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OPPPS模型的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基础生命支持”为例

2023-12-30李馨周晓欢余小柱岳梦琳刘晓王凤霞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肺护理学思政

李馨, 周晓欢, 余小柱, 岳梦琳, 刘晓, 王凤霞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在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全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立德树人是引领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的使命和责任[2]。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好“课程关”是高等教育守正创新的第一步[3]。对学校和专业建设而言,教师要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提高护生的护理服务能力,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形成[4]。具体到一门课、一节课,都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设计。做好课程思政是教师的本分,教学设计是教学的灵魂,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思政教育是贯穿学科知识的主线。

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政治观点、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5],强调以思政教育元素为引领,依托先进的教学方式,反映时代前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师生互动、关注过程[6]。BOPPPS起源于加拿大,是北美多所名校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型[7]。BOPPPS模型按照布鲁姆认知分类学中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从低阶到高阶的规律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全方位全过程深度参与,以参与式学习活动为主,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8]。它把教学设计分为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部分[9]。BOPPPS是开展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和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以挽救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康复、降低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是思政育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的BOPPPS模型,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应急救护能力,使护生肩负起运用多学科知识,多团队协作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的神圣使命。本文以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基础生命支持”一章为例,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1 教学设计

1.1 思政主题

目前,我国每年出现心跳骤停的人口在54万以上,大约每1 min就有人因此倒下,我国的心脏骤停发病率接近发达国家,但总体抢救成功率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5%~10%的水平[10]。心跳骤停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心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趋势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和实践证实,目击者(或第一反应人)立即识别并开展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者的关键。挺身而出,科学地开展心肺复苏是护生的基本素质。同时,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心跳骤停带来的各种危害,注重预防、健康生活和全民动员是我国的根本策略[10]。扎实培养护生的急救技能和素质,塑造健康的生活理念,对普及心肺复苏、倡导健康生活、科学防治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纲要》,将教材内容整合《202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解读》中的新标准[11],融入平顶山学院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陆晨同学对心脏骤停患者成功施救的经历、王立祥教授发明和推广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事迹,进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思政育人主题设计。

1.2 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桂莉、金静芬主编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第5版,该教材坚持立德树人,符合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需求,利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1.3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该授课对象为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的全日制四年制本科护生。课程思政教学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思政素养、已有经验、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

1.3.1 思政素养 护生专业思想、职业认同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较强,但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新时期卫生工作者精神的领悟和践行意识。

1.3.2 已有经验 护生已学习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护理学核心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具备基础救护的知识与技能。

1.3.3 认知能力 护生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能够使用思维导图绘制施救方案,但病情判断、应急处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1.3.4 心理特征 护生求知欲望、参与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为掌握专业知识,拓宽精神视野并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提供了良好条件。但部分学生自律性不足、缺乏持之以恒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度,适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在崇高的职业理想的鼓舞下,严格自律,持续进步。

1.4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期卫生工作者精神为引领,基于护士岗位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患病率大约为10.4%,也即是大约存在1.4亿该疾病高危人群,至2020年国内可能发展到1 000万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2 800万疑似原发房角关闭病例[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筛查以及预防的关键为构建符合基础群众的筛查标准,形成覆盖群众、面广、持续运转有效且政府负担的初级眼保健服务系统。

1.4.1 知识目标 能够阐述心脏骤停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能够准确复述基础生命支持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1.4.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对患者开展抢救;具备突发事件急救应急能力;具备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

1.4.3 思政目标 理解并践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爱护与正确救助伤员;积极参与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1.5 教学资源

在灵活使用信息化平台、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精心采撷并有机结合实践资源的同时,对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和剖析在课程思政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平顶山学院学生实践活动和陆晨同学成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事迹为导入点,并首尾呼应,以榜样的力量对学生开展家国情怀和生命情怀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依据是思政学习任务表;以王立祥教授腹部提压术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为拓展知识,拔高思政育人的立意,促进科学精神的培育;以情节紧张的心肺复苏科普宣传片作为开展操作练习前的引导和启发,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另外,超星学习通平台、自建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习题库、3D动画)、实验室资源(心肺复苏模拟人)、国家级网络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大学慕课平台)、实践平台(校内社团、实习见习基地、乡村和社区科普宣传基地)为课程思政教学保驾护航。

1.6 教学策略

基础生命支持是每位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学习内容,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对实操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本次授课地点为智慧护理实训室,每组4~5名学生,每组配备一个心肺复苏模拟人便于操作练习,校园网全覆盖,可满足混合式教学的需求。本科护生的学习基础较为扎实,求知欲强,但应急能力和克难精神有待加强,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本次内容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课程思政主题为引领,以BOPPPS模型框架设计教学,以“基础生命支持”的操作步骤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在力求全员学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操作的同时,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厚植入心、外化于行。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为基础生命支持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理想的树立。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前测结果,确定基础生命支持的基本原理为教学难点。依托网络课程平台和学校实践平台,充分应用视频、案例、习题等学习资源,综合采用案例法、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做合一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利用学校实践平台为学生的锻炼和成长提供机会,在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环节的教育中,实现思政育人的润物无声。为检验教学效果,在课前1周发放心肺复苏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在前测环节发放习题问卷,了解学生的施救态度、意愿、能力和预习效果;课后,重新设计和发放心肺复苏基础知识问卷和施救态度、意愿、能力问卷对比教学前后的学习效果,并开展教学满意度调查,为改进教学持续努力。课程结束一周后,通过新的测试题检验知识的留存率。通过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为期2周的多次强化,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2 教学实施

2.1 课前启知

首先,教师在课前1周发放导学单和小组作业。随后,学生依托网络课程平台,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完成心肺复苏调查问卷的填写;回顾颈动脉、胸部、心血管等解剖和生理及患者救护的基本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心搏骤停患者的施救方案,拍摄每组的情景模拟练习视频上传至学习通的小组作业中。在此三项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信息,随时为学生提供指导。最后,教师根据问卷结果和课前作业的具体情况,判断预习效果,根据学情改进教学设计。

2.2 课中深知

2.2.1 B-引入(Bridge-in) 采取双案例引入。首先介绍平顶山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展示校护理技能培训社、爱心医疗服务社、三下乡爱心医疗服务团等社团活动剪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学会后传播给更多的人。此案例拉近了操作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学会之后大有可为,身为医学生,普及急救知识责无旁贷、重任在肩。然后,以“大学生陆晨列车上救人”事迹作为案例导入,引出大家对陆晨成功抢救患者的原因的讨论,临危不惧、仁爱之心是救人成功的首要因素,迅速和正确开展心肺复苏操作是救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激发使命感,树立信心和信念。

2.2.2 O-学习目标(Objective) 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任务、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担当和团结协作素养。

2.2.3 P-前测(Pre-assessment) 前测也就是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之前所学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讲授方式和内容,根据前测结果决定回顾基础知识的详略。教师心中有数,讲授中方能游刃有余。正式讲授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前测习题问卷。前测结果显示学生对心肺复苏都比较敏感和熟悉,课堂教学易于开展,但是对心肺复苏的了解存在一定误区,教师要在课堂上深入剖析,重点强调流程和要点,使学生深入掌握,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2.4 P-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是教学的核心环节,该环节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流程为框架将“基础生命支持”教学内容设置为3个任务。

任务一:判断和呼救。各小组阐述本组课前的情景模拟视频作业中的识别和呼救环节。小组互评后,教师逐一点评并提出问题:“如果遇到有人倒地,你是否有勇气伸出援手?为什么在判断患者前要先评估环境是否安全?为什么判断意识时不能摇晃患者的双肩?为什么要在两耳边分别大声呼唤?为什么判断成人脉搏时首选颈动脉?为什么不能同时摸双侧颈动脉?为什么判断时长要控制在5~10 s之间?如何呼救更科学?在生活中,你见过除颤仪吗,敢不敢使用?”教师带领学生兼顾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任务二:施救。基础生命支持的施救环节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除颤。先集体观看3 min时长的心肺复苏科普宣传片,然后以最常见的冠心病引发的心搏骤停为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抽签,每个小组分别派出成员发表意见并在心肺复苏模拟人上现场展示。教师进行现场纠正和点评,并依托3D动画为学生讲解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原理,化解难点。结合PPT简述心肺复苏的发展历程,解读最新指南,介绍王立祥教授腹部提压术的创立、发展过程和自动心肺复苏仪的临床应用,激励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再分别演示自动体外除颤仪和除颤仪(医院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讲解后立即随机挑选学生练习,教师要保障学生练习中的安全并及时纠正不当的操作。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点灵活选择巩固方式,可以采用虚拟仿真系统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可以通过模拟人实操练习相互纠正动作;可以跟随动感节拍音频研习按压节律;也可以练习双人心肺复苏或以小组为单位对患者开展综合抢救练习。在开展下一任务前,每组派一名代表分别演示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的两种方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和学习趣味性,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反复夯实重点,对学生的表现予以总结和充分肯定,并及时修正。

任务三:判断复苏效果。引导学生在5个循环复苏后正确判断复苏效果,并解释说明终止复苏的指征,使学生意识到即使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也无法达到100%;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珍爱生命,强健体魄,并再次引出陆晨同学的事迹,提出希冀和期望,首尾呼应,发人深省;引导学生在扎实掌握技术的同时,要注重自己和家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急救知识的普及,成为急救知识传播的排头兵,让每个生命都有机会得到及时的援救,每次复苏都倾注施救者奋力的一搏。

2.2.5 P-后测(Post-assessment) BOPPPS是一个强调学生参与和反馈的闭环教学过程模型,后测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学习平台发布习题、抢答、选人等活动了解和检测学习效果;进行一对一的技能实操考核,保证人人过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急救知信行的提升情况。最后,留下两个思考题:①“如果你路遇一个心脏骤停的溺水患者,你打算按照本次课所练习的步骤实施复苏吗?”要求学生根据此问题绘制思维导图,提升思维能力。此思考题引出后续课程中的淹溺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并让学生带有悬念地开展下次课的预习。②请结合各学科医学知识和生活,提出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心脏骤停)的健康生活建议。通过对此思考题的思索,让学生意识到正确急救很重要,但“防”的意义远大于“治”。

记忆是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要不断强化才能长期铭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但要把1次课的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前、课后,至少还应渗透到它的前、后两次课堂中去。以上思考题的设计将心肺复苏内容在淹溺章节中继续强化,并引发学生对健康的关注。

2.2.6 S-总结(Summary)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和梳理本次课的内容,让学生对重难点了然于心。口诀法是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和再加工,提纲挈领,化难为易[12]。以下是为巩固要点编写的记忆要诀:环境安全速判断,争分夺秒是关键。指定人员去求救,刻不容缓来复苏。去枕平卧硬平面,头颈躯干一轴线。松解衣裤利呼吸,有条不紊不放弃。正确按压最重要,双手重叠用掌根。按压胸骨正中间,肩膀垂直腰用力。均匀用力勿中断,保证胸廓要回弹。一手抬下颏,一手压额头。30次按压吹2口气,这个比例要牢记。潮气量500~600 mL,氧合足够不胀气。救死扶伤勇担当,果断出手抢生机。

2.3 课后化知

鼓励学生积极实践,知行合一,化知为行。带领学生开展知识宣传进社区和乡村行动,增强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家国情怀;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校内社团活动,辐射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组织假期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行动诠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健康中国的宏图已经绘就,医学教师要在实践中鼓励学生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拥抱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建共享健康中国,为祖国健康事业的发展砥砺前行。

3 效果与讨论

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思政元素引领下,以BOPPPS教学模型架构教学设计,将思政育人贯穿专业知识教育的始终。课后,重新设计和发放基础知识问卷和施救态度、意愿、能力问卷评估教学效果,并开展教学满意度调查,发放3种问卷各116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结果表明,93.10%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较前测时有明显提高,90.51%的学生自评临床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全体学生的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均有提升,93.23%的学生表示遇到昏迷倒地患者时敢于伸出援手;96.55%的学生对教学设计非常满意。通过课前课后作业的多手段、多频次巩固和课中的参与式学习,极大提高了所学知识的留存率。课程结束1周后再次发放新的测试题,结果显示89.62%的学生的课堂学习留存率在75%以上,有30.17%的学生高达90%以上。通过本次教学,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较好,人人会做心肺复苏,并纷纷表示愿意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均基本达成,应急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均有所提高,并将在后续的社会实践锻炼中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拔高。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贯通思政元素,以BOPPPS模型为基本框架,打造受学生欢迎、使学生持续受益的课堂,在一次次的打磨和反思中,在师生智慧的碰撞下实现教学相长[13]。BOPPPS 模型注重教学互动和反思,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强化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感;课前和课后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延长了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学习时长,对知识的巩固大有裨益,也利于教师不断地思考和优化教学;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参与度与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14]。BOPPPS模型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反复强化,弥补了常规心肺复苏培训后技能保留率低和缺乏信心所导致的对高质量心肺复苏实施的阻碍[15-16]。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重中之重[17]。基于BOPPPS模型的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今日立德树人意深远,明日德才兼备展峥嵘”为培养方向,推动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心肺护理学思政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