手工艺技法与纳纱绣进行结合,生动演绎了传统手技艺碰撞交融下的造物智慧和生活美学[13]。
图14 传统工艺结合Fig.14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a) Pattern conversion; (b) Application of modern Chinese fashion design
3.3 现代工艺多元渗入
江南民间纳纱绣工艺精细考究、时尚华丽,但工艺的繁琐是其保护与传承的瓶颈之一。将传统纳纱绣纹样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能够促使传统手工艺适应时代发展,推陈出新,实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思维及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新生,不断增强纳纱绣的适应性。
现代工艺渗入形式多样(如图15所示),如可将LED灯绣工艺(见图15(a))与纳纱绣有机结合,把LED灯的金属线藏于纳纱绣绣线之中,通过光的颜色变化、亮暗程度等,极大地丰富纳纱绣图案的层次,让刺绣有全新的诠释方式,烘托出现代中式服装精致华贵的设计特点。
图15 现代工艺渗入Fig.15 Infiltr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a) Modern LED lamp embroidery process; (b) Computerized embroidery tassel process; (c) Application of modern laser carving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ese fashion
电脑绣花流苏工艺见图15(b),能够大大缩短刺绣的制作周期,带来丰富的视觉层次感和变化效果。设计可采用电脑绣花打版软件中的E 字针、平包针和锯齿针等改变纳纱绣图案本身的平面化的处理形式[14],促使图案产生强烈的立体感与动态效果,丰富纳纱绣本身的纹样层次。
现代激光雕刻技术也是现代工艺融入传统刺绣,为传统工艺带来更加丰富视觉美感的有效形式(见图15(c))。设计通过激光切割工艺进行祥云图案表现,叠加江南民间纳纱纹样,使图案空间感增强,促使现代中式服装产生出虚实相生、动静有序的视觉层次感。图案更加灵活自由, 创造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多种现代工艺的结合也更加贴合现代时尚审美需求,赋予现代中式服装设计别样的工艺美感。
4 结束语
江南民间纳纱绣承续“以形达意、形必有意”的创作准则,在图案的表达上追求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使民俗化、世俗化的吉祥观念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其工艺技法及色彩搭配形式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特征,成为认知地方民族精神和民俗旨趣的重要窗口之一。本文通过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江南民间纳纱绣艺术特色进行梳理,并以设计案例形式与现代中式服装设计相结合,得出江南民间纳纱绣与现代设计理念、工艺的结合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再生”与“重现”的有力手段,其现代化应用有利于实现江南民间纳纱绣的活态化传承,同时对江南本土民俗文化的传播以及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