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的中医内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2023-12-30吕书影曲保全林文君杨顶权
吕书影,曲保全,林文君,杨顶权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029)
斑秃(alopecia areata,AA)是一种T 细胞介导的以毛囊自身免疫反应为特征的非瘢痕性脱发,与遗传、神经和精神因素、氧化应激及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1]。研究显示国外AA 终生患病率约为2%[2],患病后往往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继而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反复。祖国传统医学最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有相关记载:“人有风邪,有于头,在偏虚处,则发失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为之鬼舔头”,民间俗称“鬼剃头”。而后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首次提出“油风”这一病名:“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历代医家对AA病因的观点各有侧重,大多以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为主,同时与血热生风、肝郁血瘀、气血虚弱等因素相关。现总结中医辨证论治AA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AA提供思路。
1 虚证
1.1 肝肾不足证
早在《内经》中便有“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衰,发堕齿槁”“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等记载。《素问》云“肾者主蛰……精之处也其华在发”,《难经》云“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均强调了肾脏功能与毛发盛衰之间关系密切。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肝肾精血同源,血乃精所化,精血充足则毛发光泽。如肝肾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发,毛发生长无源,毛根空虚而致发落。
近现代多数医家将肝肾不足作为AA 的主要病机。赵炳南[3]认为AA多以肝肾亏虚、阴血不足而致肌肤毛窍失养为本,临床中以补益肝肾、养血为法,多用七宝美髯丹、神应养真丹、天麻等方药,促进毛发恢复生长。
治疗方面,范华[4]运用七宝美髯丹口服联合生姜外搽对31例肝肾不足型A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治疗2个月后,总有效率(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25.81%),同时可明显降低患者外周血Th17、Treg 细胞比例,以及血清IL-6 和IL-23细胞因子水平。另有医家自拟补益肝肾的经验方对AA 进行治疗,收效显著,如杨玉峰[5]结合长期临床经验,化裁古方天麻钩藤饮,自拟天麻熄风汤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通过联合米诺地尔酊总有效率可达96.6%。李津津[6]通过运用滋水涵木法自拟滋水涵木通络汤剂,治疗12 周后总有效率可达96.97%,并可改善RORγt、Foxp3 mRNA,以及IL-17A和TGF-β水平。
1.2 气血两虚证
《外科正宗》中记载“血虚不能随气荣养皮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虚损启微》曰“五脏气不足,毛发落”。《内经》云“气血皆少则无毛……”。气属阳,血属阴,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气能生血,血能养气,故临床中多见气血俱虚之证。《金匮要略》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诸病源候论》有云“血盛则荣于头发,故须发美;若气血衰弱,经络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脱落”。脾胃气弱,或气血亏虚,气虚则血液难以化生,发失所养,气虚不能温煦肌腠,玄府不固,毛根空虚,风邪乘虚而入,故成片脱发。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强调重视气血对毛发的濡养作用。
近现代医家认为气血不足是AA 的主要证型之一。邓铁涛[7]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则气亦虚,气虚则血更虚,肺气虚则宣发无权,无法濡养皮毛,脱发易生。故邓老在临床中强调补益气血,常用药有黄芪、五爪龙、太子参、茯苓。
临证治疗中,罗云玲[8]通过运用归脾汤加味联合头皮营养敷料,对气血两虚型AA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6.67%,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当归、茯神、远志、枣仁养血养心安神助运化生发,何首乌、桑叶补肝肾、乌须发,佐以荷顶、桑叶引药上行,另以木香少量理气醒脾。对于久病气血虚弱者,刘芳[9]予以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临床疗效明显。当归补血汤作为中医补气生血名方,在AA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已久,而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可能通过维生素D受体调控Shh信号通路从而发挥疗效[10]。王起成[11]使用加味八珍汤联合Derma-670红光对31例气血两虚型AA 患者进行治疗,8 周后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Derma-670 红光的对照组(77.4%)。由此可见,在补益气血的同时仍需注意顾护肾先天之本的功能,不可完全割裂。
2 实证
2.1 血热风燥证
《儒门事亲》中记载“人年少发早落,或屑者,此血热太过也。”《冯氏锦囊秘录》中有“发乃血之余,焦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脱落,头皮作痒,须眉并落者,乃血热生风,风木摇动之象也”的论述。
此证多见于青少年,血气方刚,性情易急躁易怒,刘爱民[12]则之此证多由素体蕴热或过食辛热炙煿之品,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血热而生风化燥,耗伤阴血致使毛根失养,毛发随即脱落。同时风为阳邪,多侵袭上部。故临床中多用凉血熄风、养阴护法之法,药用桑叶、侧柏、生地、丹皮等清热凉血祛风。张玉萍[13]在临床中善用羌活、藁本二药,其意在祛风化湿、引药上行,兼具祛风及引经两重功效。
张燕茹[14]运用自拟生发饮,对宁夏地区35例血热风燥型AA 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5.71%,明显高于六味地黄汤对照组(63.33%),方中生地、熟地清热凉血滋阴,川芎、侧柏叶行气润燥。郑沪淋[15]通过富血小板血浆注射联合神应养真汤加减治疗血热风燥型AA患者,总有效率为97.50%。神应养真汤中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养血活血,丹参活血祛瘀,木瓜、菟丝子滋养肝肾,天麻、白蒺藜平抑肝阳、引药上行,全方共奏滋肝补肾、活血祛风、养血生发之效。此证患者虽有热象,但在治疗时仍需注意不能一味清热凉血祛风,仍需加用补益肝肾、养血生津之品,顾护阴津。
2.2 气滞血瘀证
《医林改错》曰“伤寒、瘟病后头发脱落,各医书皆言伤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并提出运用通窍活血汤治疗脱发。清代唐宗海《血证论·瘀血》指出“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均阐述了AA与血瘀的关系。
张玉萍[13]认为,初发AA 的患者,常伴有性情急躁、情志不畅、胸胁胀满,舌质红暗、伴有瘀点或瘀斑,脉细弦带涩等症,多由气滞血瘀所致。杨志波[16]同样强调从瘀入手,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法,认为情志不畅、烦劳过度导致机体肝郁气滞,木失条达则血行无力,瘀滞脉络,而成肝郁气滞血瘀之证。一项基于数据挖掘的AA证治规律研究[17]也表明气滞血瘀证在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为本病的主要证型之一。由此可见临床中多位医家均重视疏肝行气、活血化瘀。
临床研究中,巩现[18]通过运用耿立冬经验方疏肝化瘀颗粒冲剂内服联合侧柏酊外用,对气滞血瘀型AA 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66%,明显优于对照组(63.33%),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皮肤镜表现和外周血清CD4+、CD8+水平。方中柴胡疏肝理气、调达肝木,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枳壳、香附宽胸理气、调经通络,芍药柔肝养血,同时注意旱莲草、女贞子共用滋补肝肾,侧柏叶乌发生发,当归补血行血,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效。另有研究发现[19],血府逐瘀汤应用于AA小鼠可明显促进毛发再生,改善IL-6、IL-1β、TNF-α和骨桥蛋白水平。
2.3 湿热内蕴证
张智龙[20]认为此证多见于年轻人,皮脂腺分泌旺盛,由七情内伤,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克脾土,脾失健运,水湿聚集,蕴而化热,气火升腾,熏蒸巅顶而致毛发脱落。故治以清利化湿解热而发荣,从三焦入手,早期善用蒿芩清胆汤清透分消、下利湿热。牛阳[21]认为AA 患者平素生活压力大,情志失调,加之饮食不节,多食肥甘辛辣之品,易致脾失运化,湿热阻滞。情志异常,肝失疏泄,导致肝郁气滞,脾失运化,津液输布失常,日久而成痰湿;气郁日久化火与湿相合而成湿热。因此,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AA 证属湿热阻滞夹郁证,以清利湿热、疏肝解郁。
3 虚实夹杂
3.1 肝郁脾虚证
古代文献中记载情志异常与毛发生长密切相关,《寿世保元》有云“儒者因饮食劳役及恼怒,须发脱落”。肝主疏泄功能在调节情志异常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而肝主疏泄与脾主运化相互为用,肝藏血与脾统血相互协调,从而维持人体水谷精微的转化输布。若忧思恼怒、劳倦过度,肝郁气结,肝气乘脾,脾失健运,故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运化不畅,不能濡养毛根,故发枯而不润,毛发成片脱落。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医家关注情志对AA 的重要作用。门九章[22]总结本病病机为肝脾不调,且以脾胃为主。脾胃虚弱为发病的根本原因,肝失疏泄是直接原因,故临床治疗以健脾疏肝、调养气血为主。吴军[23]认为AA 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肾亏,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和情志,七情内伤、情志抑郁皆可影响肝之疏泄,加之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发失濡养而落。临证治疗则以疏肝健脾、益气养血为主。
对此证型的患者,临床多治以疏肝健脾、养血之法。杨顶权[24]长期临床经验发现芍药甘草汤治疗肝郁脾虚型AA 安全有效,通过网络药理学成功预测出可能的药理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索了其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 通路发挥疗效。李东海[25]自拟疏肝健脾复方,配合消斑酊外搽及心理疏导,对肝郁脾虚型斑秃患者总有效率可达80.0%。由此可见,调畅情志、调和气血在AA 的治疗中也至关重要,常用柴胡、郁金等疏肝解郁,茯苓、白术益气健脾,白芍、当归养血。
3.2 气虚血瘀证
白郡符[26]认为AA 与气虚血瘀关系密切,肺主气,助心行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肺脾功能调畅对气血的化生运行至关重要。肺脾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运化无力,血脉淤阻,发根失养则松动不固、发质枯槁。治以益气活血、祛瘀生发之法,以八珍汤和归脾汤为基础,自制白氏斑秃方,以黄芪、白术补益肺脾,当归、白芍养血活血,红花、桃仁行瘀通滞,枸杞子、女贞子、制何首乌兼顾补益肝肾。
现代临床研究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AA,本方源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取其补气固表、活血通络之功。魏静[27]对30例AA患者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总有效率为93.3%,临床疗效显著。组方重用黄芪,补气固表,紧束发根,同时其力专性走,促进气血运行;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龙、丹参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佐以羌活,引药上行直达巅顶;麻黄根、五味子助黄芪收敛固涩以止发落。诸药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疗效颇佳。
3.3 血虚风燥证
《外科正宗》中云“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此例患者之病机在于风邪入侵,上犯巅顶,邪客肌肤,致气血不和,日久血虚,毛发失养,渐至干枯而脱落,故祛风养血是本证的基本治则。
现代医家杨志波[28]认为本型多见于久病及产后,精亏血少,血虚生风,失润化燥,发失所养而致发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而AA病变为上部,故多见风邪侵袭。因此在辨证论治中,应当治风与治血并举。吴燕瑜[29]运用神应养真丹和308nm 准分子激光联合治疗血虚风燥型斑秃,结果发现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308nm准分子激光。
AA 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脱发疾病,各种环境精神因素易诱发疾病,而疾病的表现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行为。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近年来的JAK 抑制剂等。常伴随各种不良反应以及停药后复发的情况。中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关键在于对病机的判断,近现代医家多从肝肾、气血论治,注重整体观念,关注先、后天因素在AA发病中的不同作用。
本病中医辨证论治要点在于分清虚实,疾病初期多为实证,或为虚实夹杂,当以泻实为主,根据兼症辅以祛风、清热、利湿、活血之法;恢复期需注意顾护正气,加用补虚扶正之品。在治疗中,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补益肝肾思路贯穿疾病治疗全程。用药注意阴阳平衡,切勿过寒过热,防止闭门留寇或损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