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叙事逻辑与话语转换

2023-12-30赵丁海孙洋洋张栗娟贾瑞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医学生仪式话语

赵丁海, 孙洋洋, 张栗娟, 贾瑞

思政教育是借助一定话语情境,倾注感情,达成道理入脑入心目标的一种叙事过程。融媒体时代的思政教育在内容表达以及叙事策略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框架,当前制约医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突出问题在于缺乏贴切、有效、可行的话语传播方式方法载体。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话语传播方式创新,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因此,融媒体时代如何进行医学生思政教育的话语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时代所需,要深入研究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叙事逻辑,探讨医学生思政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策略。

1 融媒体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叙事逻辑

融媒体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在叙事上表现为框架建构逻辑,分别从价值叙事、主体叙事以及问题叙事展开。价值叙事需深入挖掘医学历史,主体叙事从医者的坚定信仰和职业价值观展开,问题叙事从社会问题、宏大事件展开,引导医学生关注当下,勇担使命。

1.1 价值叙事强调场域,通过符号象征推动直观感知 符号一般指由集体约定的代表一定对象的象征物,兼具可被感知的客观存在以及精神意义上的价值阐释双重特性。医学本质上是人学,从医学发展历史来看,人类的医学模式从巫医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发展到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和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每一个时期的医学模式形成都是当时的人们在医学实践中,发现新的健康影响因素,不断深化对疾病认知而建立起来的,反映了所处历史阶段的哲学根基。人类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出对以人为本的职业价值观念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更加注重对患者的关心照护,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体现,有利于医院服务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医学模式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待患者和疾病的视野差异和卫生治理的价值取向,在医学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开始进一步反思唯知识、唯技术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医学的非人格化”“医患关系的物化”问题[3]。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卫生与健康战线形成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学崇高精神。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专门指出,要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4]。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重点就是坚定医学生政治信仰,培育医学生人民情怀,强化医学生奋斗实践。

1.2 主体叙事强调认同,通过情感升华涵育情感能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高质量的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坚实基础,医学教育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人才供给链,思政教育要从情感教育入手,通过讲好医学奋进故事、展示医德榜样、激发医者情怀,帮助医学生形成职业认同,进而形成稳固、持久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在人类发展历程中,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在疫情暴发的初始阶段,由于传染性强、病毒传播速度快、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最先投入战斗、与时间赛跑拼命遏制病毒的一批人。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彰显出了崇高的医学人文素养,这本身就是医学生思政教育最鲜活的教材,有利于激发医学生把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学好专业知识的内生动力。

1.3 问题叙事强调参与,通过即时互动促进自觉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正式实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又专门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由此可见,健康中国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在这一宏大健康蓝图中,医学生是实现“健康优先”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践中,经济理性、工具理性主义介入了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医生的价值选择,同时,融媒体时代会放大一些医疗负面新闻,把“看病难、看病贵”的矛头对准医生群体,从失实报道到伤医事件新闻,使得医学生在校学习和实习阶段都面临职业环境不安全的心理压力。医学生思政教育要及时回应以上社会热点事件,通过互动激发学生救死扶伤、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实践自觉。

2 融媒体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的话语建构要素

互动仪式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秩序形式。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结合社会学理论,在综合借鉴社会学家涂尔干与欧文·戈夫曼对仪式的概念和社会功能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情感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正式提出并系统诠释了互动仪式链理论[5]。通常认为,人类不同类型的互动仪式架起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交流的桥梁,同样维系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互动仪式作为一种非间断性过程,具有因果关系和节奏反馈强化的鲜明特征,由身体在场、对局外人设定界限、共同关注的焦点及共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4个要素构成[6]。互动仪式之所以能够催生出个体的情感能量、群体的协作团结以及代表群体的符号和道德感,主要基于互动仪式链中要素的有效综合,双向互动和情感共享达到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因而,“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成为互动仪式中的两项基本单元,其在统筹焦点的共同关注和情感培育中不断催生思政教育的情感力量,使得医学生在思政理论和实践活动中不断生发出对于职业价值的认同和信仰。

2.1 构建共同关注的焦点:融媒体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要素 相互的关注焦点是互动仪式发挥作用的关键。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媒具有为公众设置社会生活的“议事日程”的功能,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7]。即是说,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公共事件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议题和调整不同议题间的排序来影响人们关注哪些问题、采取何种态度和行动。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并理解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知行合一中不断升华自我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既定目标,就要有针对性地主题设计,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互动活动,以正强化或者负强化的形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逐渐明确其他人所关注的焦点,以强化对共同行动、共同事件、共同人物、共同视听的印象或看法。

2.2 创设共同的情感体验:融媒体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情感向度 共同的情感体验是互动仪式的显著特征,也是仪式运行的必要条件。互动仪式往往伴随着某种情感体验,在赋予个体情感力量的同时,也会对下一步的行动产生指引。但是由于个体认知基础、共情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共同的情感体验也会存在愉快充实、满意幸福等积极体验与平淡如常、生气愤怒、反感郁闷等消极体验的差异化。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热点问题选择不同的教育情境,把准内容与方法的契合点,创设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深度思考,做出正确判断。

3 融媒体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的话语转换策略

融媒体丰富了信息接收渠道,受众面临着信息量激增的传播环境,有效信息极易被淹没。传播渠道的格式塔意味着总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新媒介的增殖为这种传播格式塔增加了各种充满活力的渠道,人们身处信息海洋之中,接受海量信息对公众生活和议程的冲击[8]。互动仪式链理论是对过程的研究,突出了其中的主体间性以及情感的调动,融媒体环境下,医学生思政教育的话语转换应在解释力、感染力、生活化3个维度进行实践创新。

3.1 优化解释力,话语议题言之有理 医学生思政教育话语议题是由话语主体提出、设置和纳入话语议程,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的话题。融媒体环境下,教育者通过优化话语议题,当好“把关人”角色,根据时事热点及时设置适合学生探讨的话语议题,将舆论热点与学生的兴趣点充分结合起来,形成“键对键对话+面对面讨论”“即时互动+延迟互动”的多重话语模式。例如,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提取关于人的本质、生命健康权的论述,设置议题开展线上、线下小组活动;从中共百年党史中梳理医药卫生体制机制的变革,总结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就等,激发学生的理论认同。

3.2 提升感染力,话语内容言之有物 语言和媒介是实现传统思政教育话语的“硬传播”向适应融媒体话语生态的“软感染”转向的重要元素。提升话语感染力就是通过一定的话语内容或者行为方式引导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容、理论品格、价值意义,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历史逻辑。可以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选择更加契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科需求、贴近医学生主体发展诉求的话语内容。例如,在“畅通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学习中,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一句形象的比喻来解释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充分贴近医学专业,融通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再例如,利用融媒体技术手段多元传播医学名家案例,用裘法祖、屠呦呦、黄家驷、陈志潜等医学名家的爱国故事感染学生,激发医学生爱国情、报国志,不断精进,勇攀医学高峰。

3.3 增强生活化,话语方式言之有趣 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大致与互联网的兴起、发展相伴随,“机不离手”早已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和特定标签,融媒体中话语传播符号的创新多变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青年大学生群体不只是被动接受传播话语,他们同时也是话语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融媒体深刻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当代青年人的话语表达方式,必须了解大学生的文化特征和接受偏好,并根据“对话交流才是语言生命的真正所在之处”的理念,在方法上体现新颖性,手段上体现多样性,弥合教材话语、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之间的距离[9]。例如,《人民日报》抖音账号推出的奥运版《错位时空》点击量一路攀升,青年大学生纷纷表示受到情感洗礼,满屏都是“破防”“泪目”“中国必胜”等评论。再例如,近年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等金句灵动善融、深入人心。要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全面掌握分析青年学生阅读偏好[10],评估、挖掘数据背后的有效信息,充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规律,筑牢网络宣传教育主阵地,通过生活化、网络化、接地气的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医学生仪式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Talking strategies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