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犊牛养殖成活率的主要技术
2023-12-30曹绍华
曹绍华
(凌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凌源 122500)
新生犊牛的机体器官以及免疫能力尚未发育完整,对日常的饲喂、饲养有严格的要求,犊牛的科学管理与养殖经济存在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养殖人员拟定科学的管理措施,达到提升犊牛成活率的最终目的。
1 犊牛养殖成活率影响因素
1.1 疾病
疾病是影响犊牛成活率最为主要的因素,犊牛的疾病包括先天性疾病和后期感染的疾病,一些先天性疾病会直接导致母牛流产或者死胎,另一些先天性疾病虽不会导致犊牛死亡,但是会对犊牛后期的生长造成影响,如长时间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等。先天性疾病与母牛的品种和品质存在密切联系,如母牛日常管理不善,妊娠期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最终可能出现产下死胎的现象。通常情况下母牛在进入妊娠期前就需要做好接种免疫工作,但是很多养殖场由于防护工作不到位,致使一些母牛出现隐性感染,这也会对犊牛的成活率造成间接影响。母牛妊娠期也需要严格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如妊娠期母牛缺乏营养会对自身的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养殖场内其他牛只感染疾病后会传染至母牛,而一些疾病对妊娠期母牛的影响较大,在最终生产环节可能会出现死胎或者僵胎的现象。因此,疾病就成为影响犊牛成活率的重要因素[1]。
1.2 营养
营养是母牛体质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在很多养殖场内管理人员并不了解母牛的生理结构,喂养母牛所使用的饲料营养元素比较匮乏。养殖人员应当重视的孕期母牛的营养,注重饲料搭配的均衡性、营养元素的充足性和多样性,确保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能够满足母牛对于营养的需求。当前很多养殖主体出于对饲料成本的考虑而购买使用一些廉价饲料,这些饲料无法满足母牛和胎儿的需求,导致母牛机体消瘦,犊牛虽不会出现死胎现象,但是在出生后非常瘦小,抵抗力非常差,受到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后就会出现死亡。
1.3 分娩护理
母牛分娩环节也是确保犊牛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母牛生产前养殖人员应当准备一个安静的生产区,生产区需要经过严格消毒。待产时需要实时观察母牛的状况,当母牛出现生产预兆时应当做好人工助产的准备,但并不是所有的母牛都需要人工助产,一些身体素质较高、具备生产经验的母牛可以自然分娩,但是当母牛出现分娩困难等情况时应当进行人工助产。助产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在助产过程中一些养殖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经验,人工助产时甚至还会对母牛的生产造成阻碍。当牛出现难产且人工助产不到位时很容易导致犊牛窒息死亡,犊牛长时间停滞在产道中还会出现肺部疾病,对后期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生产前后都需要严格做好卫生管理和护理工作,当犊牛出生后应当确保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吃上初乳,利于提高犊牛自身免疫力,进而提高犊牛的成活率[2]。
2 提高犊牛养殖成活率的措施
2.1 科学选择繁育母牛品种
定期淘汰年龄较大、繁殖能力较弱且品质较低的母牛。确保养殖场内所有的母牛均具备优良的遗传基因,且养殖人员也可以通过种群优势开展针对性的复壮处理,来确保犊牛的成活率。在母牛配种过程中严禁出现近亲杂交以及无序杂交情况,建议养殖人员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繁衍牛群,这是由于自然交配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犊牛成活率的不可控因素,而人工授精不仅能够快速实现本地牛种的改良升级,而且还能够确保配种工作的针对性,对于提升犊牛成活率均有极大意义。
2.2 做好围产阶段的养殖管理
围产阶段的养殖管理首先能够确保犊牛能够健康生长,也能够保证母牛的正常长势,促进母牛泌乳与犊牛的生长状态。在围产阶段要做好饲料的安排,注重各类饲料的搭配和饲料营养的丰富性,适当补充钙、铁等矿物质元素。围产阶段需要确保母牛的生长环境,及时清理牛舍内的污染物,并做好消毒工作,适当增加母牛的运动量。
2.3 做好犊牛生长时的护理工作
首先,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新生犊牛免疫系统尚未形成,对于外界环境非常敏感,抵抗能力较差,同时犊牛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不健全,无论是寒风还是不健康的食物都会对犊牛造成影响。当牛舍的保暖能力较差时,受到冷空气影响犊牛会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和腹泻,当牛舍内病原体密度较大时还会感染一些传染性疾病。为了降低犊牛染病概率,提升存活率,养殖人员首先应当为犊牛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牛舍的温度恒定为25℃,同时保证牛舍的通风性和采光性;其次,做好环境消杀工作。通过全面清洗和消毒降低环境中病原体密度,这是提升犊牛成活率的关键,针对初生牛犊,建议养殖人员每间隔3 d使用质量分数2%氢氧化钠溶液或质量分数10%生石灰乳对牛舍进行全面消毒。随着犊牛的生长,犊牛进食量加大且排出的粪便增多,在粪便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病原体,粪便发酵后还会产生氨气等刺激性气体,这时养殖人员需要每天清理牛舍环境,打扫污染物和排泄物,同时做好消毒和通风工作,冬季通风时还需要重视牛舍保暖,防止犊牛出现应激情况[3]。当犊牛出生7 d左右就可以向其投喂饲料,但是此时饲料用量不宜过多,且要使用容易消化、适口性较强的饲料。
2.4 做好生产犊牛的护理工作
首先,在犊牛出生后鼻腔和口腔周边会存在大量的黏液,若没有及时清理就会有可能引发犊牛窒息,养殖人员需要准备毛巾及时擦拭这些物质,这还能有效防止犊牛受凉。在生产阶段还需要剪掉犊牛的脐带,所使用剪刀必须经过消毒,避免脐带出现发炎的情况。其次,犊牛在出生之后应当确保在第一时间吃到初乳,初乳中不仅存在大量的营养物质,而且能够增强犊牛自身免疫能力,使得犊牛初步获得免疫能力。犊牛首次摄入初乳的时间应当控制在出生后的1 h之内,在出生后的6 h 再次补充初乳,在犊牛出生后的24 h 之内至少应当摄入10 kg 初乳。此外,在牛摄入初乳前应当认真清洁母牛的乳房。犊牛出生后单纯地依靠母乳很难确保营养方面的需求,养殖人员还应当补充犊牛所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能量等。再次,犊牛断奶也是护理的关键时期,断奶也是犊牛生长的关键转折,断奶前后的管理模式、喂养饲料等都会出现很大的改变。从时间方面看并没有严格规定犊牛断奶的时间,养殖人员可以依据犊牛的实际生长状态自行确定断奶时间,通常情况下长势良好的犊牛在4 月龄左右时就可以断奶,若犊牛生长状态不佳、体型瘦小,则可以将断奶时间向后延迟1~2个月。犊牛断奶期要逐步实现由母乳向饲料的过渡,逐渐控制犊牛摄入母乳的频率,切忌突然打破犊牛的饮食结构。
2.5 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犊牛生长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均存在致死率,犊牛最为常见的2 种疾病类型为消化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这就要求养殖人员除了要做好饲养管理之外还需要重视疫病防控。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病原体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针对这些疫病一方面要通过卫生管理、消毒管理降低牛舍内的病原体存量,另一方面要通过饲料、运动等方面提升犊牛自身免疫能力,如在饲喂过程中,养殖人员可以在饲料中加入一些微生态制剂,提升犊牛肠胃中有益菌群数量,强化消化道疾病的抵抗能力。此外,接种免疫也是疫病防控工作的关键,养殖人员应当制定科学的接种免疫程序,在免疫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犊牛体内的抗体水平,结合本地疫病种类以及疫病流行特点等展开针对性的免疫。犊牛时期疫病种类较多,且通过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犊牛的死亡率,所以养殖人员还需要掌握一些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临床表现等,尤其是要重视疫病是否具有传染性。
2.5.1 脐带炎
脐带炎是断脐阶段操作不当而导致的炎症疾病。断脐时所使用的剪刀没有消毒,母牛生产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展开全面消毒,或者母牛舔舐犊牛的脐带部位等均会导致脐带炎。犊牛脐带炎的防控一是确保所使用的断脐剪刀消毒效果良好,二是大型养殖场内在母牛生产后可以将犊牛单独饲养,以此防止母牛舔舐脐带的现象,三是在断脐之后养殖人员需要对犊牛脐带部位定期消毒,消毒应当持续至伤口愈合以后。
当犊牛感染脐带炎以后养殖人员应当先将病牛脐带周边的毛发清理干净,而后通过分点的方式在脐带周边注射青霉素普鲁卡因,注射完毕后使用质量分数0.5%碘酒对脐带周围消毒。若犊牛脐带周边出现肿胀现象,应当将病牛脓包内的浓汁排出,并对染病部位进行消毒,最后使用药物对染病部位进行抗菌消炎处理[4]。
2.5.2 下痢
下痢是犊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犊牛感染下痢后死亡率较高。该疾病可能由于病毒导致,同时与牛舍的环境也存在很大联系,染病初期病牛会出现发烧情况,且进食量明显下降,粪便多为稀状,在未断奶犊牛粪便中能够发现未消化的母乳。下痢的治疗原则为抗菌消炎配合强心补液,常见的治疗药物有抗生素、抗霉素等。当出现下痢时要减少犊牛对母乳的摄入量,同时向犊牛补充适量的水分,注意做好犊牛的保暖,有利于染病犊牛的恢复。
3 结语
综上所述,若要提升犊牛的成活率,需要从饲料、护理管理、疫病防控以及卫生消毒等多个方面入手,饲养管理人员应该结合养殖场的各种情况制定科学的养殖管理计划,优选母牛,做好产犊阶段的管理工作,加强哺乳期、断奶阶段的饲养管理,强化疫病防控,提高犊牛身体抵抗能力和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