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启脾益肺方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经验探析

2023-12-30费良冠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梭菌病机抗生素

费良冠,王 君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儿科,北京 100029)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抗生素使用后的一种常见副作用,以腹泻为主要表现,且不能用其他明确原因解释。由轻到重可分为4型,轻型患者仅表现为稀便2~3次/d,中型表现为肠道菌群失调及腹泻程度加重,重型在各症状加重的基础上继发致病菌感染,极重度则合并严重并发症甚至肠穿孔[1,2]。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使用,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受到影响,包括11%~62%的儿童和高达80%的住院幼儿[3~5]。

现代医学认为,AAD的发生与抗生素影响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干扰肠道碳水化合物及胆汁酸代谢,使之丧失定植抗性而利于致病菌生长,造成渗透性或分泌性腹泻有关[1,2]。治疗方案为停用并更换抗菌药物,对症纠正体液和电解质不平衡,联合单抗药物或微生物制剂等[1,6,7],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存在复发率较高、疗效有限且花费高等问题[8]。

AAD 因其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的特征,属中医“泄泻”的诊治范畴。中医药诊疗泄泻历史悠久,理论完善、方药完备,通过扶助人体正气来抵御外邪,具有副反应小,复发率低[9]的优势,不仅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还能恢复人体微生态平衡,调节人体免疫和增强抗感染免疫[10~12]。

本文探讨国家级名老中医王道坤教授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治疗儿童AAD 的中医理论基础及现代医学理论,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

1 AAD病因病机溯源

泄泻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有飧泻、濡泻、鹜溏、洞泻、注下、后泄等病名的记载。至宋代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明确了泄泻这一病名。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更进一步提出了“无湿不成泻”之说。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则总结为“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布,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故认为泄泻多因外邪侵袭,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禀赋不足,劳倦内伤等发病,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

2 启脾益肺方治疗儿童AAD的依据

2.1 儿童AAD病损及肺脾肾

泄泻是体内水液代谢失调的表现形式之一。水液在体内的运化过程遵循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规律。而“土生金,肺与脾乃子母之脏”,肺脾二脏在气的生成和津液输布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能载津,气化不利则水湿内停[13]。《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对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也起着主宰作用。《景岳全书》中云“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故泄泻之主脏在肺脾肾三脏。

小儿脏腑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肺脾肾常不足。王道坤教授[14~16]在临床上发现AAD 患儿多见于呼吸道感染后期,除有反复腹泻、便溏食少、面色萎黄等脾胃虚弱症状外,还有咳嗽有痰、汗多乏力、舌淡苔白脉弱等肺系症状,证属肺脾两虚[17]。小儿本就先天脏腑之气不足,病后应用耗伤阳气的苦寒抗生素,更易伤及脾阳,使得脾虚湿盛而作泄泻。迁延日久不仅进一步伤及肾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出现神疲乏力、畏寒喜暖、腰膝酸痛等肾阳虚表现;而且湿邪久留,淤阻肠腑,易聚湿化热生毒,出现发热、便血等症状。故认为肺脾两虚、肾气不足、湿阻肠腑是导致儿童AAD 的主要原因,本虚标实为此病的主要特征,本虚表现在肺脾肾三脏,标实则以痰、湿、瘀为主。

2.2 启脾益肺补肾从肠论治AAD

针对AAD 的核心病机,王道坤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启脾益肺补肾,益气渗湿止泻”为AAD的主要治则。

肺脾母子相生,脾土健旺可助肺宣降、通调水道;肺之宣发有助于脾之升清,脾气足则得以运化水湿,清气上升则飧泻自止,正切治泄九法中的“升提”之法。在启脾益肺的基础之上加之补益肾阳,可促进脏腑组织蒸腾气化,升清降浊,增强祛湿之力。而病位所在的大肠与肺不仅在经脉上有联系,还互为表里,正如《素灵微蕴·卷四》云:“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精,滋灌大肠,则肠滑便易。”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通过启脾升阳利湿、益肺补肾固本,升降并用、调畅气机,起到肺脾肾同补、气滞湿胜血瘀全攻之效,可谓“适其至所”。

王道坤教授及其团队基于文献对AAD 的中医治则治法、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AAD 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遣方用药选用药性以温、平,药味以甘、苦,药物归经以归脾、胃、肺三经为主[14]。治泄名方白术散的功能、药性和归经正好与上契同[18]。王道坤教授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创立了治疗AAD 的临床经验方——启脾益肺方,由党参、炒白术、红景天、茯苓、煨葛根、麸炒枳实、菟丝子、炮姜、炙甘草组成。党参温补中气,拨上下之枢也,中气健运,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上下之呕泄皆止,心腹之痞胀俱消。白术补土燥湿,因而从水而化湿。党参与白术合用为君,取其益气而健脾,去湿而养津之意,不仅能培土而制水、固脱而止泄,还能培土生金,补益肺气,通降肠气。红景天、茯苓、葛根、菟丝子、炮姜五者共为臣药。红景天补中气而益肺气,气行则水行。茯苓补中燥土,泻水消满,冲和淡荡,淡渗利水,补利相合。葛根辛凉下达,解经气之壅遏,清胃腑之燥热,达郁迫而止利,又鼓舞脾之清阳之上升。菟丝子补肾益元、补脾止泻,补益各脏腑阳气。炮姜燥湿温中,补益火土,提陷止泄。佐以少量枳实泄痞消满,且以甘草为使走中宫而入脾胃,中正和平以调和诸药,补益五脏。

2.3 启脾益肺方治疗儿童AAD的中医药现代药理学依据

有报道[19,20]显示,白术散可恢复和调节AAD 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提高肠道酶活性,调节肠道微生物代谢,通过保护肠道黏膜、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缩短大便改变形状时间、呕吐改善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和止泻时间。启脾益肺方的实验室研究也表明可通过提高肠道菌落物种多样性,修复小鼠肠道菌群紊乱而达到治疗泄泻的目的[21]。

3 验案举隅

患儿,男性,5 个月,2021年11月8日初诊。主诉:间断腹泻2月余。刻下症:腹泻酸臭便5~6 次/d,面白无华,纳不佳,夜汗多。舌淡苔白,指纹淡。患儿既往反复泌尿系感染,使用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静脉点滴后效果不佳。查体:发育正常,身高66cm,体重7.4kg,未见脱水征。便常规:棕色黏糊状便,白细胞7~10/Hp,大便艰难梭菌培养(+),艰难梭菌基因(+),艰难梭菌毒素测定(+)。大便细菌涂片及染色:G+球菌成对少量,大量G+/G-杆菌。大便真菌涂片及染色:可见真菌孢子,未见假丝。西医诊断: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反复泌尿系感染。中医诊断:腹泻。予蒙脱石散(1/3 袋,Tid),盐酸小檗碱片(25mg,Tid),启脾益肺方(1/4 剂)口服2 周处置。处方如下:党参6g,炒白术12g,红景天9g,茯苓6g,煨葛根15g,麸炒枳实6g,菟丝子9g,炮姜6g,炙甘草3g。14剂,水煎服,半剂/d,分两次温服。

2021年11月20日二诊,患儿大便黏液及次数减少至1~3 次/d,为黄褐色糊状便,布里斯托大便分型第6 型。便常规:白细胞2~3/Hp,艰难梭菌鉴定(-)。治疗:守前方煎服法同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g,Bid),继续服药2周。

2021年12月4日三诊,复查大便真菌涂片未见真菌孢子及假丝。1 个月后电话随访尿便常规无明显异常,大便成型1次/d,纳转好,病情康复,至今未见复发。

按:该患儿为反复泌尿系感染,使用抗生素后出现AAD。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长期使用抗生素苦寒伤及脾阳,久则伤及肾阳,土不制水而水湿下注至肠成泄泻;且伴有面白汗出、舌淡苔白、指纹淡等肺气虚症状。故主脏为肺脾肾,病位在肠,治疗从肺脾肾三脏入手论治肠病正切病机。因患儿并未兼夹痰、湿、瘀,所以守方以“启脾益肺补肾,益气渗湿止泻”。临床应用时应谨守病机、灵活机法,对症调整其方药。如见泻下稀水、完谷不化、面白肢冷等中焦寒盛等象,可加肉桂、吴茱萸温中散寒、健脾升阳;见食少纳呆、腹胀、咽干唇燥、倦怠乏力、舌质淡红少苔或花剥等脾阴虚症状,则可加乌梅涩肠止泻、木瓜化湿和胃;若见大便稀薄、胸中烦热、腹痛喜暖等寒热错杂之象,则可加蜀椒、干姜温脏祛寒,黄连、黄柏清上热。进而达到改善患儿生活质量,缩短治疗时间的目的。

猜你喜欢

梭菌病机抗生素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猪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生和诊疗方法
西藏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的防治
童年重负:“被摄入”的抗生素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