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奇桥:用“一根手指”建造的世界名胜
2023-12-29听那片海
位于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尽管它建成的历史只有140年,但它在1946年就成了美国的历史坐标,1972年入选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作为纽约的旅游亮点之一,它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钢材建成的大桥,落成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并当之无愧地荣膺为工业革命时期,全球七个跨时代的伟大建筑工程之一!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大桥背后,历经了罗布林家族两代、三个人和“一根手指”,大桥的命运也因此跌宕起伏!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呢?
苦口婆心痴人说梦终成真
约翰·罗布林(JohnAugustusRoebling)出生在德国海港城市汉堡,他少年时期就热爱桥梁艺术,曾经到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等名城参观旅游,他将所见过的每一座桥,都深深印刻在了脑海里。
高中毕业后,约翰·罗布林考入德国柏林大学,他曾是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学生,后来因为痴迷建筑,就开始系统地学习桥梁知识。
他大学毕业时,恰逢美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约翰·罗布林怀着一颗火热的心,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纽约创业。身逢工业革命时代的大潮,事业心极强的约翰·罗布林热血沸腾。
他提出了自己的构想,那就是建造一座连接布鲁克林地区与曼哈顿岛的桥梁。约翰·罗布林是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人。这个计划在当时绝对属于一个大挑战。
因为限于那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桥梁建筑中的空气动力学有许多难题尚未解决,在纽约东河上建起如此长的大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纽约东河的河面海拔较低,且完全暴露在风口地段。时常有自北大西洋的飓风咆哮着席卷而来,在这里建桥是极其严峻的考验。当时的设计师们普遍认为,要解决布鲁克林地区与曼哈顿岛的交通,只能靠增加往返的轮渡数量,而要造桥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想法。
然而,约翰·罗布林并不赞同在纽约东河无法建桥的说法。为了寻找比较合适的建桥地点,他沿着河岸反复勘察,最终把着眼点放在了布鲁克林东侧一处相对平缓的河畔坡地区。
因为这里是连接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最近的地方。约翰·罗布林结合丰厚的理论知识,大胆突破传统的弧形拱桥的设计想法,决定用优质钢材为主料、水泥为辅料,建一座斜拉式悬索桥。约翰·罗布林是德国人,非常青睐日耳曼人留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因而在他的建桥设计方案中,也融进了这种令美国人备感新鲜的风格元素。
由于当时的钢材价格远远高于水泥、花岗岩等其他材料,罗布林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纽约市长罗瑞·迈克尔的帮助下,罗布林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为这座桥呼吁了15年,最终说服了国会通过了建桥方案。
1869年4月,这项伟大的工程就此拉开序幕,政府动员钢铁大亨、水泥大亨出钱出料进行赞助。
纽约东河,隔开了纽约市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由于潮汐影响,水位忽高忽低,河道宽度变化也大,所以确定造桥的最终位置至关重要,而勘查现场,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承想,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
1869年7月6日,约翰·罗布林在现场勘察地形,因一艘渡轮撞上了木材堆,木材坍塌,砸伤了他的脚,约翰·罗布林固执地拒绝后续的医疗防护,导致他中毒性破伤风的急性发作,仅仅半个月他就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在纽约东河上修建一座大桥,是约翰·罗布林的夙愿,没想到工程正要启航时,他却去世了。
前仆后继子承父业完遗愿
约翰·罗布林猝然离世的消息,立即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时之间,各种评价铺天盖地般席卷而来。
许多想法依然保守的人,认为约翰·罗布林纯属“一个疯子和他的痴人说梦”,如今他撒手人寰,留下一个烂尾工程无人敢接手。市长迈克尔不得不顶着巨大的压力,找到了老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WashingtonAugustusRoebling),也就是小罗布林。
小罗布林当时只有32岁,他早年就随父亲协助设计和建造桥梁,后来又获得了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学位,他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迈克尔恳求道:“你应该子承父业,完成这项浩瀚的工程!”而小罗布林本来就是要完成父亲的夙愿的。
当时小罗布林刚和心爱的女孩艾米莉·沃伦(EmilyWarren)结为伉俪。艾米莉出生在纽约冷泉,父亲是纽约州议员,哥哥毕业于西点军校,是从事工程的沃伦少将。艾米莉和小罗布林相识于哥哥军营的一场舞会,当时小罗布林是她的哥哥工程部队的手下。
刚结婚的小两口原本打算去欧洲度蜜月,但他们双双放弃了旅行。艾米莉坚定地支持丈夫说:“建造布鲁克林大桥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等到大桥建成后,我们再一起去补上蜜月旅行,那样才更浪漫和有意义呢!”
可小罗布林接手工程后,各种质疑和非议再次涌出。因为他很年轻,人们怀疑他是否能承担如此重任?尤其是一些想从投资中获益的财政和巨头,未免忧心忡忡,要知道工程一旦中途夭折的话,后果可是非常可怕的。
为坚定人们的信心,市长迈克尔帮助小罗布林组织了多场新闻辩论会,他用确凿的数据一一说服了举棋不定的人们。最终,国会认命小罗布林担任首席工程师。1870年1月3日,布鲁克林大桥正式动工。
有了政府和公众们的支持,小罗布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经常吃住在建桥工地,关心工人们的疾苦,还经常自掏腰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特别发扬民主,只要遇到困难就把大家召集到一起,集思广益,听取众人的意见。
经过不懈的努力,桥基完成后,开始灌筑桥墩和连接钢筋的塔楼。由于父亲老罗布林留下的图纸方案是哥特式风格的尖拱状塔楼,所以施工起来难度极大。
有人建议修改方案,用美国建筑中常见的圆柱形塔楼取代。小罗布林斟酌再三,认为如果改用圆柱形塔楼,虽然施工难度确实降低不少,但是坚固程度和外形美观上却要大打折扣。况且父亲的方案,一定是有他的科学道理,不应该轻易修改。
可是怎样做,才能既保证大桥施工不受阻碍,又不影响它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呢?小罗布林常常为此夜不能眠。
当时的桥梁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小罗布林虽然有诸多考虑,但最终还是决定采用桁架结构,这样做可以不改变方案中的尖拱状塔楼,但不得不采用普遍使用的——沉箱法,来解决大桥的塔基问题。
所谓沉箱法,就是在大桥建造的时候,在河里放入巨大的沉箱。在操作时,小罗布林和工人们一起穿上潜水衣,潜到河底,把巨大的密闭箱子固定到水里后,再往里注入压缩空气,然后在沉箱上建造桥塔。
由于压缩空气对人体的影响,小罗布林也因此患上了——“沉箱病”(也称为潜水员病),并导致瘫痪。“沉箱病”即现在所通称的“减压病”,泛指人体因周遭环境压力急速降低,而产生的疾病。
但在当时,人们还不明白这些。普遍认为,因为人们要进入充气沉箱,清理河底沉积物,直到沉箱完全沉入基岩。可能是人在沉箱中工作,过于辛苦导致的一种疾病。
当时,不仅小罗布林,还有二十几名工人也患了这种病,许多人因此瘫痪,甚至死亡。这让在建大桥沉浸在神秘而诡异的气氛中。
身残志坚夫妻“双簧”成奇迹
小罗布林坚持和工人们一起潜水作业,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尖拱状塔楼的建造。但是经过多次“沉箱”操作后,小罗布林的身体每况愈下!最致命的是,他的身体开始麻痹。
见到昔日精神矍铄的丈夫变得孱弱憔悴,且因为不能正常工作时而发脾气。妻子艾米莉心疼得直流泪,她担心丈夫想不开做出轻生的傻事,几乎寸步不离。
守在小罗布林身边,艾米莉总是表现出轻松的样子,一遍又一遍地安慰和鼓励他说:“亲爱的,无论怎样,我都会陪伴在你身边,请相信医学在不断进步,迟早有一天你会站起来的……”
在妻子耐心的安抚下,小罗布林的情绪总算稳定了下来。他感激妻子无微不至的照料,坚定地对艾米莉说:“放心吧,我不会有事的,因为大桥尚未竣工,所以我还不能倒下!”
起初,小罗布林还能勉强支撑起身子坐在轮椅上,由妻子护送他到建桥工地。后来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他再也不能去工地了。
市政府得知消息后,想把建桥工程的指挥权移交给别的桥梁建筑师。但是小罗布林不肯在病魔面前低头,他对前来探望的政府官员表示道:“造桥方案是我父亲留下的,我必须完成他的遗志,建成布鲁克林大桥,这也是我们罗布林家族的骄傲!”
为此,市政府在工地附近建起了一幢临时别墅,方便小罗布林工作。
而小罗布林也许是建筑史上最奇特的人!由于他无法亲自到达工地现场,所以他每天只能在自家的窗台上用望远镜观看大桥的施工进展的情况,然后口述各项指令,由他的妻子艾米莉记录后,转交给施工人员。
为了能让工作更顺畅,艾米莉在丈夫的帮助下,短时间内掌握了力学计算、材料特性、悬索节点等知识重点,她同时担任了护士和总工程师助理的双重角色!
她对朋友说:“建造布鲁克林大桥是我们夫妇俩必须共同承担的使命。这项世界性伟大工程的完成,不仅要靠汗水、热血甚至生命,更要靠坚守的毅力和决心,这座桥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在妻子艾米莉的协助下,大桥的施工进程有序发展着,可小罗布林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最后他除了一根手指尚能活动外,整个四肢都变得麻木僵直了。
极其可怕的是,他还逐渐丧失了语言功能。不幸的消息一经传出,社会上围绕着建桥的问题再一次泛起波澜。
人们认为小罗布林算是彻底废了,再也无法指挥整个工程了。
而布鲁克林大桥的一切施工都是按照老罗布林留下的方案,这个烦琐复杂的方案精髓也只有小罗布林能够完全掌握。
就算换成别的桥梁专家作为总指挥,还需要花费时间一点点钻研解读,才能领会方案中的奥秘。
即便如此,鉴于小罗布林的病况,纽约市政府不得不做出调换总工程师的预案,但是艾米莉努力发动全体市民支持自己的丈夫,她亲自向美国土木工程协会发表演说。在工程项目这种本属于男性的领域,女性发表演说还是第一次!
演说之后,还要进行全国大桥董事会和市民代表投票表决,最终头脑清醒理智的专业人士以7∶1的结果,支持小罗布林继续担任大桥建设总工程师的职务。
就在艾米莉多方奔走为丈夫挽回大桥建设总指挥权的日子里,瘫痪在床的小罗布林内心的激情并未熄灭。尽管他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但他的思维还与以往一样敏锐。
小罗布林下决心要把父子俩费了很多心血设计的大桥建成。一天,他脑中忽然灵光一闪,想出一种——用他能动的那一根手指和别人交流的方式,为建设大桥做最后的战斗!
他用那根手指有节奏地敲击妻子艾米莉的手臂打暗语,和艾米莉交换想法。
然后,再由妻子把他的设计的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
永载史册百年奇桥成地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样的艰辛与困苦中,艾米莉在11年的时间里,通过这种打密码的方式,辅佐丈夫帮助监督大桥建设、面试人员,以及解决造桥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直到雄伟壮观的大桥落成。
1882年底,布鲁克林大桥工程宣布竣工!经过架设电线、安装电灯和扩大绿化带等一系列装饰美化后,1883年5月24日,正式举行了通车剪彩仪式。约有15万纽约市民参加了这场盛大活动,美国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亲自剪彩。
切斯特总统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布鲁克林大桥不仅是纽约,更是载入人类史册的伟大工程。它当之无愧地属于建筑学上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发生要归功于罗布林父子,尤其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小罗布林,他居然用一根手指建起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布鲁克林大桥……”
剪彩仪式结束后,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特意赶到了远在波士顿疗养院接受治疗的小罗布林的住所,代表美国公众表达了慰问和感谢。总统不仅夸赞小罗布林用一根手指头创造出的奇迹,同时也郑重表彰了小罗布林的妻子艾米莉!
当时许多人甚至认为,在大桥现场督造方面,艾米莉的能力和贡献,远大于作为总工程师的小罗布林,她功高志伟。
切斯特总统要求把罗布林父子和艾米莉三个人的名字同时镌刻在布鲁克林大桥上。至今,布鲁克林大桥上,还有献给艾米莉的一块铭牌,上面写着:“她的信仰和勇气,帮助重病的丈夫华盛顿·罗布林上校完成了大桥的建设。”
11年的光阴,如此复杂的工程建设,还有瘫痪在床的丈夫……艾米莉的艰辛可想而知。她和小罗布林不再是普通的夫妻关系,而是有共同目标的战友和合作者。
由罗布林父子设计的布鲁克林大桥,其结构极为安全,桁架结构计算取值,比安全系数高出五倍。因此历时一百多年,这座大桥依然屹立不倒!
如今,布鲁克林大桥是世界游客打卡必去的地方。布鲁克林属于斜拉悬索桥,它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显得深沉而神秘。
整座大桥横跨纽约东河,全长1834米,连接着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岛,是世界上第一座主要由钢材建成的悬索大桥。
落成时,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同时被赞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球七个跨时代的伟大工程奇迹之一!
它的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0多米高,犹如一条从天而降的巨龙,连接着布鲁克林地区和世界金融中心曼哈顿岛。无论谁第一次见到这座大桥,都会被它的雄伟气魄和壮丽风采所打动,情不自禁地为之赞叹!
1964年,布鲁克林大桥正式成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1972年入选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每年的7月4日,美国独立战争纪念日的夜晚,美国政府都会在大桥附近举办烟花秀表示庆祝。1983年,在庆祝布鲁克林大桥建成通车百年寿诞的时候,美国特别发行了一枚面值20美分的邮票表示纪念。
布鲁克林大桥分为两层,下层是汽车通道,上层则是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过的。不过在近年,又开辟出供游客们旅游观光的赏景通道。
因为这里风光优雅别致,漫步桥上可以欣赏著名的自由女神像、曼哈顿的摩天大厦、布鲁克林街心花园等诸多景点。有意思的是,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是许多电影的外景地,比如《第五元素》《哥斯拉》《纽约黑帮》《碟中谍3》《闻香识女人》《美国往事》经典大片里都有这座大桥的英姿。
《造桥的人:华盛顿·罗布林传》一书的作者曾写道:“布鲁克林大桥是华盛顿·罗布林的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一种非同寻常的象征,它不仅象征了19世纪人类的进步思想,还象征了一个人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不屈不挠!”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他们缺少智慧,而是他们面对艰难坎坷时缺乏继续下去的勇气。既然一根手指可以成就一座大桥,那还有什么是不可能做到的呢?
编辑/征贞