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音乐剧之父韦伯和他的“猫”

2023-12-29暮千寻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3年8期

假如一生只看一部音乐剧,那《猫》肯定是毕生之选。说起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音乐剧,《猫》当之无愧,它是中国引进的第一部音乐剧。它从1981年开始,风靡世界42年,共以十几种语言在20多个地区出演无数次,仅在伦敦的演出场次就达9000多次。这部剧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除了《猫》,他还创作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歌剧魅影》等享誉世界的众多经典作品。

韦伯的音乐剧成了永恒的经典,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成功的背后,却是这位天才少年的疯狂与叛逆,他甚至有时候想自杀。舞台上的《猫》闻名世界,而生活里的韦伯也是一名实实在在的“猫奴”。少年时代的他钟爱于一只叫珀修斯(Perseu)的暹罗猫,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只猫拯救并成就了他。那么,这位天才音乐剧教父和猫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神秘缘分和秘密呢?

至暗时刻,

暹罗猫穿壁引光

1948年3月22日,韦伯出生于英国南肯辛顿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父亲是英国伦敦音乐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母亲是一位小提琴家和钢琴家。

从小,他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3岁开始练习小提琴,6岁就写了第一首歌曲,9岁时,他的一首曲子就被刊登在《音乐教师》杂志上了。

11岁时,父亲带他去伦敦德鲁里巷皇家剧院观看音乐剧《窈窕淑女》,这部在百老汇反响非凡的作品是在英国首演,一下子就让韦伯领略到了剧院舞台的巨大魅力,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并一发不可收拾,他跟随父亲接连看了《Gigi》和《西区故事》。

然而在当时,韦伯的母亲是一位“望子成龙”的虎妈,她觉得搞音乐剧没有出路,所以想方设法打击他的积极性,就故意对自己的天才学生John"Lill过于上心,简直比对韦伯还要积极培养。

看到母亲如此轻视自己,却对别人那么亲昵,韦伯小小的心灵被伤得不轻,但少年的逆反心理让他不但没向母亲妥协,反而处处和母亲对着干,结果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僵。

孤独和嫉妒如影随形,他想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么对待自己?在母亲的不屑中,他的自尊被一点一点消磨,一个凄清的夜晚,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他偷偷搜集了一堆药丸,准备在教堂了结自己。他来到拉文纳姆的教堂,呆坐了两个小时,当他正准备把药丸塞入口中时,一只蓝色斑点的暹罗猫忽然从门外跑进来,它的身体颜色为米色,脸、耳、脚、尾均为蓝灰色。

暹罗猫纵身一跃,端坐在韦伯对面的板凳上,睁着一双溜圆的眼睛盯着韦伯。韦伯好奇地打量着它,难道它是专门来见证自己自杀的?

忽然,暹罗猫把头冲韦伯一摆,大叫一声,那声音特别洪亮,把韦伯吓了一跳,手中的药丸也落在了地上。韦伯觉得这只猫有些凶,对于猫,他并不陌生,在他家里,父母就养着两只猫,一只叫“肖斯塔科维奇”,另一只叫“普罗科菲耶夫”,但那两只猫非常温顺,从没听到它们大声叫。

这只暹罗猫又大叫一声,韦伯心下一惊,以为它要来伤害自己,哪知暹罗猫并没攻击自己,而是跳到地板上狂奔起来。它从墙壁的一侧跑到另一侧,从地上蹿到板凳上,再从板凳上一跃而下,来来回回十几次,路线一致,乐此不疲。

韦伯一下子看痴了,暹罗猫跑的时候聚精会神,两眼一直盯着前方,但每次行动前,它都会转头瞅一下韦伯,随后大叫一声,那声音仿佛是从身体里弹出来的一样,接着就开始拼尽全力奔跑,似乎要把积攒的体力通通释放出来。

难道,它是在暗示自己学会奔跑,别寻短见?韦伯打了一个激灵,一只猫尚且知道一次次奔跑,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一路向前呢?想到这,韦伯把准备的药丸全扔进了垃圾桶,他要像猫一样勇往直前。暹罗猫似乎读懂了他的心事,瞥了一眼垃圾桶,便不再奔跑,而是在板凳上打起盹来。

看着它萌萌的样子,韦伯忍不住在它身上抚摸起来。暹罗猫并没反抗,只一会,它居然睡着了。韦伯静静地看着它,越看越喜欢,或许,它就是专门来和自己做伴的,那自己以后就不会孤独了。想到这,韦伯不再想自杀,而是把这只猫带回家,取名为珀修斯。

珀修斯虽然有时叫声挺大,但性格很好,也特别可爱。每天,它都会黏在韦伯身边,舔毛洗澡、吃饭、喝水,看窗外的风景。在珀修斯的陪伴下,韦伯不再消沉,信心倍增。16岁时,他抱着珀修斯参加牛津的入学面试,居然被历史系录取,但他却在一年之后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决心退学去追求所爱的音乐剧。

他的母亲极力反对,觉得他是在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但他的父亲无条件支持,提供了专业教育方面的帮助。17岁时,韦伯进入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开始了他的音乐剧人生。

危急之中,

智慧猫因势顺导

自从抱回了珀修斯,韦伯成了一名踏踏实实的“猫奴”。他常常抱着它逛街,一次又一次。珀修斯也越来越黏人,韦伯每天回家,它都会提前蹲在门口等待。平日里,一有机会便睡在韦伯的肚子上,虽然不重,但时间长了,还是会压得人有点出不来气儿。但是,韦伯可不忍心拒绝这个甜蜜的负担。

18岁时,韦伯收到了一位名为蒂姆·莱斯(Tim"Rice)的22岁作词人的来信,两人一见如故,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合作。1974年,蒂姆偶然在电台中听到了阿根廷前总统夫人艾娃·贝隆的介绍,便和韦伯萌生了将这个故事搬上音乐剧舞台的想法。1976年剧目中的歌曲先以专辑形式发行,其中就包括《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发行后好评如潮,让韦伯的名字家喻户晓。

1977年,韦伯创立了真正好集团(Really"Useful"Group),并独家经营掌管,成为伦敦最大的剧院经营者之一。

在此前,珀修斯得了一场重病,再加上已至暮年,终究是没能医治好。韦伯伤心不已,回想着珀修斯陪伴了自己这么多年,甚是伤感。第二天,他突发奇想,为了纪念珀修斯,他想把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童话诗集《老负鼠讲述世上的猫》改编成了音乐剧《猫》。

在他的设想中,这将是一部完全由各种猫咪出演的歌舞童话,昏暗中,猫咪会像当初的珀修斯一样,从观众席的板凳上一跃而起,跳入旋转的舞台……

但是,韦伯的创意几乎将所有的投资人吓住了,就连他的妻子莎拉都不相信丈夫荒唐的幻想能够成为现实。无奈之下,韦伯只好把伦敦西区的房子抵押筹措资金,莎拉知道后,突然变得魂不守舍,经常半夜哭醒。几天后,韦伯最信任的搭档蒂姆也不屑于他的创意,两人在大吵一架之后正式分手。

冬天很快到来,伦敦城又冷又湿,韦伯明白这部关于猫的音乐剧要么成功,要么就会毁了他的音乐剧生涯。但他相信,猫有九条命,珀修斯一定会在冥冥中帮助自己,只要坚持,一定会成功。然而,在伦敦几乎所有剧院没有一处舞台愿意为他们的新剧专门改造舞台和观众座位。

夜深人静的时候,韦伯又想起了珀修斯,如果它还在,会支持自己吗?都说宠物的性格像主人,珀修斯的确很像自己,性格傲娇,笃定执着,偶尔还会一根筋。想到这,韦伯又伤感起来,他决定再去物色一只暹罗猫。

第二天,韦伯来到宠物市场,每一只暹罗猫仿佛都是珀修斯,却又明明不是,他一时也不知应该选哪一只。忽然,他看到一只猫和一条狗在对峙,狗很憨厚,机灵淘气的猫总是藏在鞋盒里偷袭狗,狗只能傻乎乎地绕着鞋盒转圈。

这真是一只聪明的暹罗猫,韦伯一下子喜欢上了它,当即掏钱购买,并且依然取名为珀修斯。

回到家没几天,韦伯就发现,新珀修斯对女人的头绳有着极端的热爱,可能是弹力让头绳看起来像个猎物,玩起来翻江倒海。有一次,韦伯故意把头绳抢下来,并藏在一只手中。珀修斯却不甘示弱,顺着韦伯藏起来的方向蹭来蹭去。看它不依不饶,一副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样子。就在那一刹那间,韦伯忽然想到了自己,再困难,自己也不应死心。

随后,韦伯又找了五六位投资人和剧院经理,然而依然没有一个人相信他。一切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但在关键时刻,原本已经请韦伯“滚蛋”的伦敦西区新伦敦剧院老板最终被韦伯的真诚所打动,条件是,如果新剧演砸了,剧团必须马上撤出,不要挡着老板发财。

原来,当时剧院的老板正计划着将经营惨淡的新伦敦剧院改造成新时代的电视媒体中心,只是改造资金还没到位。所以在长租之前,想搞个短租,商人们永远是精明的。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韦伯的这部音乐剧《猫》却一炮而红,之后整整占据了新伦敦剧院21年!

1981年,韦伯改编的音乐剧《猫》终于正式在新伦敦剧院首演。剧情很简单,描写的是杰里科猫家族在一个特殊的夜晚,要选一只猫升入天堂获得永生的故事,其间形形色色的猫轮番登场演绎各自的经历。

谁也没料到,就是这么一部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剧,却一下子成为当时的“爆款”。它在美国巡演时长达16年零两个月,时间之长创造了美国演剧史上的纪录。它的伦敦原版演出获得1982年格莱美最佳演出录音奖,百老汇演出录音带销量逾200万套,获得了1983年格莱美最佳演出录音奖。

光环之下,

舞台猫珠联璧合

随着音乐剧《猫》的爆火,韦伯被更多的观众喜爱与熟知。紧接着,他与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合作,找到了当时新兴的戏剧广告代理公司,设计出一张在整个戏剧广告史上颇具颠覆意义的海报——仅有一双猫眼在黑色的画布上,配上精练的剧目名字“CATS”,而这双黑猫的眼睛,据说是参考了韦伯的暹罗猫珀修斯眼睛的形状。

同时,以此衍生出的定制T恤成了当时的销售爆款,由此正式开启了日后音乐剧在衍生品方面的商业模式。

然而,尽管《猫》在商业上的成功让韦伯迎来了事业高峰,但呆板的评论家们却并不认可他。面对这些攻击,韦伯有些郁闷,偏偏这时候珀修斯又病了。它躺在床上无精打采,韦伯翻它的眼皮,挠它的下巴,可它依然连眼睛都不抬一下。

韦伯只好送它去宠物医院,治疗了一个星期才康复。看到珀修斯又恢复了活力,韦伯的心情也轻松起来,他决定不管面对什么评论,都要坚强起来,以实力证明一切。

1983年的一天,韦伯在杂志上偶然读到一篇出色的评论,一个叫莎拉·布莱曼的女孩在歌剧《夜莺》中的表演非常精彩。看到这个名字,韦伯有种熟悉的感觉。这个名字不仅与妻子同名,好像他在报名册上也见过。

原来,在1981年初,韦伯为音乐剧《猫》公开招聘演员时,莎拉·布莱曼21岁,她第一次面试时韦伯并不在场,没唱几句就被评委打发走了。韦伯被文章深深吸引,决定看看她的现场表演。

莎拉·布莱曼的母亲是一位舞蹈女郎,从小就从芭蕾、歌唱、表演全方位地培养莎拉。莎拉·布莱曼在现场,姿态妖娆,站在钢琴旁表演浑然天成,妩媚动人。韦伯被布莱曼的表演深深折服,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女歌手。

不久,韦伯便邀请布莱曼共进晚餐,席间发现两人有许多共同点,尤其是对音乐剧舞台的激情。他们被对方的才华深深吸引,并坠入爱河。随后,布莱曼终于获得《猫》女二号杰米玛的角色。

此时,韦伯已经和第一任妻子莎拉离婚,1984年3月22日,在他36岁生日那天,与布莱曼结为夫妻。

在音乐剧《猫》中,有一首著名的歌《Memory(回忆)》,这是由韦伯亲自创作的。它讲述一只叫贝拉的雌猫,因为不甘平庸,离开猫族闯荡世界,历尽艰险,饱受挫折,晚年归来行囊空空,容颜不在,族群也不愿接受她。当她唱出年轻时在族群的美好回忆,渴望回归故乡的感人歌曲时,所有猫都原谅了她。最后,猫们把垂暮的贝拉送上了天堂。

毫不夸张地说,Memory是《猫》剧中最为精彩的唱段。莎拉·布莱曼在剧中担任了这首歌的部分演唱,她采用了一种较为缓慢的节奏,把原有伤感悲悯的情调升华为抒情唯美的行板,最后那段延绵到天籁的高难度唱腔更是令人百听不厌,观众心潮起伏,她的表演和嗓音被誉为“月光女神”。

而这首由韦伯创作的《Memory(回忆)》也因为莎拉·布莱曼的表演红遍了全世界。随后,沉醉在爱情蜜罐中的韦伯立即为莎拉·布莱曼量身打造了一部作品——《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因她而生,布莱曼成了超级卖座音乐剧的女主角。这部剧糅合了韦伯对生死的思考、布莱曼的爱、剧院的痴迷,横跨流行和古典音乐,成为他作品的集大成者。

这部戏旋律优美,过耳难忘,场景服饰道具华丽夺目,更不用说大吊灯突然掉到舞台上的场景是多么惊心动魄,让观众达到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猫》和《歌剧魅影》的诞生,使韦伯在音乐剧业界拥有了无可撼动的地位,让韦伯的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它的成功无法复制。

韦伯除了音乐剧,还忙着真正好集团的管理和其他事务。1988年,他荣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士头衔,1992年创作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会歌《生命之友》,被英国女皇册封为骑士,1993年完成了二十年前的心愿,把老电影《日落大道》改成了音乐剧,1996年岁末再次被授予终生勋爵,成为贵族院成员。

迄今为止,他一共获得了8次托尼奖、4次格莱美奖、7次奥利弗奖、1次金球奖、1次奥斯卡奖、2次国际艾美奖,并且在2018年的托尼奖颁奖典礼上,获颁终身成就奖。

同时,他把目光投向全世界,在各个国家寻找新的音乐剧演出市场,当然,也包括中国。韦伯的音乐剧不再只是遥远的传说,中文版《猫》吸引无数中国观众走进剧院,让更多人爱上了音乐剧。

如今,韦伯已经75岁了,却依然老当益壮,除了作曲,他把大量精力投入在推广青少年音乐教育、翻修剧院上。他在为下一代铺路,教父也要找接班人。

除了工作,他依然是一名真真切切的“猫奴”,有一次在剧院,剧院里的一只暹罗猫趴在他身上睡着了,散场了还没醒来。为了不打扰猫咪睡觉,他居然悄悄把猫咪趴着的那块衣服剪了下来。他爱猫,猫也爱他。他永远都记得,猫是他的幸运星。

在伦敦繁华世界的阴影里,藏着一个猫咪的世界,这个家族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舞会,选出一只最善良、最漂亮的猫登上猫族的天堂——九重天,并且获得无限重生的魔力。为此,所有的猫咪都会在黎明来临之前做好准备,在舞会上等待的猫们随着音乐歌唱舞蹈,讲述自己的过去和今天。

音乐剧《猫》不断在上演,每个人都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做出努力与选择,寄托在猫身上的,是人们对美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它高贵、自由、神秘,让生活充满了遐想。

韦伯正是洞悉了猫咪身上隐含的怀旧情结和高贵属性,才会为它们量身定做最生动的音乐剧。为此,2021年3月,他根据自己的心路历程,回忆并出版了《韦伯自传: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

在戏剧漫长的历史中,诞生了无数才华横溢的剧作家与久演不衰的名剧,无论时代与戏剧的车轮如何向前,他们始终如星光闪耀于苍穹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光影之下,幕布之后,韦伯的猫正缓缓走来……

编"辑/征"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