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马人鸟大战

2023-12-29富土土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3年3期

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每当冬季来临,各种鸟类就会从北欧飞抵这里。多年来,这里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椋鸟到来,首都罗马更是椋鸟成灾,鸟粪臭气熏天,市民不胜其扰。

2018年,到罗马过冬的椋鸟达到500万只,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禽类灾难。如何赶走百万小鸟、治理鸟灾成了罗马政府的当务之急。如今,一晃几年过去了,罗马找到解决妙方了吗?

爱鸟酿鸟灾

2018年冬季,意大利首都罗马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自然灾难——整整两个月,黑云压城,暗无天日,如世界末日;15起飞机迫降事故发生,其中最严重的一起,飞机迫降到海里,机毁人亡,150多人遇难;城里每一处都污染严重,臭气熏天,很多市民和游客都被迫戴上了防毒面具……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椋鸟!椋鸟以橄榄为食,每到中午它们会飞到郊外饱餐一顿,然后夜里又靠着灯光回到暖和的市区。它们的粪便会散发着酸臭味,掉在地上还容易打滑。

从10月份开始,陆陆续续有500万只椋鸟从四面八方飞到罗马,它们喜欢成群结队活动,经常会黑压压地一片一起飞行,铺天盖地,远看就像蝗虫。罗马城秀丽的景色被包裹在密不透风的黑云中,完全透不过气来。

罗马的游客数量因之骤减了三分之二:平均每只鸟儿每天产生2公斤粪便,500万只椋鸟就会有上千万公斤的粪便,这些污垢无时无处不会从天而降,这使得人们无论步行或是开车,都变得相当困难。

除此之外,因为资源有限,觅食困难的椋鸟会变得凶残,它们偶尔会攻击人类。11月的一天,几十只椋鸟突然兽性大发,攻击了一个10岁的孩子,他因此失去了一只眼睛。除此之外,一些行动不灵敏的老人也被袭倒在地,大多数都受伤不轻。

这些事故经媒体报道后,让整个罗马城人心惶惶,最后那些无处发泄的市民开始上街游行,他们愤怒地喊着:“赶走可恶的鸟类!还罗马一个明净湛蓝的天空!”

其实,在2000年以前,罗马人和鸟类都是和谐相处,更早的时候还曾结下过深厚的情谊。在罗马流传已久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佳话——

公元前四世纪末,罗马遭遇了西北部高卢人的进攻。那时的罗马已经是一个繁华文明的帝国,可是在军事上并不强大,他们在野蛮的高卢人面前节节败退。

高卢人全部光着头,生性好斗,非死不离开战场。他们残忍地挥舞着长矛、板斧,砍下罗马士兵的胳膊,当场便津津有味地喝血啃肉。打完仗之后,还把抓到的俘虏当动物一般虐待。

罗马军队从未遭遇过如此凶猛的作战,他们很快就被压到河里,一部分士兵狼狈地逃回城里,慌乱中,连城门也忘了关。

罗马军队是个骄傲之师,在城里定下神来的残兵慢慢觉得羞愧难当,决定把这天定为罗马的国耻日。

罗马被高卢人围困几个月,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高卢人决定发动突袭,彻底消灭罗马。

一天晚上,高卢人悄悄登上半山腰。山冈上静极了,不仅士兵,连山上的狗都没有发现高卢人的阴谋。高卢人眼看就要上山顶了。突然,“嘎嘎……”的白鸟叫声刺破万籁俱寂的夜空。

熟睡的罗马士兵纷纷醒来查看究竟,发现敌人后,他们一鼓作气,用石块、长矛、投枪,把高卢人打下悬崖。

这为罗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山冈得救了,罗马人得救了。

山冈上的鸟是哪来的?原来,是罗马人奉献给山上女神庙的。

后来,“白鸟拯救了罗马”成了罗马的谚语。为了歌颂白鸟的功勋,每年年初,罗马人都会给一只白色的鸟儿戴上华丽的项圈,披上彩带,抬着它游行。街上的人见到白鸟,都必须欢呼表示敬意。

罗马人对白鸟的感激之情扩展到其他鸟类身上,几个世纪以来,文明而感恩的罗马人和各种鸟类一直相处得和谐愉快。

可是到了20世纪末,情况发生了变化。温室效应让罗马的冬天变得越来越湿润温暖,城里又没有鸟类的天敌,于是北欧各地的鸟儿都聚集到这里。特别是椋鸟,简直把罗马的天空变成了自己的天堂,即便到了炎热的夏季,也迟迟徘徊,不肯离去。

罗马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觉得不能再任由鸟类肆无忌惮地在城里胡吃乱拉,于是下决心治理鸟害。

重拳治鸟害

飞机迫降坠毁事件是罗马人民游行的导火索。

为了确保航线的正常运行,航空部门采取了紧急措施:雇禽鸟捕食者公司试用“苍鹰”机器人赶鸟。

这种苍鹰造型的遥控飞行赶鸟机器人能精确地发现各种鸟类,收集它们飞行的数据和声音等,然后发出刺激的噪音驱赶鸟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结果显示,“苍鹰”机器人升空8秒钟后,方圆1公里内的各种鸟类都惊慌地飞离了,有时甚至在更远处的鸟也会被吓跑。禽鸟净空时间持续长达90分钟。

“苍鹰”机器人的投入,罗马的各条航线终于能够正常运转了。

罗马是一个旅游城市,很多知名建筑物受到了鸟类的破坏:古罗马最著名的“斗兽场”成了大批鸟儿们的巢穴,鸽子、麻雀等鸟类来到石头的空隙处筑巢,鸟类排泄的粪便也对石块产生了腐蚀作用。“斗兽场”即将面目全非!

还有罗马艺术中心的尖塔建筑。尖塔上铺有光学纤维发光管,管网结点处装饰着数万盏小灯。结果仅仅在2018年,椋鸟们就啄碎了价值约5万欧元(约50万元人民币)的灯泡。工作人员想了很多办法驱赶小鸟,均以失败告终。

最后,罗马政府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请来“鸟中之王”——楔尾鹰和猎鹰,它们组成喋血双雄,来一个,啄一个,来一双,赶一双。最后,那些调皮的椋鸟、鸽子、麻雀都只能乖乖散去,不敢再来。

有了罗马艺术中心的成功经验后,“斗兽场”也学习借鉴,他们每天都会放飞几十只受过专业培训的猎鹰驱赶鸟类。据保守估计,这些活跃在“斗兽场”上空的猎鹰,每年可消灭5000多只鸟儿。因为业绩不凡,它们被罗马政府授予“终身卫兵”的称号。

虽然找到了一些缓解鸟灾的办法,但是反对的声音也随之响起:一方面,很多有宗教信仰的罗马人不支持杀生;另一方面,国际动物保护协会大声疾呼禁止杀鸟行为。

罗马政府处在两难境地,一时也找不出既不杀鸟又能赶走鸟的方法。

眼看刚取得的一点成果要付诸东流了,按捺不住的罗马市民行动起来了。

当地人自发组成了捕鸟队和赶鸟队。家家户户都竖起稻草人或用塑料布制成的小旗,有的人家还开始用猎枪或火炮发出的声音恐吓和驱赶鸟类。更有甚者,喇叭也用上了。

欧美国家专门把一些发声装置卖给罗马人,这些装置能模仿猛禽的声音,也能对鸟儿们起到震慑作用。

林林总总,似乎每种方式在最开始效果都不错。可时间一久,聪明的鸟儿们识破了这些伎俩,几乎所有的方式都失去了作用。

人们只好开始寻找更有效的办法。

妙招显成效

2020年春季,罗马城里有人提倡:破坏鸟巢、吃掉鸟蛋。在此之前,罗马人对弱不禁风的鸟巢和鸟蛋总是爱护有加,可是现在人们意识到,保护鸟妈妈生蛋、孵蛋,实在是后患无穷。

人们显然低估了鸟类的智商,那些失去了幼崽的椋鸟妈妈变得暴躁异常,它们疯狂地攻击人类,想办法复仇。

捣毁了几个鸟巢的初中生斯蒂芬说,很多鸟儿在集体跟踪他,他每次在空地上走过,鸟儿们都对他实行“鸟粪”攻击,这可不是简单的恶作剧,因为有的鸟儿甚至还啄他。小鸟并不强大,但似乎鸟儿们也懂得心理攻略,它们天天往斯蒂芬头上拉屎,斯蒂芬简直烦躁得要疯掉了。

还有开粉红色保时捷的缇娜,她的爱车也成了椋鸟的攻击目标,车窗边总是覆满鸟粪,还有一些鸟儿故意撞她的后视镜,让她看不清路。虽然那些鸟儿自己也撞得头晕眼花,可是它们用这种同归于尽的方式,表达它们的不满。

一些随父母到公园游玩的小朋友也受到了攻击。原因是他们的父母捣毁了公园树上所有的鸟巢,鸟巢往往都有刚刚孵出来的小椋鸟。椋鸟妈妈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专门攻击小朋友……

“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在媒体以及民众的压力下,政府终于决定采取有杀伤力的行动:几十种化学药剂相继被投入到治理鸟害中来。

每年受鸟害最重的当属罗马郊区的农民,他们新播的稻种总是被鸟儿吃去大半,导致收成受损。可这一年,药剂有效地防止了椋鸟取食新播的稻种,稻田附近到处都是椋鸟的尸体。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方法看似杀伤力强、威力大,可是隐患也随之而来:罗马城里患禽流感的人数激增。而且,那些椋鸟的抗体明显在增强,到了2021年,同样的药剂便失去了效用。

意大利农业部绞尽脑汁后努力推广一些抗鸟品种的植物,比如说抗鸟向日葵。向日葵原本是最受椋鸟青睐的食物,但新品种却正好相反。有效的不是向日葵的气味,而是它凹陷的果盘、向内突起的苞片及厚纤维状的果皮,这让鸟儿们想吃却吃不到,也吃不动。

这种方法看似不错,既环保又人性,可惜见效太慢,想饿死椋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成的事情。这一年的冬天,椋鸟的数量不减反增。

几年以来,意大利电视上、报纸上、互联网上,如何治理鸟灾一直是最被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最后在公众投票下,所有人达成了共识:除了请鸟类的天敌来别无他法,这也是最致命的招数。

罗马政府决定从世界各地买回大批的鹰。

2022年冬季,数百只巨鹰被运来,放飞到罗马的上空。放飞的当天,媒体的摄像头便捕捉到,原本黑压压的“鸟云”在鹰的追逐下不停翻转变化着,甚至很多“黑云”被打散成“黑烟”,“黑烟”又变成“黑雾”,直至变成黑点,消失不见。

但是,虽然椋鸟的身影暗淡了,它们的声音并没消失,凄厉的惨叫声,不绝于耳、撕心裂肺,久久回荡在罗马的上空。

椋鸟们被抓烂的、血肉模糊的残缺尸体从天空中掉下来,惨不忍睹,鸟尸如山……有些人欢呼,有些人慨叹。

仅仅到2022年底,数百万到罗马过冬的椋鸟,便被凶猛的猎鹰赶走了一半。所有人都公认,这年的赶鸟工作相当成功,很多人期盼着,再用两年时间,争取赶走全部椋鸟。

2023年的春天已经来了,猎鹰们不负众望,拍打着巨大的翅膀,露出尖利的爪牙,发出惊悚的狞笑,让那些成群结伙的椋鸟刚一入罗马城,便纷纷折翅丧命。即便有些有幸进了城的椋鸟也不敢出来捕食,最后只能想办法逃离。

照此形势发展,也许今年冬天,罗马就与鸟灾无缘了。可未来果真如此吗?

罗马的鸟类专家们说:别高兴得太早,自然界有自己的平衡法则,当椋鸟绝迹的时候,罗马用什么去喂饱这些嗜血的猎鹰,也许到时的鹰患更甚于鸟灾!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