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风论治新冠病毒感染后恢复期咳嗽

2023-12-30高文龙赵金莉田传玺欧宇阳杨道文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络脉风邪新冠

高文龙,赵金莉,田传玺,欧宇阳,杨道文*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肺病一部,北京 100029)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爆发至大流行,时至今日已有三年余。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已经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1]。新冠病毒感染恢复期的患者仍然存在短期和长期的症状,已成为需要重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多项专家共识[2,3]指出恢复期患者存在咳嗽、气短、嗅觉异常等症状,其中咳嗽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常见的遗留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后恢复期咳嗽属于感染后咳嗽,在病程上,3~8 周属于亚急性咳嗽,超过8 周属于慢性咳嗽[4]。该病症虽为自限性疾病,但对患者工作生活、社会活动、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提出并完善“风咳”理论体系,认为感染后咳嗽可从风论治[5]。杨道文教授师从晁老,认为新冠恢复期咳嗽症状,具有“风证”特点,亦属“风咳”范畴,可“从风论治”。杨教授基于“风咳”理论,紧扣病机,自拟新冠咳嗽方,临床疗效显著。现将教授经验总结如下。

1 恢复期咳嗽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杨教授在临证中,结合患者病症及舌脉,由外审内,辨证思因,审病思机,认为病程后期(恢复期),病位在肺、脾;病因及病理因素为风、痰、湿、毒、瘀;病机可演变为风盛痰阻,湿邪胶着,络脉瘀滞,肺气不利;前中期疫毒邪气侵袭人身,正气奋起抗争,邪正相争剧烈,耗伤正气,致使后期元气亏虚,少量邪气伏于体内,故病性为正虚邪恋。

1.1 风邪留恋

关于“风咳”,《礼记》中早有“季夏行春令……国多风咳”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论述了十种咳嗽“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晁恩祥教授因此提出“风咳”理论[6]。新冠恢复期患者可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呛咳,阵发性咳嗽,无痰或痰少色白质黏或量少清稀,咽干、咽痒,触及冷、热空气及刺激性异味等则诱发呼吸系统症状[3],具有“急、动、痉、痒”之风邪致病特点,属于“风咳”。究其原因,恢复期患者可受先天禀赋不足及基础疾病影响,外感疫邪久稽肺经难去,致使气道受损,气道敏感、脆弱挛急,正气未复之时肺虚藩篱失固,易受外风之触动而发作,故出现“风盛挛急、风善行而数变”特点的干咳、呛咳、阵咳症状。

1.2 风挟湿毒

根据已有临床观察,各地中医专家[7~10]普遍认为新冠肺炎属以“湿”为特点的疫病范畴。晁恩祥教授认为COVID-19 病因乃“湿毒”[11]。《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说明善行数变之风邪常相兼其他邪气致病。COVID-19属湿毒疫邪,传播之快,变异之多,与风性相挟而兼具风性[12]。病程进展至恢复期,久稽不去之湿毒余邪,继与百病之长之风邪相兼,风痰与湿毒余邪相合,致使气机痹阻,咳嗽迁延不愈。

此外,湿毒疫具有显著的湿邪致病的特点。湿为阴邪,易袭阴位,易伤阳气。《温病条辨·中焦篇》中“湿之入中焦……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胃为阳土,喜燥恶湿,脾为阴土,同类相召,湿侵脾胃,化纳失常,则患者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不振、纳差。经云“因于湿,首如裹”“清阳出上窍”,湿阻中焦,清阳不升,则头昏沉重、味觉、嗅觉下降等清窍不利症状。“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阻滞气机运行,亦可致咳。

1.3 络脉瘀血,气机阻滞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为多气多血之脏[13]。人身之气血贵乎流通,肺脏亦是如此。清唐容川《血证论·咳嗽》曰“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叶天士谓“久病入络”,咳嗽日久不愈,当考虑络脉迂阻。临证中可观察到恢复期患者舌象,表现为舌质暗、舌下络脉迂曲,具有明显的瘀血特点。病程中瘀血之由来,因有虚实。首先感染初期,疫毒犯卫,热可致瘀。中期邪入气分,热灼肺络生瘀。重期、极期,疫毒之邪化热入血入络,营热互结,瘀热相搏,血行不畅为瘀[14]。其次恢复期可为气虚生瘀(虚劳生瘀),疫毒侵袭肺、脾及他脏,正气耗伤。肺主气功能失常,宗气不能“贯心脉以行血气”而生瘀;脾失运化,肺不布津,津液疏布障碍,痰饮生瘀。再者患者染疫期间情志不调,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通,痰凝气滞成瘀,肝郁气滞亦可生瘀。故瘀血加之气虚,气机不利则咳嗽。

2 治法及组方

2.1 治法探讨

《素问·咳论》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为咳嗽病因之认识。历代医家多遵循《景岳全书》辨外感和内伤为咳嗽的病因分类。而以“风咳”为特点的新冠感染恢复期咳嗽,病因为感染后余邪未清,气道高反应性,易受外界刺激后咳嗽,亦属“风咳”。

风为六淫之首。晁恩祥教授根据《内经》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以甘缓之”,《金匮要略》的“肺喜温而恶寒”,创立了以辛平药为主的祛风解痉平喘汤[15]。经云“聚于胃,关于肺”,据此杨道文教授提出“益气疏风降胃法”[16]。针对恢复期病机,审机论治,治以“疏风止咳,降气化痰,活血通络”。具体以祛风解痉平喘汤合益气疏风降胃汤加减,组成“新冠咳嗽方”。

2.2 具体用药及方义

本方由祛风解痉平喘汤与益气疏风降胃汤加减化裁而成。基础方组成如下:炙麻黄6g,炒杏仁9g,炒牛蒡子9g,蝉蜕8g,生前胡9g,炒紫苏子9g,蜜百部12g,当归9g,生苍术12g,陈皮10g,姜厚朴10g,石菖蒲6g,生甘草6g。其中以炙麻黄与杏仁相伍为君药以宣肺止咳,臣以牛蒡子、蝉蜕疏风利咽止咳,前胡清肺热而降气化痰止咳,百部润肺下气止咳,苏子下气祛痰止咳,当归养血活血通络止咳,可润肺金之燥,缓肝木之急;佐以生苍术燥湿健脾,祛表里上下之湿邪,陈皮燥湿健脾、理气化痰,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消积,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甘草为使药,和中调药。

2.3 临证加减

若瘀血为重,表现为舌暗、舌下络脉迂曲明显,予僵蚕、蜂房、土鳖虫、地龙等虫类药及马鞭草、茜草、矮地茶、穿山龙活血化瘀。若痰湿偏重,表现为舌苔白腻,予芦根、淡竹叶、车前草、薏苡仁利湿祛浊。若气阴不足为甚,表现为口干,舌红,苔燥乏津液,脉细数,加麦冬,太子参,玄参,知母益气养阴。若气虚明显,表现为乏力、恶风,易汗出,脉迟弱,加黄芪,白术补肺固表;若阳虚明显,表现为怕冷,四肢不温,脉沉弱,加桂枝,仙灵脾、细辛温补阳气。若咽喉、鼻窍不利,表现为咽干、咽痒、鼻痒、鼻塞明显,予桔梗、西青果,白芷、辛夷、苍耳子等利咽通窍。若肝胃之气上逆,出现恶心,呃逆,纳差、食欲不振、腹胀为重的症状,常予旋复花、代赭石、焦神曲、鸡内金等降气消食。若心悸,烦躁,失眠,脉数,予龙骨、牡蛎、全蝎、酸枣仁养血安神定悸。

3 验案举隅

案1,患者女,37 岁,2022年12月27日就诊于我科门诊。主诉:新冠感染后咳嗽10d。现病史:患者新冠感染后咳嗽10d,阵咳,昼夜皆咳,对冷、热空气敏感,痰少,口服美普清(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效果不明显,咳嗽仍未缓解,伴纳差,腹胀,大便泻为主,无发热、恶寒,反酸、烧心、肤疾等其他不适,未在月经期。既往史无特殊。肺部听诊未闻及异常。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激发试验正常,新冠抗原检测已转阴性。脉沉,舌质暗,苔白。西医诊断:感染后咳嗽。中医诊断:咳嗽,正虚邪恋证。治法:疏风通络,降气止咳,兼以健脾止泻。予新冠咳嗽方加减。方药:蜜麻黄10g,炒苦杏仁10g,蜜枇杷叶15g,蜜百部10g,炒僵蚕10g,矮地茶10g,蜂房10g,姜厚朴10g,醋鸡内金30g,焦神曲30g,桔梗10g,炒牛蒡子15g,炒紫苏子20g,乌梅30g,防风10g,灵芝10g。共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患者服药3d后咳嗽明显减轻,1周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个月无复作。

按语:患者处于疫病恢复期,表现为风邪留恋、脾虚湿困、络脉瘀阻之证。肺气亏虚,风邪留恋,气道挛急,肺失宣降,故表现为咳嗽,少痰,对冷热空气敏感;脾虚湿困,化纳失常,故表现为纳差,腹胀,腹泻;络脉瘀滞,气机不畅故舌质暗,脉沉。针对咳嗽症状,运用麻黄、杏仁、牛蒡子、僵蚕、蜂房,疏风通络解痉止咳。蜜枇杷叶、蜜百部润肺下气止咳,苏子降气祛痰止咳,桔梗宣肺祛痰,矮地茶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化痰止咳。针对纳差、腹胀、腹泻症状,运用醋鸡内金、焦神曲健脾助运增进食欲及饭量。厚朴下气除满消积,兼取桔梗在《神农本草经》中主“腹满”之功效,共治腹胀。取防风之升清燥湿之性,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疏散风邪同时,兼以扶正,灵芝、乌梅共用,取过敏煎之意。其中灵芝补益五脏之气,扶正固本。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具有敛肺止咳,生津润燥,涩肠止泻,疏风之药与乌梅相配,散敛相合,使得驱邪而不伤正,收敛而不留邪。

案2,患者女,45 岁,2022年12月27日就诊于我科门诊。主诉:新冠感染后咳嗽15d。现病史:新冠感染后咳嗽15d,少痰色白,鼻涕、喷嚏晨起为重,伴见胃脘部似有气流上逆,后背汗多,乏力,无发热、畏寒,反酸、烧心、肤疾等其他不适,未在月经期。既往史无特殊。查体:右肺底呼吸音低。外院血常规、肝肾功、C反应蛋白、胸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新冠抗原检测已转阴性5d。舌淡红苔白脉滑。西医诊断:感染后咳嗽。中医诊断:咳嗽,气虚风动,胃气上逆证。治以:益气固表,降逆止咳,兼以疏风通络,予新冠咳嗽方加减。具体方药组成:黄芪60g,生白术10g,蜂房10g,炙麻黄10g,杏仁10g,枇杷叶15g,蜜百部10g,桂枝20g,旋复花15g,生赭石10g,僵蚕10g,蝉蜕10g,矮地茶10g,炙淫羊藿20g,地龙10g,生姜3片。共7剂,水煎服,日1 剂,早晚分服。患者服药1 周后咳嗽明显减轻,2 周后症状基本消失,1个月后随访已康复。

按语:患者处于疫病恢复期。主要表现为气虚风动,胃气上逆证。寒邪与风邪相合伏肺,肺失宣降,故咳嗽;肺不布津,肺窍不利,故咳出少量白痰,流涕;晨起阳气欲振,正邪相争,故打喷嚏;肺胃之气皆以降为顺,肺脾气虚则风动,肝、肺气上升太过,胃失和降,故胃脘部似有气流上逆;肺脾气虚,气不固表,故乏力,后背多汗。痰湿患于内,则苔白,脉滑。针对咳嗽症状,运用麻黄、杏仁、桂枝、淫羊藿助阳行气,宣肺止咳。僵蚕、蝉蜕疏风解痉止咳。枇杷叶、百部润肺下气止咳。地龙、矮地茶利湿活血止咳。针对后背汗多,乏力症状,运用黄芪,白术,补益肺脾之气,蜂房质轻小毒,形似肺体,替代防风,黄芪、白术、蜂房三药合用,取玉屏风之意,益气固表止汗。针对似有气流上逆症状,旋复花、代赭石、生姜共用,取旋覆代赭汤之意,旋复花下气降逆,代赭石镇摄肝胃之逆,生姜和胃降逆,兼取桂枝平冲降逆之功。

杨道文教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及支援方舱临床经验,认为正虚邪恋是新冠感染后恢复期的重要基础,主要病因及病理因素为“风痰、湿毒、瘀血”,病机可转归为“风盛痰阻,湿邪胶着,络脉瘀滞,肺气不利”。故可从“风咳”角度,治以疏风止咳、降气化痰、活血通络。并总结出经验方,在缓解恢复期患者咳嗽等诸症方面作用显著,其对疫病瘥后的认知及诊治经验可为临床治疗新冠感染后咳嗽参考。

猜你喜欢

络脉风邪新冠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新冠疫苗怎么打?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